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的隐秘:秦灭六国之后,原六国的国君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历史的隐秘:秦灭六国之后,原六国的国君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4/1/21 3:10:57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扫六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伟大事业,让统一的“秦王朝”出现在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var1]

秦灭六国之后,原先的六国国王失去了宗教社稷,沦为了普通人。

之前高高在上的时候,他们的衣食住用行自然都有专人负责,现在他们沦为普通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原国王”们,下场通常不怎么样。

PS:虽然这六个国王的结局都不尽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共性——都比较惨。

有两个国王因为某些原因,最终只能活活饿死。

1.失去自由的韩王

[var1]

作为嬴政一扫六合的第一站,韩国国王也是最早“去世”的“国王”。

面对秦国的屡次警告,韩王安不以为意,一心以为只要有强大的赵国帮自己抵抗秦国,自己就可以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安心生活了。

公元230年,秦始皇命大将内腾率军一举灭亡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并把他软禁在了陈县。

公元前226年,或许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韩王安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发动了“起义”。

秦国以雷霆之势镇压,并将连同韩王安在内的三百多名韩国旧贵族全部处死。

总结:自身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借助外物的力量,总归是有风险的。

2.第一个饿死的王:赵王迁

[var1]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本来是除了秦国之外,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国家,但是由于三代赵王的“神操作”,赵国最终一蹶不振。

公元前260年,本来被魏国进献给秦国的上党地区,在一顿神操作之下成了赵国的地盘。

秦国对此自然不能善罢甘休,历时五个月的长平之战最终爆发了。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让四十五万赵国精锐从此成了“冤魂”,赵国从此实力大降。

但作为六国之中最强的存在,赵国的底子还是有的,因此灭亡韩国之后,秦国最该征伐的国家是魏国。

特别是魏国还扼守了秦国东征的战略要地——函谷关。

[var1]

但由于嬴政小的时候和父亲嬴异人在赵国做质子的时候,受尽了折磨,因此他恨透了这个国家,并一心想要灭亡赵国。

公元前229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名将李牧充分发挥了他天才般得军事才干,楞是没让秦国占便宜。

看到李牧的“骨头”太硬,秦国只好使用了“反间计”,成功让李牧和赵王迁君臣分离.

最终,赵国宗室赵葱接替了李牧成为了新一代总帅,李牧被迫自杀。

李牧一死,赵国也就没什么希望了。

[var1]

仅仅三个月时候,秦将王翦就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活捉了赵王迁。

赵王迁被俘虏后,他的儿子公子嘉趁乱跑到了代地(今河北威县),并自立为王。

可这个“伪政权”也没坚持多久,公元前222年,秦军势如破竹,彻底灭亡了赵国。

这个自毁长城杀掉李牧的赵王迁最终自食恶果。

他被秦始皇流放到了深山老林里,最终无奈饿死了。

总结:本来作为战国后期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之一,赵国完全有能力和秦国打一场。

但赵王迁自掘坟墓,杀死自己最大的倚仗李牧,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让人,也让自己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var1]

3.“投诚”后仍然没有好下场的魏王假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魏国早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连国土也只剩下国都大梁城还在苦苦支撑了。

虽然交战初期,城墙高大坚固、水防便利的大梁城给王贲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王贲也不是吃素的,面对久攻不下的大梁城,王贲敏锐地意识到“水淹七军”的可能性。

公元前225年,王贲挖开黄河,“水漫金山”,最后魏王假无奈之下只好划着小船出城向秦军投降。

[var1]

关于魏王假的结局,《史记》上只有“被俘”的记载,但《战国策》中却有“王贲愤而杀之”的记载。

PS:王贲围困大梁城那么久,有点小情绪也很正常,而且魏王假作为一个“孤家寡人”,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其他更好的结局。

4.“投诚”且失踪的楚王熊负刍

秦国灭楚,是秦灭六国过程中最难打的一场战斗。

[var1]

公元前226年,由于王翦坚持认为要花费大军才能伐楚成功,所以秦始皇因此认为王翦“年老色衰”,而用年轻将领李信。

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了个铩羽而归。

无奈之下,秦始皇只好重新启用王翦,并让他率领着秦国几乎所有的军队讨伐楚国。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秦国军士浩浩荡荡地进军楚国。

