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西周建立后,为了有效统治国家。周武王采取分封天下有功之臣,让他们帮助自己管理广袤的土地。但是,在分封之时,周朝根据亲疏有别以及功劳的大小把诸侯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其中以公爵最为荣耀。但是奇怪的是在春秋之后,爵位最为荣耀,获得土地最为肥沃的八个一等公爵的国家都消失或者沦为被欺负的小国了。到战国时,这八个一等公爵的国家更是消失不见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var1]
分封制原理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周朝的分封制是采取一种怎样的原理的。他的分封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及功劳的大小来进行。作为宗主的周朝肯定是拿走了最为富饶的也是最大的一块土地也就是周王畿这个地方,接着就是按照公、候、伯、子、男这五个等级,越是等级高的爵位其土地就越是接近周王畿。
那时候的中原地区开发还没有非常深入,因此人口比较密集开发比较深入、比较富饶的地方就是周王畿以及附近的土地了,周武王一共分了八个公爵,这分别是:陈、宋、杞、焦、蓟、虞、祝、虢八个,这八个诸侯国做为第一序列围绕着周王畿,拱卫着周王畿。然后,才是第二序列、第三序列层层向外分封。
[var1]
第一序列的诸侯国衰弱的原因
做为第一序列的公爵们虽然拿到了最为肥沃的土地。但是,由于他们的国家周围都是周王分封的国家,在周王室王权没有盘落的年代里面,他们只能保持着原有的土地。而且周王畿当时还面临着犬戎人的威胁,他们不时的还要同犬戎人作战。另一方面,被分封在外围的诸侯们他们四周全是未归化的戎狄,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得不断的同这些蛮族作战。
[var1]
以齐国为例,作为第二序列的诸侯国它被分封到偏远的山东地区,当吕尚还没到达封地的时候就有人来告诉他莱夷人正日夜兼程准备夺取他的封地。就这样还没就藩的吕尚在路上就要考虑怎么对付来势汹汹的莱夷人。最后,经过苦战,吕尚才成功的把莱夷人赶走。如果不是吕尚指挥有方,可能他就要成为西周历史上还没建国就亡国的诸侯了。
[var1]
在吕尚就藩后齐国为了不被莱夷人吞并只能想方设法壮大自己,不是被莱夷人消灭就是把莱夷人奴役。抱着这种想法,齐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最后联合鲁国成功消灭莱夷人,莱夷人的消失使得齐国占据了大片土地,也正是基于此齐国才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var1]
当西周君鼎盛的时候,作为第一序列的公爵们沉迷于安逸之中,想扩张没地方扩张的时候,其他的诸侯国都在拼命的从蛮夷手中夺取土地,拼命的壮大自己。就这样第一序列的诸侯国裹足不前。其他的诸侯国后来者居上。
周王室衰弱,秩序崩坏,诸侯混战
周王室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也不可避免的迎来了衰弱。随着周王室被犬戎人攻灭,王室东迁。周王室彻底的对诸侯国失去了控制。而此时,第一序列的诸侯国们不仅因为自身几百年实力没有得到加强,还要面临着来自犬戎的骚扰。而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其他诸侯国早就后来者居上,实力远超这些第一序列的诸侯国。更有甚者,吞并莱夷人控制山东半岛的齐国经过改革实力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它更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制霸中原。
[var1]
成长起来的诸侯国实力有的更是在周王室实力之上。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他们无视都是周王的臣子的身份开始相互吞并。大国吃小国,小国只能无奈被吞并。而曾经作为公爵的那些大国们此时此刻早已没有当初的威风,只能沦为其他诸侯国粘板上的肉。最后,一个个走向灭亡。
因为靠近周王室,安逸的生活使得这些曾经的大国们失去了进取的方向不得不说是件可悲的事情,如果当时这些国家周边有可以扩张的领地,说不定有机会在春秋争霸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