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由于政局动荡,魏晋南北朝的“隐士”层出不穷,他们生活怎么样?

由于政局动荡,魏晋南北朝的“隐士”层出不穷,他们生活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65 更新时间:2024/1/23 2:28:08

引言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乱世”,魏晋南北朝。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隐士”也层出不穷,甚至逐渐成为士人的“生活潮流”。

大批的隐士通过各种行为方式阐释自己的“隐逸”理念。

“隐”有隐藏的含义,而“士”则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有思想,有能力的一类人的统称。“隐”正是这类人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隐逸理念中的“逸”字在古代代表” 逃避”。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外界因素的不稳定,导致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知识阶层的人,选择用“隐”的生活方式,或逃避现实,或实现人生价值

隐于何处?如何谋生?农业对隐士生活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一旦选择“不仕”就要失去朝廷的俸禄,那么生存问题的解决就迫在眉睫。

隐士居住地的选择受到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

。隐士选择隐居生活多数原因是

为了躲避纷杂的红尘俗事,以求内心的宁静。

可以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地区势必会成为优先选择的目标,特别是在每年赋税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更会被众多隐士所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庐山居住的隐士就多达十四人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

地理位置优越。

在春秋时期庐山是楚国的领土,楚国较早出现了土地私有制,自农耕为主的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

发展至两汉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耕牛的推广,大规模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极大的刺激了此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初期北方战乱频发,庐山地处南方,遭受战乱影响较小。

加之自春秋战国,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农业基础,辅以清雅,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会成为隐士的首选之地

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就是指的庐山。

古代固有的小农经济影响了隐士的生活心态

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

部分出身寒门的隐士的主要生存手段就是“躬耕”

陶渊明曾感慨

“田家岂不苦”“四肢诚乃疲”

可见隐逸生活的清苦和农业劳作的艰辛。

在这些艰苦岁月中支撑隐士们的信念,除了对于自由意志的追求之外,

剩下的就是农业经济生活中孕育的安贫乐道的精神

出于安贫,知足观念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对于贫苦的生活是欣然主动接受的。

西晋隐士董京就曾发出

“披发而行,逍遥隐游”

的感慨,甚至在“时乞于市”的时候,也要做出

“全帛佳棉不肯受”

的傲气。

鲁褒也写《钱神论》讽刺西晋贵族的贪鄙之风,时刻保持“以贫素自立”的原则。

东晋的孟陋家族中祖辈和哥哥都是入仕高官,家境殷实,但是他却放弃优渥的生活环境选择“布衣蔬食,以籍自娱”的生活方式。

可见对于清贫的隐士而言,需要时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不然即使做出隐居的打算,恐怕也难以坚持下去

农业除了对隐士的居住地和生活产生影响之外,对于隐士的隐逸思想也产生了一部分影响

。陶渊明作为东晋著名的隐逸诗人,归隐之前就曾发出“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

”的感慨。

实际归隐期间,面对好友的到访也是“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陶渊明不仅描绘现实的隐居生活,还在农耕环境的影响下创造出了一个农业理想国,“桃花源”

在其描述中,“

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

”在其中居住的人们全部都“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

可见流传数千年的农业经济传统,在这位诗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在他的理想国度中,

人人怡然自得,远离痛苦,沉溺于农业劳作之中,使人心生往。

魏晋南北朝隐士的多样化谋生方式

农耕并非魏晋南北朝隐士的唯一生存方式。

除农耕之外的谋生方式往往和隐士自身素质,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经商,隐居教授,修道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选择以聚徒教授为生活经济来源的也不在少数

。只是这个时期的隐士所传授的内容并非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主。

究其根本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的儒学思想因种种客观因素备受打击,各种其它派别的思想得到了发展,所以传授内容也多种多样

十六国时期的张忠,他从不研习经典,劝化教学的方式也是以“

至道虚无”

为主,教学方法也是独树一帜,采用

“其教以形不以言”

的方式,弟子受业,往往“观行而退”。

同一时期的宋纖,“明究经纬”授业弟子人数多达三千人。南朝萧齐政权统治时期的杜京产,精通黄,老之学,“始宁东山开舍教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走向兴盛的重要时期,道教思想对于隐士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宣扬不食五谷,修道成仙的理论则直接影响到隐士的生活方式

