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亲手把唐朝发展到巅峰,却又亲手推入谷底,这是怎么回事?

李隆基亲手把唐朝发展到巅峰,却又亲手推入谷底,这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44 更新时间:2024/2/16 12:13:53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于洛阳,一年前,武则天废除了李显(唐中宗)的皇位,贬为庐陵王,转而把李隆基的亲生父亲李旦(唐睿宗)扶持了上去做皇帝。

本来李隆基贵为皇子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李隆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想到了这是为什么

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说起。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因病卒。唐中宗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

自高宗执政后期以来,朝政大权全都掌握在亲生母亲武则天手中,而她又是一个控制欲极其强大的女人,李显上台后纯粹就是一个傀儡,没有丝毫的权利,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登基仅55天的李显,便因争夺权力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赶出长安城,于是这才有了李旦登基的机会

然而,李旦的傀儡皇位也没能做多久,公元690年,武则天觉得暗中掌控朝政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就把李旦废为皇嗣,自己当上了历史上首位女皇,并且改国号“武周”

在经历了漫长而又折磨的童年之后。

公元705年,时任太子李显联合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年迈的女皇武则天被迫退位,还政于李唐天下,年轻的李隆基亲眼见证整个事件的始末。史称:神龙政变

李显二度当上皇帝之后没多久,大肆任用外戚韦氏,并把当初帮助他夺回李唐江山的张柬之等人贬官的贬官,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全部清除于朝堂之上,当然了,最终他自身也尝到了恶果。

公元710年6月,韦后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毒害了丈夫(父亲)唐中宗李显,准备效仿武则天,改朝换代

韦后的这一举措让刚刚经历了武则天时期的李唐皇室愤怒不已。然而朝堂上李氏的力量过于单薄,事件发生时根本无力对抗,而一直在暗中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很快就找到了机会

公元710年7月,时任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忠于李唐家族的禁卫军发动兵变,斩杀韦后等人,夺回皇位,并推举他的父亲李但再次登基,史称:唐隆政变。(注:李隆基在701年-704年曾担任禁卫军统领职位)

李隆基帮助父亲李旦登基不到两年里,与其姑姑太平公主的矛盾越发尖锐。太平公主自持帮助李旦登基有功,不断地插手政治,时常和身为太子的李隆基发生争执,甚至联合党羽主张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李旦见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为了李唐江山的安稳,也是为了打消太平公主的念头,不顾太平公主的阻挠,禅位与李隆基

公元712年,太子李隆基继位,尊李旦为太上皇。

次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始终对李隆基的登基怀恨在心,于是准备发动政变,毒杀李隆基,扶持有利于自己的人上位。不料事情暴露,李隆基提前得知消息,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太平公主的政变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腹死胎中,其党羽被李隆基斩杀殆尽,太平公主本人被赐死。史称:先天政变

在历经了三次政变之后,李隆基终于掌控了朝政,掌握了皇帝该有的一切权利。

其实是四次,武则天改朝换代没算进去

掌控所有权力后的李隆基,对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眼光独到,任用人才也很有一套章法

在刚刚上台的初期,大唐帝国历经数次政变,国内混乱不堪,急需拨乱反正。

于是他就任用多谋善断的姚崇担任宰相,对于姚崇提出的“十大改革措施”全盘接受,姚崇这才答应出任宰相之位,而姚崇也不愧能人之名,上台很快就结束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使得李唐江山迅速恢复了元气

国家进入正轨后,李隆基需要以法治国。喜欢打击政敌,结党营私的姚崇,此时肯定不再适合担任宰相了,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把正直的宋暻推了上去担任宰相。

根据时期的不同,需求的变化,李隆基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安排不同的人担任关键职位,如张嘉贞张说以及张九龄等人

短短十年间,大唐帝国就从虚弱、混乱的局面中走了出来,并且还将唐王朝带到了巅峰,国家实力远超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时期,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奇迹。而这一时期也被史学家称之为“开元盛世”,是唐王朝最为鼎盛的时代

但是,俗话说得好:骄傲使人堕落

亲手将唐王朝带上巅峰的唐玄宗李隆基骄傲了,满足了,觉得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陷入了刚愎自用的地步。一方面,对于大臣的建议不再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贪图于享乐。完全没有了当初励精图治的精神,对于政事不再那么上心,更没有了当初改革时的勤俭节约了。正直、公正的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流放。

公元736年,善长阿谀奉承的李林甫上台,一时之间朝堂上乌烟瘴气

公元737年,李隆基听信宠妃武惠妃之言,废除太子之位,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做太子,

