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为什么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有什么危害性?

清朝为什么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有什么危害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324 更新时间:2024/1/20 8:44:40

其实你会发现,现在有些人的思想还真不如晚清人开化,满嘴妖言惑众,黑白颠倒。比如有章把清朝闭关锁国美化成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首先说维护国家主权这就存在巨大漏洞,作为前现代社会的清朝其实没有所谓国家主权,只有“朝主权”。现代社会主权国家是主权在民,国家主权的最终受益人应该是广大人民,而清朝的“王朝主权”最终受益人是皇家——爱新觉罗氏。如果不厘清这里面的区别,就很容易被他的说辞所迷惑。

再一个,清朝最初决定闭关锁国也并非什么防范西方殖民侵略,而是为了防范郑成功。1644年清军入关,立足未稳,全国各地都有反清活动。台湾郑成功是最重要的一支反清力量,郑成功的军队经常出没于东南沿海(郑家军有不少福建人),与当地人联系密切。基于这种情况,顺治十三年开始实行“海禁”——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事实非常清楚,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的西方殖民侵略,海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台湾郑成功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防范郑成功在沿海搞反清活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然后不久就开放了海禁,心头大患一解决,海禁也就没必要了。而且清朝还开放了广州、宁波等四个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可见当时清朝在根本上并不排斥与西洋人做生意。

到了乾隆时期,沉默多年的反清活动风云再起,深深刺痛了乾隆的敏感神经,一边大搞文字狱,一边又实行了海禁。你看,清朝的海禁总是跟反清活动有关,跟防范西方殖民侵略毫无关系。

乾隆还关闭了三个通商口岸,只保留广州。用马克思的话说,清朝统治者担心那些心怀不满的中国人与外国人勾兑起来。于是筑起一道高墙,一方面有利于“关门打狗”,让那些反清人士无处可逃;一方面也可以阻止反清人士从洋人那里得到物资和军器支持。

海禁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牵扯到政治、军事、经济方方面面,那么清朝为什么有条件搞海禁呢?

1、两千年专制集权统治

秦制以来中国两千年都是高度专制集权统治,先秦的封建小共同体社会被打破了,权力归于皇帝一人,朕即国家,皇权天下。皇权通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机构,辅以完备的宗法制度和法家化的儒家学说,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对人民进行控制。不得不承认,这种专制集权的社会往往具有很高效率,也因此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这种文明模型里确实可以做到闭关锁国,单靠着内循环便可维持。要是放在古希腊就行不通了,很多城邦完全不产粮食,如果闭关锁国不进行贸易,就只能饿死。

《商君书》早就说了,专制集权需要愚民,如果人民个个都是人精似的,那对皇帝的威信将产生重大威胁。对皇帝佬儿而言,压抑民智使人愚昧无知,更有利于他的统治。在这样一个专制集权的系统里,民众只需要成为螺丝钉,不需要知识,更不需要独立思考。

实行海禁搞闭关锁国,阻隔掉外来先进文明,可以使牛马安心待在圈里,轻松愉快通往奴役之路。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小农生产者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也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和手工产品,他们不太需要商品市场。因此清朝闭关锁国了,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不会危及民生和统治。

3、地理环境的客观影响

中国西南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北有天山山脉,北部是蒙古高原,东北部是寒冷的大小兴安岭,东南则是漫长的海岸线。这些地理环境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几千年来老祖宗们隔绝在孤立的大陆上已然成了习惯。长久以来孤立在东亚大陆上,认为中华即世界。当他们发现世界更广阔时,没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更多的却是对未知的恐惧。宅在家里时间长了,便越发难以走出去。

那么说清朝闭关锁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呢?

1、思想上抱残守缺,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目光短浅,并且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统治者愈发傲慢,老百姓愈发愚昧。

2、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往来。当西方正在发生技术革命时,大清仍装在套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的技术长期停滞不前,又拒绝与外界接触,以至于差距越拉越大。

3、闭关锁国是作茧自缚的政策,逆文明潮流。文明就像人的大脑一样,结构越复杂,文明程度越高。一块猪肉的复杂程度永远比不上大脑,那些低级文明相当于猪肉。文明如何变得复杂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兼容并包多吸收各种不同文化。

4、闭关锁国使知识分子长期禁锢在儒学、汉学、程朱理学的樊笼里,缺乏与外界沟通,缺乏新鲜空气,更缺乏创新精神,如一潭死水。浸淫在这些学说里,即便卷上了天,亦是老狗玩不出新花样。

