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建成生前身为太子,但墓志仅有55字,却揭开了李世民的真实想法

李建成生前身为太子,但墓志仅有55字,却揭开了李世民的真实想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94 更新时间:2024/1/16 18:16:29

李建成,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他是唐朝建朝以来的第一位太子,因为与弟弟李世民争夺皇位,最后

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其射杀。

而李建成死后被葬在了长安,也就是现在西安。而李建成墓如今早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仅有55字的墓志。

李建成生前身为太子,为何墓志却只有短短的55个字呢?这是李世民的授意么?

然而,当专家们对其进行了研究之后,却从这55字的墓志当中,发现了李世民对哥哥李建成的真实想法。

李建成墓志上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他们两兄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纠葛呢?

图源网络

兄弟携手,逐鹿天下

这件事,我们还要从隋朝末期开始说起。

当年,隋炀帝暴虐无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而李渊在当时担任了太原留守,

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建立一个盛世,因此,他便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于是,李渊开始寻访天下能人志士为己所用,

一时间,他的麾下可谓是聚集了天下英才。

但除了手下这些能臣强将之外,李渊还有四个儿子,他们各个天赋异禀,为大唐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源网络

为了成就霸业,李渊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他命长子李建成与四子李元吉南下,在南方招兵买马,积蓄力量。

而李世民则留在了李渊身边,协助他在太原准备起事,以图天下。

在李渊的四个儿子中,李建成为长。

中国古代最讲究长幼尊卑,因此李渊非常器重长子李建成,安排了诸多能臣武将在他身边,想重点培养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受到一些古装剧的影响,我们对李建成大多都是一些不好的印象,实际上,真正的李建成有着雄才大略,完全有资格被立为太子。

图源网络

后来,李渊在河西与隋军交战,最后大获全胜,取得了河西大捷,

此战中李建成便是唐军主帅。

而李建成为了击败隋军,在一帮谋士的帮助下,

对隋军的各方面信息都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并对河西一战做了详细的部署,可以说,此战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经过此次河西大捷,李渊便更加地喜欢和欣赏自己的这位长子了,这也为李建成日后成为太子,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李渊率兵攻陷了长安,并在长安称帝,定国号为“唐”。而李建成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朝太子。

图源网络

血染玄武门

唐朝建立后,时局尚不安定,大小军阀割据在全国各地。

而此时,

李建成受封太子,便不宜领兵作战。毕竟,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哪有让储君上战场的道理?因此,李渊便把李建成留在了长安,协助自己处理朝政。

但是,太子不能去平叛,那总要有人去的,因此,

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最后便落在了李世民的头上。

于是,李世民从此便开始四处征战,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等军阀。

图源网络

李世民常年地在外征战沙场,

由于他身先士卒、体恤下属,因此渐渐地在军中拥有了无法取代的地位和威望。

再加上李世民礼贤下士,他在征战的过程中还招揽一大批能人异士,至此,李世民便有了与哥哥李建成抗衡的实力。

但是,远在长安的李建成还尚未意识到,如今的李世民已经开始羽翼渐丰。

在李世民率部平定王世充叛乱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为李世民请功,此时,李建成逐渐地意识到,

自己这个秦王弟弟,已经成为了他帝王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图源网络

虽然,

已经成为太子的李建成,距离皇位就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李世民战功显赫,李建成渐渐担心他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李建成本着先手必胜的原则,决定率先对李世民出手。

随后,李建成便开始给自己“立人设”,试图让大批的朝臣倒向自己。

同时,他还要孤立、排挤与李世民交好的大臣,企图翦除李世民在朝中的羽翼。

虽然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但李世民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是他无法撼动的,碍于自己太子的身份,李建成不能上战场,所以他非常的需要在军功上有所建树。

图源网络

于是,

李建成便多次上书李渊,请求他恩准自己带兵出征,以此在军中建立威望。

同时,

他还通过各种手段削弱李世民在军中的势力,凡是与李世民亲近的将领一概不用,最后,他又让李元吉接分化了李世民的兵权。

虽然李建成动作频频,不断弱化了李世民的实力,

但是李建成仍然认为,他是自己继承大统的最大威胁。

其实,魏征曾预见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还向李建成谏言过。

图源网络

“太子殿下千万要小心秦王,如今秦王势不可挡,唯有除掉他才能以绝后患”

但是,

李世民毕竟是他的亲弟弟,况且父皇李渊尚且在世,如果他杀掉李世民,也没办法跟父皇交代啊。

那么,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呢?

