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为何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其有哪些特色和缺点

太平天国为何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其有哪些特色和缺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77 更新时间:2024/2/5 13:42:11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无独而偶,1837年,洪秀全在广州第四次应试落榜,回到花县家中,忧愤交加,大病40多天,在病榻上,他写下了一首《述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洪天王的这首诗,直抒胸臆,以飞龙自喻,充满着反抗意识和冲天豪气,气势磅礴,至今读来,仍咄咄逼人。虽然此时离他领导金田起义,揭竿而起还有十余年的时间。但从诗中即以看出,洪秀全心思已经不在于八股文章,而在构划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变革,要“手握乾坤杀伐权”“风雷鼓舞三千浪”了。

上图_天王洪秀全画像

一、积极开科的太平天国

五代后梁朱温有个亲信谋士叫李振。考了20年科举,次次落榜。故而对科举制度充满仇视,对科举出身的官员是十分嫉恨。朱温得了天下之后,李振对朱温说:“那些官员都自诩为清流,我看他们都应该杀了丢到浊流里去。”此计为朱温所纳,于是便把这些考试上位的文官丢到了滚滚浊流——黄河中去。

与李振不同,洪秀全虽也是科举屡屡落第,对清政府充满了仇恨。但是在领导农民起义时还是具有相当理性的,对于选官考试他不但不仇视,反而积极推行。早在太平军初期转战途中,1851年在广西永安封王之时,农民政权就开科取仕。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不久,洪秀全就下旨正式实行科举。

上图_太平天国运动

二、天国推行科举为哪般?

太平天国为何对实行科举如此积极呢?原因如下:

其一,起义军普遍文化素质较低,随着队伍规模发展,迫切要吸纳人才的机务。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队伍日趋壮大,革命形势如火燎原,占领区域日渐广泛。文书、布告要有人草拟、户籍账册等等都需要人管理。但是广大的革命干部都是贫下中农出生,在旧社会受到教育有限。

如东王杨秀清就说自己:

“五岁丧父母,养于伯,失学不识字,兄弟莫笑;但缓读给我听,我自懂得。”

陈徽在《武昌纪事》中说太平军:

“贼中无读书练达之人,故所见诸笔墨者,怪诞不经,粗鄙俚俗。”

太平军攻占金坛之后,贤王李世贤请谋士陆畴楷写一篇贺词,结果陆畴楷“手指黄纸,捉笔苦思,良久一二十字,不惬意则扯碎入口,烂嚼唾去,如此一二十次”。

起义的蓬勃发展,军政要务,公文传递日益增多。太平军也求贤若渴,对读书人“大有礼贤下士之风,每得一人,则解衣推食,延纳唯恐不周。”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古老的求才的手段,自然被太平军迅速推行。

上图_太平天国官兵、士兵的图像

其二,出于拉拢士子,建立统一战线,安抚人心,恢复社会秩序的需要。

读书人作为社会的中间阶层,是各种政治势力拉拢的对象。科举制度便是用官爵拉拢书生士人的重要手段,如宋代广开科举,皇帝说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便是出于如此目的。

洪秀全也是读几年书的人,虽不是精通经史,但他对历史也是有所涉猎的。他既然有志于攘举海内,便会效仿历朝做法,推行科举,以收拢书生士人之心,扩大统一战线。

另外,开设科举也是一种政治宣示,表明太平军并非为打家劫舍的流贼草寇,也是懂文化,要搞建设的。我们和土匪强盗不一样,我们也是正规的队伍,造反打天下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治天下,建立“人间天国”,你看,我们都开科举了,你见打家劫舍的土匪强盗开科举吗?从史料上看,太平军每占领一地,就发表布告进行考试。1854年6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不顾军情紧急,8月就在武昌开科,其安抚人心,笼络士子之意十分明显。

上图_战斗中的太平军

三、天国科举,独具特色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虽承袭借鉴前代和清廷,其自身特色也十分明显。

在考试程序上,独树一帜。

最初太平天国科举分三级,称之为县试、省试、京试,录取者也为秀才、举人、进士。每年进行一次。自1853年到1862年进行了10次京试。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士阶条例》将科举由3级改为5级:

县试、乡试、郡试、省试、天试。功名的称呼也进行了改变,乡试得中者,文科为信士,武科为艺士;

县试得中者,文科秀士,武科英士;

郡试得中者,文科贤士,武科能士;

省试得中者,文科约试,武科猛士;

