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的策划者,三教皆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靖难之役”的策划者,三教皆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06 更新时间:2024/2/9 19:12:34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反抗建文帝朱允文的削藩措施,史称"靖难之役"。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斗争,最终燕王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大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然而,这次战役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最大功臣的姚广孝,居然是一个和尚,人称"黑袍妖僧",他三教皆通,历史上却饱受争议,有人说,他和燕王朱棣互相成就了对方,因而在明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身处寺庙的姚广孝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一切还得追溯到至正八年,从他剃度出家说起。

姚广孝虽然家族世代行医,但他本人对阴阳学术感兴趣,幼年曾看到元朝僧官出行的场景,为日后出家修行埋下了种子。他14岁时获法号道衍,后拜席应真为师,两人密切交流长达20多年,姚广孝深得他的传授,精通三教修为。

据《明史》记载,姚广孝在浏览嵩山寺时,遇道士袁珙,袁看其面相,认为他是个奇特的僧人,和元初政治家刘秉忠是一类人,姚广孝因此非常高兴。

袁珙的话最终得到了验证,公元1382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得道高僧为其诵经祈福,机缘巧合下姚广孝见到了人生的伯乐,即燕王朱棣,两人相谈甚欢,随后姚前往北平,担任庆寿寺住持,能够时常出入燕王府,为其分析朝堂局势,又或是出谋划策。公元1398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削藩政策,姚广孝劝谏朱棣起兵反抗。起初燕王心存顾虑,认为有失民心,毕竟自己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姚广孝却告诉他天道酬勤,民心应该暂时放下不管。他还举荐了袁珙、金忠为燕王效力,让朱棣信心大增,开始密谋造反计划。在这场改变大明历史的战役中,姚广孝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明成祖背后的"黑衣宰相"

在靖难之役的准备阶段,燕王在前方暗中集结部队,扩大士兵数量,姚在后方训练兵马,秘密修建厚墙地穴。为了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大肆饲养鹅鸭,战略部署十分精密。战争开始之后,姚成为朱棣的心腹谋士。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不力,姚广孝及时派人传话迅速退兵,而后东昌战败,损失大将张玉,燕王心身疲惫,准备稍作休整,姚广孝鼓舞士气之余,劝谏燕王坚定信心,放弃反攻济南,留着兵力趁机南袭,一举拿下应天府。经过两人多次的里应外合,燕王朱棣最终顺利称帝,姚也在这次战役中名声大震。

2、辅佐朱棣之子,解决后顾之忧

靖难之役期间,姚广孝一直留在北平,除了给亲征前线的燕王传递军情策划,还担任了辅佐太子朱高炽的重任。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在姚的协助下,他成功抵挡李景隆的大军,坚守住北平。

战争结束后,明成祖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寺,关系愈加密切。功成名就的姚广孝本可以蓄发还俗,在仕途上走得更远。可是他拒绝了御赐的荣华富贵,仍然一如平常,居住在寺庙中,穿着僧衣,因而又被成为"锱衣宰相"。

虽然燕王凭借靖难之役成功登上权力最高位,成为一代帝王,但背后的姚广孝却饱受争议,甚至有人称他为"黑袍妖僧",有着黑化他的意味。但笔者认为这从侧面反映了他是个很厉害的僧人,而他的"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虽是出家的和尚,却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身在寺庙,心在朝堂,给了燕王朱棣造反的决心,敢于打破世俗常规,这在清心寡欲的僧人当中,实属奇特。

2、不仅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功不可没。他先后担任《永乐大典》及《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纂官,同时整理了《道余录》,为佛教史上大事件。病逝后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并由皇上亲自题写神道碑铭,这在明史上是唯一一人,再次印证了他的传奇一生。

3、实现抱负后依然坚守初心,也许是悟透帝王之术,深知伴君如伴虎,看似淡泊名利,不求富贵,实则懂得明哲保身,适度的远离朝堂,让自己免遭权力的斗争和帝王的猜忌,所谓大智慧者,估计说的就是姚广孝这类历史人物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不敢称帝,原来是实力不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曾国藩称帝能成功吗,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曾国藩 称帝

    曾国藩,晚清最著名的中兴之臣,他创立的湘军集团一举剿灭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暂时挽救了风雨飘摇中国的清王朝。当湘军攻克天京时,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顺势一击,覆灭腐朽的满清王朝呢?从思想根源看,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的典型知识分子,满脑子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具有

