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丽北进政策的破产和在元明之间的首鼠两端使其与明朝开战

高丽北进政策的破产和在元明之间的首鼠两端使其与明朝开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05 更新时间:2024/1/25 22:34:41

)向明朝挑衅,形同失智的以弱击强,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理智的的行动加速了王氏高丽的灭亡。至于为何会如此的不自量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第一、高丽在明朝和北元政权之间左右跳梁,导致明丽关系的恶化。第二、明朝对辽东的统治逐渐稳固,导致了高丽自元末以来北进拓土政策的破产。就是这两个原因,让高丽“狗急跳墙”,与明朝大战。

‬逐渐恶化的明丽关系

据史书记载明与高丽首次发生官方交往是在应该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高丽在得知明军明军攻破元大都后,恭愍王王颛紧急召开会议,决定通使明朝,“元帝与皇后奔上都。太子战败,又奔上都。丁巳,令百官议通使大明”。而在洪武元年十二月,明太祖派符宝郎契斯颁发即位诏于高丽。高丽国王率领百官出迎于崇仁门之外。自此之后,高丽停用元“至正”年号,于洪武三年(1370

)正式使用“洪武”年号,就这样算是确定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两国在建交之初着实有一些蜜月期,为了深化两国的宗藩关系,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主动地展示了对高丽的友好态度,在洪武二年(1369

)四月,派遣宦官金丽渊将流亡中国的高丽人送还。当年十二月,又听说王颛有侄女陷没于乱军之中,“令中使访得之,至是赐以衣资廪饩,令其使者护归本国”。

明朝释放的善意不仅如此,明太祖朱元璋还在通贡、贸易、购买火药(防倭寇之用)等方面为高丽大开方便之门。而从表面上看,高丽对明朝的态度也是毕恭毕敬,从洪武二年

(1369年)

到洪武七年

(1374年)

,高丽共向明朝派遣使者达十六次之多。看上去两国的关系真是向好发展。

但是高丽毕竟被元朝控制了将近百年,根本无法摆脱蒙古势力的影响,这就要说到高丽面对元朝的矛盾心态。

第一、高丽这个小国确实有摆脱蒙古势力控制的愿望,毕竟被元朝欺负的实在太惨了,旁边那个大元实在是过于强势,元朝在干预高丽内部事务的同时,经常趁高丽有事侵吞高丽的土地,就比如说在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

),高丽爆发林衍之乱,高丽都统领崔坦以西京(平壤)等五十城降元,忽必烈大手一挥,将这些土地顺势改为东宁府,归辽阳行省管辖,高丽举朝瞪眼,毫无办法。又在至元十年(

1273

),以剿灭林衍余党为名,占领耽罗,设立招讨司,直到元成宗时期在王昛的哀求下方才归还,面对元朝的强权,高丽有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元末元大都一被攻破,高丽就急忙和明朝建交,很难说没有这个心态在驱使。

第二、毕竟元朝做为高丽的宗主国时间不短,在高丽国内也存在着亲元势力,他们不可能不和北元势力联络。

总而言之,高丽既有摆脱元朝控制的愿望,也不可能与元朝完全断交,实在是比较矛盾。而且高丽自古以来每当中国内乱,就玩“自保”政策,即根据实际需要和我国各个势力交往来为本国捞取实际利益,这回游走于北元和明之间就是这个政策的集中体现。

在所谓“自保”原则的影响下,高丽与明朝交往的同时,也频频与北元勾肩搭背,首鼠两端之意极其明显,经常性的和北元在辽东的势力眉来眼去。就在高丽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不久,洪武三年

(1370年)

,北元在辽东的残余势力纳哈出“遣使来献方物,仍求官,且以黄金八两求妇人腰带”。高丽授其“三重大匡司徒,赐细布两匹,妇人金带一腰,还其金”。

高丽国内的亲元势力,也把纳哈出做为对抗明朝的后盾,不断进行反明活动,为纳哈出提供明朝军情。洪武六年(1373

),纳哈出入寇辽东牛庄,抢夺军粮十万石,杀死明军三千人。高丽扮演了极其龌龊的角色,在纳哈出入犯前,就是高丽协助纳哈出的奸细来刺探明军情况的,朱元璋对此事极其愤怒,骂高丽“来临了做这般勾当小见识”,还顺便谴责了高丽贸易不诚之事。至此,朱元璋对高丽不再信任,令辽东边将提防高丽。

