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永不加赋”隐藏着什么玄机?为何“仁政”让清朝走向没落?

康熙“永不加赋”隐藏着什么玄机?为何“仁政”让清朝走向没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7 更新时间:2024/1/16 1:46:05

永不加赋曾是多少百姓的梦想

“永不加赋”政令中的文字猫腻

我们来看下永不加赋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将丁银税额固定,并且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除照地派丁外,仍实行按人派丁,一户之内,如果减少一丁,又新添一丁,则以新添抵补减少;倘若减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够抵补,则以亲族中丁多人户抵补;如果还不够,以同甲同图中粮多人户顶补,抵补之后的余丁才归入滋生人丁册内造报。

清圣祖康熙画像

说了半天,以笔者的理解,核心就一句话:丁银税额固定,永作定额,不再增减。也就是说,固然大清国在盛世之时永不加赋,但是乱世之年也不会减赋!即使一家人的人丁数字减少,他所卸下的赋税负担也会由新添人丁较多的家庭弥补。算来算去,国家所收的田赋并没有减少,而且也永远不会减少!这之中产生的民间的矛盾要由地方官进行调节,这中间的操作可就很考究了,搞不好,依然是富户的田赋少,穷人的田赋多,全看地方官的政策向哪里倾斜。所以,即使在实施了“永不加赋”之后,仍然大量的出现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事情。直到后来雍正“摊丁入亩”,这种局面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所以个人认为,“永不加赋”只不过是康熙皇帝为了保证国家收入的持续性而使用的文字游戏罢了。

“永不加赋”政令颁布的时间学问

我一直认为,皇帝的命令,我们永远不能只看到表面,还要深挖其背后的政治利益分配。“永不加赋”这道政令背后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此时的清朝,经过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其统治基础已经相当稳固。立国之初,为了笼络满洲贵族而实行的圈地、投充两个弊政,也差不多到了可以纠正的时候。

清朝京畿图

顺治年间,皇帝为了满足满洲贵族的贪欲,曾经多次颁布圈地令。虽然圈地主要范围在顺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间等府,但是其他省份的实际圈地范围也不少。同时,还有部分汉人利用改朝换代的契机,进土地兼并,抢占民田。一些土地已被夺走但又不愿迁移的农民,只得被迫投靠了新的土地占有者。这种投靠土地占有者的行为既是“投充”。投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投充者有了被投充者的掩盖,在朝廷的户籍上往往就会消失,国家从此会失去对这些民众的管理,税收也就更是无从谈起。遵化州经过圈地和投充后,剩下的纳税民地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一,蓟州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二,东安县更彻底,根本没有剩余。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圈地的整顿,将留给日后的“摊丁入亩”。而纠正“投充”,这就是靠“永不加赋”来实现。因为“永不加赋”之后,国家的人头税数字固定,即使因为投充而造成人口数量减少,该交的赋税却不减少,还需要由土地占有者承担。这样一来,隐藏纳税人口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此后的投充者日益减少,当初曾经被遮蔽的人口就再次出现了,而且新增人口也不再被隐瞒。康雍乾三朝人口持续的爆炸性增长,应该就和这个有关。

入关时征战的满洲贵族

而且,康熙皇帝的小九九算的是非常精到的。他先用“永不加赋”固定国家的收入。然后,又暗搓搓的告诉自己的官员们,国家不给你们涨工资,你们可以适当地贪污啊!他就曾经对大臣说:“朕面谕陈瑸云:尔为巡抚,与为司道等官不同,若贪财好利,诚为非理;但应得之物,亦宜取为赏兵之需。身为封疆大吏,而室中萧然无一物可以与人,亦非大臣所宜。”呵呵,好一个应得之物,这真得麻烦皇帝告诉我什么叫“应得之物”!

1714年,康熙又发上谕,“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又如《易》云“不家食”。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诸其家,其何以济?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仕版,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岂得一一问其来耶?(摘自《清实录》圣祖仁皇帝)”这可真是没法说了,圣祖爷已经明示,清官太刻薄了,自己有啥需要的,都自己出钱买,时间长了你们自己都受不了吧?那怎么办?自然只有贪污一途。

清朝贪官家中对着的无数金银

这样一来,由于国家的收入是固定,所以你们官员的薪资自然不会再涨;官员过的不好,朝廷脸上也无光,所以你们可以适当贪污。如此一来,康熙爷就把本应由国库承担的官员薪资一部分,转嫁给了地方百姓!可以说,正是“永不加赋”四个字,将官员的清苦生活变成了贪污的理由!

