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代最热闹的春晚在唐朝!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了类似春晚的活动,那时叫“除夕团拜会”。每到除夕,唐朝皇帝都会在大明宫的麟德殿大摆宴席,宴请文武百官、重臣亲属、嫔妃、宫女、太监、外国使节等人,规模大时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团拜会上还会有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大家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狂欢到第二天天亮。
在除夕之前的几天,宫里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忙着张灯结彩,搭设帐篷和舞台,摆放桌案座椅,划定存放佩剑和车马的区域,根据文武之分及大小级别划定坐席,并由太常寺(掌管礼仪祭祀乐舞的机构)负责整个晚会节目编排,教坊(专门负责舞蹈、杂技等人员训练和管理的机构)则负责提供各种舞蹈、杂技、魔术等娱乐节目。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除夕之夜时,皇帝穿着绣着龙的礼服,戴着龙冠,兴致勃勃来到现场,接受百官朝贺,并与大家举杯共饮,接下来就是边吃饭边喝酒边欣赏节目。
我们现在看春晚或者参加娱乐活动,一般都有开场节目。唐朝“春晚”同样也有,一般是在气势浩大的傩舞(一种能够驱邪、祭祀的大型民间舞蹈,傩:念nuó)表演中开场,由梨园(唐朝开始设立的一个戏曲班子)众多演员脸戴假面具,身穿红黑衣服,击鼓跳跃,气势磅礴,场面不亚于现代大型活动的开幕式。
傩舞之后,就是各种歌舞节目轮番上演,这部分也是唐朝“春晚”的重头戏,主要有《七德舞》(又名《秦王破阵舞》)、《九宫舞》、《上元舞》,都是一些具有美好寓意和动人故事的舞蹈节目。其中《七德舞》是当时最流行的舞蹈,从初唐到晚唐流行了300年,是每次大型演出的保留节目,就像我们现在春晚的《难忘今宵》一样。
除了大型歌舞,唐朝“春晚”还有不少“语言类”节目,在演出中会穿插一些插科打诨的语言类滑稽戏,如优伶表演的弄参军、弄假官、弄孔子、弄假妇人、弄婆罗门等,跟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类似。在唐代,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李世民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教司坊,教司坊负责训练音乐、舞蹈等才艺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被称作优伶,他们代表着当时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经常为朝廷祭祀活动/大型晚宴或者富贵人家表演娱乐节目,跟现在的明星差不多,不过优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却比现在的明星低得多得多。
魔术、杂技也是唐朝春晚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唐代的幻术杂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人蒋防在《幻戏志》里描写观赏魔术时的情景:“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绳技、高跷、爬杆等杂技也是晚会的常见节目。在表演这些杂耍节目时,皇帝为了与民同乐,有时候会开辟“第二现场”,即在大明宫外边的场地进行表演,似不似很像我们现在的春晚?
唐朝“春晚”也有压轴节目,一般是“舞马”表演。表演中,身着喜庆装饰的高头大马会按照音乐节奏翩翩起舞,马嘴中衔有酒杯,半跪着送至客人桌前,多的时候有上百匹马同时表演。当领头的舞马纵身跃上三层高的木板,并被大力士举起在上面旋转如飞时,晚会也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