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从正统地位来说,孔子是真正的正统,后面的继承者们虽然是从孔子这里传承下去的,但是或多或少都和孔子的正统有点区别。即使孔子和孟子都提倡“仁”,但是他们对“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孔子所谓的“仁”其实是有差别的“仁”,以血缘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就像石头扔入河中,以石头着入点向四周扩散,越远离中心就越薄弱,而孟子更强调君王的“仁”,主张君王对平民的爱。所以想要去儒,就必须从正统入手,这样才具有代表性。
[var1]
[var1]
[var1]
从地位和影响力来说,孔子是代言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见到孔庙,却难以见到孟庙,孔子就是树干,其他人是树枝,树干倒了,树枝也就自然无法存活了。所以只要把孔子黑了,儒家自然而然就瓦解了。
[var1]
孔子说:“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是孔子对《中庸》的详解,然而,《现代汉语词典》来个断章取义,将“乐天知命”解释为“宿命论”,这不是卖矛又卖盾吗?人们相信哪个好呢?
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种之情状。”“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神谋鬼谋,百姓以能",孔子的学问是神学,词典不是将神鬼解释为迷信吗?
晋国的佛肸背叛了晋国大夫赵简子,佛肸派人去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去,子路说孔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就是说君子是不会去帮坏人的。但孔子又有话说了,孔子说:只要自身硬,不怕石来磨,只要自身白,不怕黑来涂。不知道孔子是去帮佛肸还是去帮赵简子?
不过后来还是没到佛肸那边,反而想去投赵简子,走别河边听说赵简子把两大臣窦鸣犊和舜华处决了,孔子说赵简子太不义,两大臣是患难之臣,现在赵简子得志就卸磨杀驴,孔子认为鸟兽碰到不义之人尚且知道躲开,何况我孔丘这个讲义理的祖宗。
同样的不义之人佛肸和赵简子,在孔子眼中就是不一样!这可能就是孔子的“义”,义与不义只由孔子说了算。
孔子从鲁国到卫国,去蔡国、宋国等小国晃了十年,没有那个国家把它真当回事,有人形容他“累累如丧家之狗”!其间碰到一个农夫还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圣人到这份上也算是心脏够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