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经典名句怕是要消失在学生们的记忆中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此的解释是,因为有更好的佳作替代,属于正常变动。
但是有专家指出,《陈涉世家》中的内容与史实不符,所以被替代。
专家说得有没有道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起义背后的真相!
一、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吗?
农民起义的定义,首先首领得是农民,然而陈胜是农民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过两句话:一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二是“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这两句话清清楚楚地交代了陈胜、吴广的身份,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按照秦朝的建筑,闾左居住的是贫民,闾右居住的是富人。古时有“凡层以富为右,贫弱为左”的说法。
因此,千年以来,陈胜、吴广农民的身份从来没有被质疑过。
然而“屯长”一词却暴露了陈胜的真实身份——有爵位的基层军官。
按照秦制,“屯长”不可能来自农民。
《陈胜传》注:“人所聚曰屯,其为长,帅也。”即一屯之主将或统帅,是秦朝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属于秦二十级爵位中的第十六级爵位——大夫,职俸两百石,是仅次于县尉的带兵干部,由此可见,这个“屯长”不是一般小人物可以担任的。
另外,“睡虎地云梦秦墓竹简”里面记载的秦律《内史杂》也说得很清楚,“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五(伍)新传”。意思就是,任命军吏必须用壮者,用老兵,不能用没有爵位的新兵蛋子。秦制,底层秦军士兵获取爵位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战场上斩获“甲首”,每斩获一颗,便可“赏爵一级”。秦军中每五十人设一屯长,每一百人设一百将。
陈胜被任命为屯长,显示他已通过斩获“甲首”获得了爵位。
而且,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各诸侯国为了抵御秦国的进攻,几乎全民皆兵,像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不但13岁以上的男子需要上战场,“壮妇”也需要参战,像陈胜这样的壮年男子不可能不从军来抵抗秦军。
所以,大泽乡起事时的陈胜,已不是底层的农民,而是一名老兵,官职是屯长,并拥有爵位。
二、陈胜是因为“失期法皆斩”而造反的吗?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按此处记载,戍夫一旦延误了日期,就会被处斩。吴广“忽悠”手下的戍夫起义时,用的就是这个借口。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给人们一个误导:秦国的法律有多严酷,服徭役因为下雨而迟到就要被砍头。如果不是这样,陈胜吴广不会铤而走险地造反。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文提到:“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除兴。”
大概意思就是:朝廷征发徭役时,若有事不能及时赶到,需要缴纳一副铠甲作为“赎金”;迟到三到五天,斥责一顿;迟到六天,缴纳一面盾牌作为“赎金”;如果超过十天的话,也要缴纳一副铠甲。期间,如果遇上大雨而不能动工,则可以免除此次征发。
这条秦律还规定,应该去服徭役而不去的,也只是罚款二甲,“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
看来,秦朝百姓服徭役没有按期到达是很轻的过失,根本不会被杀头,最终的处罚也只是被罚款。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时是否有被“逼”的成分。
据《史记》记载,当吴广“忽悠”手下的戍夫起义时,很多人对于“失期皆斩”的说法并不太信服,所以显得比较犹豫,陈胜吴广便想了其他的办法,比如他们将纸条放进鱼的肚子里让人吃到,纸条写着“陈胜王”,还制造了篝火狐鸣,“卒皆夜惊恐”。
等到陈胜完成了“君权神授”的套路后,下一步还需要一个导火索(百姓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是不会轻易造反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失期皆斩”的不可信),于是吴广开始“寻衅滋事”。
吴广趁校尉醉酒,当众扬言要逃跑,而且是数次,头几次校尉并没有惩罚他,最后忍无可忍,加上醉酒这才鞭打惩罚吴广。吴广拔剑杀死了校尉,在一旁早有准备的的陈胜趁机杀死了另外两个校尉。
吴广利用众人的信任,博得了戍夫的同情和不满,然后再杀人造反,众人不得不跟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此外,为了造反有个名义,陈胜还天才般地提出了“赢胡亥少子说”,“陈涉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这也成为今天二世少子说最重要的历史来源。
从这一系列操作来看,如果说陈胜吴广没有预谋,怕是说不过去。
三、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实力不足吗?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陈胜失败的原因是“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说白了就一句,实力不够。
然而,泗水亭长的刘邦为什么能成功呢?司马迁是有意“扬陈抑刘”(因为暴秦所以扬陈,因为汉武帝所以抑刘),对于陈胜的一些“暴政”故意不提。
1、陈胜与诸王争权夺利
陈胜在攻占陈县之后,曾召集地方上的三老与豪杰前来议事。为了奉承陈胜,他们纷纷建议,此时可以称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闻言大喜,不久即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对于陈胜的急切,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张耳与陈馀,曾对陈胜说道:“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
然而,陈胜刚起兵不久,就得到“天下云集而响应”,难免会有些飘飘然。再加上他打算通过瓜分利益来拉拢诸将,故而并未采取张耳、陈馀的建议。
也因此,二人逐渐被陈胜边缘化,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陈胜称王后,给了陈县人武臣三千兵马,命他向北去攻占赵地,同时派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
武臣攻占部分赵地后,张耳和陈馀建议他自立为王,武臣觉得有理,便不再听命于陈胜而是自立为赵王。
陈胜得知后大怒,打算立刻发兵攻打武臣。经人相劝,再加上也没有这个实力,于是只好默认事实,但还是把武臣的家人押起来作为人质。
武臣称王后,封邵骚、张耳为左右丞相,陈馀为将军,并派手下两个更小的将军韩广和李良去攻打蓟城和常山。
然而韩广却在攻下蓟城后,学起了武臣,自立为燕王,然后派人给武臣送信,要求归还自己家人(手中有兵有地就是硬气),几个月后,武臣不得不乖乖的派人把韩广的母亲和家人送还燕国。
而另一位李良做得更绝,他在西进到石邑的时候,突然羡慕起武臣的称王称霸起来,于是便学起了后世的赵光胤,带兵杀回了武臣的邯郸城,将毫无防备的武臣和邵骚斩了首。
韩广和李良的做法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正如李良的随从所说,“天下叛秦,能者为王”,陈胜、武臣可以为王,我李良为何不可?