天试得中者,一甲前三名仍叫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头名为传胪,其余文科称国士,武科称威士;

三甲头名称会员,其余文科称达士,武科称壮士。

考试频次改为3年一次,原计划1864年进行大考,但应天京陷落,未能实行。科举程序和名称的变换,表明“制度粲然一新”,“扫除故迹而更张之”,标榜自己的科举和清政府的科举决然不同。

上图_拜上帝会在玉玺中的体现

在考试内容上,推陈出新。

太平天国的考试不再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依据。太平军认为这些都是清妖的歪理邪说。考试自然要以天国的拜上帝教的教义为主,以《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这些“圣书”代替《四书集注》为考试范围,1860年天国苏州福建两地的省试试题即为“同天父天兄纲常”。

考试除“圣书”外,还考策论一篇,考察经济实学。后期洪仁主政时期,提出“士先器实而后文艺”,开始讲一些西方先进的知识纳入考试内容。在文体上不再追求“八股六韵”,而是“文以纪实”的务实文风。

在考试资格上,人人平等。

太平天国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都是天父、天兄的孩子,无有高低贵贱之分。打破了传统科举制度中贱户、倡优等不准报考的限制。“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另外在太平天国,无论是否已经举得官职,都可以去参加科举,“上至丞相、下至布衣”都有资格考试。

上图_《新遗诏圣书》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刻本

四、探索突破、开创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的高峰。其科举制度为适应农民战争的需要,改革创新,有诸多先进之处。考试内容的推陈出新,破除了儒家理学的思想禁锢,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精神。考试资格上的突破限制,更是公正平等思想的体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妇女开放的科举,这一点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突破。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进行了开天辟地的“女科”考试,由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主考,有200多人应考。最后上元县女子傅善祥高中一甲头名,成为了中国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状元。

上图_太平天国首邑(天京)南京天王府

五、历史局限、瑕不掩瑜

出于农民运动的时代局限,太平天国的科举也有诸多缺点:

一是,考试太繁,功名太滥,难聚英才。

太平军缺乏人才,求贤若渴,频繁地进行考试,而且每次录取比率极高。“湖北乡试,入场者不及千名,取中者八百余名。”“八月号东试,十月号天试,正月及二月,北试、翼试又相继,六阅月而四状元,功名唾手太容易。”

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录取率高,也就降低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录用者水平也就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不学无术者混杂期间,有人就靠了一句“三皇非皇、五帝非帝,惟有天父天兄天王天国乃是真皇帝”居然就成了状元。

上图_太平天国的女将

二是,考试内容,宗教迷信,难挑栋梁。

虽然太平天国的科举打破了儒学的禁锢。但是它将考场的作为传教所,考试的内容如前文所述,即以所谓的《圣书》为纲,宣扬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拜上帝教”,以起到维系人心、团结会众的作用。

但是这些宗教思想本质上还是迷信,虽能煽动人心,但是经济实用的意义不大,而且拜上帝教脱胎于西方基督教,得不到社会的广泛的认同,无法吸引知识分子,前来应试者多为“僧、道、巫、覡、卜卦、星相之流”,从中较难选拔出能经世致用的人才。

上图_太平天国的“天王诏书”

这些缺陷导致了科举制度没有给农民军提供出真正的栋梁之才,纵观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坚力量前期如杨秀清石达开,后期如李秀成、陈玉成,无一是由科举选拔出来的。反倒是清政府镇压天国的“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都是“科道正途”出身。仅就这点来看,太平天国的科举实施效果不及清政府。

尽管如此,太平天国的革新科举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时中国人为推翻腐朽清清廷、建立理想社会的一次伟大探索实践的一部分。其进步理念和经验教训都当为历史铭记。

作者:大狮子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论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的特点及意义——对传统科举的挑战与冲击》杨根权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

【2】《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略论》田玉洪李巨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3

【3】《太平天国科举制度初探》于书娟教育与考试2007.5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满清误国三百年”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学者:清朝脱不了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啥都说清朝误国,满清在历史上的真实评价是什么,满清王朝是指清朝吗

    如果一定要凑齐300这个数,那就得把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统一东北的20多年也算进去。其次所谓的“误国”怎么讲?是不是说如果这三百年不是清朝当政,而假设是明朝或者元朝继续当政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强大呢?显然不是,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依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 天理教攻紫禁城,道光用一样“想不到”的东西自卫,还打出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道光紫禁城之变,天理教打紫禁城,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的原因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道光杀敌自救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其惊险的场面,当时,两名会轻身术,壁虎功的天理教教徒,踩着墙外的廊房,竟爬上了养心殿的墙顶,当时,嘉庆皇帝已经去了避暑山庄,道光正在养心殿读书,如果这帮天理教的教

