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后武则天时代,唐朝最有权势的女人太平公主,为何死于李隆基之手

后武则天时代,唐朝最有权势的女人太平公主,为何死于李隆基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27 更新时间:2024/2/25 1:11:24

比如说,武则天儿子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就都想成为女皇帝,为此不惜毒杀李显,可以说是人伦惨剧了。

可以说,武则天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但成功的人却只有她一个,她的众多追随者,无一得到善终,比如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再比如她最喜欢的女儿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最小的女儿,也是最像武则天的一个人,她在武则天去世之后一度权势熏天,却最终成为侄子李景隆的刀下鬼,这是为什么呢?

01,天生就自带属性的太平公主。

历史上,武则天是个多产之人,她跟随李世民十二年,一个孩子也没生下,但跟李治在一起之后,却连续生育了六个子女。

武则天的六个孩子,有四个是儿子,两个是女儿,但她的长女很早就夭折了,因此太平公主是她唯一活下来的女儿,也是李治唯一的嫡女。

太平公主出生的时候,李治与武则天已经并称“二圣”了,她的到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而实际上她也确实极受宠爱,父母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几个哥哥也对她关怀备至。

尤其是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喜爱,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她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太平公主跟她很像,不但长得像,而且性格也很像。

太平公主有多像武则天?这一点从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之死,就可以一窥究竟。

贺兰敏之,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女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武则天接到武家,当做父亲武士彟的继承人来培养,因此地位非常崇高,但为人也十分猖狂。

大约在太平公主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去看望外祖母荣国夫人,贺兰敏之见她身边的一个侍女长得十分美丽,竟然将其拉到小房间强幸了。

这件事将太平公主吓得不轻,她回去之后就告诉武则天,武则天早就对贺兰敏之不满,加之后来贺兰敏之有奸污了未过门的太子妃,因此武则天彻底爆发,将其贬黜到了外地。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太平公主却没有解气,竟然亲自带人追上贺兰敏之,让人用套马绳将贺兰敏之勒死。

要知道,那时候太平公主还不满十岁,就有这么强的报复心,且手段如此狠毒,简直与武则天如出一辙。

太平公主十六岁的时候,第一次动了春心,在父母还未筹划之时,就主动要求武则天为他挑选驸马。

武则天虽然感到惊讶,但还是很认真地挑选驸马,最终选中了贵族子弟薛绍,为了让薛绍家人与太平公主匹配,武则天还强迫薛绍的哥哥休掉了两个出身不高的妻妾。

681年,武则天在长安万年县为薛绍和太平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场面十分豪华,为了让婚车可以通过,万年县县衙的大院都被武则天下令拆除了,而路边高大的烛火,连绵了数公里,还将路边的树木都给烤焦了。

并且,武则天还赏赐给太平公主大量钱财,生怕心爱的女儿受半点委屈。

在太平公主的第一段婚姻里,她倒也安分守己,还为薛绍生下二子二女,但到了688年的时候,由于薛绍的哥哥卷入谋反案,薛氏一族几乎被杀光,就连薛绍也被投入大牢,最后被活活饿死。

这件事对太平公主的触动很大,她也第一次感受到武则天的无情和残酷,她认为自己只有像武则天一样掌握权力,才能够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东西。

690年,为了补偿太平公主,武则天决定将其改嫁给侄子武承嗣,但太平公主看不上武承嗣,此事就不了了之。

不久后,太平公主对武则天说,她看上了表兄弟武攸暨,武则天当即答应,为此还下令赐死了武攸暨的妻子。

等到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之后,却立马反悔了,因为她发现武攸暨根本没有那么好,为此她感到很懊恼,但也无可奈何。

为了排解忧愁,太平公主开始大肆豢养男宠,并举荐这些男宠入朝为官,她还与许多达官显贵暗通款曲,以此来收敛权力。

武攸暨虽然知道太平公主的所作所为,但根本不敢管,只能忍气吞声,将绿帽子一戴到底。

而就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后不久,也就是690年,武则天就废掉儿子李旦,自己当了皇帝。

因为这件事,太平公主的地位也不断攀升,她也由此产生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像武则天一样,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参与朝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太平公主在各方面投武则天所好,比如她将自己的一个男宠张昌宗送给武则天,武则天就感到非常高兴。

