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上百年都没事,一场黄巢运动就立刻垮台了?

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上百年都没事,一场黄巢运动就立刻垮台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56 更新时间:2024/2/3 10:42:39

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

唐朝的统治者因为理财不善,致使朝廷财政不足以供养地方军队,于是皇帝决定甩包袱,放手让地方搞自治,并授予将军们节度使一职,令他们自行解决军饷粮草,如此一来中央是如释重负了,但也造成了地方藩镇尾大不掉的割据局面。地方藩镇节度使在地方上不仅握有军权,还掌控着财政与民政,名义上是中央的附属,实则是半独立状态的割据军阀。

起初在这些藩镇之中,多数节度使并没有很强的割据意识,而且能被封为节度使的人肯定是经得起皇帝信任的人,要么就是皇亲国戚自家人,要么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的老臣来担任,此时中央对地方还是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但到了李林甫执宰时期,由于李林甫在朝中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为了得到更广泛势力的帮助,所以将节度使之职下放到了归顺的胡人将领之手。像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这样不可靠的外族将领也都成为了统帅一方的节度使。杨国忠成为宰相后,他没有李林甫的威望,这些外族节度使自然也不再受其节制,反而还萌生反意。

天宝十五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之名起兵反唐,最终京师长安被叛军攻破,唐玄宗灰溜溜的逃到了四川,后来安史叛乱虽然被唐肃宗平息,但是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唐朝深陷在藩镇割据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失去平衡了的唐帝国

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唐朝的统治阶层不得不重考虑调整大唐的旧有体制,并重新设计了一套更有助于巩固统治的制度体系。

唐朝的统治者决定逆向而为,自知中央已经失去了对地方藩镇的控制权,常规的削藩已经成为了不可能,那倒不如不削藩,并且扩增藩镇的数量,令各路藩镇更为碎片化,让节度使的地盘大大缩水,则实力也随之而下降,地方便无力与中央相对抗了。而且各藩镇彼此之间也能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微妙关系,更有助于政权的稳定,唐中央不惜自断一臂保全身体,从而延续风雨飘摇的大唐国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各路藩镇而言,由于朝廷广封藩镇,令他们一个个都沦为了造反不足,自保有余的小军阀,尽管没有像安禄山、史思明那样的造反条件了,但他们依然手握地方控制大权,目无朝廷朝廷和藐视皇帝的风气始终存在,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纷纷选择抱团取暖,从而抗衡中央,但也会为了内部的小利,藩镇之间也相互攻伐倾轧,令唐朝的政治形态朝着失衡的方向滑去。

藩镇割据成就的黄巢

公元874年,唐末苛捐杂税令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又接连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饥荒,农民纷纷脱离土地成为流民,社会上的流民之势越来越大,进而导致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运动。后来王仙芝和黄巢因内部矛盾而分道扬镳,不久后王仙芝被剿灭,黄巢继续领导反唐斗争,黄巢运动相对顺利,义军人马越打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最终成功攻破都城长安。

黄巢运动之所以能成功和各地藩镇割据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他摸索出来的唐王朝致命缺陷。唐朝因为财政短缺而搞藩镇割据,但是藩镇割据后,唐朝的财政制度依旧是不健康状态,再加上唐廷接连镇压庞勋、王仙芝起义,耗尽了有限的财政,所以到了黄巢运动这会儿,中央只能指望着地方藩镇来镇压叛乱,但是地方藩镇们却不愿意做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儿。

纵观黄巢运动,农民军的活动范围从山东到广东,再由广东到陕西,一路之上藩镇有不少,但是却没几个来镇压黄巢的,他们甚至还给黄巢开关放行,就是为了保存自己实力,把义军的麻烦推给别人。再加上黄巢采取的是机动性很强的流窜作战,没有特定的根据地,辗转于各家藩镇的地盘上,所以不容易聚歼,黄巢义军凭借运动战最终一路势如破竹兵临长安,攻克唐都后黄巢在长安称帝。

总的来讲,藩镇无意更无力灭唐,唐廷是有意但无力灭藩镇,所以双方就一直维持在了势均力敌的抗衡局面,而恰在此时黄巢运动的爆发,打破了这一相对稳定的态势,唐中央的力量大大消耗在了数次与农民军的镇压当中,最终造成了唐中央与农民军之间两败俱伤,让黄巢捡了个漏,而随后保存实力的地方藩镇乘势而起,最终取代了空有其名的唐帝国,开了五代十国乱世风云。

