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一个很吉利的年份,李治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一个很吉利的年份,李治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432 更新时间:2023/12/8 3:34:13

这是春秋笔法的一种形式,对一件明明很重要的事,偏偏只是简要提及,表明了人们对李治封禅的否定态度。尤其是考虑到亚献,也就是第二位主祭人是武则天的情况下,这次封禅更显得让人不齿。并不是因为男尊女卑,而是因为封禅仪式非同一般,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做的。

封禅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隆重的祭祀礼仪,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即《史记》说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一般是在太平盛世举行,因为必须要有大功德于天下,才有资格去大张旗鼓地祭拜天地。另外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仪式需要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和各地地方官,以及附属国的君主一同观礼,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所以有史以来能够举行这种仪式的皇帝,区区不过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6位而已。

秦皇汉武,以及光武帝一代明君,他们举行封禅可谓实至名归,而李治封禅,无疑是非常牵强的。

他治下的唐朝,固然也算治世,单论疆域面积,甚至可以说达到了鼎盛。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这是在高祖和太宗打下的基础之上,良好政策延续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李治本人的功劳。至于武则天,她是凭阴谋诡计上位的野心家,更不配参加这个典礼。

封禅无疑是一个皇帝的荣耀时刻,但是也需要功德相配,才能令人信服,李治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他的封禅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反倒是太宗多次推迟封禅,被史官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李唐最有资格去封禅的,就是太宗。

最终未能成行的太宗封禅,不会降低他的历史地位,他本身就是泰山,为所有帝王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标杆。

与李治的封禅相比,他在途径山东寿张时发生的一件小事,反而更值得纪念。

寿张有个叫张公艺的,不是高官,也不是巨富,但是特别有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九世同居”。

这个“九世同居”不是指九代同堂,而是指历经九代从不分家的意思,合家九百多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北齐、隋朝和唐朝都对这个家族大加表彰,家门上是有朝廷赐的匾额的。

李治路过寿张,就去他家拜访,并问及他家如何能做到如此和睦。这次拜访很有深意,尤其是联想到他们李唐家族,虽然君临天下,但是家庭内部手足相残的事情屡有发生,难免心中有愧。

那张公艺是怎么回应呢?他话不多说,讨来纸笔,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献上。

李治呢,“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这件事情实际上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也就是自我克制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由很多个体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而且不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有分工有合作的一个整体。要维持这样的整体,就需要每个人都保持忍让,不能为所欲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从这个最小的单位开始,就要保持忍让,并且每个人都要保持忍让。所以张公艺的大家族能够长期维持,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一个“忍”字。

家族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克制、忍让,国家才团结,文明才进步。用治家的方式去治国、治天下,这就是家天下,以天下为家。

以天下为家,就是把所有人当家人,当皇帝的要带头忍让。在这一点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做得最好的,他勤政为民、虚心纳谏,都是源于一种忍让和克制的自觉,他的伟大,就是伟大在这里。

所以儒家所说的“仁”和“礼”,首先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什么时候皇帝遵守的好,国家就兴盛发展,什么时候皇帝遵守的不好,国家就内乱衰败。把儒家礼制作为奴役人民的工具,这是满清的做法,是对儒家的误解,是历史的倒退。

据说,张公艺家几百号人,衣服、鞋袜统一缝制,统一发放。每天以击鼓为号,一起到食堂吃饭。连家里养的狗都是这样,一百多条狗,一只没到,其他的狗就都坐在那里等,很有集体主义精神。

联想到唐朝的均田制,其实就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还有后来北宋范仲淹搞的义田,也是一种家族集体劳动制,说明在宋朝、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之前,我们就出现了社会主义萌芽。

所以家天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他们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

李治的封禅,并不能证明他的伟大。而他明知“忍”字的要义而不能做到,足以证明他的无能。他当年能够成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宽容大度,而他继位之后,先是不能克制武则天的美色诱惑,后又无法克制对这个阴险女人的恐惧,以至把大好江山拱手相送,又能怪的了谁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没有美案和龙袍,包拯去开封府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多久,包拯杖打龙袍全部视频,铡美案包拯收到的圣旨是什么

    小时候,我们相信这些情节,长大后,才渐渐知道,这些都是后世的艺术加工。包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有“天下英雄来相助”。那么他在开封府任职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呢?包拯来到开封府后,下令打开府邸正门,凡是想告状的人,都可以直接来找他告状,之前的申诉手续一律减少。在封建社会,这绝对是好事。很多没有办法

  • 民间故事:汉武帝放生仙鹿,八百多年后,唐玄宗直接吃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代的志怪故事,放生的鹿,唐玄宗评价汉武帝