作为一代名将,王翦心里很清楚,楚国不是可以凭借蛮力征服的国家。

因此,王翦并不着急,他采取了“坚守阵地、伺机出动”的方法。

就算楚军多次挑衅,但王翦就是拒不出战,让楚军非常无奈。

[var1]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多次挑衅无果的项燕无奈之下面对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只好决定东撤。

王翦就是找准了这一时机,趁其不备,发起了突袭,大败楚军,并杀了楚军将领项燕。

第二年,休整过后的王翦继续进攻,兵临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寿春县)城下。

楚王熊负刍只好打开城门,向王翦投降,成为了一个俘虏。

之后秦始皇也没有厚待他,把楚王熊负刍贬为了平民。

[var1]

楚国灭亡之后,末代楚王熊负刍的弟弟昌平君熊启希望能够依靠长江天险,坐拥吴越之地来抵抗秦军。

一个半月之后,王翦让他明白了什么叫“以卵击石”,兵败之后的熊启最终被王翦杀死。

笔记:王翦在此战之中运用了典型的“以逸待劳”战略,伺机行动,“打蛇打七寸”,一举让楚国失去了作文战能力。

5.“畏罪自杀”的燕王喜

[var1]

在秦燕战争中,最耀眼的不是燕王喜,也不是嬴政,而是燕太子丹殿下。

在燕太子丹的筹划下,荆轲刺秦成为了秦始皇生前与死神最近的一次“擦肩而过”。

暴怒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26年命大将王翦和辛胜讨伐燕国。

易水之战,凭借超强优势的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燕国打的溃不成军。

燕王喜和太子丹只能仓皇出逃,而嬴政却根本就没有想过给他们喘息之机,秦军大将李信紧追不舍,将燕太子丹的军队一网打尽。

燕王喜被吓破了胆,只能杀掉太子丹,希望秦军退兵。

[var1]

但秦本来就是要灭亡燕国的,所以燕王喜的“美梦”只能成为了泡影。

最终,燕王喜被俘虏后,被迫自杀。

PS:燕王喜继位初期还做过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之前赵国强大的时候,燕王喜想要和他们一起抱团取暖,共同对抗秦国。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燕王喜又想要“趁他病,要他命”,“御驾亲征”,攻打赵国。

可赵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轻轻松松就把燕国军队收拾了一顿。

之后,在燕王喜的苦苦哀求下,赵国才同意了退兵。

[var1]

6.第二个饿死的大王:齐王建

齐国之所以灭亡,也完全是因为君主的不作为。

之前的齐王目光很长远,深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一直都在帮助赵国对抗秦国。

但到了齐王建这一代就不一样了,“长平之战”时期,任凭赵国的使臣磨破了嘴皮子,齐王建就是拒绝发兵救援。

坐视其他诸侯国被秦国灭亡,是齐国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var1]

在其他诸侯国与秦国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位于最东边的齐国因为远离战场,竟然还是一片“岁月静好”。

虽然齐国境内能人异士看到了危险,甚至早在长平之战时期,名士周子就已经把“唇亡齿寒”的道理向齐王建说明了。

但在秦国的“糖衣炮弹”——远交近攻策略之下,齐王建还是选择了和秦国结盟。

不仅如此,齐国丞相后胜也被秦国的“甜言蜜语”骗了个“五迷三道”,竟然“事奏秦”——每有什么国家大事,都要寻求秦始皇的意见。

[var1]

公元前221年,嬴政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臣访问”的借口,让王贲率军攻齐。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大军,过惯了“安乐生活”的齐国军队显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最后时刻,丞相后胜又开始了“拖后腿”,他不仅不积极抵抗,反而力劝齐王建投降。

PS:齐王建投降前,嬴政欺骗他说:会让他做一个万户侯。

但当齐王建投降后,他不仅没有成为万户侯,反而被送到了极其偏远的地区。

最终,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齐王建也只能选择了“饿死”的结局。

[var1]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73岁的邱处机开启西行之路,觐见成吉思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图/网络)大约在成吉思汗攻克讹答剌城前后,邱处机一行来行燕京,即今北京,下榻在玉虚观。大约是在1220年的5月下旬离开燕京,出居庸关,于6月抵达德兴(今河北涿鹿),在龙阳观度夏。龙阳观附近的山上有许多岩洞,常有修道之人在这里修炼。邱处机与大家常常一起出游,观赏美景,赋诗联句,日子过得闲适而愉快。

