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战争,清军阵亡4万人,你们知道日军伤亡多少人吗?

​甲午战争,清军阵亡4万人,你们知道日军伤亡多少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888 更新时间:2024/1/21 2:36:56

19世纪末对于晚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整个19世纪后半期,战争伴随着变革,不断的在晚清展开。但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晚清是始终萎靡不振的。

无论是与英国,法国还是日本,晚清总是在对战中落败。不平等的条约一个接一个的签订,晚清朝廷步步退让,是保存实力,还是强弩之末?答案似乎逐渐明确了起来。

事实上在当时整个东方都有这样一种想法,他们承认西方的强大,但同时还抛不开天朝上国的身份。然而另一个毗邻天朝的国家,正在悄然成长,这个国家一直被认为是弹丸小国,不足为惧。

但是一场战争却让这个弹丸小国崭露了头角,日本的实力逐渐受到了国际的重视。这场战争就是发生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称其为日清战争。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给日清两国带来的巨大影响,甚至是国际形势的转变。

其中的来龙去脉,战争的起因、结果纷繁复杂。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对中日双方来说,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双方其实都蒙受了损失。最直观的就是双方的人员伤亡,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知,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有4万多的伤亡。

这其中有武器落后、消极应战等种种原因。作为战胜国的日本,拥有先进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它就赢得更加体面吗?其实不然,战争始终是残酷的。

那么日方究竟在甲午战争中有多少伤亡?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希望能为大家观察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一、逆转形势的甲午海战

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军事、工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场运动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即是由鸿章领导的北洋水师,这支海军当时称为亚洲第一。

几乎在同一时期,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制度。因为摆脱了陈旧的幕府统治,明治维新运动进行的十分彻底,同时也成效显著。

因为实力的增长,野心也开始膨胀。随后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打算以朝鲜为跳板,先占领中国东北地区,进而攻占整个中国及亚洲地区。

在应对朝鲜事件上一再退让,多次交涉失败之后,甲午海战以日军偷袭清军增兵船为开始,这场战役被称为丰岛战役。

随后又经历了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两次大规模的海陆对决奠定了战争的胜负方。清军无论是在陆战还是海战之中,都表现出了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一面。

甲午海战意义重大,但耗时其实并不长久,从1894年7月到1895年1月,仅仅6个月的时间,就改变了整个东方的格局和清朝的命运。

二、日本兵伤亡的真相

同样清朝在亚洲的共主地位,受到了质疑和威胁,这就是帝国主义的统治者们开始思考,是否要重新定义清王朝的地位。

根据日本给出的战后报告,在甲午海战中,日本军队共有13488人死亡,虽然其中有1万多人日本给出的死亡原因是病故。

三、失败与胜利的代价

得与失有时并不能通过数据就可以判断出。对中国而言,这或许是一场美梦的破灭,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觉醒,失败带来了重新开始的力量,和推翻陈旧势力的勇气。如果能变成的、多面的看待甲午战争,或许对胜负的纠结就能豁然开朗。

结语:

我们分析了整个甲午海战的前因后果,也对比了双方的损失与所得。完整地、多角度地了解历史,往往是接近事件真相的关键。正如开头所说,一切关于历史的讨论,都是希望能够更加的接近真相,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本身,本也亦是如此。

战争带给我们的不只有伤痛和屈辱,更重要的是反思。从前我们总是站在清王朝的视角上,去看待甲午海战,得出的结论总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如果我们站在对立的视角上,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偶有所感,与君共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擒、绝粒自尽而亡,朱元璋:他的妻子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367年10月,徐达攻破平江城,生擒张士诚。在押解回南京时,徐达特意派张士诚的亲信李博生陪同,以防不测。当李博生发现张士诚坐在囚车里时,他哭得说不出话来,叹道:当初,我们18个兄弟聚众起义,攻入高邮城。面对百万大军,我们也不怕。吴,拥有数十万大军之后,你贪图享乐,狂妄好色,完全忘记了高邮的危险。现

  • 清官回乡运十箱金子,乾隆得知后,再赏十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画像相传孙嘉淦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没有存下什么家产。他告老还乡时怕被乡亲们笑穷酸,载运十几箱砖头返乡充场面,这事被人举报传到乾隆皇耳里,乾隆反倒又赏了他十箱金子。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谥文定,祖籍山西。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除了清廉以外还以直言敢谏著名,在乾隆皇

