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外戚盛本枝,栉比封列侯”,西汉外戚权力有着怎样的兴衰历程?

“外戚盛本枝,栉比封列侯”,西汉外戚权力有着怎样的兴衰历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87 更新时间:2024/1/30 21:40:44

在中国古代,“两宫”多半代表着皇帝和太子,太子和女眷居住的地方,叫“东宫”,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别称,入主东宫也就是成为太子的意思。但是在两汉时期,“两宫”则一般代表着皇帝和太后,皇帝和太后并称“两宫”或者“至尊”,皇帝和太后分别住在位于皇城西面的未央宫和位于皇城东面的长乐宫。

在等级观念极强的古代社会,统治者们住所的方位和称呼有着严格的要求,从两汉时期对太后居住的宫殿和称呼上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太后的政治势力不容小视,外戚专权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特征,而西汉时期的外戚权力随着皇权的加强不断发生变化。

汉承秦制,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大环境下,两汉时期朝廷官职处于流动状态,加之缺乏完整的皇位继承制,以太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逐渐进入朝堂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统治阶层开始不以宗法血缘亲疏来定尊贵卑贱,开始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治制度下面,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什么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改变了原有的宗族政治和贵族政治,在世卿世禄制下,所有的国家事务,地方事务都是由贵族阶层一层层分封下去的,诸侯王室共同执掌朝政。但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面,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君主享有对朝廷大臣的任免权力,“君主独善专权”,不仅可以直接任免朝廷各大小官员,还掌握着对各官员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面,朝廷官职处于流动的状态,而且官员没有独立的封地,一切听命于君主,各级官员也无力对君主实行监督和制约。为什么西汉时期,太后专权的现象严重,皇权衰微呢?这个跟汉朝时期没有建立一套完成的皇位继承制度有着深刻地关系。西汉时期,国家并没有一套严格的皇位继承制度,往往皇帝过世,对于新皇的继任没有一套很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政治制度下面,使得外戚势力进入朝廷,掌握朝政成为可能。

君主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对于朝廷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君主一个人也无法做到事必亲躬,任命自己值得信赖的人帮助处理政治事务,下放一些权力给到自己信赖的人,代表君主行使权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管理国家的意志。

“外戚盛本枝,栉比封列侯”——钱易

一般来说皇帝能够重用的人有四类,一个是自己的母族亲族也就是外戚,一个是王族宗室,一个是宦官,还有一个是通过选举考试上来的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春秋战国时期的乱象,一般君主不愿意宗族王族来掌管朝廷事务,这个时候皇帝能够取用的一般是宦官,外戚和地方官。

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皇帝本身自己的猜忌之心也愈加严重,人一般都会选择自己相信的人留在身边,这个时候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母族就会受到皇帝的重用,以太后为代表的势力就会进入朝廷掌管朝廷事务。

刘邦占领关中后,以吕雉为代表的外戚涉政现象明显,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戚手中,汉惠帝时期外戚权力达到顶峰,形成以“太后为中心的外戚专政”特征

秦朝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君主的身份地位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说皇帝可以自称为“朕”,皇帝下的命令可以命名为昭,其他人的只能称之为秩,等等。

在西汉时期,太后和皇帝并称为“至尊”和“两宫”,由此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太后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以太后为权力中心的外戚专权在西汉时期也是重要的政治特征。

刘邦占领关中之后,开始修建未央宫和长乐宫,两年之后工程结束之后,刘邦和后妃们都居住在长乐宫,汉高祖九年,未央宫才建成,开始的时候,高祖皇帝只是在未央宫举办过朝会,他和后妃仍然居住在长乐宫。

直到高祖皇帝去世,汉惠帝继位,汉惠帝的母亲即吕后居住在长乐宫,汉惠帝迁居于未央宫,自此之后“两宫”分居成为皇室住宿的惯例和礼制。根据后人统计,西汉时期,一共有7位皇太后和太后在长乐宫居住过,与皇帝并称为“两宫”。

她们分别为:吕稚,薄氏,窦氏,王氏,上官氏王政君等,西汉王朝经历了211年,“两宫”并立的时间长达152年,其中东宫以皇太后身份和太皇太后身份为尊的合计占据两宫并立时间的72%。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皇帝和太后“两宫”并立,同称为为至尊的时间占据西汉王朝的大部分时期,可以说以太后为中心的外戚专权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常态化现状。

