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往事7|树敌诸侯,郑庄公是如何得罪卫、周、宋三国的?

春秋往事7|树敌诸侯,郑庄公是如何得罪卫、周、宋三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430 更新时间:2024/2/24 20:39:44

当初,郑桓公友为了给郑国找退路,看中了“洛之东土、河济之南”这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土地。仗着自己是天子的叔叔,以势压人,取了虢国和郐国十座城邑来立国,后来郑武公干脆灭了这两个国家,使得郑国实力迅速增强。

但如果仔细分析郑国的位置,你会发现,它西有王室、西北有晋、南有楚、东边从东北到东南依次有卫、宋、陈、蔡,中间还夹杂着犬戎和其他小国,郑国只是小小一块,是被包裹的严严实实。

[var1]

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让郑国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虽然地处中原、民殷国富,但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是真没有了。

而重要的是,乱世之中,中原交通之地必多是非,国家若没有战略纵深,一旦强敌入侵,就是灭顶之灾。

当然,现在的郑国还不用考虑这个问题,毕竟目前晋国正在内乱,楚国尚未崛起,齐、秦暂时也不足为虑。但是有一天,这些大国都会成为郑国的问题。

从后来郑庄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知道郑国的发展短板的,但对于后世事,他是无能为力。

对于他来说,眼前就是要应付好周王室和宋、卫、陈、蔡等国,尤其是宋、卫两国,其境况与郑国相似且国力相当,他们要想扩张,必定要跟郑国直接冲突。而郑国刚刚爆发的内乱,很显然给了卫国可乘之机。

[var1]

结怨于卫,郑国的第一个敌人

上文我们讲过,共叔段起兵时,派自己的儿子公孙滑前去卫国联络外援,约定事成之后共享利益。

当时的卫国国君是卫武公的孙子——卫桓公,一听公孙滑开出的条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从当时卫桓公的表现来看,他确实也是垂涎郑国很久了。正想找机会对郑国发难,结果郑国却主动送上门来了。这真是一个想睡觉,一个递枕头。

机不可失,卫桓公立刻以替公孙滑讨公道的名义起兵伐郑,并很快打下了郑国的廪延。但他实在是小瞧了这位刚刚平定弟弟叛乱的郑庄公,也低估了郑国的实力。

公元前721年,为了报复卫国的趁火打劫,郑庄公利用自己王室卿士的地位,动用王师,并联合虢国、邾国等国,组成联军共同讨伐卫国。

郑国很快夺回廪延,卫国军队被赶回了老家。在大家都以为庄公不会放过公孙滑的时候,他却并没有对卫国提出任何条件,公孙滑也得以在卫国终养天年。从这点看,郑庄公也并非毫无情意、心黑手狠的人。

看不清形势的卫桓公吃了败仗,心里很不是滋味,正想重整旗鼓再战郑庄公时,却没想到后院起火了——他的弟弟州吁纠结逃亡的卫人,偷偷潜回卫国,突然发动袭击,卫桓公措手不及、被弑身亡。

卫桓公虽然死了,但郑卫之间的冲突并没有消匿,事实上,郑国所面临的第一次“多国围剿”,也正是弑君自立的州吁发起的。

这个具体是怎么回事儿,我们下篇重点讲述。现在我们来看看郑国和周王室,是为什么会结仇结怨的?

[var1]

结怨于周,郑国的第二个敌人

作为护送平王东迁的主要国家之一,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在春秋初期是相当不错的。

先是郑武公担任王室卿士。武公死后,继任的庄公也同时承袭了王室卿士这一政府官职。

卿士,是王室政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助周天子共掌朝政,手中甚至握有征伐大权。郑庄公在攻打卫国时能动用王师,靠的就是他的卿士身份和权利。

有权利,就有对应的义务,比如朝见天子、治理朝政、向天子进贡等等。但郑庄公似乎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他占着卿士的职位,却对王室政事不管不问,可能也是觉得没什么好忙的。

对于郑庄公的表现,周平王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他自认为对郑庄公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是让他定期到朝廷来打个卡,给自己带点贡品、礼物啥的,好歹维护下王室尊严,顺便也给其他诸侯国做个表率。

但郑庄公似乎并不理解他这份苦心,依旧我行我素,该享受的权利一点不拉,该履行的义务是视而不见。

渐渐地,周平王的不满越积越多。最后,他决定要免去郑庄公的卿士之职,让西虢国的虢公忌父担任此职。

面对突如其来的升职,普通人肯定是感激涕零,表示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忌父不是普通人,他不仅没喊这句口号,还在当天夜里直接跑回虢国了。留下周平王一脸蒙圈。