    古代许多帝王以及将军,都喜欢打猎,尤其是喜欢背着弓箭,骑着骏马,叫人圈一片地方,然后开始射猎。有些将军不喜欢圈地打猎,干脆直接到山头自己搜索、射猎。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后,也喜欢打猎,他几乎年年都要打猎。开元二十三年秋季,即公元735年的秋季,唐玄宗李隆基又像往常一样,骑着马,背着弓箭,带着许多将士

  • 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成了梁山泊的师父,为什么后来又转手宋江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卢俊义活捉史文恭是哪一章,卢俊义大战史文恭电影完整版,卢俊义对史文恭

    玉麒麟卢俊义武功世界一流,一刀生擒史文恭。及时雨宋江顺应了晁天王的遗愿,让卢俊义做山寨之主,被卢俊义婉言谢绝。宋江、卢俊义抽签,分别带兵攻打东昌、东平。宋江率先破城。所有人都认为宋江是山寨之主是天意。其实笔者认为,宋江真的比卢俊义更适合当领袖。卢俊义有救李固一命的恩德和重生之德,但李固后来向政府告发

  • 古诗文里的猪︱唐朝德宗皇帝以三千官猪赐平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原文虢州刺史奏言:“虢有官豕三千,为民患。”德宗曰:“徙之沙苑。”杞曰: “同州亦陛下百性,臣谓食之,便。”帝曰:“守虢而忧它州,宰相材也。”诏以豕赐贫民,遂有意柄任矣。二、注释卢杞,字子良,滑州(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初为虢州刺史时,就官家养猪危害当地百姓上奏,事如《唐书》列传所记。从此,

  • 《水浒传》中,梁山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浒传中梁山有多少将领,水浒传中梁山的意思,水浒传孙二娘被四人欺负

    晁盖带兵上梁山后,兵力逐渐扩大,因为晁天王在江湖很受欢迎,所以当晁天王去梁山当首领的时候,江湖人纷纷上梁山,开始投奔晁天王。.所以晁盖去梁山的时候,规模已经扩大到了三千多人。梁山鼎盛时期有七万大军然后梁山泊没有过上多少安逸的日子,他们就开始打架了。首战在朱家庄。随后宋江又率部三次攻打朱家庄,投入兵力

  •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中亚强国康国请求并入中国,唐太宗为何婉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国的简介,原罪之证康国,西域康国特点

    在唐太宗的治下,唐帝国大力发展军事、开疆拓土,短短十余年时间,便在东亚、中亚和漠北等地区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在此期间,中国周边的国家纷纷向唐朝称臣纳贡,其中便包括不远数千里来华、希望并入中国的康国。不过,对于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唐太宗却不肯“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

  • 《水浒传》中,李逵和宋江的关系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李逵其实挺贪心的,他也很贪财,而且很容易被收买,因为李逵和宋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李逵居然去吃饭了,李逵还得敷衍为了吃好饭。他高兴地称呼戴宗爷。李逵很清楚,宋江很有钱,是个大赞助商。一定距离内,因为李逵个头大,脾气也很暴躁,宋江小小的体格自然不会很招惹李逵。李逵无恶不作,这个人没有底线。梁山英雄中,李

  • 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何英年暴毙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晚年犯了三大错,唐太宗最有意义的历史事迹,唐太宗的晚年预言

    李世民是一个有谋略亦有胸怀的帝王,偏偏在中年之后,迷失在长生不老的旋涡里,不得自拔,并因此一命呜呼。在数十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唐太宗的生活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不仅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并强行夺爱,夺走了齐王李元吉的妃子,还把年仅14岁的武士镬女儿纳为才人,赐给她“媚”这个封号,“武媚娘”

  • 民窑瓷器 PK 官窑瓷器,别再说它不值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官窑与民窑的定义 官窑,有两个概念,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早在唐代晚期就出现了贡瓷,当时的越窑(秘色瓷)和邢窑“南青北白”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贡器。“官监民烧”的贡瓷一直延续到宋元和明早期。而由朝廷(官方)直接出资建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出现在北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明 青

  • 他是渭南好男儿,随朱元璋打天下,功成后家乡因他改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结拜兄弟排行,朱元璋身边的真实人物,最信任朱元璋的人

    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任命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外诸军事,前去镇守洪都,当时洪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不多时日,陈友谅结集60万大军,把洪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势在必得。朱文正接到的是死守命令,他与张子明“城亡与亡,我等死守保卫洪都城”。守城期间历经恶战,虽多次摧陈友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