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不韦的传奇之路,人人都懂却无一人能模仿,一步错全盘皆输。

吕不韦的传奇之路,人人都懂却无一人能模仿,一步错全盘皆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064 更新时间:2024/1/21 9:45:41

(本为拾荒杂谈原创,欢迎转载!)

在史书上留名你至少需要达成下面一个条件:

一、非常高贵的出身,例如朝皇室、孔家家主、藩王嫡长子、大门阀长房嫡子等。

[var1]

二、极其出众的能力,这类参考文武状元、沙场名将、治世能臣或乱臣贼子。

三、无可匹敌的运气,攀龙附凤、姻亲结缘、东床快婿算是其中典型。

四、豪掷一注的魄力,压中骤然富贵,押错倾家荡产,收益大的同时风险更大。

秦国相邦吕不韦是典型的第二和第四种人。

凡是研究先秦史料的人,必定绕不过去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商才。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言语犀利切之要害的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高超执政手腕,这些先秦上层专有的能力似乎怎么也和贱商出身的吕不韦沾不上边,但,这就是他出奇的地方——

以经商手段将天下收于股掌。

[var1]

吕不韦相关剧照

他是如华丽逆袭的?

战国时期几大诸侯国的公子一般都互相为他国人质,以君王血脉做抵押看起来似乎是遏制战争的妙招。

秦昭襄王四十年,即公元前267年,安国君的兄长悼太子去世。每个在位时间久的君王都有一个郁郁寡欢的太子,悼太子就是个中先例,做了数十年太子的他,转头来看到自己的父亲昭襄王身健依旧,心中喜愤参半, “竟有三十年太子乎” 这句看起来搞笑的话是他心底最深处的呐喊。

悼太子运气很不好,尤其是和他的弟弟安国君比起来。

[var1]

在悼太子去世两年后,弟弟安国君进位做了昭襄王的太子。彼时昭襄王已经没有其他儿子可以送出去做人质,幸好他的二儿子安国君是个“播种机器”,名下有二十个儿子,送给其他大诸侯国一国两个都有富余。

但儿子多也有个难处,赵魏韩等诸侯国一家分个两三个儿子都有剩的,问题是人家不需要这么多,只能一国一个,没办法,安国君只好挑了几个看起来不太顺眼且不重要的儿子送了出去,排行居中且不受喜爱的异人便来到了赵国做人质。

秦赵是同宗,但也是世仇。秦国公孙作为赵国人质的下场可想而知。数年冷板凳,朝不保夕。而此时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来到邯郸经商,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这位落魄的贵族。

[var1]

一场关于大豆的买卖让吕不韦与异人之间擦出了火花。

一个是落魄失势不受宠爱的公孙,一个是富有千金但身份卑贱的商人。

作为商人,吕不韦信奉世间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被交换买卖的东西,包括未来和权势。所以他一看到异人就知道自己的怀才不遇终于有用武之地。

异人有想要重回故里登上高峰的决心,吕不韦有扶龙之上摆脱阶级的决心。这两点看起来似乎是废话,但却是吕不韦逆袭之路最最根本的核心所在——动力。

[var1]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这样的进程: 燃烧生命般的动力——悬崖度丝般危险的方法——稳若磐石的定力——曙光之前的沉稳——直至成功

商人的超能力是什么?能让人为之赴死的钱以及能把死人说活的嘴。

吕不韦的眼里燃着对翻身渴望的烈火,这火每日都在焦灼自己的身躯,纵使在悬崖生活上漆黑行走也好过焦炭一块。

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就是扑灭这把火的第一桶水。

后宫之人以无后为最大危机,这种危机不管地位身份高低,俱是一样。华阳夫人也面临着这个危机,她没有亲生子,尽管自己是正妻,但得不到后续之人的法统固定终归是寝食难安。

[var1]

她渴望一个能够睡得安稳的枕头。

从这里开始,吕不韦展现了他超然众人的能力,他十分准确分析到了华阳夫人的处境和需求:她有着高贵的榻却无安眠的枕头,异人有着虽不精良但十分舒适的枕头,却无容枕之榻。

优缺互补,吕不韦成功将华阳夫人这一桶水浇到了自己的身上。

大事将成,接下来就是排除路上的种种阻碍, 尽人事而不听天命。 牵线之后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异人作为人质的赵国。

华阳夫人有心想接纳异人,但异人终归是赵国人质,贸然回去势必引起各方遐想。于是吕不韦再下重本,孤注一掷将身家全压异人身上,最终异人得以逃离赵国。

[var1]

先秦时期,“连襟”是一种很常见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靠着女人的关系连接起来很可靠。异人回国,如果不出意外秦王之位早晚落入囊中,为了能让自己在这条龙身上绑的更稳定,吕不韦献出了自己的珍爱歌姬。

一个帮你脱离泥潭的人,在大事将成之际不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反而极度卑躬,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地方,也是异人真正高看吕不韦的地方。

这一手,不管是不是真心,都非常高明。曙光来临前的黑暗,吕不韦安稳度过了。

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同年异人更名为子楚,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孝文王守孝满一年登基,仅三天后驾崩,子楚即位,于第二年制诏吕不韦为丞相,加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逆袭。

