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被问及信仰时,启功大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佛教“

在被问及信仰时,启功大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佛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613 更新时间:2024/1/20 4:02:50

家道中落有迹象

中国化源远流长,各个时期都名人辈出,可真要论当代大师,功一定榜上有名。

启功的出身不凡,他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本来启功家族作为皇亲贵族理应享受优厚的待遇,但是自其始祖开始,启功家族就逐渐从府中分离出来,到了曾祖父溥良这一代,家族完全失去荫蔽,只能靠着参加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启功的祖父毓隆继承先祖遗志,参加光绪年间的科举考试,翰林出身,官至学政、主考。

纵然启功家族仍有人在官场,但仍旧抵抗不了家族的败落,这种颓唐之息在启功父亲去世之后达到最高潮,在启功日后的文章中,他也表示整个家族的没落在当时早已有迹可循。

怪异之事惹恐慌

启功的父亲于1913年离世,那时的启功年仅一岁,但是他曾经描述过在他父亲死后,他家里出现过的一些怪异之事。

其实这些事在后人看来不过是自己吓自己,但那个时候启功家里的所有人都被这些事情搞得风声鹤唳,有点风吹草动就能联想到不好的事情,所有人的心理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是很难破除的,当整个家族的人都深陷其中,那么这个家族的衰败也是"指日可待"。

那个时候启功还很小,他不免受到家族里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父亲死后,启功就跟着祖父生活,三岁的时候,为了祈福,祖父让启功皈依了藏传佛教,当时他还前往雍和宫拜白普仁为师,成为一名记名的小喇嘛,后来还接受过九世班禅大师的灌顶礼。

在那段"出家"的日子里,启功跟随师父学习佛经,诵念《大悲咒》,从此佛教与启功解下了一生的缘分。

在启功日后的著作中,他曾经讲述过幼年时期的"出家"岁月,他表示师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启功的师父白普仁年坚守在雍和宫,他广结善缘,用筹集来的善款在雍和宫前殿铸造了藏传黄教祖师的铜像,此外他还修建了大悲道场,主要为普渡众生、超度亡魂。

书法绘画伴一生

启功毕竟出自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虽心境上皈依佛法,但还是一心学,三岁开蒙,后经人介绍受业于史学家陈垣先生,逐渐走上学术流别与考证之路。

他本人对中国文学史、美术史,散文诗选等颇有研究,不久后担任辅仁大学国文教员,凭借着对美术独到的见解以及在艺术上的成就,启功还兼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启功为人豪爽大方、重情重义,与当时一些知名的艺术家来往密切,例如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是他的好友,在他的作品中也曾提到与这些好友的交往,获益匪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教诲与指导,启功如今为人称赞的技艺,在早年间才得到有力的培养。

启功令人倍受追捧的就是"书法",他曾自创的"启体"广受好评,是许多学生、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除了能写一手好字,他还是一位鉴定古书画的行家,尤擅碑帖之学。

启功一生无儿无女,他的妻子章宝琛也是一位满族人,与启功相识于微时,可以说启功今天的成功是离不开他这位夫人的。

那个时候,不管生活多么艰辛,章宝琛都要满足启功买书画的需求,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章宝琛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启功大部分的手稿保存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勇敢,启功那些优秀的作品才有了重见天日的可能。

两人风风雨雨携手走过四十年,1975年,章宝琛肝炎复发,在坚持了三个月后撒手人寰,她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亲眼见证启功的辉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见云,妻子死后,启功也没有选择再娶,他将伤心与思念寄托于书画之上,此后一直跟内侄章景怀生活在一起,直至2005年离世。

生于1912年的启功几近跨过一个世纪,他见证过中国的衰败、战争和崛起,他自己的人生之路也是高高低低。

作为一名艺术家,启功将所有的心思与精力投身于艺术创作中,对于那些用于公益、教育与宗教的作品,绝对不要钱,就算作为商业用途,也没有坐地起价,老先生的豁达谦卑让人尊敬。

启功用一生践行"活到老、学到老",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

早年学佛的经历影响了启功的一生,成名后慷慨施捐、与人为善,都不过是从佛教那里学会了:人应该悲天悯人、慈悲为怀,懂得了宽宏、大度与博爱,作为当代的优秀教育家、书画家,在被问及信仰时,启功大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佛教",在他看来,知道是一回事,相信又是另一回事。

我一直觉得信念和信仰是两个不完全一样的东西,但两者都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它们是一种不会被摧毁的力量。