同样也是这年,武惠妃病故,李隆基为此伤心欲绝,寝食难安。

后宫美人虽多,但是没有一个合自己心意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隆基听说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人长得漂亮,还精通音律,于是顾不得礼义廉耻,下令把召杨玉环入宫中。杨玉环也确实没有辜负她的名声,很快就取得了李隆基的宠爱

公元745年8月,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李隆基为了讨杨玉环的欢心可谓是费尽心思,杨玉环喜欢吃荔枝,于是命人开辟岭南到长安城之间数千里的驰道,用来运输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过如此

从此之后,李隆基表现得更加贪图享乐,大臣、贵族、宗亲为了巴结皇帝和杨贵妃四处收刮奇珍异宝。

而且杨玉环的亲族也受益匪浅。她的各国杨国忠当上了宰相,几个姐姐也被封赐,其他的兄长也平步青云。

而在杨国忠的治理下,唐王朝混乱不堪,国家实力日益下滑

此时的李隆基还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之中,对于这一切视而不见,对外发动战争。而朝政的腐败自然也就导致了军队实力的下滑,为了功勋,军中将领不惜挑动事端,甚至杀良冒功。

这样一来边境地区的安危局势也就被打破了,西边和吐蕃长达数十年的和睦被打破,时不时的打上一仗。西南的南诏国也和唐王朝反目成仇,在和南诏国的战争中由于军队实力下滑严重,先后导致了二十多万的士兵阵亡,最终催生了“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西北地区藩镇势力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腐败、动乱、以及兵力空虚之际,联合西域各部族组成15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等人为幌子在范阳起事。

公元756年,安禄山等人攻入洛阳,而李隆基不放心首都长安最后一道防线的潼关守将哥舒翰,于是派遣了大量宦官前去军中,逼迫哥舒翰出城迎战叛军,不料大败而归,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虏。(注:哥舒翰是突骑施族人,唐朝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并不是汉族人)

同年6月,叛军攻入长安,李隆基被迫逃亡,安史之乱到达高潮。

在叛军进入长安之前,李隆基率部逃亡,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附近)时,随军将士哗变,杀掉了杨国忠等人,并且迫使李隆基将杨贵妃缢亡,唐玄宗最终逃到了成都避难

而此时的太子李亨并没有和李隆基等人一起,而是逃向了别的地方,并且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李亨继位后迅速联系各方军政大臣,以及外族势力平叛

公元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被杀身亡,李亨趁机收复大量叛乱的地盘,直到公元763年,叛乱才被彻底平定。

这次动乱造成了唐王朝国力迅速下降,同时也让宦官集团登上了唐朝的历史舞台,此后历任皇帝的性命,基本掌握在宦官手中,而这也是唐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唐玄宗李隆基在安禄山死后(公元757年)也回到了长安城,只是这个时候的他被尊为了太上皇,不再过问政事,直到数年(公元762年)后郁郁而终

总结

第一点,唐玄宗李隆基早年经历了许多的磨难,稍有不慎就死翘翘了。毕竟当时的武则天杀掉的李唐宗室数不胜数,李隆基能够侥幸活下来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第二点,登基后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很快将唐王朝带入了巅峰时刻。经过短短十年时间,李唐江山就从混乱不堪的局势中走了出来,并且国家实力空前强大

第三点,中晚期的李隆基沉迷往日的辉煌,贪图享乐,害人害己。眼看着自己亲手把大唐打造得强盛无比,李隆基内心骄傲的不得了,觉得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又满足于当下的情况,逐渐的刚愎自用了起来,把以前的优良品质丢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沉迷于享乐之中。

第四点,沉醉于往日辉煌的李隆基渐渐地变得虚荣起来,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对国家政事不再上心,导致朝政混乱,军队腐败。此时的李隆基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才让他反省过来,可是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完了

第五点,安史之乱爆发后,陷入多疑的李隆基不信任忠心耿耿的哥舒翰,反而听信小人之言,打乱了哥舒翰的部署,最终导致长城城失陷,而他本人也被迫逃亡,造成了士兵哗变,杨国忠等人被杀,他本人也被逼赐死杨贵妃

第六点,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安史之乱的始末完全可以避免,但是李隆基被往日的功绩迷住了双眼,身处危机之中却还没反应过来,直到引发了安史之乱,丢掉了皇位

第七点,安史之乱被基本平定后,回到长安城的李隆基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同时对杨贵妃的死耿耿于怀,时常想念杨贵妃。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李隆基的身体逐渐恶化,郁郁而终

还是伟人说得好,骄傲使人堕落。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典型的例子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故事就到这了,朋友们对于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讨论,谢谢大家!