更多文章

  • 诗歌版中国历史—(两晋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两晋十六国开国武帝命归天,白痴儿子竟接班。皇后贾氏坏朝纲,八个王爷齐作乱。兄弟阋墙招外侮,内迁胡人皆反叛。匈奴刘渊建前赵,擒杀二帝占中原。衣冠南渡求偏安,司马王家共掌权。琅琊王称晋元帝,史称东晋帝祚延。羯族石勒建后赵,专和前赵对着干。石虎领兵灭前赵,篡位杀子性凶残。汉人流离遭涂炭,猛人冉闵心不甘。建

  • 辛亥革命后,张勋跟他的“辫子军”都被收编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勋图个人简介,张勋庄园,张勋复辟辫子军图片

    毅军最早由宋庆在1861年建立,是由河南协饷的勇营,甲午战争后改编为武卫左军,属当时国内的“劲旅”之一。姜桂题原为宋庆部将,甲午战争因战败被免职,由袁世凯延请入新建陆军,任统带、翼长,与袁世凯的关系,半是助手,半是师友,因此在北洋集团内资历最深。后来姜接手了老部队武卫左军,并在民国成立后重新改回毅军

  • 周朝为中华文明奠定礼乐基础和精神面貌,礼崩乐坏后孔子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考察周朝的礼乐,周朝礼乐音乐,周朝礼乐中的月指什么

    提到乱世,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硝烟四起,战火弥漫,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这种乱象持续的时间足足有300多年,也就在这个乱世之中,有很多的学说和流派,陆陆续续诞生。与此同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在不断的激化着,因为社会矛盾特别的尖锐,所以战火和硝烟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这是意味着一系

  • 经过激烈的分家过程,晋国三兄弟,为何只有赵国和韩国关系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国被灭后人去了哪里,晋国公,晋国大夫郇跞

    虽然韩赵魏三国是三家分晋而来,说到底最早是一国的兄弟,后来从晋国分家,兄弟之间关系好也是自然。可是魏国与赵国、韩国之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么看来,兄弟并不是一定和睦。那么,为什么唯独韩国和赵国就关系好呢,我们一起来扒一扒韩赵这两兄弟的“亲密”原因。[var1]赵武灵王兄弟关系最早的开始:赵氏孤儿公元

  • 四大名将三人不能善终,为何唯独王翦历经秦国四王仍能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翦简介简历,王翦剿灭嫪毐叛乱视频,王翦读音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每个国家都想从激烈的竞争中率先脱颖而出,吞并其它六国,建立不世之功。为了达到此目的,各国纷纷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使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商鞅、张仪、苏秦等人。而在军事上,更是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其中白起、王翦、廉颇及李牧四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因为战功显赫,并在

  • 晋文公和楚成王的双雄会(三):城濮之战的兵者诡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然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遭遇战,而是双方两年全方位角逐的终结点,陈旧的战场规则被初次打破,而晋军收获的也不是仅仅一场险胜。晋、秦、齐联军对阵楚军以及郑、蔡、许、陈四国的仆从军,可谓势均力敌,而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些变化。逐渐坚定的晋文公晋文公迷茫来自一个噩梦:

  • 一语成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背后秦国灭亡的本质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户秦,楚虽三户是什么意思,秦国灭楚之战简介

    [var1]没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的大秦帝国。秦国在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发展,后来又经过几位秦国明君的治理,最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那么耗费数百年时间,几代人心血的一统,为何只存在了十几年便消失了? 为何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不适应局势的

  • 李斯精明一世,从楚国小吏做到秦朝丞相,为何最后会被夷灭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李斯在20多岁时离开故乡前往楚国兰陵县,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公元前247年,三十多岁的李斯来到秦国,请求拜在吕不韦门下,做一名门客。吕不韦给李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嬴政身边做侍从。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屡出奇计,获得了始皇帝赏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论功行赏,李斯被封为秦朝丞相。观其履历,李斯精明一

  • 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窦建德个人简介,宋正本窦建德,窦建德被杀种下了唐朝矛盾的隐患

    [var1]隋末局势图虎牢关之战前的局势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隋末以来,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号称是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是经过反复的交战与争锋,到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发起前,北方大地的局势日渐明朗:李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建立,以河东与关中为基本盘,向外大肆扩张。武德元年,攻破西秦薛举、甘凉

  • 晋宗覆亡录:廪丘之战与齐长城之战,三晋再破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晋齐鞌之战简介,晋宗覆亡录完整视频,齐晋鞌之战中的文化常识

    当轰轰烈烈的战国大幕开启,赵国并没有像魏、韩一样掀起变法改革,为人称道的张孟谈、公仲连等人,也只是继续推行举贤任能的传统政策。原本积极进取的赵氏,此时反而有些固步自封的味道,再加上种种纷扰和积弊,使得本就在晋阳之战中遭到削弱的赵国,在立国之初的几十年间一直不能振作,其东扩的努力也渐趋停滞。赵献侯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