  • 西辽皇帝耶律大石在消灭十万穆斯林联军后,为什么没有继续西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耶律大石,辽末契丹贵族,生于幽州,自幼精通古籍经典,进士出身,善骑射,弓马娴熟,可以说这是一个既会舞文也能弄棒的文武全才,在大辽的贵族里那也是了不得的存在。辽末年天祚帝在位之时,东北的女真兴起,北宋也来占便宜,落井下石,耶律大石带领愤怒的辽南京(今北京)军民想开了挂一样的把宋朝十几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

  • 她才是历史上的长公主,乾隆姐姐,雍正的皇长女,生母却不是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记载,雍正总共有四个女儿,其中最大的女儿就是嫔妃宋氏生下来的孩子。宋氏不是在雍正登基以后选上来的妃子,她是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被选上的,当时每个皇子在成婚前或者在娶福晋的时候。皇帝就会给他们选一些妾室,而当康熙皇帝在给还是皇子的雍正选妃子的时候,就选择了宋氏。其实宋氏的出身不好,但是可以当个皇

  • 明朝初年,朱棣等众皇子为何得以掌握精锐军队指挥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和12皇子关系,明朝朱棣起兵原因,明朝朱棣时期的将军

    朱元璋为了维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屡兴大狱,滥杀功臣,以至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内无出谋划策之良臣,外无能征惯战之骁将。同时,太祖封王建藩,以屏帝室,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对功臣宿将渐起杀心朱元璋即位之后,一方面,他希望“代天理物,威炳自操。”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他觉得,诸开国元勋是他的绊脚石。朱元璋戎马

  • 大儒黄宗羲为父报仇,锥刺魏忠贤党羽,崇祯赞叹:忠臣孤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黄宗羲简介,黄宗羲个人资料,黄宗羲经世致用

    黄宗羲是学术大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学富五车,见闻广博,与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一生著作等身,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鲜为人知的是,黄宗羲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手持铁锥,为父报仇,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黄宗羲的父亲名叫黄尊素,是“东林七君子”之一。天

  • 工程队无意挖出两具巨棺,震惊了考古界,有人猜测和建文帝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经过文物部门的调查核实,这是两具用“三合土”制作的棺椁。两副棺椁应该为夫妻墓葬,此次发掘的棺椁较小,只有约一吨重,较大的棺椁约为五吨重,体积约为小棺椁的两倍。根据这两座“三合土”墓葬制作的形状,初步推断,属明代时期的墓葬。并还断定,以“三合土”为外椁的这两个墓葬,在“三合土”椁内必然存在有棺木。按照

  • 曾国藩的湘军是如何挑兵选将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创立湘军,征战11年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戎,历经磨难,最终以儒生为将,农夫渔民为兵,练就了闻名天下的湘军。但是湘军成军之初,仅1.7万人;全盛时期也不过12万人。与它的主要对手太平军动辄数十万人的规模根本无法相比,但两军交战,同样有

  • 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起义,波及8省,正德皇帝调边军平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明朝时期的起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前者甚至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鲜为人知的,在他们之前,明朝也爆发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起义,义军转战八省,给明朝造成沉重打击,这就是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刘六本名刘宠,刘七本名刘宸,兄弟两人是河北文安县人,出身贫寒,无法维持生计,就

  • 为何双方都围绕天京布局兵力占优的太平军反而败给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湘军攻破天京有多惨,陈玉成不死湘军能打下天京吗,为什么湘军要攻打太平天国

    太平军于1853年春攻克南京,面临西征、北伐、东进三个方向的战略选择。太平天国前期,向北向西不向东当时,东南沿海有小刀会到处起义响应,兵锋正盛的太平军完全可以挥师席卷苏、浙、上海等富饶之地。但当时的全军统帅东王杨秀清决定避免与占据上海商埠的外国军队发生冲突,命令太平军东线以镇江为界,尽量争取以上海为

  • 从“一田二主”到“一田多主”,宋朝永佃制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一、统治阶级大力鼓励农业发展,缓解私有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奠定了永佃制度产生的基础自宋王朝建立以来,统治阶级就大力鼓励农业的发展,颁布了大量的措施鼓励国家农业的发展,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允许人们开垦荒地。这些原本没有主人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促进了宋代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后来,土地私有化程度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