“永不加赋”之后国家的收入

“永不加赋”之后,清朝国库的收入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实际上,清朝的国库收入一直在增加!到了甲午战争前的几年,国家每年的收入都在八千万两白银以上!之后的某些年份,甚至年收入上亿!这当然有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是,清朝其他税收的沉重也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别的。明朝末年,官商勾结严重,皇帝为了和大臣、商人挣利,玩儿起了臭名昭著的“矿监税使”。但是到了清朝,明文规定官员不得经商,商业的大部分利益,从理论上和官员分来了,商业的红利,自然尽归朝廷。而且国家还通过扶植洋行垄断对外贸易获利,每年的茶叶、丝绸、瓷器的出口,让清政府挣得盆满钵满。

大清盛世

而且,清朝的权钱交易也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乾隆南巡,一路富商各种孝敬,最后皇帝高兴,大家各有官职;甘肃遭灾,皇帝特旨捐出了一批贡生监生的官位,由有钱人购买,贴补国家用度。咸丰年间,镇压捻匪,胡林翼为朝廷筹措粮草军饷,由此进入仕途;曾国藩征缴太平天国,所需粮饷皆由上海富商所出;甲午战争前夕,清朝大肆向民间兜售“海防捐”,最后都用来修了颐和园……。凡此种种 ,清朝的各种“开源节流”策略甚多。“永不加赋”造成的财政缺额,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永不加赋”之后百姓的实际情况

清朝的康雍乾三朝,确实是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这个数字却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关系。“永不加赋”这项所谓的“惠民措施”并没有让百姓得到利益。

乾隆时期,总数将近4亿的人口,是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均的经济量也同样可观。据法国经济学家保罗.贝赫洛的测算,乾隆死后的180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228美元,而同时代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人均国民收入是324美元;法国则是220元。可以看到,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介于英法之间。以此数据乘以中国的总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真的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贫穷的清朝百姓

但是真正的底层百姓收入却很低,生活很贫穷。据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记载,因为中国供给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座船“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立刻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当时清朝老百姓的贫穷可见一斑。

“永不加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为何“永不加赋”之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我们可以看下表:

可以看到,从雍正12年到乾隆18年,19年间人口的增量将近4倍,而人均的耕地占有量更是缩水了将近5倍!而乾隆18年到乾隆31年的16年间,人口增量又翻了一番!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缩水了一倍!这也难怪清朝百姓会贫穷。而且,乾隆后期,人口再次翻番,达到了将近四个亿,人均土地占有量又进一步缩水!如果不是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清朝的民变绝对不会拖到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

为何清朝在此时会进入一个人口爆炸的时期?这恐怕也和“永不加赋”造成的生育成本降低有着直接的关系。百姓不再为每个人的人头税担心,心中只有多生劳力多干活的美好憧憬,朝廷又不加干预,再赶上没有战乱,那人口爆炸简直就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以现在人口学的眼光看,人口爆炸其实并非坏事。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崛起,就是有赖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产生的人口红利。在现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用商业利益加以刺激,激发出人民的奋斗积极性,确实让中国在近些年的科技、经济、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清朝的统治者没有这种发展眼光,他们的脑子里想的就是土地,这样一来,新增人口资源消耗只能是继续压在土地上,而土地的大小不会变动,永远只有那些。用相同数量的产出品来养活更多的人,也就难怪清朝百姓的生活贫苦了。

人口爆炸并非“永不加赋”引起的唯一弊端。从现在的经济学上来看,由于商品的供求所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是很正常的。而且根据市场的规律,所有的商品几乎毫无疑问的会有一个价格上行的趋势。而清朝的皇帝们,将盛世之时的价格作为标准,不随着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来调整税赋,本身就不合理!所以,后来为了弥补国库存银的不足,清朝廷不得不设立各种名目的新的税种。这种杂税一多了,谁又知道国家是为了办事还是为了聚敛?清朝后期,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收入非常巨大,一方面皇帝、大臣和富商锦衣玉食,奢侈无度,而另一方面普通劳苦大众困苦万分,难道不是“永不加赋”引起的各种杂税所致吗?

