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祖大寿为何两次投降皇太极又为何屡次接受

祖大寿为何两次投降皇太极又为何屡次接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92 更新时间:2024/1/23 22:18:24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在大凌河城被皇太极率领倾国之师包围,死守城池3个月,在军粮耗尽人相食的绝境下投降。随后,以在锦州城当内应为借口逃归,率军坚守宁锦防线整整10年,最后在锦州陷落时再次投降,皇太极捐弃前嫌,任命他为汉军正黄旗总兵。

祖大寿两次投降不愿死守臣节,最大的原因是对明朝已经寒心至极。

从1623年(天三年)袁崇焕在宁远筑城开始,祖大寿就跟随在他身边,赢得了两次宁远保卫战的胜利。1629年(崇祯二年)农历十月,后金军从蓟门方向绕过宁锦防线,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都在山海关外布守,袁崇焕急率祖大寿驰援北京城,就是在北京城下祖大寿亲眼看到公忠体国的袁崇焕如何含冤入狱的。

最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作为袁崇焕的心腹将领,他对袁崇焕的经历感同身受,体会最深。如此是非不分的朝廷,如此性情凉薄的皇帝,如此龌龊无能的大臣,将门出身的祖大寿怎么会为他们死节?之所以死守宁锦防线10年,不过是身为边军将领的职责和血性罢了。

皇太极两次愿意接受投降,因为他心中时刻怀有天下之志。

第一次招降时,袁崇焕已经冤死在北京,祖大寿实际上已经成为清军在400里关宁锦防线上的最大障碍,也是数万关宁铁骑的指挥者,皇太极与其交战10余年,深知其军事作战能力,绝不是自己麾下的孔有德等人可比。同时,深受汉族文化熏陶的皇太极在心中也非常佩服这位对手的忠贞不二,希望可以为自己所用。

第二次招降时,后金军已经攻克了锦州、松山等要地,接下来要逾越的障碍就是屡屡受挫的宁远和有天下雄关之称的山海关。而驻守宁远、山海关的守将就是祖大寿的外甥、辽东提督吴三桂。虽然祖大寿投降后只是给自己的外甥写了几封不冷不热的劝降信,也没有任何效果,但留下和厚待祖大寿,就最大限度保留了招降吴三桂的可能。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对太子朱高炽多方防范,为何从永乐15年开始逐渐放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与其长子朱高炽是明朝的第三任和第四任皇帝。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也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燕世子,其继承权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由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得国不正,因此心中始终惴惴,加上天生多疑的性格,对可能威胁自己皇帝宝座的人时刻提防、出手残忍。朱高炽身为燕世子、皇太子,是可以

  • 他历经四朝,是乾隆最信任的人,乾隆甚至为了保他假装赐他毒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阿桂,阿桂的来历可就大了,他从雍正时期就入朝当官,一直到嘉庆才退下来,可以说是三朝大臣,但是很少有人提到这个厉害的大臣,阿桂的一生贯穿了乾隆的整个盛世,虽然在此期间乾隆没有什么大的麻烦,但是阿桂的存在让乾隆少了很多烦恼,而阿桂也是为数不多的让皇帝深深信任并且没有一点怀疑的大臣。就用一件事可

  • “靖难之役”的策划者,三教皆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反抗建文帝朱允文的削藩措施,史称"靖难之役"。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斗争,最终燕王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大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然而,这次战役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最大功臣的姚广孝,居然是一个和尚,人称"黑袍妖僧",他三教皆通,历史上却饱受争议,有人说,他和

  • 曾国藩不敢称帝,原来是实力不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曾国藩称帝能成功吗,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曾国藩 称帝

    曾国藩,晚清最著名的中兴之臣,他创立的湘军集团一举剿灭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暂时挽救了风雨飘摇中国的清王朝。当湘军攻克天京时,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顺势一击,覆灭腐朽的满清王朝呢?从思想根源看,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的典型知识分子,满脑子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具有

  • 西辽皇帝耶律大石在消灭十万穆斯林联军后,为什么没有继续西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耶律大石,辽末契丹贵族,生于幽州,自幼精通古籍经典,进士出身,善骑射,弓马娴熟,可以说这是一个既会舞文也能弄棒的文武全才,在大辽的贵族里那也是了不得的存在。辽末年天祚帝在位之时,东北的女真兴起,北宋也来占便宜,落井下石,耶律大石带领愤怒的辽南京(今北京)军民想开了挂一样的把宋朝十几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

  • 她才是历史上的长公主,乾隆姐姐,雍正的皇长女,生母却不是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记载,雍正总共有四个女儿,其中最大的女儿就是嫔妃宋氏生下来的孩子。宋氏不是在雍正登基以后选上来的妃子,她是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被选上的,当时每个皇子在成婚前或者在娶福晋的时候。皇帝就会给他们选一些妾室,而当康熙皇帝在给还是皇子的雍正选妃子的时候,就选择了宋氏。其实宋氏的出身不好,但是可以当个皇

  • 明朝初年,朱棣等众皇子为何得以掌握精锐军队指挥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和12皇子关系,明朝朱棣起兵原因,明朝朱棣时期的将军

    朱元璋为了维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屡兴大狱,滥杀功臣,以至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内无出谋划策之良臣,外无能征惯战之骁将。同时,太祖封王建藩,以屏帝室,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对功臣宿将渐起杀心朱元璋即位之后,一方面,他希望“代天理物,威炳自操。”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他觉得,诸开国元勋是他的绊脚石。朱元璋戎马

  • 大儒黄宗羲为父报仇,锥刺魏忠贤党羽,崇祯赞叹:忠臣孤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黄宗羲简介,黄宗羲个人资料,黄宗羲经世致用

    黄宗羲是学术大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学富五车,见闻广博,与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一生著作等身,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鲜为人知的是,黄宗羲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手持铁锥,为父报仇,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黄宗羲的父亲名叫黄尊素,是“东林七君子”之一。天

  • 工程队无意挖出两具巨棺,震惊了考古界,有人猜测和建文帝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经过文物部门的调查核实,这是两具用“三合土”制作的棺椁。两副棺椁应该为夫妻墓葬,此次发掘的棺椁较小,只有约一吨重,较大的棺椁约为五吨重,体积约为小棺椁的两倍。根据这两座“三合土”墓葬制作的形状,初步推断,属明代时期的墓葬。并还断定,以“三合土”为外椁的这两个墓葬,在“三合土”椁内必然存在有棺木。按照

  • 曾国藩的湘军是如何挑兵选将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创立湘军,征战11年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戎,历经磨难,最终以儒生为将,农夫渔民为兵,练就了闻名天下的湘军。但是湘军成军之初,仅1.7万人;全盛时期也不过12万人。与它的主要对手太平军动辄数十万人的规模根本无法相比,但两军交战,同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