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另一面:断粮40日士气不衰,5次突围死战不降,绝非庸才孺子

赵括另一面:断粮40日士气不衰,5次突围死战不降,绝非庸才孺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981 更新时间:2024/1/22 1:27:21

[var1]

这位长平之战的指挥者,秦军最高的军事统帅,一举揭开了长平之战后、外强中干的秦国与秦军: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如今秦军虽然歼灭了赵括的45万长平赵军,但秦军同样死伤过半,国内府库、钱粮空空如也。远离秦国本土而去争夺别人的都城,那么赵国为内应,各国诸侯为外援,秦军一定会大败而归的!

而令白起扼腕,哀叹秦军损失过半的赵括,却长期被人们以一个简单的“纸上谈兵”,概括为庸才孺子。那么一个和“杀神”为敌,能令白起损失惨重的人,真的能用无能二字简单概括吗?本文将从赵括死前的悲壮逐步逆推,还原马服子生前的另一面。

一、46日断粮、绝境中的赵军

长平之战中,白起的神来之笔,在于用25000精锐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史记》中这样描述,粮草耗尽、食不果腹的长平赵军:

[var1]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等到112月的时候,赵军被断粮已有46日之久,军中再无丝毫粮米。赵军从上到下,都充斥着饥饿、恐惧与绝望。时至今日,他们已经知道——不会再有援军了!

整整四十六天的围困,以赵国都城邯郸到长平前线的距离来看。如果真的有援军,那么援军就是爬,也应该爬到长平战场了。赵孝成王不可能抛弃45万赵军,而他们的坚守确实也没有等来援军,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了。

赵国已经无力救援长平了!以武力条件来看,45万赵军都被围困了,人口三百万的赵国还要防守燕国、齐国。赵孝成王又能去哪里抽调足够的兵马,撕破五十万秦军的包围圈?

所以,不可能再胜利了,这是每一个赵军都清楚的事实。除了这种绝望的情绪,和对战败的恐惧,肚子咕咕叫的饥饿感来得更加迅速。他们从争抢一个面饼,到撕咬着抢一碗稀粥,最后变成了自相残杀、“阴相杀食物”。

二、最后的赵括,最后的赵军

那么面对这种绝望的情况,最应该发生的是什么?投降!不过赵军没有投降,至少在赵括死前无人投降。

[var1]

《史记》这样记载了,面对绝境、赵括最后的拼搏:

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括不仅没有投降,还令断粮46天的赵军,重新恢复了士气和斗志。久违的战鼓声,再次从赵军营地中传出,赵括将他们分成四队,朝着东、西、南、北4个方向,连番发起冲锋。能令一支饥肠辘辘的军队,一连发动4次大规模攻击,可见赵括的指挥才能。

但是白起更非易与之辈,五十多万秦军、借助工事,组建起的防线固若金汤。赵军4次攻击不能破阵,士气逐渐低迷,赵括于是挺身而出。以主帅身份,亲自带头冲锋,对秦军发动亡命一击。

在赵括的带领下,四十多万赵军,对秦军的包围圈发起了全面反攻。赵括身披甲胄,亲自持剑搏斗,不输其父马服君赵奢风范,双方鏖战良久、各自损失惨重。最终赵括被秦军弩箭射杀,长平地抵抗这才宣告结束。

[var1]

《史记》这样记载了,赵括死后的赵军: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赵括战死之后,饥肠辘辘的赵军残部,瞬间投降秦军。最终,白起一番衡量利弊,在激烈的挣扎后,选择了坑杀幸存的赵军。但此时秦军也已经伤亡惨重,这就是文章开头,白起感叹秦军死伤过半,秦国府库空虚的原因。

三、长平之战中,赵括客观的水平

从上文的推演中,我们不难发现赵括绝非一无是处的庸才,他在被围困的过程中,至少有以下亮点:

一、断粮46天,而能维持赵军不溃散,作为主帅、安定人心满分。或许有人会说,坚守了46天而不溃散又能如何,赵军不还是被全歼了吗?但这是上帝视角,我们作为后来者的未卜先知,作为当事人多一天坚守,就多一天被解救的希望。

作为已经被围困的一方,赵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久地坚持,为救援争取时间。至于有没有内外夹击秦军的机会,那要看赵孝成王的魄力,与其余五国的态度。但是赵括做到了坚守,他们却没有做的来援,这是长平之战一大悲哀。

[var1]

二、能说服饥肠辘辘的赵军,发起4次轰轰烈烈的反击,赵括的指挥才能并不平庸。长久的围困,和饥饿造成的减员,势必会令赵军编制混乱。赵括能够重新振奋士气,并将他们有序地分为4个部分,分别朝着秦军包围圈反攻,可见赵括的指挥才能至少中上。

三、临危不乱做出绝命反击,直至战死亦不言降,赵括不失马服子威名。当46天的坚守没有意义的时候,赵括并没有因绝望而投降,反而是临危不乱、做出了与秦军奋死一搏的决策,赵括至少不失大节、不缺勇气。

而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能够在最后的关头,亲自披甲冲锋、与秦兵搏斗,赵括不失为将门虎子。人人皆知纸上谈兵,可几人记得赵括也曾以命相搏,直至倒在冲锋的路上啊!

四、客观分析赵括的功与过

首先,对于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军覆没,对赵国的打击来说。我们必须承认,赵括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这个责任主要集中在被白起切断粮道、打了个歼灭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赵括之所以上任之后,就立刻发动反击。这既是赵孝成王的战略判断,更是秦、赵国力对耗后的现实要求。赵括替换掉的廉颇,选择依靠丹水防线、百里石长城固守,已经耗了三年之久。

[var1]

这样的固守固然不会大败,但对钱粮的消耗,却是一个天文数字。秦国有关中平原、有成都平原,甚至还有白起打下的江汉平原一部分,两个半大粮仓源源不断供给前线的五十多万秦军。

但赵国呢?赵国北部是游牧区域,只有邯郸、太原为中心的一半国土属于农耕区,平原更是寥寥。如此数十万大军对峙,完全放弃农业生产,对谁有利、对谁不利、不言而喻!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国策》

长平3年的对耗,前线45万赵军不仅吃光了赵国本国的粮食,就连花钱向齐国买粮、齐国都不买了。这就是赵孝成王执意要换掉廉颇,用年轻气盛的马服子赵括,并立刻对秦军发起反攻的现实原因。

因此,45万长平赵军出击被围,固然有赵括对白起25000精兵迂回的战术忽视,但更主要的是赵国真的已经到了不得不决战的地步。而且赵括不论是被围后46天的坚守,还是最后拼死一搏、5次反攻致使秦军损失惨重的勇气来看,他都绝不是什么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var1]

他是一个合格的坚守者;一个满怀勇气与信念的青年;一个初登沙场便敢以命相搏的马服子;一个至死不降、倒在了冲锋路上的赵括。他的失败导致了赵国的衰落,他是一个失败者,但绝不是纸上谈兵的庸才,只因为让他失败的可是白起啊!更何况他的奋力一搏,也让白起变成了惨胜!

更多文章

  • 此人曾七擒孟获,搭救姜维,他若不死,刘禅定能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刘禅曾经有一次流泪的记录,这唯一一次的流泪是因为将领张嶷。张嶷作为益州寒门出身,自幼父母亡故,但“素有通壮之节”。20岁时就叩开了仕途之门。成为记录考勤以及奖惩事务的县功曹。而张嶷真正为众人所知晓则是刘备平定西川占领益州之时,当时的局势十分混乱,常有流民劫掠郡县以求果腹。张嶷所任职的县也不能幸免。在

