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考官卖考题被判死罪,临刑前为求生说了一段话,唐高宗:免去死罪

考官卖考题被判死罪,临刑前为求生说了一段话,唐高宗:免去死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90 更新时间:2024/1/6 20:47:49

公元663年,也就是龙朔三年。

四月的洛阳城春暖花开,右史董思恭被押上了刑台,唐高宗带着文武百官来到了刑场,一起观看董思恭被砍头的现场。

可是,正当刽子手上的刀准备砍到董思恭的脖子上时,求生的本能让垂死的董思恭大喊道:“刀下留人!”

接下来,董思恭又大喊:“告变!”

听到这两个字之后,唐高宗赶紧令人将董思恭押回天牢等候发落。

那么,董思恭究竟犯了什么罪,唐高宗要将他斩首示众呢?

这件事还要从震惊历史的“龙朔科考案”说起...

利用职权,售卖考题

在古代,科举考试与现代的高考类似,都是用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国家人才,因此,朝廷对科举考试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当时,董思恭官位正六品右史,是专门在记录唐高宗的一切谈话,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董思恭的出身不高,没有家庭背景,不过,他的才华出众,深得唐高宗和太子的喜爱。可以说,董思恭能够走上了正六品右史的位置,全靠他本身的才华。

董思恭官职虽然不高,但能够被唐高宗留在身边,也算是非常地荣幸。

公元663年,唐高宗决定进行科考取士,便任命右史董思恭考功员外郎权原崇为这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当时,唐高宗选定董思恭作为考官是认为,董思恭虽然只是一个六品的官员,但是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此人出身贫寒,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步步高升的,董思恭一定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且公正地组织这场科举考试。

可是,唐高宗还是错误地低估了人性,董思恭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尚。

当身为主考官的董思恭接触到了考题之后,就开始起了贪念之心。

董思恭想,如果能将那些考题卖给那些考生们,肯定能够从中大捞一笔,从此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了。

在当时,与董思恭同为主考官的权原崇,虽然身居正六品,但他做什么事都得听从董思恭的安排,自己主考官的这个职位就如同虚设。

因为董思恭的人缘极好,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深得太子的喜爱,在朝中又和中书令许敬宗是好朋友,如今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就凭这这些关系,权原崇对董思恭的所作所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董思恭就借用职务之便,将考试的内容偷偷地抄在纸上,并托人在外面售卖。

很多考生十年寒窗苦读,不都是为了能够早日考取功名吗?

因此,很多考生为了早日获得“铁饭碗”,都不惜花重金来向董思恭买这些考题。

尝到出售考题的甜头之后,董思恭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他一下子把考题卖给了很多个考生。这次售卖考题让董思恭赚得盆满钵满的。

假如董思恭能够适可而止,不那么贪心的话,也不至于犯下了杀头之罪。

从古至今,非法售卖考题都会按重罪处罚的,而董思恭,把考题售卖给了很多考生,这样只能罪加一等了。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不久后,一些买考题的考生,不小心将此消息泄露了出去,这使那些没有买到考题的考生们感到非常的愤怒。为此,其他考生联名一纸诉状将此事告到了朝廷。

唐高宗知道此事后龙颜大怒,赶紧命令三司彻查此事。经过深入调查之后,董思恭成为了此案最大的嫌疑人。

为了拿到确凿的证据,唐高宗立马派人到董府上搜查。

经过一番的翻箱倒柜之后,官兵们找到了两张写有考题的纸张。

唐高宗得知消息后,非常震怒,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人竟然为了一己私利,敢在科考上动用手脚,徇私舞弊。

后来,唐高宗派人对以董思恭为首的所有科考官员进行抓捕。

毕竟,如果让那些不学无术之徒,通过投机取巧混入官场,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在事情还没有爆发之前,很多考官都知道董思恭出售考题的事情,但那些人早已被董思恭给收买了。

俗话说: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都想帮着董思恭将此事包庇起来。

可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董思恭的罪行还是暴露了。

因为董思恭的徇私舞弊,这次的科举考试被取消了,不过,作为主犯的董思恭也难逃大唐律法的制裁。

即使唐高宗再怎么爱惜人才,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给天下的士子们一个交代,要不然往后还会有谁愿意为朝廷效力呢?

