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大将被误解400年,究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被迫无奈

明朝大将被误解400年,究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被迫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551 更新时间:2024/2/8 5:59:11

一、文武双全的少年将才吴三桂

想要了解吴三桂投降的真实目的,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明末辽东人,他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武将祖大寿的外甥。

他的父亲在辽东举办团练,因为他的功绩显著,后被明朝授予“辽东团练总兵”一职。

吴三桂从小在父亲和舅舅的教导下,在征战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并不断地参加小型战役迅速成长为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难得可贵的是,他在练武时还坚持读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之后跟随他的父亲和舅舅开始军旅生涯。

有一次,他的父亲吴襄率领500名骑兵去巡视边境,遭到后金军队的包围,他突围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吴三桂得知父亲被困时,他赶到主帅祖大寿的营帐,请求他派兵增援他的父亲,可祖大寿以“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为由拒绝了吴三桂。

吴三桂没办法,只好率领自己的数十名家兵去解围,他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后金军队,最终帮助其父突围,并率领剩余骑兵返回宁远,这次救援行动让吴三桂声名大噪,整个后金军队都闻之丧胆。

之后的吴三桂英勇奋战,深得辽东诸帅的青睐。

1639年,仅27岁的吴三桂已经升任辽东总兵,如此年轻便担此大任,以后更是前途无量。

但此时的明朝已是风雨飘摇,大明的国力与边境防守息息相关,而此时定都盛京的后金已经崛起,它虎视耿耿地盯着大明的一举一动,寻求机会一举击败大明。

1641年,松锦之战爆发,此战役明朝大败,大明在辽东苦心经营的防线被彻底瓦解:辽东士兵损失殆尽,大将洪承畴、祖大寿被迫投降,骁将曹变蛟被杀,

之后仅剩吴三桂一队在山海关一线苦守阵地,他又重新拉了近万人的边防队伍对抗清朝。

清朝为了打开山海关这一最后的屏障,多次派他的舅舅祖大寿来劝降吴三桂,但他始终不为所动,这也说明吴三桂并非是个缴械投降的汉奸,不到最后时刻,他是不会主动投降清朝的,更多的是他被迫投降。

二、勤兵主已缢,退守观大局

1644年,国内的农民起义的形势已经遏制不住,“闯王”李自成已经进入京城,而崇祯帝为了抵抗农民军,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进京勤王,可吴三桂率兵还未到京城时,崇祯帝已经自缢于煤山,这时吴三桂也没办法,就退回山海关进一步观望全国局势。

而当时的吴三桂已经成为各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李自成派兵去招降吴三桂,并带去4个月军粮和4万两白银,吴三桂当时的处境很困难,看到李自成很有诚意,已有降心。

可他打探到京城内消息称,李自成拷打他的父亲吴襄,且已经奄奄一息,李自成还抢了吴家5千两白银,更可恨的是,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人霸有。吴三桂当场发誓:“君父之仇,必以死报”。

吴三桂斩杀了使者,他态度的转变也引起了李自成的警觉,四月三日,李自成率领10万军队前往山海关和吴三桂决一死战。

吴三桂自知自身粮草不足,不可能抵挡住10万大军的进攻。

上文说到,各个势力都向吴三桂抛出橄榄枝,清朝更是多次招降吴三桂。

之后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农民军败退

山西,清军入关,吴三桂跟随清朝。

三、冲冠一怒为红颜

那么吴三桂究竟是被迫投降还是为了宠妾陈圆圆?

陈圆圆又是何等倾国倾城,让将军为了她不惜进行一场战争呢?

陈圆圆本是常州武进人,她六七岁时父母去世,她被姨母收养,后来她沦落到苏州教坊当歌妓,因为天资聪慧很快就崭露头角,后被周奎看中买入府中,吴三桂做客周府时一眼看中陈圆圆,而周奎就做顺水人情把陈圆圆送给他,从此陈圆圆成为他的红颜知己,但吴三桂为守边重将,不能一直和陈圆圆一起,他便把她送到父亲吴襄的府中。

后来大明形势越来越严峻,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搜刮吴府时,貌美的陈圆圆自然也就被闯王的心腹大将刘宗敏所霸占为侍妾。

吴三桂知道后怒发冲冠,杀掉使者后萌生了降清的念头,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当时的大环境。

总结:常有人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可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呢?