  • 秦国统一天下之谜:《史记》中,司马迁曾四次提到一个“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迁从哪里知道秦国,太史儋预言秦国统一,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古词道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战乱时期的枭雄们都想一统江山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皇帝。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从他那里缔造了封建社会的开端,他不仅统一天下,还统一

  • 三国疑云:到底是司马昭误会了邓艾,还是他本来就不忠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三国时期历史的人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知道,形容曹操的一个词语,经常会用多疑。其实另一个多疑之人,是司马昭。他生性狡诈,有很高的野心和欲望,所以有句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中有一件事可以明显表现出他的多疑,那就是功臣邓艾被杀害一事。邓艾是是魏国击败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但是在攻破蜀国

  • 小兵的4条妙计,让汉朝延续了400多年,其中两条被后世王朝所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刘邦: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很多历史学家也称赞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认为他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刘邦的“英雄”之处不只是在于他从一介布衣变成一代君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更是在于他善于用人,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在刘邦

  • 秦始皇统一天下,灭齐的时候,齐国为何不战而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是怎样灭齐国的,五国伐齐前齐国有多强,秦始皇夫人齐国公主

    [var1]至于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齐国灭亡数十年之前,齐国曾经遭遇过‘五国伐齐’的惨剧,被其他诸侯国围殴过一次。在那一战当中,齐国最后虽然成功复国,但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对外扩张的欲望了。而且,对于其他诸侯国,齐国也严重缺乏好感,所以才会在秦国进攻其他国家的时候,见死不救

  • 描绘真实的历史,传承千年的文化,《大秦帝国之崛起》值得一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秦帝国的历史,大秦崛起纪录片,秦赵争锋大秦崛起和衰落

    故事开始于公元前305年,在那一年,秦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帝王,秦昭襄王羸稷继位。虽然羸稷在刚刚成为一国之主时还是一位稚美的少年,未经世事,对处理政务也没什么经验,但是羸稷的母亲宣太后与舅舅魏冉却是秦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政治大家,在这两位贵人的帮助下,羸稷也慢慢变成了一位政治老手,成为了可以威慑天下的王

  • 当逃兵、坑朋友、偷朋友钱,没想到千古贤相管仲是这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管仲个人简历,青楼女子拜管仲,管仲经典名言100句

    齐桓公引言:提起春秋时期,人们时常会想到闻名于世的"春秋五霸"。而这"春秋五霸"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而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主要是因为他有一得力助手。而这个得力助手就是管仲了,管仲在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千古贤相"。但是管仲的经历也并不总是辉煌的,

  • 先秦时期的“背锅侠”,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括真的只会在纸上谈兵吗,大秦帝国赵括纸上谈兵完整版,赵括纸上谈兵原文版

    战争,总是伴随着王朝的更迭,作为拥有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大地,自然缺少不了战争,从先秦时期的诸侯混战,到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再到唐宋时期的远征北方,这其中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是数不胜数,每一场著名的战役,都能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而作为百万军中的最重要的那个——主帅。他

  • 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暴君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因应该有这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为何被称为暴君,秦始皇是不是暴君,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他最著名的劣迹焚书坑儒,只不过杀了几百个儒生,烧了几万或几十万卷书;他杀的人实在不算多,自统一中国直至他死亡,没听说秦朝人口有什么减少;他实在不够残忍,当初他若能杀尽六国贵族,就像朱元璋杀尽功臣一样,即使后来靠象赵高、胡亥这种猪狗搭档也是能够保住大秦江山的;他的残暴主要是体现在暴政方面,即严刑峻法和

  • 战国四公子都很厉害,为何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却只祭拜信陵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什么刘邦为信陵君守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感悟,日本人评价信陵君

    [var1]但即便如此,后来刘邦还是外出游历,追随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游历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刘邦自然受信陵君的影响更大,崇拜信陵君自然也就不奇怪了。除此之外,相比战国四公子当中的其他三个人,信陵君确实也更值得大家钦佩。信陵君本人的个人品性很好,几乎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个人声誉特别好。反观其他三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