虢公忌父这是不想得罪郑庄公啊!意识到这一点,周平王是又气又无奈。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郑庄公不知从那儿听到了消息,从来不理朝政的他突然就出现在了自己面前,说要主动辞职。

这时的周平王竟然有点心虚,他让郑庄公别听信传言,说自己还是很信任他滴。狡猾的郑庄公那能被一句话给打发了,他以退为进,继续请辞。

周平王坚决不同意,郑庄公坚决要辞,双方你来我往、相互试探,最后做了一项重要决定——互派人质,天子派王子狐到郑,郑国派世子忽入周。

天子和诸侯互派人质!这可是春秋国际的头条新闻。周王室威信扫地,与郑国也芥蒂更深。

不久,周平王去世,王子狐由于在郑国为人质,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着。着急忙慌回国后,还没来得及登基,就追随周平王而去,王室诸大臣只好扶立王子狐的儿子林为王,即周桓王

周桓王年轻气盛,再加上父亲和爷爷的先后去世,都与郑庄公有关,所以他一上台,就宣布免去郑庄公的卿士之职,改由西虢公担任。

郑庄公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但他很快冷静了下来。他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便此时的天子已经只剩象征意义,但明面上被免职,也是合情合理。

他不会怒发冲冠和天子对着干,也不会像上次一样跑到洛邑和周天子对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周桓王万一不理智当朝杀了他,那就太冤了。

当然,他也不会白吃一个哑巴亏。为了给周王室提个醒,他四月份派大夫祭仲收割了王室边境温地的麦子,秋天又派人收割了成周的稻谷,气的周桓王牙都咬碎了。

从此后,周郑交恶。

[var1]

结怨于宋,郑国的第三个敌人

如果说和卫、周结怨,是双方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的话,那结怨于宋,就多少有点曲折了,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宋国看不上郑国。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种我不如你、但就是看不起你的傲气。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得从宋国的建立说起。

宋国,是由纣王的弟弟微子建立的。当初周武王为表彰他的弃暗投明,把他分封到了殷商故地,赐予一等公爵,地位与周公、召公并列,比其他诸侯都高,并且是以客礼事周。所以名义上来说,宋国是周朝的客人,而不是周朝的臣子。

所以,宋人往往觉得自己是前朝贵族、高人一等。反映到国家性格上就是:无视实际国力,总以大国自居;明明就是个夹在诸侯国中间的受气包,偏偏总想干一些天下霸主的事情。

这样的国家,对于身边快速扩张的郑国当然是看不惯的。因此宋国总想找机会敲打郑国一下,提醒它注意身份。这种行为,无疑是笨猪拱刺蓬——自找苦吃。

二是因为公子冯。

公子冯,是宋穆公的世子。按照周礼,穆公去世后,不出意外的话,他会顺利接掌宋国,成为下一任国君。

但毫无意外的是,意外来了。

他的父亲宋穆公,要将君位传给他的堂哥——公子与夷。

这是怎么会事呢?原来,宋穆公的君位是从公子与夷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哥哥宋宣公手中继承而来。那时,公子与夷尚小,为了宋国将来,宋宣公将君位直接传给了宋穆公。

现在,宋穆公自觉快不行了,为了在地下见到哥哥能有交代,也为了成全自己的德行,他决定把君位还给哥哥家族一支,由原本就该继承君位的公子与夷来接管宋国。

从这点看,宋宣公、宋穆公这兄弟俩还真值得敬佩。在弑父杀兄司空见惯的春秋,这样的兄弟情感、这样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稀有品质。

宋穆公在决定传位公子与夷的同时,也替自己的儿子做了安排。因为他知道,这两位不管谁上台,对另外一位都极为不利。为了避免宋国也出现兄弟相争的悲剧,他派人将公子冯送到了郑国,交给郑庄公照顾。

按说宋穆公的安排已经很周全了,但他还是低估了侄子斩草除根的绝情、以及儿子欲夺君位的决心。两兄弟的矛盾,就这样把两个国家都拉下了水,郑宋之间怨恨渐长。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var1]