[var1]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吕不韦的所有举措,细看一下正如盖房子一般:

吕不韦的经商能力和财富,异人的身份,再加上二人的野心和决心,正如房子的地基一样。所有的事情和谋划都必定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异人认给华阳夫人做嗣子,花重金让异人回秦国则是房子的柱梁,大体框架都是围绕着这个方面进行,只有框架树立完整,接下来的砌墙才能进行,所以吕不韦从华阳夫人身边的亲信入手就是如此理念。

而最后的奉献歌姬,其实就像是给房屋封顶一般,建立牢固的关系,才不至于漏风漏雨。

吕不韦所搭建的“房屋”十分精致巧妙,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谓是庞大且复杂 。后世之人纵是领会了大体,也很难像他这般思虑周全。

[var1]

虽不至于绝唱,但已是世间独一份。

这个商人出身的名相,终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更多文章

  • 吕不韦权倾朝野,嬴政短短30字,看后为何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吕不韦嬴政简介,吕不韦是被嬴政逼死的吗,历史上吕不韦支持嬴政

    [var1] 吕不韦,战国末期著名商人,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年轻时曾经在河南禹州地区经商。由于吕不韦天生慧眼,总能准确分辨出东西的好坏,所以经常低价囤货高价抛售,从中赚到不少钱,成为战国末期的知名富商。 精明的吕不韦不仅想做天下富商,同时也向拥有万人敬仰的将相,他在邯郸见到秦国质子异人,回家就对他

  • 吕不韦收到嬴政一封信,内容仅有28字,他看完后为何就服毒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嬴政写给吕不韦的信,吕不韦最后与嬴政说的话,吕不韦给嬴政上的最后一课

    [var1] 其实吕不韦会饮鸩自尽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早已说明了一切,那就是忌惮。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前

  • 齐国公主在深宫中的“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联姻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姜太公的封国,齐国自始至终都以强盛的姿态,屹立在东方。而卫国处于齐国和晋国两个大国之间。周边还有郑国鲁国等强国环绕。要想在如此艰难的乱世中生存,就的找个靠山。于是卫国就瞄准了强盛的齐国,便派人去求婚。《诗经▪陈风▪衡门》就有“岂其取妻

  • 诸葛亮北伐为啥总缺粮?当年秦灭六国为何从来不缺粮?魏延:听我就不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延个人简介,魏延枪,诸葛亮为啥要杀魏延

    那么先有关中(秦)和先有巴蜀(诸葛)究竟有什么不同呢?[var1]司马在这里打一个比方,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同样的情况之下,谁会比较有上进心?一般而言,显然穷人家的孩子会更努力,因为他只有努力,才有希望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而富人家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太多努力,就会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

  • 商鞅虽死,而秦法不亡。回望历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法,奠基了中国流传数千年的帝制。可同时,他又是史家最痛恨的人,他唯一留下的著作《商君书》,被列为千古第一禁书。他,便是商鞅。[var1]根据史料记载,秦国只是在秦穆公时代时期足够活跃。而自秦穆公死后,秦氏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最终沦为“二流小国”。关于这个问题,

  • 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以楚王尸自救,与兵圣孙武齐名的吴起当真如此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世人皆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第一个成为吴起的那个“枯骨”便是他的妻子。曹操曾公开称:“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简单的16个字,几乎概括了吴起的品格。他本出身于富足之家,但是因为贪恋功名,以至于做出让世人诟病的几件事,实在让人唏嘘。吴起是个难得的全才,他通晓儒学、法学和兵法,无论是治

  • 刘邦手下一个军事天才,让韩信都嫉妒不已,可惜死在一口大鼎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刘邦手下有众多名臣宿将,其中以三个人最为著名,史称“汉三杰”。这三人是张良、韩信与萧何。用刘邦的话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va

  • 称霸战国百余年,却因为此人的目光短浅,导致国家沦为二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魏惠文王继位,国力强盛随着时间的流逝,魏国在变法之后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到了魏惠文王继位。此时的魏国已经到达了鼎盛时期,其他诸侯国都笼罩在魏国的强大之下。并且,魏惠文王任命庞涓为国家军队统帅,使得魏国军事实力大增,魏武卒更是摆在同时期中原国家面前的一座大山。[var1]目光短浅,毫无战略魏

  • 秦王朝的崛起之路:重用商鞅,收复河西,奠定统一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开始招贤纳士,为的就是自强不息。魏国的宗室后裔商鞅听到求贤令,西出函谷关,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

  • 他攻秦国破函谷关,使秦王低头谢罪,自己却声明不显后人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昭襄事迹,函谷关的简介,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

    [var1]多次结盟攻打秦国。每当列国联合起来,即使秦国再怎么强大,一打六往往打不过,这种时候秦国只能收缩兵马退入函谷关。只要秦国一退入函谷关,凭借着险峻的地理位置,六国军队毫无办法,最后只能灰溜溜的回国。然后,当六国联盟解散之后,秦国就会东山再起再次东出祸害六国。自秦立国以来,函谷关的存在使得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