。信仰道教的隐士,选择采集野草树叶为食,渴望以此强健身体,得以长寿。

刘宋时期的刘糾辞官之后,选择在一幽静之处隐居,常以

采集山蓟和胡麻饱腹

;萧齐的隐士宗测选择采集松子为食“

量腹而进松术

”。

梁武帝在位时期的邓郁,隐居于衡山极峻之岭,“

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

”,传说最后与青鸟同归仙去。

南朝时期的修道者徐则,在天台山隐居,不吃五谷以颐养性情,日常就以松涧水解渴,野果充饥。

也有不少隐士选择依靠家庭和他人资助维持隐居的生活

。东晋时期的陶淡,祖父是太尉,侄子是陶渊明,家境殷实。

但是他一生淡泊名利,未曾入仕,十五六岁就开始绝食辟谷,潜心修道,若无强大的经济后盾,恐怕难以支撑。

晋宋之交时期的沈道虔

,喜爱研究《老子》和《易经》,但是生活十分贫困,在遭遇饥荒年份的时候得到居住地县令的资助,并且专门为他修建了一所小型住宅。

虽然生活困难,但是他从不曾改变自己的节操,郡州府邀他做官十二次均被拒绝。

刘宋时期的朱百年,为母亲守孝期间,带着妻子一起隐居在稽南山,以砍柴伐竹为生。

将砍好的竹柴整齐的码放在路边,路过的行人就会将其拿走,明日复如此,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这是朱百年用来卖的的竹子。

路人就会根据竹柴的数量,也将钱财放在路边,朱百年得空再将钱财取走。萧梁时期的沈顗也靠卖柴维持生计

“素不治家产,......唯以樵财自资,怡怡然恒不改其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多以清贫为主,甚至可以说是

“回归原始生活”。

这代表了此时期隐士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于清贫,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以至于刻意追求清贫状态

他们似乎认为只有贫穷才能体现出高洁的品质,甚至于即使有能力改善生活也不肯去做,

像是十六国时期的公孙凤,则更加夸张,饭菜一定要放馊了才会吃,并且还十分享受。

其实隐士清贫苦寒的固化形象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

“赞扬”

有一定的关系,他们希望隐于田野的士人,可以安守本分,不做非分之想,这样更加利于政权的稳固。

魏晋南北朝,清贫生活下,隐士的综合素质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多达一百多人,可以通过历史文献明确年龄的有五十人左右,其中超过六十岁的人就占比三分之二,

甚至要高于同一时期官吏的平均死亡年龄

关于隐士长寿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隐士选择隐居的原因很多都是想要远离政治场上的是非斗争,因而他们很少因为自己的“官运”是否亨通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保持长久的心态平和自然有利于寿命的延长

,像是沈道虔“

年老,菜食,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

”;公孙永,年近九十岁,依旧“

欣然自得,操尚不亏

”。

其次,

这和隐士的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

。他们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日常有一定的体力劳动,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即使在现如今看来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南朝沈麟士,人称“织帘先生”,就经常

“怀书而耕”

,“

行歌不缀

”,年过八十,依旧耳聪目明。

最后一点是,很多隐士的养生意识非常强,他们善于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南朝时期的道教学者陶弘景,茅山修道,擅长辟谷引导之术,年过八十依旧像是壮年的样子。徐则也辟谷养性,即使到了隆冬时节也不需要穿棉衣,同样活了八十多岁。

除了身体素质较好外,隐士的文化素质也较高

,隐士本就是知识阶层的士人,

隐居之后,更加有时间醉心学术,所以他们渐渐发展成当时文化素质较高的一群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所有隐士中,兼通儒,释,道三家的就有近四十人,其余的人,或精通文学,音律,书画,或建筑雕刻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刘宋时期的隐士宋炳他所写的《画山水序》,

中论证的透视原理比意大利画家吕奈莱斯科早了一千年

陶弘景隐居茅山期间传授上清经法,成为上清派茅山宗的创始人。

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医学家,

他所著《本草经集注》收录药物多达七百三十种,是中国本草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式作品

结语

隐士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上最痛苦,社会上最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最自由,最解放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外在环境促成了此时期数量众多的隐士群体。

曹魏时期的隐士多数为愤而归隐,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就成了为隐而隐,甚至产生了隐士家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们在隐居期间的著作更是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之久。

参考文献:

《全晋文》

《晋书》

《宋书·列传》

更多文章

  • 明朝灭亡百姓不念?非也!史话顾炎武,看南明遗民的国家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叛国有多严重,顾炎武生平简介,顾炎武子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每听到这句话,不少人内心澎湃,感叹自己虽是一介布衣,却也有挑起国家兴亡重担的责任。这句话最初是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书中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本意是指,保家卫国是庙堂之上的君主与其臣子所需要谋划之事,但是保天下,

  • 浅析东汉至南北朝墓券的研究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墓葬文化的背景,南北朝最惨的墓,东汉属于两晋南北朝吗

    文|编辑:日斤研究背景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常常会出现墓券。墓券是指陪葬物品上所贴的标签或牌子,通常会记录下墓主人的姓名、爵位、年龄、生卒年月、官职、陪葬品名称、数量等信息。墓券在考古学、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珍贵的资料。研究目的:通过对墓券的研究,

  • 武则天给了士族以致命一击,在武则天之后,士族再也掀不起风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韦后还把丈夫李显毒死了,但老李家不是没有能人。李显改武显也改变不了什么本质问题,武显祭祀的时候可以祭祀武则天的爹,但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在祠堂里是没有位置的,只能作为李治的媳妇,那么就等于得把李治入赘到武家才能理顺关系。所以武则天怎么都对抗不了男权社会,因为她这个武姓继承字她跌,而不是她妈。除非全天下

  • 李世民宠幸武则天13年没有怀孕,嫁李治后连生六子,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武则天的母亲感到非常的担心,他不知道女儿为何会受到李世民的关注,可实际上这和外面的一个小小的传言有关,据说在武则天年少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道士来到过他的家里,说这个小小的女孩有真龙之气。虽然这个笑话并没有被任何人所取信,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个有一些封建和传统。还是感到有一些好奇,他不知道武则天的身上究

  • 明宪宗朱见深那么宠爱万贵妃,为何不能立她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见深一生痴爱万贵妃,万贵妃以一个卑微的宫女,半老徐娘之身,却能宠冠六宫,做了二十多年有名无实的皇后,令很多女性不能理解的是,明宪宗独宠万贵妃,为了万贵妃,不惜和生母翻脸,废黜了吴皇后,但是万贵妃作为朱见深最爱的女人,却始终没有机会成为正宫皇后,一生最高的名分也只是贵妃,这是为何? 其实明宪宗朱见深

  • 商丘城区发现6座唐代墓葬,河南考古再现城摞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介绍,此次考古发掘的唐代墓葬压在睢阳古城的西城墙下,从目前考古发现和墓葬情况来看,不同时期的城相互叠压,是非常典型的“城摞城”。2021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了宋国故城考

  • 明代科举史研究-评郭培贵先生《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代科举一览表,明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明代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该书作者郭培贵先生是著名明史专家,著有《明史选举志笺正》、《明史选举志考论》、《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等书,其中《明史选举志考论》一书更是荣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因而,该书汇聚了作者数十载的学术积淀,可谓是作者穷年累月、苦心孤诣的总结性学术论著。该书洋洋七十余万字,在把握学术动态、考证

  • 李泌平定安禄山后,肃宗问他要何赏赐,李泌:我想睡在您的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唐权臣李泌,在为王朝平定了叛乱后,不要任何赏赐,只对唐肃宗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想睡在他的膝盖之上! 宠信奸臣,长安城破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官至宰相。可就是这样一位能够在朝堂上一手遮天的权臣,帝王丝毫没有忌惮他的存在,反而还对他十分信任,这是因为李泌是个聪明人。李泌深谙,一旦离朝堂的权力

  • 玉门关如何成为唐代文人的“意难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塞外的条件向来艰苦,“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但千百年前,仍有一批戍边将士挺住漫天黄沙,以昂扬斗志扎根于此。人们常说,历史容易被人遗忘,好在,有唐代诗人对玉门关的反复吟咏,才让后人从历史的边缘角落中,重新拾起了这段记忆。国门象征关的繁体字“關”,形犹如一座雄关,

  • 权力斗争中,李隆基为何要欺负太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隆基个人资料,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斩杀,郭德纲李隆基完整版

    .其实太平公主也很忌惮李隆基,因为这个皇子跟之前那些傀儡皇子不一样。本王果断睿智,她也怕李隆基即位影响到自己的权利。而李隆基觉得姑姑对朝廷的权力特别执着,始终不肯撒手。那是因为姑姑对球场有着浓浓的留恋之情,所以也让李隆基重新审视姑姑。休息而且,两人还因为权势问题分手。他们从盟友变成了敌人,所以最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