而在洪武七年

(1374年)

九月,高丽恭愍王王颛被大臣洪伦杀死,权臣李仁任拥立恭愍王养子辛隅为君,为了避免明追究弑君之罪,高丽干脆就直接投靠北元,“始行北元‘宣光

年号,中外决狱,一遵至正条格”。至此,明与高丽关系完全恶化,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此时并无攻打高丽的想法,双方在后来也试着修补一下关系,但恶感已成,完全不能和好如初,高丽国内亲元仇明势力仍然有很大影响力,高丽国王辛隅本人也是如此,亲元势力占据主流,这就让明丽关系的破裂埋下伏笔。

欲壑难填的北进野心遭到遏制

王氏高丽自建国以来一直积极地进行着“北进政策”,向其国土的北方和东北方向扩张。但是这一野心因为元朝的暴起而受挫,在同样具有嗜土性的蒙元强势的笼罩下,热衷于向北扩张的高丽不仅没有前进一步,反而被元朝掠走了大量土地,连原来的西京都成了元朝的东宁府。

王氏高丽疆域图

然而在元末明初,元朝境内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元廷自顾不暇,给了高丽继续北进的好机会。从

至正十六年

1356年

开始向鸭绿江以南的元廷势力进攻,在

洪武三年(1370年)

,基本控制鸭绿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区域。所以,高丽在元末的时候真是狠狠的赚了一波。当然,高丽的野心不仅于此,所谓得陇望蜀,还想再捞一波。就在洪武三年(1370

),高丽军队跨越鸭绿江,攻陷辽阳府,但是因为后勤不济,只能撤军。

所以,说高丽北进欲壑难填一点都不过分。但是随着明朝的建立并且统治逐渐稳固,高丽的红利算是到头了。洪武二十年(1387

),明朝派冯胜率领20万大军从大宁出发攻打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并同时进行招抚,纳哈出迫于明军的压力投降。同年朱元璋设置铁岭卫,试图接收半岛上的故元旧地。“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

而此时高丽的势力早已到达鸭绿江流域,明太祖的这一决定无疑让高丽炸锅了,双方的边疆矛盾浮出水面。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

)二月,高丽派人申辩,表示“切照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系是本国之地”。这个要求被朱元璋断然拒绝,于同年四月做出批复,“铁岭迤北,元属元朝,并令归之辽东”,警告高丽“俾各安分,毋生衅端”。

高丽王辛隅得知明朝的态度后,自然不满,原本这人就有亲元反明的倾向,这回更坚定了和明朝直接决裂的想法,决定发兵攻辽,并令“臣僚宜皆著大元冠服”,并将反对攻明李子松杀死来确保攻明计划实施。

随后便让李成桂率军近5万人,马2万余匹攻击明朝,李成桂也曾多次劝谏辛隅不能攻打明朝,并列出出师四不可,所谓“今者出师有四不可: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转正,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胶解,大军疾疫,四不可”,但辛隅等一意孤行,强逼李成桂出兵。李成桂兵至威化岛,“军多饿死,水深难以行军”,要求撤兵又被拒绝,心一横,干脆回师发动兵变,逼迫辛隅退位,至此,高丽一步步由李氏朝鲜所取代。

以上就是高丽敢于以小国向明朝挑起军事争端的原因,高丽这次军事挑衅由于李成桂的兵变最后未能成行,即便成行了等待高丽的也是苦果,毕竟辽东的明军高达20万,哪是兵微将寡的高丽能碰的。

更多文章

  • 唐朝一武将,把一个县城3万多人全吃光,至今被当作大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他带领15万大军,烟尘滚滚铁蹄铿锵,直扑中原大地。已经137年没有经历战争的唐朝,重新沦为血火疆场。昏庸的唐玄宗怠政误国,宠信奸佞,终于被迫品尝自己酿制的苦酒。安禄山此番志在不小,他深知唐王朝已是外强中干,想要取而代之。757年正月,叛

  • 除了岳飞,宋朝还有一猛将,却被岳飞盖住了光芒,下场也极其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重视文人,由他们掌握国家大权,制定出很多的规范。虽然在规范百姓行为上,宋朝是十分严格的,但是这样只能短暂地维持内部安稳,对待外部的强敌,宋朝皇室就显得十分懦弱了。所幸到了南宋时期,出现了岳飞这样的猛将。当年他带领着部下,抗击金军的入侵,就在即将功成的时候,却被糊涂皇帝与奸臣所害,命丧风波亭。这件