  • 他号称清朝最帅王爷,败家败出新花样,他死后儿子靠捡破烂为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最帅的王爷,清朝奕丰王爷简历,晚清最有骨气王爷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您想要知道他如此“传奇”的一生是怎么过来的,您想要知道他是怎么败家的,那就让小编一一为您揭秘吧。我们首先说这位载搏(官拜大清的镇国将军)为什么最帅。小编先不说照片上的载搏剑眉朗目,鼻直口方,咱

  • 雍正去世,这位大臣靠记忆找到遗旨,否则乾隆根本当不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雍正乾隆,康熙乾隆雍正三人什么关系,乾隆废掉雍正的政策

    雍正是不是最好的皇帝,这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但在这位皇帝身上,却存在有两大疑案,一个是“篡改遗诏案”——传位于四皇子,这个事儿绝对是电影和电视剧连番炒作的话题。比“篡改遗诏案”更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就是第二个:“雍正暴毙案”。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皇帝在1735年8月21日得病,可是

  • 清朝女诗人的数量,为何远多于历朝历代,达到历史的顶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三大诗人排名,清朝诗人高鼎个人资料,清朝诗人王维珍写通州塔的诗

    是什么原因使得清朝女诗人数量到达历朝顶峰呢?在探究清朝女诗人数量增长的原因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清朝女诗人的创作状况。首先,根据《历代妇女著作考》等著作,在清朝,江苏省坐拥清女诗人1543人,可以说江苏籍女诗人占据了清朝女诗人数量的半壁江山。而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区也浮现了不少女诗人。相比之下,北方女诗

  • 活到八十岁且经历清朝从康、雍、乾、嘉由盛转衰过程的武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最强十大武将,康雍乾十大名将,姓宋的清朝武将

    阿桂,字广庭,姓章佳氏,他堪称清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直接参与了乾隆时期的整个军事历程,目睹了大清王朝从康、雍、乾、嘉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章佳·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_图他出身满族的贵族家庭,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起,他的先人就一直参与其中,祖父阿思哈曾是三等护卫,他的父亲阿克敦

  • 民国最凶的盗墓贼,他白天盗墓,还曾活埋警察,解放后被直接枪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史上最凶残的盗墓贼,建国前最大盗墓贼,民国盗墓片

    而民国第二大盗墓贼,也有着落,比如在斗鸡台盗宝的党玉琨,盗窃热河省辽代古墓的汤二虎等人,可是这些军阀盗墓,虽然有的遮遮掩掩,有的虽然大鸣旗鼓(比如党玉琨)毕竟还有一个“筹措军饷,保境安民”的“堂皇”理由。可是在当时的老北平,有一个姓孙名叫冒常的大盗墓贼,他虽然名声不响,却堪称民国第一凶的盗墓贼。孙冒

  • 清兵能入主中原除吴三桂降清外还要感谢另一个人,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吴三桂清兵入关是哪一年,山海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郭德纲吴三桂请清兵入关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几乎是在不费兵卒的情况下通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主要是因为镇守山海关的前明平西伯吴三桂降清,大开山海关门户,清兵得以从容入关。而且当时的情况是李自成亲自率军攻打吴三桂,就在吴三桂奋力抵抗而渐渐不支之时,吴三桂“援军”清兵拍马赶到,然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击退大顺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李自

  • 这才是乾隆当上皇帝的原因,康熙都连声夸其:真是洪福齐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的关系,乾隆洪福齐天玉牌,康熙见乾隆完整版

    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康熙帝的孙子。他能承继父祖之业,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与祖父康熙帝在世时对他的宠爱、培养有很大关系。 乾隆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取名弘历。6岁时,开始入学读书,请庶吉士(官名)福敏做老师,传授知识。他很聪明,据说,凡学过的知识,他都能过目成诵。11岁那年

  • 乾隆喜欢穿汉服历史学家给出了三个原因,但小编觉得这个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乾隆,穿汉服的历史人物形象,乾隆汉服画像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我们都知道,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最后定型于周朝,那是历代的中原帝王、臣民们都必须穿的服装,可是到了清朝却变了,竟变成了长袍马褂,可是老百姓的脖子没有清朝皇帝手里的刀把子硬,大家只得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