李世民自然也是不愿手足相残,毕竟两人是亲兄弟,若非迫不得已,他是万万不想跟兄弟刀剑相向的。

图源网络

但他麾下的人却并不这么想,

他们认为二殿下南征北战,为大唐建立了汗马功劳,最后竟然要承受亲兄弟的排挤和打压,这是什么道理嘛?

并且,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太子之位原本就应该是李世民的,

因为李渊曾亲口答应李世民,只要他有军功在身就将其立为太子,可是如今却说话不算话了。

那么,面对自己针锋相对的两个儿子,此时李渊又在干什么呢?

作为唐朝的开国之君,李渊更在乎的是江山稳固。

图源网络

因此,

他默许了李建成对李世民的打压,而对于李世民他却只是以安抚为主。

李渊的态度,

从某些层面上更加激化了两个儿子的矛盾,同时,也让此次夺嫡走向了手足相残的局面。

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也都明白了,

他们两兄弟之间,已经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势必要争个你死我活。

最终,李建成还是决定听取魏征的建议,并且,再次本着先手必胜这一原则,率先除掉李世民。

图源网络

但他并不想背上杀害亲弟弟的骂名,于是,他便向李渊进言。

“父皇!二弟如今威望甚高,他将我取而代之不要紧,只怕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太子之位啊!”

这种事情李渊又岂会不知,

如今李世民已经难以控制,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

李世民此时早已知晓了父兄对自己的态度,经过了反复地权衡之后,他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并且准备先李建成一步下手。

图源网络

最终,

李世民为了自保便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皆葬身于此,李世民也成为了李渊唯一的儿子,

纵使他万般不愿,也不得不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经历过此事之后,

李渊的身体开始一日不如一日,不久之后他便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始,中国历史便正式步入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干涉著史

李世民曾经历过多年的征战,

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华夏大地的满目疮痍,百姓的民不聊生。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励精图治,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此外,

李世民也对曾经支持李建成的大臣网开一面,对于那些有经世之才的大臣,他不仅既往不咎,还予以了重用。

图源网络

在多年之后,

“玄武门之变”已经逐渐地成为了历史,但李世民仍然处在煎熬之中,不过想想也是,任谁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心里都不好受。

当然,除了煎熬之外,他还在担心。

每一任君王都在意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究竟是功盖千秋,还是遗臭万年。

所以,李世民便想去了史官那里打探消息。

图源网络

本以为此行会很顺利,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居然被对方拒绝了,这可让李世民有点挂不住了。

史官无奈之下,只得向他解释,

他作为一个史官,只能按照真实的史实进行记录,无论怎样都不能遗漏君王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供后世君王参考借鉴。

虽然史官对他这个皇上一点也不留情面,

但李世民转念一想,对方这是职责所在,并且也言之有理,于是他只得作罢。

但李世民回去之后,仍然久久不能释怀,他真的很想知道,史书中究竟是如何记载“玄武门之变的”,甚至为此夜不能寐。

图源网络

最后,李世民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

他便找到了房玄龄

房玄龄自打从晋阳起兵时,便一直追随李世民,并且还与李世民一起征战多年,因此,

他觉得房玄龄一定很好说话。

“朕作为一国之君,为何不能看史官所著?”

“史书是记录史实的,并非是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因此,陛下看了里面的内容极有可能会龙颜大怒。”

“朕向来与他人不同,朕要看这史书主要是为了自省,你快把史书给朕看看!”