  • 魏璎珞第一次服侍乾隆,为何要在阁楼上?这智商,很多人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多长的时间中,多少的古代影视剧出现,而在这些影视剧中大多都是讲述的清朝事情,这便是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是距今最近的一个朝代,所以当人们去考证历史的时候也是最为接近,表现出来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的还原历史真相。然而就拿刚刚过去没多久的《延禧攻略》来说,其中的女主角魏璎珞第一次服侍乾隆,为何要在阁楼上?这智

  • 以贸易换和平——北宋用“货币战争”克制了强大的辽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于宋辽金,北宋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评价,南宋与金朝的贸易

    引言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峰的北宋王朝,虽然无力依靠军事手段有效压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却善于利用自身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对周边民族施加巨大的影响力,将文化经贸活动作为调节民族关系的重要工具和辅助 手段。从宋辽之间持续近百年的互市情况来看,与武力压制相比,经济力量的影响无疑程度更深,影响面更大,

  • 生前饱受慈禧虐待,死后惨遭盗墓开膛,孝哲皇后尸身百年不腐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的傍晚,紫禁城内撕心裂肺的哭嚎声打破了这座庄严肃穆的宫殿内的宁静,哭声经由同治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内传出,此时的养心殿内,两位皇太后正襟危坐,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太后痛哭失声,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默默垂泪,而跪在地上哭泣的则是同治皇帝的后妃以及宫中服役的宫女和太监,能让这些人一起痛

  • 亦非阴鸷之谋、徒以恃宠溺爱—明宪宗万贵妃和纪淑妃的那段史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在权宦王振的撺掇下,仓促出兵征讨入寇的瓦剌,临出征前,英宗册立只有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以安定京师。当年八月,英宗在于土木堡之役中战败被俘,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大明社稷危在旦夕。情势万分紧张之际,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战群臣们奏请孙太后

  • 3本民国历史文,主角凭着非凡的眼界、手腕与魄力,终成大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民国历史小说十大经典,民国历史看哪本书好,讲述民国历史的书籍

    一、《民国教父》 作者:叁拾伍短评:民国历史文,本文讲述1915年民国上海滩,江湖后辈翘楚的男主角,获后世的国安英雄记忆的加持,知晓家国的苦难,凭着非凡的眼界、手腕与魄力,在帮派林立的上海滩之中,快意恩仇,终成大势的故事。作者大大叙事老道,角色性格鲜明,大量的历史人物穿插在其中,鲜活又真实,故事推进

  • 崇祯说此人是明朝的“诸葛亮”,若他不死明朝就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究竟是谁能够让崇祯皇帝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个人就是是明末时期河北高阳的孙承宗,他当时担任东阁大学士,他的相貌也是很奇特的,他的体型高大挺拔,他的胡子还非常多,他的长相虽然很奇特,但是他的家里很穷,学业有成之后就去富贵人家当私人教师,教有钱人家的小孩知识。其中有一次他在去明朝北境的一户人家当老师的路

  • 5张长图看懂清朝皇帝的4种继位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皇帝顺序表及功过,清朝皇帝顺序表及在位最长的,清朝所有皇帝正确在位时间

    一、汗位推选制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后,八旗旗主都有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称为“八和硕贝勒”。清朝入关之前,后金采用“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有人必八家分养之,土地必八家分据之”,汗位继承人也在八王范围内进行推举,这就是汗位推选制。努尔哈赤皇太极虽然继承了汗位,但囿于旧制,皇太极还要与其他三大贝勒

  • 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皇帝的心思,真的很复杂,却也符合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1457年2月15日,大明忠臣于谦的家中,突然,砰的一声,大门大开,一众锦衣卫气势汹汹进门。领头人说道:“于大人,对不住了,皇命所在,奉旨抄家!”于谦默然无语!于谦的管家壮着胆子,拦在锦衣卫前面,悲痛地说:“不,你们不能抓走老爷,他是清官,他是保卫大明的功臣。”但是,锦衣卫身负皇命,又怎么可能什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