后来,武则天发现太平公主不但像自己,而且很有权谋,便让太平公主参与决策,太平公主因此进入权力中枢。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平公主的野心也在一步步膨胀,她希望自己能成为武则天的继承人,未来某一天能也能成为女皇。

但是,就在太平公主野心刚冒头的时候,武则天就给了她当头一棒,武则天开始严格限制她的权力,并下令不许将她参与决策的事情泄露出去。

武则天为何如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武则天虽然自己是女皇,但她不愿意看到第二个女皇出现,并且她想将皇位交给武家人,也就是武三思或者武承嗣其中一人。

武则天的这个想法,随着她年纪越大,也变得越发强烈,这就让太平公主很难受了,因为她从根本上上来讲是李家人。

尽管太平公主对武则天的想法感到不满,但她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成为女皇了,为此她开始收敛自己,只是在宫外大肆敛财,为自己修建豪华的府邸。

太平公主的这个做法,其实是用自污的方式来消除武则天对她的猜忌,并且效果还不错,武则天见她不再热衷权势了,就对她更加宠爱。

总的来说,在整个武周时期,太平公主的权势都是很大的,帝国上下除了武则天及她的几个男宠之外,太平公主的地位都是最高的。

不过,太平公主虽然不再觊觎皇位了,但她却在暗地里织一张大网,她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守住李家江山。

02,太平公主走向权力巅峰之路。

武则天晚年,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她想要立侄子当皇太子,但无论是武三思也好,还是武承嗣也罢,都是才能和品德不足之人。

正当武则天苦恼不已的时候,狄仁杰对她说了一番话,向她陈述了立子立侄的利弊,最终让她下定决心立儿子为皇太子。

698年,武则天将三儿子李显接回来,立为皇太子,在做完这件事之后,她就一头扎进后宫,与男宠们享乐去了。

随着武则天逐渐淡出朝堂,权力逐渐被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张昌宗、张易之四人把持。

不过,张昌宗、张易之作为武则天的枕边人,权力也是最大的,逐渐将太平公主压制,甚至对太平公主、李显及文武大臣进行迫害。

眼看着二张(也就是张昌宗、张易之)步步紧逼,太平公主和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为了自保,二人结成联盟,准备与二张对抗到底。

但是,太平公主做了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二张完全控制了武则天,朝廷政令都是由他们发出了,太平公主想跟武则天见一面,都变得奢侈起来。

该怎么办呢?

聪明的太平公主想到了一个办法,何不与二张搞好关系,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于是,太平公主联合李显、李旦上书武则天,请求武则天册封二张为王,武则天虽然没有同意封王,但也封二张为国公。

因为这件事,二张与李唐皇室后人的关系得到缓解,双方和平共处了一年多。

但是,在703年的时候,二张为了铲除反对自己的宰相魏元忠,竟然将太平公主很喜欢的一个男宠,也就是司礼丞高戬也给诬陷致死了,这让太平公主不能忍,双方关系再次破裂。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对武则天,对二张的不满,已经达到顶点了。

并且,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李家人继承皇位这件事,或许会产生变故。

为此,以张柬之为首的几位大臣,开始暗中谋划,他们策反了禁军,准备发动政变。

而太平公主也没闲着,她虽然不知道张柬之等人的谋划,却也在招兵买马,积攒实力,她预感到可能发生大的变故,她必须提前做准备。

705年,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他带人入宫找到李显,李显也答应发动政变,而太平公主也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于是派人入宫,与李显、张柬之等人一起将二张诛杀了。

之后,张柬之等人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也由此第二次登基称帝。

作为李显的亲妹妹,又是李显的拥护者,还是参与政变的功臣,太平公主受到了李显的格外厚待,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可以参与朝政。

李显继位后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去世了,之后参与政变的“六王”,也就是张柬之等人,也都被一一铲除了。

至此,大权完全回到李氏一族手中,然而李显是个软弱之人,他一方面任由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弄权,另一方面又极度依赖太平公主,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朝堂分裂成为两股势力,一股是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首的后党,一股是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公主党,双方实力不分上下,但也水火不容。