像武臣、韩广、李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陈胜手下大将秦嘉在郯县立楚王后裔景驹为楚王,自立为大司马,不服陈胜号令;朱鸡石在东海郡自立为大将军,不服号令,后兵败投靠项梁;铨县人董集、取虑人郑布、徐县人丁疾等,都拉起山头聚兵自立。
2、吴广被杀,陈胜反赏凶手
陈胜不但与武臣、张耳、陈馀、秦嘉、朱鸡石以及后来的李良有矛盾,与自己的“好兄弟”吴广关系也不怎么样。
陈胜称王后,封一块起事的“好兄弟”吴广为假王,命其率军向西进攻李斯之子李由镇守的荥阳,数十日无法攻克。急功好利的陈胜非常不喜,遂又派周文率十万兵马北进伐秦。
但是,周文却在戏水(今陕西临潼)遭遇了秦国大将章邯,陷入了绝境。由于陈胜处事不公,且个人私欲极度膨胀,临近的赵王等其他军阀,都对周文见死不救。后者走投无路之下,最终兵败自杀。
周文遇害后,吴广在荥阳一带的压力骤增。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吴广是与自己的部将田臧产生分歧,后者急于表现自己,假借陈胜的名义将吴广杀死。
然而事情还没完,田臧在杀了吴广之后,不是逃跑,也不是另立山头,而是派人把吴广的人头拿去交给陈胜。
按理说即使是在造反军中,田臧这也是造反,陈胜应该杀了来使,然后发兵讨伐田臧,为好兄弟吴广报仇才对。
然而陈胜的做法让人大吃一惊,直呼想不到。
陈胜非但没有杀田臧派来送吴广人头的使者,反而派使者赐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封他为上将军。
这也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陈胜阴谋害死吴广”的历史来源。
不管害死吴广的幕后凶手是不是陈胜,但陈胜的做法确实相当让人寒心。
3、陈胜无道残暴,滥杀无辜
陈胜对于不听招呼的武臣、秦嘉没辙,却对听话心甘情愿卖命的邓说、葛婴等人滥杀。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邓说兵败后投靠陈胜,没想到陈胜直接将他杀了。
你说,邓说死得兔不冤?本来都是一块起事的义军,现在我战事不利,来投靠你陈胜,不也是壮大你的力量吗?你怎么还杀我?邓说真是稀里糊涂做了冤死鬼。
不过还有更冤的。陈胜起事后,派葛婴攻取蕲县以东。葛婴一连占领了苦县、柘县、谯县等诸多地方,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步卒好几万人。可以说陈胜的家当,基本上是葛婴打下来的。
陈胜称王之前,让葛婴继续向外扩张地盘,于是葛婴又去攻打东城。攻克东城之后,大约是考虑到这里是楚国旧地,立一个楚王有利于号召民众,于是就立了一个名叫裏强的人为楚王。
不久,葛婴听说陈胜已自立为王,而且国号张楚,于是就杀了自己立的楚王襄强。
葛婴杀了襄强,回到陈县向陈胜报告自己的战果。没想到一到陈县,陈胜立马就杀了葛婴。
葛婴是最早跟随陈胜造反的,攻城略地战功累累,封个假王也不为过,然而就是因为工作需要封了一个傀儡楚王,就让陈胜像杀鸡一样杀了自己。
你说葛婴冤不冤?前面提到的武臣等人就是看到葛婴的下场才纷纷自立魏王。
陈胜起义能成功,才怪!
综合来看,陈胜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因“失期”而造反,他的起义有一定的预谋,更重要的是陈胜起义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无道残暴、争权夺利才是他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