一般来说,太后应该和皇帝同居一处宫殿,共享天伦之乐,但是在西汉时期,太后和皇帝却分居两地,造成皇帝和太后分居两地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太后独居一处宫殿给外戚势力集团一个稳定可靠的基地,这同时也是西汉时期外戚专权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汉承秦制,在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一套户籍制度,“父子分居别住”成为社会的常态,也就是说当儿子成年之后就必须跟自己的父母分开居住,自立门户。这一套父子成年就别居的社会风俗也深深影响着汉代的社会风俗,因此皇帝成年继位之后与太后别居两宫也是当时的社会常态。

同时太后独居一处宫殿也方便外戚势力集团的政治活动的往来。太后虽然跟皇帝具有血缘关系,但是各自所代表的的利益集团不同,在政治立场上,有共同之处,但同时也有利益冲突的地方。

太后所代表的的是自己的母族的家庭利益,为自己的母族在政治上获取更大的权益是太后参与政治活动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但是皇帝所代表的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皇帝必须均衡各方势力,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所代表的的利益不同,在国家事务上面,太后与皇帝之间往往也有着不同的意见,因此太后独居一处宫殿,就相当于外戚势力集团有着一个稳定的政治活动基地,方便外戚势力分子相互交流政见。并且与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并立存在,就相当于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并立存在。

汉武帝时期外戚过度干政导致弊端横流,统治者采取“分化与削弱”双重措施抵制外戚权力的扩大化,外戚权力随着皇权的加强逐渐弱化,最终消逝在历史中

西汉太后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权力,作为皇帝后宫中身份最尊贵的女人,太后对后庭内宫有着绝对的管理权力,对于后妃的选取,皇后的册立也有着不容小视的话语权。

对于未央宫之主—皇后之位由谁来担任,这对于外戚集团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皇后入住未央宫,不仅对皇帝有着监察的方便,还可以在卧榻对皇帝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来说,西汉时期的太后往往会选取代表自己本家族利益的女子来当选皇后,帮助自己完成监察皇帝的意愿。

比如吕后就选择自己的孙女张嫣作为汉惠帝的皇后,虽然从我们如今的伦理学上看,这对叔侄之间的婚姻堪称荒谬,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后之位对于外戚集团的重要性大小。

除了选妃立后等后庭手段来左右皇帝的思想,太后等外戚势力分子在外朝廷还通过任命自己信任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和皇帝近臣,而这些人往往都是代表太后本家族,或者裙带关系的人来左右皇帝的思想,达到自己专权的意愿。

在“两宫”分居的情况下,太后往往还通过朝见的方式直接面对面影响皇帝的政见判断。在“两宫”分居的情况下,作为天下的表率,皇帝会定期定时去长乐宫给太后请安,问候太后的近期身体状况等,往往都会在长乐宫中待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面,太后和皇帝可以面对面交流一些家长里短或者朝廷内外的国家事务,这个时候太后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影响到皇帝的政见判断,虽然代表不同的政治集团的利益,但是皇帝和太后在血缘关系上毕竟是母子关系,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往往面对面的母子交流会影响到皇帝的思想。

西汉时期外戚专权的情况也不是一直稳定存在的,也会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从汉高祖去世,汉惠帝继承皇位,吕后专权的现象一直存在很久,在那一时期,朝廷内外,皆是吕家的天下,外朝廷上,吕家的人担任要职,把持朝政,后庭内宫之中,皇后是吕后亲自选择的,内廷的管理权力皆在吕后一人之手。

在吕后当权的时期,皇权成了一纸空文,汉惠帝像是一个摆设,朝廷内外一切都听命于吕后。到了汉文帝时期,吕家势力衰微,刘家子弟重新夺回了汉朝的天下,皇权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加强,外戚势力衰微,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乱象出现,窦太后一手把持朝政,窦氏家族在外朝上担任重要官职把持朝政,外戚势力强盛。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也意识到外戚当权的现象严重,为了防止少主年幼,太后权力过大影响皇权,亲手杀死了自己最爱的赵夫人,少主继位,因此汉武帝去世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面没有太后,皇权是唯一的势力集团。

因此太后插手皇位的继承,往往会选择年幼的,自己好控制的傀儡皇帝便于自己临朝听政,而且皇帝骤然离世,也没有一套很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朝廷事务的运行,往往这个时期,太后临朝听证保证政权的运行成为常态,统治者采取“分化与削弱”双重措施抵制外戚权力的扩大化,具有强烈的权力斗争意识。

因此说无论是世卿世禄制度带来的地方权力过大,还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君主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外戚专权还是宦官专权乱象,皇权集团也日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外戚专权,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才有所缓解,甚至太后权力过大影响皇权,被迫离宫迁居,外戚权力最终随着皇权的加强消逝在历史中。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史记》

