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明史》中关于建文帝削藩的记载。
靖难之役中,朱棣起兵造反就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各地藩王还未入京,就将先帝下葬。”朱棣打出这个旗号,就是说朱元璋死的不正常,是被朱允炆给谋害的。当然这是朱棣胡乱编造的,根本没有这个事情,只是为了给夺位找个理由。
那么建文帝为何没有停尸七天,就将祖父给下葬了呢?其实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是天气原因,在记载中:
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时,朱元璋已经病入膏肓,御医们诊断后束手无策。到了五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病逝于西宫中,享年七十一岁。朱元璋病逝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变得炎热,遗体的保存是个巨大的考验。
古代没有保存遗体的技术,加上五月已经进入夏季,尸体的保存更加困难。建文帝登基后,可能是从天气方面考虑,同众臣商议后,决定将朱元璋安葬。可是这也让朱棣,有了造反的理由,就是各地藩王,都没能见到明太祖的遗体。
第二个原因,建文帝自己的考虑,建文帝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登基。这个身份确实尴尬,他的父亲朱标是太子,在群臣中德高望重。朱标当皇帝,不仅文臣武将尊奉,外地的藩王也会老老实实。
朱标跟随朱元璋打过仗,对于明朝的建立,是立过大功的。朱标在明朝开国功勋中,影响力很大,他当皇帝已经是群臣心中认定的事情。可惜朱标先于朱元璋六年去世,没有当过皇帝,造成了朱允炆的尴尬。
朱允炆没有父亲的威望,只是朱元璋立嫡的观念深刻,才把孙子朱允炆扶上了皇太孙的宝座。对此,群臣表面没有意见,但是内心对朱允炆并不认可。在大家的心中,朱允炆无功无德,是不堪储君之位的。
群臣中都有如此想法,那么各地藩王同样不满,心想为何不是自己当皇帝?朱允炆为了达成既定事实,快速将祖父安葬,然后登上了皇位。朱允炆急着登基无可厚非,毕竟只有他的爷爷支持他登基,满朝文武对他的储君之位并不认可,在记载中:
“辛卯,葬孝陵。”
朱元璋去世后六天,建文帝将祖父下葬,就是比停尸七天早了一天。这就是给朱棣留下了把柄,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
第三点原因,是朱元璋临终的嘱托。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对于自己的儿子们,再了解不过了。他知道朱允炆威望不高,而他的儿子们手握兵权,镇守一方。在临终前,朱元璋很可能,嘱咐孙子早早登基。
朱元璋可以说,心心念念为大明王朝考虑,生怕帝国再次陷入混乱。建文帝遵从了爷爷的遗命,在第六天将爷爷下葬,然后在当天登基为帝,在记载中: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葬,当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为帝。等到各地藩王入京后,朱元璋已经被下葬,他们只得拜见了新帝。可以说,这时他们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无奈认了建文帝这位皇帝。
此后,建文帝朱允炆听从部下谋士的建议,开始大力削藩。周王朱橚的王位被废除,封地被收回,削去爵位。建文帝接着把目标,投向了北方的燕王朱棣,准备削去朱棣的封地。
朱棣马上征战几十年,哪里肯束手就擒?选择起兵造反。建文三年,朱棣率领燕军,攻入应天府,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进入应天后,当即宣布登基为帝,明朝正式进入了永乐盛世。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