更多文章

  • 魏忠贤死不死似乎与明朝亡不亡根本就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该不该杀魏忠贤是一个问题,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另一个问题。同样就算魏忠贤大贤大德,也不能证明魏忠贤活着明朝就不会亡。同样的道理,十六年前,你得了癌症,我把你治好了。十六年后,你癌症复发死了。谁敢保证十六年后,我就一定能治好你的癌症?崇祯在快亡国之际给魏忠贤翻案就是病急乱投医。假如你们说得对,魏忠贤是大贤

  • 李广功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唐朝诗词中赞美李广无视推崇卫霍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人为啥贬低卫霍而捧李广,李广死后历代对李广赞颂的诗句,李广与霍去病对比

    618年6月18日,隋恭帝昭告天下,恭敬地让皇位让贤于唐国王李渊。李渊改元武德,建号大唐,从此进入盛唐时期。李渊向他的姨夫杨坚学习,李渊的子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隋朝之前,担任丞相前的杨坚不叫杨坚而叫普六茹·坚;李渊不叫李渊而叫大野·渊。隋朝建立后,曾经的随国公普六茹·坚正式恢复汉姓杨氏,改名为杨

  • 魏忠贤对明朝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他一被杀,明朝就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认识历史很多都是通过史书,但是史书也是由后朝官员所写,肯定是受到当朝统治者的理念影响,很多时候并不全面。魏忠贤是一名祸乱朝政的太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魏忠贤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能够祸乱朝政的地位的呢?魏忠贤的谋划魏忠贤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家庭,又好赌博,因此成年之后无所事事,整天就是痴迷赌博。

  • 李世民广招天下豪杰,唯独漏了此人,他气不过两次将唐朝逼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临死前得罪一个惹不起的人,易中天评价唐朝李世民,唐朝太宗李世民与李渊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几乎揽尽了当时最会打仗的一批猛将,像是尉迟恭、秦琼这种家喻户晓的门神,还有白衣战神罗成,程咬金、薛仁贵、徐茂公也都为李世民效命。瓦岗寨就更多了,裴元庆,单雄信,李密,王伯当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是广揽天下英雄,天下只是囊中之物。并且,李世民收服这些猛将时,并不是采用的武力蛮攻,用暴力

  •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一个刚登基年仅17岁崇祯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1627年年仅17岁的崇祯帝继位,这位亡国之君在后世留下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印象,却为何能在登基之初马上雷厉风行的除掉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呢,今天我们来分析分析一番。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

  • 李世民广揽天下英雄,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两次把唐朝逼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名震千古的军神李靖,原来是一个死囚,被押赴法场斩首之际,被李世民从刀下救了出来。名将薛万彻,曾经是太子建成的心腹,在玄武门之变中猛攻秦王府,差点让李世民一家子全部报销,但因为骁勇善战,被李世民视为难得的人才,百般加以安抚留用。著名的直臣魏征,原来也是太子建成的嫡系人马,多次出谋划策陷害李世民,李世民

  • 魏忠贤临死前对崇祯说的一番话,本能挽救明朝,可惜崇祯没听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他的印象,人们总是用上很多的负面语言叙述!当然,魏忠贤落得这么一个名声是他罪有应得,毕竟他一生作恶多端,引得满朝文武痛恨于此。这不,刚上任的新皇帝崇祯帝就想着来治理他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崇祯帝因为想要杀魏忠贤迷了心智,一时没有听从魏忠贤的一番言语,最后也是落得凄惨的结局。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李世民做下3桩事,奠定大唐朝王朝之锤,后世没有一个皇帝办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第一件事就是生吃蝗虫。在古代农业社会,老百姓最怕什么?当然是天灾人祸,这天灾以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为主,其中蝗灾是很恐怖的,漫天飞舞的蝗虫像风暴一样席卷农田,所过之处,农田为之一空。蝗虫把粮食都吃光了,农民就没粮食吃了,因此蝗灾一般都伴随着饥荒。要说这吃蝗虫,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还是一个习俗,饲养的

  • 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有多大?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就垮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为什么就垮台了?这里边到底有什么故事存在?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皇帝,为了防止唐宋时期外戚干政问题,立下祖训,严禁外戚参政。朱元璋虽然说断绝了外戚干政的隐患,但宦官擅权的乱象依旧没有完全杜绝。朱元璋生前留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的旨意,但后世

  • 有多少人知道:唐朝有3次玄武门之变,但根本不在一个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01改变唐朝命运的3次玄武门之变,在3个不同地点发生众所周知,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发起的杀害他哥哥与弟弟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公元705年,由宰相张柬之发起的杀死张易之、张宗昌兄弟,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公元710年,由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起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