更多文章

  • 韩信被害时,后悔没有听他的话,留下这九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有很多君主都是一样,当初凭借这一批勇将的帮助赢得了天下,当天下稳定后,不需要再打仗了,而开始畏忌这些勇将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夺走了自己的天下。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呀。帝王的心思非常的难以猜测,稍微不留意就会掉了脑袋,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事。汉朝的刘邦也一样,当初他的手下有非常的多干将,比如萧何

  •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葬送了赵国40万精锐,为何还会有人为他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许多历史迷认为,赵括其实是个十分有才的伟大将军。说赵括在接手军队的时候,军队的军粮已经不足,在固守不出的话只能被活活饿死,所以要速战速决才是出路,认为廉颇就是废物,不敢和秦军决战,所以要速战速决才是出路,但真相真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下。[var1]赵括是赵国大名鼎鼎的马服君,他父亲可是个

  • 晋文公重耳的“五贤”及其后代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文/魁说历史导语:大型历史剧《重耳传》即将播出,讲述了在春秋时期时局动荡的背景下,一代霸主晋文公以信治国,以义待士的复国传奇。晋文公重耳是春秋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一生命运坎坷。因骊姬之乱他从43岁开始流亡各国,流亡长达19年,直到花甲之年62岁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自己当了国君。流亡的

  • 汉武帝宠妃赵婕妤,她的宫殿为何叫“钩弋殿”,只因一个生理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少好清静,姿色甚佳。"这座宫殿早已找不到了。尽管它的“形”消失了,可“神”仍然存在着,而这里所说的“神”便是在它的身上产生过的这些桥段。它到底是谁?题目里早已给大伙儿写了汉朝钩弋殿!“钩弋”?这听起来并不是一种金属材料吗,为什么会有宫殿取此类大老粗的名字。实际上有关“钩弋

  • 妒忌真要命:著名统帅庞涓伤害好友师弟最后却毁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年魏国国君魏惠王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时,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而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他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

  •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但历史上不是诸葛亮,而是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演义草船借箭诸葛亮立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草船借箭不用火箭

    罗本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述成了“神”。罗本笔下的诸葛孔明:多智近妖,神机妙算,简直有鬼神不测之术。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位精于内政而不太擅长军事奇谋的管理人员。罗本在《三国演义》里把“草船借箭”这一幕描述的惟妙惟肖,子敬简直被孔明戏耍的不行不行的,以为船快要反了,子敬趴在舱内的地板上附着身

  •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五大刺客排行榜,高渐离排第五荆轲没有进前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中国早期的刺客,其行刺动机较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的气息。秦朝以后的刺客,行刺动机多为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各类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古代中国五大著名刺客排行榜。[var1]第五名高渐离:比荆轲更悲壮[var1]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

  • 选官用人之策:“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稳定汉朝统治的基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朝选官制度一览表,汉朝和唐朝的选官制度和用人标准,汉武帝时期选官措施

    这本是一桩赏识人才,不忘恩惠的好事,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居于庙堂之高的人全都是一些创业的功臣或者是那些功臣的家人,这朝堂上的政治局面也就变成了“功臣政治”。由此一来,对于刚开朝还不稳定的汉朝,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大社会问题,朝廷用人问题。朝廷的可用人才日趋贫困,而且

  • 假如孔子掌控了战国七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历史会如何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时期孔子是哪国的,孔子是春秋人还是战国人,孔子在战国影响

    [var1]乱世之时,兵家、法家、纵横家是让国家生存下去的保障。而治世之时,内法家外儒家是让社会稳定的基石。战国时期,是群雄割据,互相征伐的时期,这时候,讲究所谓的“礼仪道德”是自取灭亡的节奏。比如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这是一个很讲究“礼仪道德”的君主,结果却率兵去征伐不支持自己称霸的郑国。“礼让”也

  • 曹操一直标榜‘唯才是举’,却杀了孔融等多名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为什么没有杀孔融,曹操为何诛孔融九族,曹操孔融

    三国争霸时期,曹操之所以能给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一方面“唯才是举”。如鬼才郭嘉,因弃母求学而在乡间留下不孝之名,曹操依然“爱怜其オ”,弃瑕启用;另一方面“不计前嫌”。官渡之战前,陈琳做《讨曹操檄》,言辞辱及曹操父祖,但曹操不仅饶恕他,还留他在身边工作。曹操虽然是一个惜才如金、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