两派实力之所以不合,主要原因还在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都想当武则天第二,而太平公主却不愿意皇权旁落,从而导致自己失势。

于是,斗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近水楼台先得月,逐渐把持了朝政,党羽遍及朝堂,还残杀了太子李重俊。

眼看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越发得势,距离皇位只差临门一脚了,太平公主却无可奈何。

710年,安乐公主在寻求成为皇太女不得之后,与韦皇后合谋毒杀了李显,二人本想自己继位为帝的,却发生了变故。

原来,就在李显去世之际,上官婉儿却拿着玉玺出宫,与太平公主草拟了一份遗诏,立李显的第四子李重茂为皇太子。

之后,太平公主带兵入宫,当众宣布了遗诏,韦皇后无奈之下,只得让李重茂继位,是为唐少帝。

李重茂继位后,为了平衡势力,由韦皇后和相王李旦辅政,太平公主虽然没有得到名份,但她属于李旦一派,实际上是代替李旦掌权的人物。

原本,太平公主与韦皇后是相安无事的,但韦皇后对皇位并不死心,便与宰相宗楚客一起拟旨册封李旦为太子太师,其实就是将李旦给架空了。

而随着政治平衡被打破,斗争就不可避免地再次爆发,但这一次的主角不是太平公主,而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

李隆基,一个出身皇族,却见证了无数血雨腥风的人物,他是李旦的第三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被武则天杀掉,稍稍长大之后,由于父亲李旦遭受猜忌,他也一直活在危机当中。

由于自身经历使然,导致李隆基对皇室自相残杀之事十分厌倦,但他同时也知道,自己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以暴制暴。

708年,李隆基以临淄王的身份担任潞州别驾,但他在710年的时候秘密返回长安,他在长安招兵买马,并收买了禁卫军万骑。

李隆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一举铲除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首的乱党,而当李显死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尤其是,当李旦被架空之后,李隆基知道韦皇后下一步就是为称帝做准备了,时间不等人,他必须马上采取措施。

但是,李隆基也知道,以自己一个人实力,是万万办不到的,他便找到姑姑太平公主,要太平公主帮他。

太平公主自然很乐意了,于是派儿子薛崇简、心腹刘幽求配合李隆基的行动,当然这件事是瞒着李旦的,因为李旦胆子小,根本没胆量发动政变。

705年七月,李隆基与薛崇简等人发动了唐隆政变,众人带兵冲入皇宫将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众多党羽诛杀,上官婉儿也很不幸成为这次政变的牺牲品。

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扶持相王李旦登基称帝,也就是唐睿宗。

李旦继位之后,就论功行赏,他将儿子李隆基册封为皇太子,并增加太平公主的食邑至万户之多。

太平公主多次立功,对挽救李唐皇室功劳巨大,因此李但继位之后,对她十分依赖,国家大事都要先跟她商议,即便她没有上朝,也要让宰相去她家请示。

久而久之,太平公主的权势就越来越大了,凡是她想干的事情,就没有干不成的,她则趁机掌握了人事任免权,上至宰相下至文武大臣,都是她一句话的事情。

最巅峰的时候,太平公主可以在不经过李旦同意的情况下任意下旨,权力比皇帝还大,她的三个儿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简也都被她封为王爵。

至于说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太子,却活得十分憋屈,虽然李旦下旨凡事先问太平公主,再问李隆基,最后再禀告给他,但李隆基实际上就是个摆设,意见根本就无足轻重。

03,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反戈一击。

太平公主掌握大权之后,私生活也越发不检点,她不但豢养了大量男宠,就连出行的排场都与皇帝无异。

并且,太平公主还利用权势大肆敛财,据说她家中钱财堆积如山,长安附近方圆百里的良田都是她家的,她派出去购买珍宝的车队,每天都络绎不绝。

太平公主权势这么大,巴结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她也趁机在朝中安插自己人,当时一共有七位宰相,其中竟然有五人是她的亲信。

但是,这并不能让太平公主感到满足,她起初认为李隆基年轻,不足为虑,后来她又发现李隆基英明神武,且对自己的权势感到不满,就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改立一个相对柔弱的人当太子,这样自己的权势就可以继续了。