本来,董思恭所犯之罪是要诛九族的,但唐高宗念在他是身边的近臣,最终,还是选择了对他网开一面,只是定了他的杀头之罪,并没有诛他的九族。

就在行刑的那天,唐高宗带着群臣一起到刑场观看。

大家知道,唐高宗带他们过来观看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杀鸡儆猴,他想警告文武百官,谁敢徇私舞弊,就会落到董思恭的下场。

不过,唐高宗还是很舍不得董思恭这样的一个人才的。

于是在快要行刑的时候,唐高宗还走到了董思恭的面前,情真意切地对他说:

“你不是出身在名门望族,不像别人,走到了这个职位都是仗着自己有着显赫的家世。你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靠你本身的才华,朕才提拔你的。

本来,朕还想重用于你,可是没有想到,你却去干那种售卖考题、贪污受贿的事情,枉费朕对你的一片苦心。

现在你必须甘心受死,这样才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教训。”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大喊“告变!”,被免了死罪

那么,董思恭被押回天牢后又发生了什么?他想告谁谋反呢?

后来,唐高宗秘密派人将董思恭从天牢带到大明殿进行问话。

唐高宗问道:

“那天你大喊‘告变!’,到底是谁想谋反呢?你不妨直说,朕可免你一死。”

当董思恭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立马对唐高宗千叩万谢:

“罪臣谢陛下的不杀之恩,为了大唐江山,罪臣不得不告知陛下,李义府早有谋反之心,请陛下一定要彻查。要不然罪臣死不瞑目啊!”

本来对李义府就很不满的唐高宗,听了董思恭的话之后,更想除之而后快了。

说起李义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跟李义府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在当时,李义府因为得罪了宰相长孙无忌后被贬为了司马。

李义府跟王德俭在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唐高宗想立武媚娘为皇后,但又担心朝中众臣不答应。

有一天,李义府值夜班,他跑到唐高宗面前,请求唐高宗废除王皇后,立武媚娘为皇后。

他的这个请求正中了唐高宗的意,为此,唐高宗还让他官复原职。

在武则天做皇后期间,李义府已经升至右相。

对于李义府这个人,他本身没有多大的才华,不过,他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凭借着那张嘴,武则天可是被他哄得团团转。

李义府仗着背后有武则天为他撑腰,在朝中肆意妄为,与他同朝的很多官员因为害怕得罪他,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唐高宗早就对李义府行为感到很不满了,但碍于有武则天这层关系,迟迟没有对他动手。

李义府在朝中位高权重,他的儿子和女婿们都仗着他的权势,目无王法,老是为非作歹,搞得鸡犬不宁。

他们不法行为被唐高宗知道了之后,唐高宗特意将李义府召到宫中,告诫道:

“听说你的儿子、女婿老是在外面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朕都替你掩饰了起来,希望你回去后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

李义府听完之后,瞬间脸色大变,生气地问道:“这些都是谁告诉陛下的?”

高宗道:“你知道就行,不必问朕是如何知道的。”

那时候的李义府并没有接受唐高宗的告诫,他听完了之后,就心高气傲地转身离开。

虽然,那次唐高宗没有对李义府的行为进行追究,但是,唐高宗的内心早已愤愤不平,一直想找理由来教训一下李义府。

不过,现在好了,董思恭把李义府给告发了,唐高宗也找到给李义府定罪的理由了。

为了能够将李义府的把柄给抓住,唐高宗命人对李义府进行暗中调查。

其实,李义府也早已知道唐高宗对自己很不满了,总感觉事事不顺心的样子。

于是,有一天,李义府请来术士杜元纪来家中为他望气,他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在窥探天机,这可是犯了大忌。

因此,唐高宗就借着这个理由将他除掉。

不久后,唐高宗就下旨,李义府以及他的儿子、女婿都抓起来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

最终,李义府惨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董思恭因为举报李义府有功,将功补过,被免去了死罪。

不过,董思恭的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后还是被流放到偏远的岭南一带。

后来,因为水土不服暴病而亡。

结语

这次“龙朔科考案”,董思恭虽然被免去了死罪,但最终还是沦落到被流放的结局。

唐高宗也借此机会,敲山震虎,树立了大唐律法的威信。

本来董思恭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步步高升的,但他没有珍惜那个机会,为了利益,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最后还害得科举考试被取消,使那些想报效朝廷的士子们失去了机会,无法得到朝廷的重用。

不过,经历了这场科考案之后,科举考试中的腐败现象和腐败势力得到了严厉的打击,也让天下士子们的心得到了宽慰。

更多文章

  • 明朝六部尚书都管什么?哪部权利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六部尚书哪一部最好,六部尚书哪部权力最大,天启年间六部尚书名单

    吏部即人事部,为六部之首,负责官员们的奖励处分或升调退休,是朝廷中权力最大、身份最高的部门。户部,负责全国户籍、田地、俸饷、赋税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礼部春季最为繁忙,负责科举、祭祀大典、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等!兵部,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兵马未