最后的话

郑国的前路在何方?相信郑庄公是有认真想过的。

二十多年不勤王事,一心一意地发展郑国,可不是专门用来对付共叔段的。

从郑庄公后面的表现来看,他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谋略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或打或拉,总之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服所有不服的对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郑国送到更高的起点。

而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要挫败即将来临的伐郑联军。

关于郑、周、卫、宋,您有什么想说?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宋鲁这三个春秋初期的大国,为何到春秋后期却成了弱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梯队的准一等强国有吴国、越国、秦国。第三梯队的二等强国有四个:郑国、宋国、鲁国、卫国。第四梯队的三等小国有陈国、蔡国、曹国、许国等。第五梯队的入流弱国有滑国、六国、英国等。[var1]在二等强国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郑国。在郑庄公时期,郑国本来是有希望进入一等强国之列的,但由于郑庄公没有战略眼光,

  • 为何“亡秦必楚”会应验?看看嬴政灭六国的顺序,你就能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嬴政灭六国时的十大名将,六国嬴政宝哥,嬴政一统六国视频

    如果说这是某种天意,那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似乎是种天意。你看,陈胜,是不是楚国人虽有待考证,但他确实是在楚地大泽乡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张”意为扩张。再看陈胜之后的原楚国贵族项羽,楚人,辅佐楚王起义,再之后的刘邦,所在沛县,也原是楚地,“亡秦”的果然是“楚”,而且“三户”。[var1]

  •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五个国号都是“燕”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燕安王赵礼简介,东晋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十六国和东晋是并存的吗

    [var1]东汉末年,鲜卑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不过与之前称霸北方草原的匈奴不同,鲜卑没能保持持续时间较长的统一,而是分为东、北、西三大部分。西晋时期,东部鲜卑又分为三个大部落:慕容部、段部、宇文部。东部鲜卑三大部中实力最强的鲜卑部落是慕容部。[var1]“八王之乱”后,大量中原士人百姓为了

  • 墨子:和平宗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创建了墨家学派并被尊为“和平宗师”。墨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他勤奋好学,一直努力追求知识。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并且创造了自己的墨家思想。他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和暴力,宣扬爱

  • 庞涓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孙膑因为天赋过人,被庞涓干掉了。好在孙膑机智过人,才躲过一劫。不过,也能看出庞涓急功近利,不惜动用任何手段。在不计后果的同时,他最后的结局也很悲惨,可惜也很悲哀。他最出名的不是他的军事实力,而是他的竞争对手弗拉基米尔孙膑。[var1]军事人才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无论是战略还是军事,他的才能都特别出众

  • 山海经中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最后被应龙杀死的女神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代表作,中国古代神话绝大部分都出自此书。但此书语言晦涩,内容庞杂,许多道理不为后人所知。就像《山海经》里的天帝是谁一样,一直存在争议。找出《山海经》中天帝的真实身份,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远古神话,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炎黄时代皇位争夺的历史真相。神话是历史的反映。《山海经》中的很多

  • 为什么楚怀王宁愿死在秦国的囚徒,而不愿回国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怀王,姓芈,是战国时期楚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春秋时期,楚怀王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不唱则一鸣惊人”的佳话。很多人会用这个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当时,熊槐继位。当时的楚国正处于最强大的时期,但后来听从了别人的怂恿,逐渐疏远了屈原,以至于屈原最终投给了江明志。没想到竟遇客死在他乡,结束了悲

  • 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剪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本文约 2600 字 阅读需要 7 min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十分有名,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与秦国对抗的强国。胡服骑射不仅体现了赵国的民族交融,其他诸国也发生了区域性民族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说,赵国胡服骑射,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奔放壮阔的民族大交融历史图景。01赵

  • 孔子不肯卖车给颜回添置棺椁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哦,颜回是个很有才的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但是英年早逝,颜回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添个外棺椁。这边解释一下:古代棺材有的有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韩剧《李尸朝鲜》里,李氏的朝鲜为什么那么尊重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时期的朝鲜商人,李尸和朝鲜王国的关系,关于李氏朝鲜的纪录片

    上图_《李尸朝鲜》剧照[var1]上图_《李尸朝鲜》第二季剧照日本入侵临津:外部威胁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来访的朝鲜人洪大容也坦言:“万历年间倭寇侵东国,八道腐败。生与民皆神帝所赐,况且末年盗贼之变,未必因此,故国以为我亡,无天下哀,李氏朝鲜迫切需要和谐稳定的中朝关系,双方经历了战争的考验,宗藩关系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