总结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都有一个德比舜的梦想。但是,真正能为百姓着想的能有几人?清朝入关以后,确实通过一些减税的手段,让百姓得到了休息。但同时,这些看似惠民的政策,由于忽视经济的规律,最终还是让百姓尝到了恶果。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们利用这种无视规律的愚昧而掩盖起来的内心的贪婪!所幸世界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封闭的世界,在国际大融合的背景下,他们的假仁假义,也最终被无情的历史所淘汰。而摆脱了所谓“仁政”束缚的中华民族,也最终得以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京最美十大民国建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开创了民国建筑一派,即中西合璧建筑式样,戏称“穿西装戴瓜帽”。目前幸存的民国老建筑都是近百年的存在,值得一看的有:美龄宫、总统府、中山陵、扬子饭店、大华大戏院、灵谷塔、浦口火车站、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国立美术陈列馆等。挑选作者本人拍摄的最佳照片

  • 60年前,李鸿章尸首被被挂拖拉机游街示众,自此世间再无“李鸿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鸿章唯一影像资料,清末照片李鸿章,李鸿章遗体告别仪式

    谣言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李鸿章少年曾"意气高于百尺楼",欲三千里外封侯,然而世事的磨难也曾让他生出了一死万事休的念头。时隔多年,鳌顶之志犹在,却不见了当年的信心满满,有超世之才,也有坚韧不拔之志,甚至连慈禧太后都赞誉他为"再造玄黄"之人。面对晚清这个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都不想当富贵王爷,非要去争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富贵,儿子,康熙

    很多人应该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都不想当富贵王爷,非要去争皇位?其实如果可以一生无忧无虑的当富贵逍遥王爷,他们又何必去争呢?清朝的王爷可不是无忧无虑的,而且清朝初期和中期皇子也不是都能获封王爷,所以只有成为皇帝或者成为皇帝的亲信才能逍遥富贵。清朝的初期和中期皇子们想获封为王爷只有恩封

  • 在影视剧中坏透了的胤禟,在正史中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正史,影视

    爱新觉罗·胤禟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属于八阿哥党。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里面的那个老九胤禟,应该是印象十分深刻的。在这部剧里,好像八爷党所有的坏招,都是他提出来的,简直

  • 胤祁是何人?为何史书上对他的记载极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史书,记载

    爱新觉罗·允祁是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二十三子。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清朝历代皇帝当中,康熙皇帝的子女数量,应该算是最多的一个了。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康熙皇帝的儿子虽多,但成才的也较多,很少有那种不学无术之辈。不过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也就只有那十几个,剩下的子女,有

  • 穆尔哈齐的一生战功赫赫,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功,赫赫,结局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是清初名将,提到他的个名字,大多数人会感到陌生,但是提起他的哥哥努尔哈赤,大多数人都知道,虽然穆尔哈齐的知名度不如异母兄努尔哈赤,但是对清朝开国的贡献却是很大的,这些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穆尔哈齐一生战功赫赫,他的结局如何呢

  • 赵光义是一位明君吗?他有哪些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光义

    赵光义,即宋太宗,他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弟。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光义实在是算不上什么明君,后世曾经评价过宋太宗,说他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而且十分无能。乾隆也曾经评价过宋太祖说他人品实在是不怎么样,根本就不配做皇帝。宋太祖赵光义曾经屡次篡改史书,自认为自

  • 道光皇帝与汉文帝的节俭方式有何不同?后人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节俭,皇帝,评价

    在古代皇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号称“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下面由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据有关史料载,中国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到清宣统皇帝结束,先后有422位皇帝。在这些天之骄子中,豪奢纵欲之徒不少见,但也并不是没有提倡节俭之人。笔者认为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

  • 九子夺嫡时,形成了夺嫡五党,他们背后有哪些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势力

    康熙晚年,由于太子胤礽两度被废,导致诸皇子觊觎储君之位而明争暗斗不止,先后有九位皇子直接参与其中,史称“九子夺嫡”。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这场重大政治风波中,先后形成了夺嫡五党,即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十四爷)党。那么,这夺嫡五党背后都有哪些政治势力

  • 历史上多尔衮唯一的正妻是谁?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生平

    众所周知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权倾朝野,但是下场凄惨,那么历史上多尔衮唯一的正妻是谁?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多尔衮此生挚爱:博尔济吉特.巴特玛。巴特玛的生母是科尔沁大妃,父亲是莽古斯的孙子索诺木。关于索诺木我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