  • 李牧有多厉害?灭掉匈奴十几万,王翦都不敢挑战他,却含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牧是被王翦杀的吗,王翦和李牧谁打仗厉害,李牧怎么击败匈奴的

    [var1]李牧之后,匈奴每次侵犯,赵国都出战。出战后,战事不利,损失很多,边境的人都不敢种田放牧了。于是赵王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称自己生病了。赵王再次强求李牧上任。李牧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臣,请允许臣实行以前那样的方法,臣才敢听从命令。”赵王答应了。李牧再次担任雁门主将,实行以前的方法

  • 他下令斩杀吴王爱妃,扶持吴国灭亡楚国,功成身退后去向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本姓田,后因军功被齐王赐姓孙,孙武年少之时,齐国内部新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为了避开国内日益恶化的险峻政治斗争,孙武遂弃齐而奔吴。18岁那年,孙武孤身一人来到吴国都城姑苏附近隐居了起来,在隐居期间,孙武潜心研究兵法,成兵书十三篇,在兵书中,孙武直言不讳道:“将听吾计,

  • 春秋与战国,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形势图春秋得名,来源于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相传是孔子所做,但目前没有定论;战国得名,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二。春秋有儒家的影子,讲究的是礼法;战国以战为策,讲究的是实力。[var1]▲《春秋》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韩、赵、魏三家分晋,《资治通鉴》里有过

  • 他貌胜潘安,智谋、剑术无人能及 秦灭六国后有人说他穿越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就曾有这么一个人,他生前位高权重、貌胜潘安,智谋剑术独步天下享尽荣华富,然而秦灭六国后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在浩瀚的史料之中。[var1]因此有人说这个人穿越了,避开了杀伐无度征战不休的战国。此是何人?有着何等传奇的经历?秦灭六国后为何突然人间蒸发?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古代第一超级帅哥----龙阳

  • 春秋五霸最具争议的宋襄公,留下千年笑柄,蠢猪式的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襄公简介,襄公仁义小故事,春秋五霸和宋襄公的关系

    [var1]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常出现为争夺王位而兄弟相互残杀的情况。但是宋襄公与哥哥子瑜不但不争权,而且还相互谦让。宋襄公任命哥哥子瑜为相国。哥俩团结一心,宋国也进入一段稳定发展期。[var1]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他的那帮不孝子直接开干,齐国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太子昭逃到宋国,宋襄公

  • 孔子为什么会被称为“孔老二”?原来是有依据的,并非是胡乱叫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上饶孔宗亮儿子为什么叫孔老二,孔老二个人简介,孔老二小号

    [var1]“孔老二”这个称谓,不是古代的产物,而是近现代的产物,更准确的是这个称谓就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当时,整个儒学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被儒家就是封建腐朽思想的化身,社会上掀起了“批孔”的狂潮。而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直接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波及,而“孔老二”就成为了人们对孔子的一个蔑称了。当然,

  • 十万敌军进犯,众将主张先捏软柿子,韩先楚却说:先打最强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蒋军名将、东北“剿总”司令长官杜聿明,把他手下的第13军、新6军及第93军各一部约10万余人调集到南满,向临江发动进攻。杜聿明的如意算盘是,先解通化之围,再夺柳河等县城,然后迫使我三、四纵队在通化地区与其决战,最后攻占临江。这一形势对于东北联军来说无疑是极其严峻的。因为敌人的总兵力有11个师、共计1

  • 尊王攘夷!逐鹿中原?齐国为什么敢那么大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兴衰史,驭王攘夷,外攘夷狄指的是什么事件

    为了开拓东方,太公姜尚“劝其女工,极技巧”,引进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又“通利末之道”,发展商业,并以商促工,以商促农,搞活经济;“通渔盐,而人物归之”;因势利导发挥地方渔盐生产的优势;引进人才。经济发展使得“人物辐凑”,这样就为东方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春秋以后,东夷人也逐渐融合到

  • 此人将一物随手一扔,竟得到4800两黄金,还改变了战国历史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墓出土的半两钱,传说故事藏金与寻金,西汉巨额黄金下落之谜

    夏无且是谁?有必要先说明一下,这个“且”字是古字,它的读音不是qiě,而是jū。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古代人。没错,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宫廷中的一名医生,确切地说是侍医,其医术是否很高明无从得知,因为史书上从未提及。即便从他在宫廷当差这个角度可以推断他至少是秦国官方认可的正牌医生,但侍医这个职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