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关羽战败时士兵四散逃离?赵云战败时手下将士却奋起反击?

为何关羽战败时士兵四散逃离?赵云战败时手下将士却奋起反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41 更新时间:2024/2/5 2:22:31

对于东汉末年的天下三分之局,很多人可能更看好刘备建立起来的蜀国,毕竟他作为汉朝皇室后裔,有着正统的皇族身份,再加上他贤德爱民,深得民心,很多人都仰慕刘备这样的品格前来投靠,与此同时,在他的手下还有卧龙诸葛和声名赫赫的五虎上将,有这些人的帮助,确实是很有机会在未来一统天下。

不过最后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又在白帝城病逝,蜀国的情况一落千丈,纵然有五虎上将也难以改变这种局势,而在这五个人之中,他们每个人的结局各有不同,尤其是关羽和赵云,两人的结局简直就是相反的,因为当年关羽战败时士兵四散逃离,而赵云战败时他手下的将士却奋起反击,这才让赵云避免被敌军抓获,那同为五虎上将,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截然不同的结局

相信很多看过三国历史或者是《三国演义》小说的人都知道,关羽之死是很悲惨的,他没有战死沙场,也没有被谁打败,而是被抓获之后,死在了吕蒙手下一个无名小卒的手里,当真是可悲,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怪不得别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关羽的个人问题。

当时诸葛亮和刘备与曹操正在进行汉中之战,他们二人派关羽镇守荆州,担心后方有人偷袭,一旦荆州失守,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重要的根据地,所以说让关羽镇守并不是大材小用,而是非常谨慎的决定。

只可惜诸葛亮等人忽略了关羽骄傲自大的性格,身为老将的他怎么甘心在后方喝茶看戏,于是贸然发动襄樊之战,可这场战役还没等打完后方便被吕蒙偷袭,一招白衣渡江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荆州。

紧接着就是关羽迅速回防,可惜为时已晚,最后败走麦城,这才有了被吕蒙手下斩杀的结局,按理说当时的关羽手中还是有一定的人马的,就算打不过用来自保到也不成问题。

可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关羽在被吕蒙、陆逊等人偷袭后,其部下多位将士例如糜芳、士仁等都背弃关羽投靠他人,士兵也大都四散奔逃,还有很多人直接就投降了,向刘封等人求救也毫无结果,最后孤立无援,终究是难逃一死。

不过反观赵云就不一样了,当年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因为街亭失守,只能收缩战场,局势也由上风转变成被动,赵云作为老将负责殿后,可是曹军气势汹汹,将赵云围困,手下的士兵也都精疲力尽。

本以为这些人会逃离或者是投降,没想到他们居然为了掩护赵云撤退拼死反抗,没有人掉队,也没有人背叛,所有人忠心耿耿,守护赵云离开,这样的结局可真是和关羽形成了鲜明对比,要是当年关羽也有人为他拼命倒也不会死的那么憋屈。

傲气十足,失去军心

要是关羽和赵云两人为何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主要和他们个人作风有关系,先来看看关羽,他作为五虎上将之首,同时也是蜀国建立的开国功臣,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地位,为何他手下士兵在关键时刻不再效忠于他,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关羽太骄傲自满了,经常看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的。

就比如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关羽就很不乐意,以为是诸葛亮摆谱,一介书生凭什么让自己的大哥如此礼遇,这也让关羽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横眉竖眼的看诸葛亮,不过后来诸葛亮一次次打出漂亮的仗,又帮助刘备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这时关羽才算是心服口服,毕竟诸葛亮能力摆在那里,他不得不服。

而对于其他人,关羽还是老样子,就比如他看不上五虎上将之中最为年老的黄忠,认为此人没什么本事,根本不配做五虎上将,甚至认为让他当一个普通的将领都算是抬举他,还有后来投奔刘备的马超,关羽觉得马超此人背信弃义,就像当年有着三姓家奴之称的吕布一样,而且自认为马超也没什么能力,曾经还反对刘备让他成为五虎上将。

正是这种骄傲的性格让关羽在对待下属的时候也是趾高气扬的,始终都是一副目中无人的面孔,虽然说他个人的能力的确是很强,但是如此自视清高的态度难免会伤及他人的尊严,也会给士兵留下不好的印象,最后也就失去了军心,无人愿意为他卖命。

仁义稳重,御下有方

反观赵云就不同了,赵云的性格同刘备十分相像,以仁义至上为核心,待人和气,为人也是很仗义的,重要的是他对待士兵赏罚分明,而且没有什么架子,总是能够和手下的人打成一片,这可能也和他曾经出身平凡,起于行伍的经历有关系,再加上他带兵多年,深知要想能够战场上发挥军队优势,必须团结一心,同时还要牢牢的抓住军心。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五虎上将之中,赵云所带领的军队最为稳重,而且训练有素,哪怕是面对强敌也能临危不乱,无论进攻还是防守也都有勇有谋,这也就是为什么赵云敢选择自己带兵断后。

他足够相信自己的士兵,也愿意和他们同生共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极大的鼓舞士气,将士们对赵云的做派也是深受感动,话说这样的将领怎么可能不被士兵推崇?