更多文章

  • 他是被满清“抹黑”的皇帝,为明朝续命160年,打仗堪比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年间就有一个皇帝,被后来取而代之的满清统治者肆意抹黑。可了解历史真相后才知道,这位皇帝其实为明朝续命了160年,打起仗来,甚至比五征漠北的朱棣,还要狠。 朱见深的悲惨童年 这位皇帝,便是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身为“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他打小就被立为太子。只要在成长过程中不犯任何过错,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如此,为何当初要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为啥救小明王,朱元璋派二虎救吕大人,朱元璋杀小明王靠谱吗

    不过韩林儿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没有什么权力。韩林儿和刘福通最终还是失败了。在张士诚围攻下,韩林儿在危机时刻被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救出,安置滁州。朱元璋这么做其实并非好心,他是有自己目的的。自从这个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就一直属于名义上的属下,还多次接受过韩林儿的册封等等。当然,在乱世当中,如果他不救

  •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给蒙古女子下了一道命令,此后蒙古再无力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杀元朝后的蒙古女子们,刘伯温叫朱元璋向元朝假意投降,朱元璋推翻元朝

    尽管历史上,也有很多农民起义军,但真正靠着农民起义成功,并登上皇帝宝座的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而朱元璋在灭掉元朝后,给蒙古女子下了一道命令,此后蒙古再无反抗之力!朱元璋到底下了什么命令呢?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抗击元朝的暴政,起义军中出现了三大势力,分别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这

  • 元朝作为蒙古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何能发展出技艺高超的青花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青花瓷玉壶春龙纹资料,蒙古与元朝,蒙古人记录的元朝历史

    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青花瓷,可是就出土的唐青花文物来看,唐代的青花技艺并不高。两宋时期的青花技艺仍然在探索阶段,青花瓷的质量也不高。可是到了元朝,青花技艺突然从萌芽提升到了成熟阶段,近代有大量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出土。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因为长期的迁移,青花瓷这样的易碎品应该是不被其传统所接

  • 传说中汝窑“无纹者尤好”有多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汝窑100种图片,汝窑无纹水仙盆,汝窑真品对照表

    历史上的汝窑诞生于以道教为国教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全民修道是当时社会特色,窑工同时也是道士是顺理成章的事!汝窑是“以器载道”的典范!最贴切的通过器物阐释了“道”的特征和特性,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什么是“道"? “道" 是自然的始祖,是宇宙之源。‘’道” 示于人的理, 即是大道之理。“道的

  • 为何西夏铸币模式前后反差很大,从钱币窥视宋朝时期形势的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凡立国者,都会把铸钱看为统治的第一要务,标志着对这区域绝对的统治。从唐宋开始,铜钱运用逐渐代替其他贵金属成为经济贸易的主要量权工具 。和宋朝同期的西夏,其钱币的铸造始于李元昊开国所铸“大夏国宝”,终于神宗光定年间所铸“光定元宝”。但西夏这个国家比较特殊,立国初期,铸造的钱币钱肉薄厚

  • 世人只知纸币最早起源于宋朝,但却不知宋代纸币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代的纸币价值,宋代出现纸币说明了什么,北宋纸币发展史

    在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可以代替银钱的“交子”,而这个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纸币。这对于中国的钱币史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创造,同时对于宋代的商业发展同样也是一个“新的世纪”!宋代出现纸币的原因宋代最早出现纸币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当时送宋代因为商业发达因此一些商人外出做生意需

  • 一组北宋“宣和通宝”相关版式的成交价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宣和通宝值钱吗,宣和通宝折三篆书,宣和通宝价格一览表图片

    图一:名称:宣和通宝仰宣篆书直径:24.4 mm厚度:1.70mm成交价:988元日期:2015.1.14图二:名称:宣和通宝昂通宝直径:25.0-25.1mm厚度:1.1-1.2mm成交价:960元日期:2016.4.30图三:名称:宣和通宝小平广穿直径:25.5mm厚度:1.50mm重量:4.1

  • “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漫谈为何说赝品是明代士大夫的刚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代瓷器断代史,明朝嘉靖二十年艺术品,明代文玩捡漏事件大全

    明代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制造赝品的高潮,市场上突然出现了许多的赝品,赝品的数量远远多于以往的时代。这就不禁令人感到特别好奇:为何会在明朝的这个时候出现制作赝品的高潮呢?本文希望通过简单的介绍,使读者们对这一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赝品字样这股制作赝品的高潮,出现在明朝的中后期,当时制作赝品的速度与效率

  • 曾经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最后如何了,司马光除了砸缸救人之外还有什么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光砸缸当时司马光是怎么想的,司马光砸缸的司马光最后怎么样了,司马光砸缸写了司马光的什么品质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北宋呕心沥血,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在朝廷之上了。在公元1086年因为生病去世了,死的时候68岁。司马光最出名的事件就是砸缸,但其实他在学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就像大家现在都知道的史书《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司马光除了在政治上的贡献之外,他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就是真的做到了一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