“陛下乃是古今明君,怎会有过错,史官们记下的一定也都是陛下的功德。”

图源网络

很显然,李世民并不吃这一套,他仍然命房玄龄拿史书给自己看。房玄龄胆子小不敢违抗圣意,只得吩咐史官将史书尽数取来,呈圣上阅览。

拿到史书的李世民兴奋不已,他岂会不知自己功盖千秋?

自己的功德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他要看史书,不就是为了那个唯一会让人诟病的“玄武门之变”吗?

可是,史官们的记录却让李世民非常的失望。

原来,史官们知道

,“玄武门之变”是这位千古一帝身上唯一的污点,他们担心自己小命不保,所以便没有如实记录。

图源网络

最关键的是,这些史官改也不好好改,

里面记录的东西,就像是在刻意强调他没有做过这些事情一样,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于是,

他便命史官们将史书重著,并要求他们如实地进行记载。

既然,“玄武门之变”成为了李世民身上的一大污点,那么他又是如何看待李建成的呢?

李建成墓志背后的故事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令人将其草葬,甚至还不如一个朝廷官员有牌面,但如果你觉得李世民憎恨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图源网络

虽然,李建成的墓如今早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但幸运的是警方追回了他的墓志,

而李世民对这位哥哥的态度,我们也能从中窥得一二。

而李建成生前身为太子,他的墓志只有短短的55个字。

“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在李建成简短的墓志铭中,

专家们都将目光集中于“隐”一字。

图源网络

“隐”这个字是李建成死后的谥号,但重点却不在于这个这个谥号的意义,而是在于这个谥号曾被修改过。

专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这个谥号原来很有可能是恶谥——

“灵”。

那么,李世民为何将恶谥给修改了呢?

后来,专家们也对李世民这一举动进行了猜测,

他们猜想,李世民为李建成定下恶谥的时候也许是出于一些政治目的。

图源网络

毕竟,如果李建成没有问题,那么自己会更加的被人诟病。

但是呢,

他们毕竟是亲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后来跟随父亲一起南征北战,也曾一起醉卧沙场,患难与共。

只是,

权利让他们的兄弟之情变了模样,使得他们不得不刀兵相向,因此,等风头一过,他便将恶谥“灵”改成了“隐”。

从李世民修改谥号这一点来看,

他也在为李建成的悲惨结局感到心痛,如果他们不曾一起逐鹿天下,想必兄弟四人一定会是另一个结局。

图源网络

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并非庸碌之辈,他也有雄才伟略和治世抱负,而作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虽然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君王,但他也并非毫无缺点。

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不仅是为了知晓过往,更是为了透过厚重的史书,在细节中寻找那一个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灵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自成和朱元璋都是草根,为啥一个建立了帝国,一个却死的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和李自成同一个朝代吗,李自成掘朱元璋墓,刘邦朱温朱元璋李自成

    一是农民本分。既能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又有着小农的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毛病。他曾经亲率部队掘了明皇室的祖坟,焚毁了朱元璋出家过的“皇觉寺”,还因争夺凤阳皇宫的俘虏小太监和鼓吹乐器,与张献忠结怨。因为他的骨子中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勇猛和智慧,所以可以一鼓作气的推翻明王朝腐朽的统治。但是,又因为

  • 李世民的特殊之处在于,既是开国的功臣之一,又是皇帝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祖籍是江西哪里人,历代皇帝对李世民的真实评价,杨玉环和李世民的关系

    李世民的特殊之处在于,既是开国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又是皇帝的儿子却不是太子。这在大一统王朝是非常罕见的,最终上演了一个教科书级的夺嫡成功案例。李世民初期都是一战灭国,后勤压力真没啥,刘邦撞上项羽次次吃瘪,萧何要给新的粮草和兵员,当然功劳就大了。没有李建成,唐朝还是能统一的。没了李世民,唐朝真的要打个大

  • 明末的袁崇焕就是个英雄,谁也抹杀不了他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袁崇焕18代后人,铁甲雄兵袁崇焕,明末辽东战争中的袁崇焕