结语

当然,这两人有这样的结局肯定不仅是因为个人的性格也做派的缘故,还有战场局势的变化,将领对战局的把控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战争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不管怎么说,赵云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值得学习,这确实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重要经验。

无论我们站多高,走多远,都不能低眼看人,而是要平等相待,并不是说谁不如谁,可能黑马就在其中,没准哪天就会崛起,甚至超过很多人,要是不懂得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人,不但会失去很多亲近的人,还会沦为笑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孝文王嬴柱: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仅仅3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孝公前后的秦国君王,秦孝公如何当上秦国国君,秦国嬴政在位几年

    [var1]其实一开始,嬴柱距离国君那把椅子还是比较远的。他是秦昭襄王的次子,他的哥哥嬴倬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在公元前267年,嬴倬去世了。在两年的丧礼过后,时为安国君的嬴柱就被册立为了太子。这相当于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虽然这么说显得不太厚道,但是对嬴柱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机会。只不过此时他还不知

  • 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给他下跪,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称帝后给他爹下跪,刘邦当皇帝下跪完整版,刘邦在称帝后有什么历史事件

    中华文化最为外国友人赞叹的必定包含一个“礼”,这个“礼”不仅影响着我们,连带着整个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圈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而这个“礼”字囊括的含义众多,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最基础的还是一个百善孝为先。所以古代总会出现一些孝子贤孙的故事记载,从卧冰求鲤到戏彩娱亲……这些有关孝道的故事里,甚至有

  • 国师、军师、商圣、财神,春秋政商巨子范蠡的超凡理财和识人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宛三户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非凡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优待曲阜孔家,现在孔子后人还有特殊待遇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济宁孔子学校真实现状,曲阜孔子家族现状

    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太常博士祖无择上书朝廷认为,“文宣”为谥号,不能拿来做爵位的名称,于是宋仁宗就下令改文宣公为衍圣公,意思是繁衍圣人血脉,级别依然为公爵。从此以后,衍圣公成为孔子家的封爵,这样一个封爵一直延续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清朝灭亡的时候,时任衍圣公是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贻。虽然

  • 三国:曹魏最勇猛的五大名将,许褚第四,第二位连诸葛亮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魏大将许褚简介,三国许褚实力排名,三国正史许褚真的厉害吗

    典韦本事张邈的部将,后来归降曹操,成为曹操最喜欢的武将,也是曹操的第一任保镖。典韦力大无穷,能征善战,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可惜这样一位猛将最后却被曹操间接的害死了。建安二年(197年),张绣投降曹操,结果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嫂嫂,曹操的行为让张绣十分愤怒,于是张秀珍爱贾诩的建议下,背叛了曹操,对曹操

  • 历史的反转:从秦灭六国到“六国灭秦”,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灭六国时六国为何不合纵灭秦,六国是哪六国,秦灭六国历史真相

    [var1] 于是,历史便从"秦灭六国″反转为“六国灭秦”。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强大的秦王朝的崩溃与灭亡,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是包括六国后裔在内的起义军推倒了大秦帝国,还不如说是大秦帝国自己打倒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致有以下这么两个原因。[var1] 一、始皇帝的失策之处

  •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梦幻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另类"的童年造就了其传奇的人生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就了一代帝王的伟业。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他的父亲作为当时秦国公子,却因为一系列的原因,使他们母子成为当时与秦国对立的赵国的人质。可以说当时他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 历史小故事 神医淳于意 二 齐国侍御酗酒行房事 害处多 八天后吐血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历史小故事大全,淳于意的治病故事,淳于髡历史典故

    汉朝时期。 淳于意终于入了皇帝的法眼,皇帝问他的病人当中,他给诊断生死的真的应验的,一共有多少人?都叫什么。又问淳于意医术有哪些专长?以及他能治什么病最拿手?有没有医书什么的,都在哪里学的,学了几年都治好了什么人。[var1] 他们都在什么地方得什么病,治疗之后病情有没有好转,都要详细回答。于是淳于

  • “外戚盛本枝,栉比封列侯”,西汉外戚权力有着怎样的兴衰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汉外戚专权,内戚外戚区别,外戚干政最严重的朝代

    在中国古代,“两宫”多半代表着皇帝和太子,太子和女眷居住的地方,叫“东宫”,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别称,入主东宫也就是成为太子的意思。但是在两汉时期,“两宫”则一般代表着皇帝和太后,皇帝和太后并称“两宫”或者“至尊”,皇帝和太后分别住在位于皇城西面的未央宫和位于皇城东面的长乐宫。在等级观念极强的古代社会

  • 韩信被害时,后悔没有听他的话,留下这九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有很多君主都是一样,当初凭借这一批勇将的帮助赢得了天下,当天下稳定后,不需要再打仗了,而开始畏忌这些勇将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夺走了自己的天下。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呀。帝王的心思非常的难以猜测,稍微不留意就会掉了脑袋,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事。汉朝的刘邦也一样,当初他的手下有非常的多干将,比如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