崇祯帝自缢,大明灭亡;农民军也威胁吴三桂投降,但因为吴三桂受不了农民军的那一套,所以不可能招降农民军;虽说吴三桂和清军对抗多年,可在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随着大形势投降清军,这里面既有吴三桂自己的打算,也有清军的软硬兼施,还有农民军的步步紧逼,让吴三桂别无选择。没有认识到潮流是没必要把“卖国贼”这顶帽子扣在吴三桂头上。

更多文章

  • 明朝发明的瓜皮帽,为何被清统治者推崇,连清朝遗民也喜爱有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有瓜皮帽吗,最好的瓜皮帽,六片瓜皮帽裁剪图纸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建都应天,即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出身草根,一步登天,称为天子,为了维护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他令人创制六合巾,这种帽子用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约一寸多宽的小檐,故又名六合一统帽,六合者,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这种帽子非常

  • 权势使人迷醉!只剩一口气,南宋小朝廷依然内斗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风云中权位之争,历史上真实的南宋风骨,南宋最有权势的公主

    01据《宋史》,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右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丁大全,任用一个叫袁玠的做九江制置使。此人贪婪苛刻,一上任就向当地渔民收取重税。还没收到手呢。丁大全那边就在催了。姓袁的一急,就抓了几个渔民,惹毛了其他渔民。渔民们干脆投了敌人,把所有渔船都无偿献给了敌人,用来攻打

  • 明朝王爷们的生活有多奢华,看王府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王府有现存的吗,明朝杭州吴王府,明朝王府詹事是什么官

    现在我国保存下来的王府,无一例外均是清代建筑。以其中最为知名的恭王府为例,也仅仅6万多平方米的面积,虽然陈设精美华丽,但却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广大。与清代的微缩型王府相对的,是明朝堪比皇宫的各亲王府。明代亲王们因为享有祭祀“社稷”及“风、云、雷、雨、山川神坛”的资格,所以居住的王府往往是一座实际上

  • 她不是嫔妃,却抚育了皇子,经历四朝,是康熙最重要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苏麻喇姑生于1612年,去世于1705年,算算年份,就知道她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早年,苏麻喇姑作为孝庄的陪嫁丫鬟一起由蒙古去到后金(清朝没改名前叫后金),是孝庄的最信任的人。又因为本身心灵手巧,因此在生活中也是孝庄得力助手。《清史稿》中有记载:苏麻喇姑擅长女红,清朝开国设计衣服头

  • 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孝庄对武则天的评价,孝庄骂顺治完整版

    任何事情都得讲究一个风险收益,咱们就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她们的收益。首先谈收益,几乎是零。不当皇帝她们也是实际掌权者,皇帝对她们言听计从,群臣对她们俯首叩拜,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她们就算迈出了最后那一步对自身也没什么实际利益,哪怕就是从继承的角度看除非传位给侄子否则也没有实际区别,所以实在是没什么益

  • 红楼梦:薛宝钗为何与史湘云渐渐疏远,反而去结交对手林黛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薛宝钗真的利用史湘云吗,史湘云和薛宝钗原文,红楼梦薛宝钗是怎样的人

    可怜史湘云傻乎乎的,还一心把宝姐姐当成偶像,为了宝钗强出头说话讽刺林黛玉,结果人家薛宝钗对林黛玉比对她还亲近,林黛玉也早和宝钗握手言和,史湘云枉做小人,尴尬又难受。薛宝钗为什么要结交史湘云?对付林黛玉,讨好贾母薛宝钗并不是一进贾府就对史湘云很热情,她这种思想时尚,冷血理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看上史湘云这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朝的财政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清之际的社会动乱,曾使清初财政濒于崩溃的边缘。据顺治九年(52)的统计:“钱粮每岁入数一千四百八十五万九千余两,出数一千五百七十三万四千余两,现在不敷银八十七万五千余两”。实际上,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已难以维持封建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此,清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财政管理,整顿与改善财政状况的措施。第一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这种特殊的治理国政制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是与八旗制度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密切相联的。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分封子侄为旗主贝勒,辖治旗下人员,两者之间有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朝的粤海关是一个什么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中央三大机构,清朝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清朝皇家事务机构

    康熙二十三年(84),清廷宣布解除禁海政策,准许开海通商,康熙二十四年,又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关税的机构。史称“台湾平后,海禁解严,闽粤洎吴越皆设沿海榷司,江南驻松江,浙江驻宁波,福建驻泉州,广东驻广州”。粤海关是四个海关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上广东沿海的对外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代的军事机构配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军事指挥机构,清代漠北高原建三大军事重镇,清朝历史上的军事

    清朝以武功定天下,入关前就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入关后又在进行武力征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建立起人数更多的绿营兵制。同时对原有的八旗作了整编和改组,形成了禁旅八旗、驻防八旗和绿营兵的新的军事体制。早期以三百丁为一牛录(后改为一二百丁),立一牛录额真,汉称为佐领。五牛录为一扎拦(甲喇),立一扎拦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