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被害时,后悔没有听他的话,留下这九个字

韩信被害时,后悔没有听他的话,留下这九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72 更新时间:2024/2/5 2:22:12

历史有很多君主都是一样,当初凭借这一批勇将的帮助赢得了天下,当天下稳定后,不需要再打仗了,而开始畏忌这些勇将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夺走了自己的天下。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呀。帝王的心思非常的难以猜测,稍微不留意就会掉了脑袋,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事。

汉朝的刘邦也一样,当初他的手下有非常的多干将,比如萧何、张亮、韩信等等。而韩信最后的结局却让人举得非常可惜,他曾经在战场上显示了自己的才能,赢得了很多的战役,在刘邦一统的大业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一个战功显赫的人。但是刘邦成功称帝后,就开始害怕韩信的威望,为了能够更好地守住自己的地位,竟然暗许吕后杀害韩信,如此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心寒。

而且,刘邦是下定了决心要这样做,他觉得自己做的没有错,对于这样的赶尽杀绝毫不后悔,而在听说韩信在临死前提到了一个人,他就害怕此人帮助韩信报仇,就下令将此人给煮了。

这个人就蒯通,他是韩信身边一个很厉害的谋士,他曾经为了保护百姓,不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劝说自己家乡的县令投降陈胜的义军,同时又让陈胜手下的将士接受徐公。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他成为韩信军中的谋士,并给他极大的帮助,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而且看人的眼光独特

当初他见过刘邦后就知道刘邦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韩信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于是他就对韩信说,刘邦强大的时候,可以帮助项羽,项羽强大的时候,又可以反过来帮助刘邦,这样可以让他的利益最大化,都是在为自身谋福利,你如果一直跟着刘邦,那么最后的下场肯定很不好,刘邦不会善待你的。

但是因为当初韩信出身贫寒,虽然自己有一身的武艺,但是却得不到施展,后来在到了刘邦了靡下,再战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这方面,刘邦给了他很高的成就感,因此,韩信对蒯通说,刘邦对我不错,怎么能够在获得了成就后就独自离开呢?真是因为他不听蒯通劝言才让自己沦落到这样地步。知道自己面临困境,怎么死的时候才明白当初蒯通说的话,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根据历史记载,韩信在死之前对吕后说:“吾不该不取蒯通之言”,不过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来不及了。吕后把他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就立刻让人把他给抓过来,并说要把他给煮了。可见刘邦也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毫不留情,总想着解决他们。

但是蒯通听了刘邦的话后,也不害怕,并对他说,很早以前我知道齐国有一个很精明的人叫韩信,但是不知道有您,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很多人都想要分一杯羹,都和您的想法一样,取得天下的君主地位,但是却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却不能实现,那你也要把这些人都杀掉吗?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他放了

您觉得刘邦杀韩信是不是过河拆桥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故事,欢迎点击订阅,我们会为您贡献更过有趣的历史故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葬送了赵国40万精锐,为何还会有人为他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许多历史迷认为,赵括其实是个十分有才的伟大将军。说赵括在接手军队的时候,军队的军粮已经不足,在固守不出的话只能被活活饿死,所以要速战速决才是出路,认为廉颇就是废物,不敢和秦军决战,所以要速战速决才是出路,但真相真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下。[var1]赵括是赵国大名鼎鼎的马服君,他父亲可是个

  • 晋文公重耳的“五贤”及其后代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文/魁说历史导语:大型历史剧《重耳传》即将播出,讲述了在春秋时期时局动荡的背景下,一代霸主晋文公以信治国,以义待士的复国传奇。晋文公重耳是春秋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一生命运坎坷。因骊姬之乱他从43岁开始流亡各国,流亡长达19年,直到花甲之年62岁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自己当了国君。流亡的

  • 汉武帝宠妃赵婕妤,她的宫殿为何叫“钩弋殿”,只因一个生理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少好清静,姿色甚佳。"这座宫殿早已找不到了。尽管它的“形”消失了,可“神”仍然存在着,而这里所说的“神”便是在它的身上产生过的这些桥段。它到底是谁?题目里早已给大伙儿写了汉朝钩弋殿!“钩弋”?这听起来并不是一种金属材料吗,为什么会有宫殿取此类大老粗的名字。实际上有关“钩弋

  • 妒忌真要命:著名统帅庞涓伤害好友师弟最后却毁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年魏国国君魏惠王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时,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而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他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

  •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但历史上不是诸葛亮,而是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演义草船借箭诸葛亮立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草船借箭不用火箭

    罗本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述成了“神”。罗本笔下的诸葛孔明:多智近妖,神机妙算,简直有鬼神不测之术。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位精于内政而不太擅长军事奇谋的管理人员。罗本在《三国演义》里把“草船借箭”这一幕描述的惟妙惟肖,子敬简直被孔明戏耍的不行不行的,以为船快要反了,子敬趴在舱内的地板上附着身

  •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五大刺客排行榜,高渐离排第五荆轲没有进前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中国早期的刺客,其行刺动机较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的气息。秦朝以后的刺客,行刺动机多为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各类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古代中国五大著名刺客排行榜。[var1]第五名高渐离:比荆轲更悲壮[var1]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

  • 选官用人之策:“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稳定汉朝统治的基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朝选官制度一览表,汉朝和唐朝的选官制度和用人标准,汉武帝时期选官措施

    这本是一桩赏识人才,不忘恩惠的好事,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居于庙堂之高的人全都是一些创业的功臣或者是那些功臣的家人,这朝堂上的政治局面也就变成了“功臣政治”。由此一来,对于刚开朝还不稳定的汉朝,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大社会问题,朝廷用人问题。朝廷的可用人才日趋贫困,而且

  • 假如孔子掌控了战国七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历史会如何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时期孔子是哪国的,孔子是春秋人还是战国人,孔子在战国影响

    [var1]乱世之时,兵家、法家、纵横家是让国家生存下去的保障。而治世之时,内法家外儒家是让社会稳定的基石。战国时期,是群雄割据,互相征伐的时期,这时候,讲究所谓的“礼仪道德”是自取灭亡的节奏。比如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这是一个很讲究“礼仪道德”的君主,结果却率兵去征伐不支持自己称霸的郑国。“礼让”也

  • 曹操一直标榜‘唯才是举’,却杀了孔融等多名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为什么没有杀孔融,曹操为何诛孔融九族,曹操孔融

    三国争霸时期,曹操之所以能给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一方面“唯才是举”。如鬼才郭嘉,因弃母求学而在乡间留下不孝之名,曹操依然“爱怜其オ”,弃瑕启用;另一方面“不计前嫌”。官渡之战前,陈琳做《讨曹操檄》,言辞辱及曹操父祖,但曹操不仅饶恕他,还留他在身边工作。曹操虽然是一个惜才如金、不计

  • 汉末曹操杀了孔子二十世孙孔融三族,为何后世还有“衍圣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融全家被曹操所杀,那为什么历朝历代还有“衍圣公”?这个一点都不难理解,因为孔子的子孙很多,“衍圣公”的传承是孔子的嫡系子孙,而孔融并非衍圣公一脉。衍圣公是古代专为孔子的嫡系后裔所设置的世袭封号,这个称号始于北宋时期。而在衍圣公的爵位之前,孔子嫡系子孙还有很多其他的封号。战国、秦,以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