本着这个想法,太平公主首先对李隆基发难,她让人不断上书,说一些“李隆基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之类的话。

实际上,按照嫡长子继承者,李旦继位的时候,本应册立嫡长子李宪当皇太子的,但李宪是个聪明人,知道弟弟李隆基功劳大,实力强,所以主动让位,李隆基这才当上皇太子。

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李旦却置之不理,他知道这是太平公主故意为之的,但他并没有责怪太平公主。

李旦的想法是,一个是亲妹妹,一个是亲儿子,他不想偏袒谁,只想让两人和平共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召见了几位宰相,让他们多辅佐一下李隆基,毕竟李隆基处在下风。

但是,这件事被太平公主知道了,他便迫害那几位被李旦接见的宰相,李隆基的实力再次遭受巨大打击。

可以说,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里,太平公主一直将李隆基死死压制,要不是李旦一直维护着李隆基,李隆基早就丢掉太子之位了。

712年,面对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软弱的李旦最终想到了一个保护李隆基的办法,那就是传位给李隆基,自己则当太上皇。

虽然太平公主对此极力反对,但李旦还是让位给了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但李隆基并没有因此安全着陆。

原来,早在李旦去世之前,太平公主就已经将他架空了,满朝文武大臣,一半以上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尤其是京城禁军,早就被太平公主掌握了。

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公主权力太大,李旦也不会用退位这种方式来保护李隆基,可见太平公主的权势之大,比皇后时期的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隆基继位之后,太平公主感受到了巨大威胁,于是联合了一大帮文武大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改立一个柔弱或者幼小的皇子当皇帝。

但是,由于太平公主太过自信,导致她行事太过高调,完全忽视了保密,结果被李隆基知道了这件事。

种种迹象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了,李隆基手上却没有兵力,如何应对叛乱呢?

这个时候,两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一个叫做崔日用,他劝李隆基先掌握左右羽林,再控制住万骑,这样就可以反击了。

但是,左右羽林和万骑,都已经在太平公主手上了,如何才能掌握呢?

所谓擒贼先擒王,一个叫做王毛仲的人,给李隆基出了个主意,说他有办法。

王毛仲,很早就跟随李隆基了,早在唐隆政变的时候,就是他暗中联络万骑,这才让政变成为可能。

李隆基继位之后,王毛仲只是担任管理皇室马匹的小官,但他告诉李隆基,他可以调动闲厩中的马匹和三百人,这些人可以帮李隆基控制左右羽林。

于是,李隆基让王毛仲带着手下人马埋伏起来,然后召见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趁机将二人斩杀。

之后,李隆基又派王毛仲控制了万骑,然后求得了李旦的许可,最后带着左右羽林和万骑出宫斩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并发起对太平公主府邸的围攻。

那时候,太平公主还以为自己处在绝对优势,正在家中饮酒作乐了,但当她听闻李隆基来攻的时候,就知道大事不妙了,于是逃出府邸,来到一处寺庙中躲藏。

太平公主在山上躲了三天,在这三天时间里,他的亲信党羽及家人,几乎被斩杀殆尽,只有她的儿子薛崇简因为有功而幸免于难。

三天之后,太平公主认为事情过去了,就回家查看,没想到被官兵逮个正着。

之后,李隆基为了斩草除根,就将太平公主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时不到五十岁。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下令将其抄家,在她家中发现的金银财宝,比国库还多,她家还有大量牛羊、房产和田地,应该收的租金和债务,光是利益就要收好几年。

就这样,唐朝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公主,也就是太平公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回顾她的一生,可以说很传奇的了,是整个唐朝最接近武则天的女强人,但她之所以覆灭,也正是因为她权势太大,威胁到了皇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解析唐朝战争:唐朝初年,刘黑闼为何被李世民击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喜绕后突袭,擅围点打援。早年,他攻打宋金刚的时候,在介休直接切断了宋金刚的后路,宋金刚全军溃败。后来,他攻打窦建德,同样用着相同的方法,在虎牢关取得大捷,窦建德十万大军溃败,自己也被押往长安斩首。而李世民此次对于刘黑闼的方法,同样如此。公元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定都洺州。这一年,李世民提