人们可以不支持他人的信仰,但至少要学会尊重,千人千面各种信仰,它们是矛盾且统一的,而世间万事万物大抵都是如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冷知识:昏君的另一面——周厉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厉王简介,周显王昏君,周厉王止谤原文

    周厉王厉王简介西周文物实行“专利”的背后故事周厉王在位期间,周王室正处于比较衰弱的时期,王室与王族公卿之间的平衡岌岌可危,王族公卿庞大的利益集团已经严重威胁了王室安危,基于此,周厉王打破“世为卿士”的惯例,在经济和军事上任用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种动王族公卿蛋糕的举措,自然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

  • 郑州商代王城遗址规划出炉 商业项目遇上文化加持,会结出啥新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郑州商代王城遗址片区(资料图)《郑州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片来自郑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管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邓飞 文 白周峰 摄影本报讯业界关注的郑州商代王城遗址规划,有了新进展。近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其官网发布了《郑州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

  • 一战让大唐输光家底,陈涛斜的火牛阵为何成笑柄?主帅被赵括附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火牛阵资料,火牛阵败了多少燕军,火牛阵视频完整版

    [var1]作为一个非法登基的皇帝,唐肃宗的压力很大。老爸唐玄宗虽然妥协了,但掉了牙的虎依旧是虎,兄弟们散布各地,如群狼一般窥视着他的皇位。唐肃宗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倘若不能完成平叛大业,他的小身板是经不住撕咬的。连亲手养大的弟弟李璘都开始跟自己叫板,擅自在江陵一带自立山头了。所以,他需要一场胜利来宣

  • 春秋往事7|树敌诸侯,郑庄公是如何得罪卫、周、宋三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郑桓公友为了给郑国找退路,看中了“洛之东土、河济之南”这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土地。仗着自己是天子的叔叔,以势压人,取了虢国和郐国十座城邑来立国,后来郑武公干脆灭了这两个国家,使得郑国实力迅速增强。但如果仔细分析郑国的位置,你会发现,它西有王室、西北有晋、南有楚、东边从东北到东南依次有卫、宋、

  • 郑宋鲁这三个春秋初期的大国,为何到春秋后期却成了弱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梯队的准一等强国有吴国、越国、秦国。第三梯队的二等强国有四个:郑国、宋国、鲁国、卫国。第四梯队的三等小国有陈国、蔡国、曹国、许国等。第五梯队的入流弱国有滑国、六国、英国等。[var1]在二等强国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郑国。在郑庄公时期,郑国本来是有希望进入一等强国之列的,但由于郑庄公没有战略眼光,

  • 为何“亡秦必楚”会应验?看看嬴政灭六国的顺序,你就能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嬴政灭六国时的十大名将,六国嬴政宝哥,嬴政一统六国视频

    如果说这是某种天意,那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似乎是种天意。你看,陈胜,是不是楚国人虽有待考证,但他确实是在楚地大泽乡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张”意为扩张。再看陈胜之后的原楚国贵族项羽,楚人,辅佐楚王起义,再之后的刘邦,所在沛县,也原是楚地,“亡秦”的果然是“楚”,而且“三户”。[var1]

  •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五个国号都是“燕”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燕安王赵礼简介,东晋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十六国和东晋是并存的吗

    [var1]东汉末年,鲜卑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不过与之前称霸北方草原的匈奴不同,鲜卑没能保持持续时间较长的统一,而是分为东、北、西三大部分。西晋时期,东部鲜卑又分为三个大部落:慕容部、段部、宇文部。东部鲜卑三大部中实力最强的鲜卑部落是慕容部。[var1]“八王之乱”后,大量中原士人百姓为了

  • 墨子:和平宗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创建了墨家学派并被尊为“和平宗师”。墨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他勤奋好学,一直努力追求知识。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并且创造了自己的墨家思想。他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和暴力,宣扬爱

  • 庞涓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孙膑因为天赋过人,被庞涓干掉了。好在孙膑机智过人,才躲过一劫。不过,也能看出庞涓急功近利,不惜动用任何手段。在不计后果的同时,他最后的结局也很悲惨,可惜也很悲哀。他最出名的不是他的军事实力,而是他的竞争对手弗拉基米尔孙膑。[var1]军事人才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无论是战略还是军事,他的才能都特别出众

  • 山海经中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最后被应龙杀死的女神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代表作,中国古代神话绝大部分都出自此书。但此书语言晦涩,内容庞杂,许多道理不为后人所知。就像《山海经》里的天帝是谁一样,一直存在争议。找出《山海经》中天帝的真实身份,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远古神话,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炎黄时代皇位争夺的历史真相。神话是历史的反映。《山海经》中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