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看中华朝代文化发展至今,足有四千余年的光景,但这当中,真正成为大的英雄人物,被人们代代相传相诵的,还真不多。
有关乎于学习方面的孔圣人,有关乎于力量方面的西楚霸王,有关乎于治国方面的齐桓公,有关乎于政治、军事、谋略方面的卧龙诸葛。
刘备人生之夙愿便是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奈何直至他死去那一天,都没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而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世传诵至今也更有他的这个因素:不惜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谨遵先帝刘备之遗愿,奋力拼搏在兴复汉室的康庄大道之上。
但很遗憾,诸葛亮在生前却也没能成功兴复汉室。不打紧,他在死前在口中含了七粒大米,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对后来的兴复汉室有了点点的帮助,至少,是吓坏了司马懿。
今人不懂古人。古人则认为,人死星灭,地上一旦死去一个人,天上便会有一颗与之相对应的星星灭去。而“含米而亡”则不一般,这会令司马懿产生一种错觉,——古人是很迷信的,认为神通广大的诸葛亮竟有“偷天换日”的本领,天上对应的诸葛亮的星星还没熄灭呢。
司马懿误认为诸葛亮没死。基于诸葛亮的压力,本要大军进攻蜀国的魏国司马懿,却选择放弃。
从这,亦能看出诸葛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勇献身精神,即便死去,灵魂本该安妥,可他,却不惜使用自己的肉身来编造一个谎言,一个计谋,蒙骗敌方的司马懿,从而为蜀国,为“兴复汉室”争取多一份可能。
诸葛亮在死前,口含七粒米,脚底点亮长明灯,这是为了迷惑魏国军队,困住司马懿。司马懿本是多疑之人,当年诸葛亮便使唤“空城计”而将其击退,没想到最后司马懿仍是犯了这个错误。
诸葛亮口中含住的这七粒米,在那时的古代,是能起到震慑效果的,且诸葛亮神机又是如此妙算,令人不得不信。以至于魏国有了一种诸葛亮尚未死去的幻觉。
再有就是,诸葛亮的此番举措有了另一良好的结果,——人虽死去,军心却未丢弃。先帝刘备故去,遗托给诸葛亮,兴复汉室。诸葛亮便是顶梁柱。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主将都已死去,士兵们军心怎能不涣散?诸葛亮口中含有七粒米,即便真正死去,但仍能给士兵给司马懿营造而出那种尚未死去的错觉。即便只是错觉,却也能鼓励军心,奋勇先前!
口含七粒米而身亡,诸葛亮,可谓是下了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