  • 大唐开国元勋长孙无忌,为何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怎样死的,唐朝长孙无忌最后结局

    建议使用APP语音播报功能,随时随地收听历史故事预计阅读本文需要5分钟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欲废太子李承乾,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因是废长立幼,有悖于封建伦理,怕大臣们反对而内心犹豫不决。一日散朝,他留下李治、司徒(宰相)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jì]等人后,抽佩剑要自刎。李世民,祖籍陇西

  • 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皇帝朱由校和朱由检,朱由校的五弟是朱由检吗,江山风雨情朱由校临终托付朱由检

    朱常洛当上皇帝后,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月就死了,临死前传位给皇长子朱由校就是明熹宗。无论是朱常洛还是朱由校,当皇帝都费了很大周折,朱常洛时有挺击案,国本之争等,朱由校时有红丸案,移宫案,相对来讲,朱由检当皇帝时轻松多了,可谓没有什么周折和争议。朱由校朱由检朱由校登基的时候,年纪还非常小,只有十几岁

  • 唐朝的禁军到底是什么?致唐朝于死的不仅是藩镇,还有禁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北衙禁军和南衙禁军哪个厉害,古代禁军名称,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去哪儿了

    实际上,对唐朝危害最大的不仅是藩镇之兵,还有一个便是禁军。藩镇之兵这便要说到唐朝的兵制了。唐朝的兵制是府兵制。显然,这是安史之乱之前的制度。府兵制,是起源于西魏、北周的。其制度是籍民以为兵,拣身体魁健才力的,令刺史以农隙教练。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平时耕种为农,农隙训练,战士从军打仗。合为百府,每

  • 明朝皇帝大部分寿命都非常短,原因竟然没跟女人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帝寿命一览表,明朝人寿命,明朝寿命

    明朝是个大国,在当时封建主义专制达到了顶峰。自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制度之后,皇帝每天的工作量竟要高达十二小时,巨大的工作量和压力对皇帝身体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消残。除了工作之外,基因也是一大原因,自朱棣谋权上位后,其明朝皇帝都是他的后代了,可以发现他的后人生育能力普遍不强,后者都是一代单传,其某种遗传基因方

  • 文成公主进藏,开启民族交往历史新篇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文成公主进藏用了几年时间,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知识

    当时吐蕃族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青海地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派人向唐朝请求和亲,最终得到允许,唐太宗委派其侄女文成公主进藏结亲,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论禄东赞献纳聘礼,641年唐宗女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为她另筑城郭宫室以居之。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受唐太宗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

  • 明朝3个醉汉一起吹牛,只因说了1个字,一个被流放,两个死在牢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袁可立,是明末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在明朝对抗清朝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当时名震一时的“三袁”之一,其他两人分别是蓟辽督师袁崇焕,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可立早年曾担任苏州府的推官,长达六年之久,直接参与审理辖区的各类案件。袁可立心细如发,明察秋毫,执法如山,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和狄仁杰式的人物。明万历二十

  • 宣华夫人状告杨广非礼,杨广当上皇帝后,宣华夫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01.公主沦为奴婢宣华夫人陈氏出身高贵,她是南陈陈宣帝的女儿,臭名昭著的陈后主陈叔宝则是她同父异母的兄弟。贵为公主,陈氏本可以衣食无忧过完她“朴实无华”的一生,可惜摊上了一个不靠谱的哥哥。杨坚代周立隋后,仅用2年时间,便解决了突厥这个大麻烦,稳固北方后,立志再造统一的隋文帝杨坚磨刀霍霍,剑指江南。而

  • 奇女子李清照,离婚后用了一招成功拿回自己的财产,令人十分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如梦令三首,李清照活了多少岁,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在青春正茂的时候遇到了心爱的丈夫赵明诚,两个人过完了美满幸福的28年,成为了别人眼里羡慕的夫妻。但不幸的是,赵明诚在李清照48岁时因病过世,而李清照一生的幸福也就到此结束,心爱的丈夫离世之后,李清照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就在她心力交瘁的时候,她

  • 从“尚俭”到“崇奢”,试论唐代时期,古人的消费观念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唐朝国力在周围几个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且大唐国力日益上升,各个国家皆来朝拜、称臣。还被北方草原部落尊称为“天可汗”,所以这时期的大唐人民族自豪感极强,为自己是唐人而自豪。在古代娱乐设施极少的情况下,大唐发展强大,不需要为温饱而顾虑。因此,人们就开始为享受的物质资料而动脑筋。只不过在人们能为了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