    说到明朝灭亡是谁害的,怪某一个人自然是最可笑的,能怪袁崇焕吗,能怪崇祯吗?皇帝没有头脑,下面一堆斗来斗去自诩高阶的臣子,里通外贼的守将和边商,鼓动农民暴动的野心家,屠杀百姓乱贼,还有到死都内斗不断的南明,加之一堆自然灾害,以及阶段必然的人心浮动……这种状态下发生什么事都可能。是,我是崇祯粉,但我说只

  • 靖康那年,被掳走的宋徽宗,在金国的真实生活到底是怎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靖康稗史》中有一段是描述金人庆功宴上的场景,当时金人首领是命令后宫的一些妃嫔换上侍女的衣服来伺候他们,以供寻欢作乐,只要是不听话的立马杀死,现场还真的直接射杀死了一个。战败的一方真的是十分的凄惨。等到了金国的生活,我们可以看看《北狩行录》,其中说的还是比较详细的。首先啊,虽然是被俘之身,但在此期

  • 康熙:明朝天天饿死太监 明朝太监:胡扯!有麻辣兔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康熙饿死原因,康熙王朝明朝太监,康熙对明朝看法

    “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皆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曹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用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紫禁城内砌地砖横竖七层,一切工作俱派民间。今则器用朴素,工役皆见钱雇觅。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

  • 大明最强锦衣卫:敢抗旨不尊,最后更难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锦衣卫,和影视剧中的描写差不多,让人闻风丧胆。但绝对不像影视剧中个个身怀绝技,武功超强。锦衣卫这个特殊的组织,贯穿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在长达三百年中,有一个人被公认为史上最强锦衣卫,这个人叫陆炳。陆炳,生于1510年,字文孚,浙江嘉兴人。陆炳的父亲陆松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就加入了锦衣卫

  • 明朝一贪官富可敌国,死前把自己绑在火药桶上,死后让老百姓怀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富可敌国的人,明朝最大的贪官是谁,历史上富可敌国的四大巨贪

    明朝覆灭之际,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衡量明朝官员品行的试金石。原先德高望重、名满天下的朝廷重臣们,如钱谦益、洪承畴等人,深受皇恩却临危变节,为了苟全性命,当了可耻的叛徒和汉奸。而很多默默无闻、屈居下僚的小官吏,却宁死不降,以死报国。如南明户部主事黄端伯,在清兵入城后,他在家门上写下几个大字:大明户部主

  •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刘妃才是宋真宗挚爱,李妃一生没和儿子相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戏说的故事,很是曲折离奇,那么真实的历史是否是这样的呢?当然不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刘妃,在历史上确有原型,她便是宋仁宗的养母刘太后。刘太后名叫刘娥,早年是个跑江湖卖艺的姑娘,能歌善舞,并且有一手击磬绝活。刘娥长到15岁时,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宋真宗赵恒登基前就认识了她,两人一见倾心,都是彼此的初恋

  • 明朝皇帝为什么寿命都比较短?有没有什么隐藏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其余皇帝寿命如下:仁宗49岁,宣宗38岁,英宗38岁,代宗31岁,宪宗41岁,孝宗36岁,武宗31岁——从仁宗到武宗连续七代皇帝,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其中代宗可能被英宗授意害死,武宗据说是落水之后得病,其他皇帝的短命则显得没有原因。世宗虽然活到60岁,其子穆宗却只活了36岁;神宗活了58岁,其子光宗

  • 明朝最后救命稻草,大明因他多活二十年,崇祯若用好明朝必不会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崇祯是怎么葬送明朝的,崇祯继位时明朝的形势,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有没有责任

    这个人就是明末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爱国者、帝师孙承宗。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陌生,不过他的学生比较有名,大名鼎鼎---蓟辽督师袁崇焕(一炮轰死清太祖努尔哈赤那位牛人)。袁崇焕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镇守边关多年,名声在外,有他在,后金军(后来的清军)几乎无法进入关内一步。有这么厉害的学生,老师自然也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