  • 近代有抗美援朝,明朝有抗倭援朝,了解一下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叫高丽的小弟,被别人欺负了,跑过来找大哥帮忙。欺负他的人是小日本。话说小日本出了一个人物—丰臣秀吉。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几百年的战乱时期,训练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此时的丰臣秀吉野心膨胀,不满足日本小小的疆土。将主意打到了邻国高丽的土地上。高丽国力弱小,于是带着倭国精锐军团进攻了

  • 吐蕃王朝乃是唐朝的劲敌,为何会崩溃并且再没崛起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的维度下,不管有多少英雄人物,终究难逃时间的制裁,一切英雄往事,都只成了纸上的寥寥几笔。曾经,吐蕃也是盛极一时,不过可惜也是难逃此劫。要想到,它在巅峰之时,尚能让大唐帝国咬牙切齿,甚至引得公主入吐蕃,但顷刻之间,就走入衰落,并且一蹶不振。一、吐蕃的辉煌此后到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吐蕃依旧采取进攻

  • 赵构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我们说了都不算,宋朝百姓说了才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史学界,他临危受命,重整山河,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从死亡边界发展为我国艺术史上的巅峰王朝,罢黜''中兴四将'',杀岳飞以震慑江南士绅,更是令本已分散的兵权再度集中赵宋皇室手中,保证了赵宋王朝的延续,被誉为宋朝中兴之主,累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可见对其评价之高。那么赵构

  • 赵匡胤明明是抢了后周郭家的皇位,为何宋朝累世优待柴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手里夺取天下,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柴宗训是周世宗郭荣(921一959,四子。郭荣,也叫柴荣,刑州尧山县(隆尧县)人,出身当地望祖。柴宗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文墨,谨性笃厚。少年时期家道衰落,便投靠了姑姑柴氏。柴氏原来是

  • 历史上五大特务机构,唐朝不屑于设立,最恐怖的特务在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官职品级一览表,唐朝的特务机构,历史上的七大特务机构排名

    说起特务组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明朝的锦衣卫,掌直驾侍卫、侦缉天下,飞鱼服、绣春刀是他们标志性的装扮,让无数贪官污吏闻风而丧胆。其实,特务机构并非朱元璋首创,早在汉朝时期,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就已经诞生了。一、西汉绣衣直指。绣衣直指是汉武帝所设。晚年的汉武帝昏聩残暴,穷兵黩武,巫蛊之乱牵连数十万人,

  • 贵州深山惊现20万“明朝遗民”,600年不出山,只因朱元璋的命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贵州深山发现明朝遗民,明朝朱元璋墓图片,贵州大山深处最后一个明朝部落

    每一处都带有浓浓的明朝的文化色彩,像是在告诉我们,这是明朝军队留下的村庄。那么深山惊现20万“明朝遗民”,为何600年不出山,只因朱元璋的命令,一起看一下。想要知道具体原因,需要借助当时明朝的时代背景来进行解答。明朝刚刚建立初期,朝代的更替刚刚完成,前朝的反抗势力有所残留,不时引起暴乱,影响民生,为

  • 读《明朝那些事儿》:看历史沉浮,风云翻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那些事儿深度解析,明朝风云,历史上的明朝沉浮录

    由末世战火流离中起,到末世内外交困中寂。一个传奇又普通的王朝,就此偃息。传奇。是因为有抗倭名将戚继光,有组织京城保卫战的于谦(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创立了阳明心学的王守仁,有云游半生著述《徐霞客游记》的徐宏祖;有开创万历中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有两袖清风敢痛骂皇帝的海瑞;有七下西

  • 他本是菊花诗人,结果却成了唐朝的掘墓人,起兵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黄巢掘墓,为唐朝开疆拓土的十大名将,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自掘坟墓的人

    这是黄巢科考落榜后写下的《不次第赋菊》,黄巢已经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可就是没能考上。但是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得出,黄巢是个有才华的人。黄巢喜欢写诗,喜欢菊花,所以人送外号菊花诗人。这样一位菊花诗人,并不是以诗词闻名于世,而是以起兵造反的事迹名留史册,这倒是挺让人意外的。黄巢是个少年天才,五岁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