  • 誓死效忠隋朝的屈突通,为何最终还是降了大唐,一句话天意难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屈突通生平简介,屈突通墓,屈突通为什么守不住长安

    屈突通在隋文帝时就已经是大隋的重臣,官拜亲卫大都督,深受隋文帝杨坚的倚重。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决不会包庇宽容,哪怕是亲属也不例外。因此在当时有“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谚语,可见人们对屈突通的敬畏之心。屈突通虽然执法严明,但并非是严苛酷吏。比如在隋文帝时期,有一次屈突通奉命巡查朝廷的牧马,他秉公

  • 汉末群雄:孙权尊贤接士基业渐固,袁绍聚众官渡与曹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既而许都遣回张纮,令为会稽东部都尉,且赍奉诏书,授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张纮前为孙策所遣,入贡方物,曹操留他为侍御史,差不多有两三年。至袁、曹相争,孙策欲袭许都,颇有风声传入许都中,自曹操以下,俱有戒心;独郭嘉料孙策轻佻无备,必为匹夫所制,未足深忧,果然不出所料,孙策即殒命。曹操得到孙策凶耗,

  • 成功躲开了官盗和私盗的霸陵,真是源于汉文帝的低调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概而言之,就是切勿劳民伤财,简简单单低调最好。这显然与动辄就厚葬,以显示气派的多数皇帝不同,他这样节俭的皇帝,自然受到了当时与后世的一致称赞。他就是汉文帝刘恒,去世于公元前157年,享年46岁。随着时间滚滚流逝,刘氏皇族的陵墓几乎被盗了个遍,那些曾经厚葬,把陵墓修建得如高山一般的都未幸免。如刘恒的老

  • 西晋亡后为何流行大家族观念?庄园经济发展,大家族观念有功利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灭亡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原大地短暂和平的破灭,带来了臭名昭著的五胡乱华,给中国古代历史带来深重灾难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彼时蛮夷猾夏,中国不绝如缕。然而,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西晋的灭亡固然使大部分汉族士族跟随琅琊王前去江东经营,但北方仍有不少未曾迁徙的“留守”士族。对于这些人

  • 他若年轻20岁,吕布和他谁是第一猛将恐怕就要改写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五虎将和吕布比谁能赢,能接住他射出的箭也只有吕布了,没想到还有比吕布更勇猛的人

    史书记载,黄忠勇冠三军,十分勇猛,每次交兵都冲在最前面,勇不可当。《三国志黄忠传》记载: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黄忠和万人敌关羽大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要知道,黄忠当时是晚年,关羽是壮年,正是巅峰的时分,晚年的黄忠能和巅峰时期的关羽战平,可想年青时分的黄

  • 西晋将军王沈的私生子偶然上位,引来胡兵入华生乱,8000妇女遭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晋朝王沈简介,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西晋王沈有孩子吗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位名为王沈的曹魏将军,一直参与了这个过程,因为立功所以得到晋封,在西晋建立以后,官拜骠骑将军。西晋将军王沈的私生子偶然上位但是王沈建功的方式并不光彩,他属于卖主求荣的典型人物。曹髦在位的时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召集来几位“心腹”,决定做最后一搏,其中就有王

  • 汉中之战,曹操并未战败,为何最终主动撤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曹操的撤军是战略撤退,并不是兵败后的逃亡,在撤退途中刘备也没有去追击和袭扰,曹军甚至将汉中大部分百姓和辎重都迁走了,留给刘备的汉中不过是个空壳子。那么为何曹操要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主动撤军呢?首先是因为曹军在战争前期已经失利了,等到曹操亲率大军赶到救援时,战争形势已经不占优势。就连对曹老板屡战屡

  • 西安发现李建成的墓志铭,专家看到一字后:李世民果真是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要说起唐朝的皇帝的话,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世民了吧?确实李世民他不仅非常善于去治理国家,而且他的品行也是让人们都赞叹不已的。在200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西安发现了李建成的墓志铭,当专家们再看到他墓上的一行字的时候,更是忍不住的感叹,李世民真的不愧为千古一帝呀。李世民从小就非常的有才华,但

  • 他是秦始皇手下第一大将,打仗前向皇帝要赏赐极贪财却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我心中的秦始皇第一大将不是白起而是他王翦。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