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扮猪吃老虎的典范,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扮猪吃老虎的典范,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768 更新时间:2024/1/21 3:15:22

楚国是蛮夷,楚王给人的感觉总是眼睛一瞪就要杀人,而楚庄王却完全没有蛮夷气息,更像是一位正统的中原帝王。

他儒雅,谦和,彬彬有礼;他能听任何人的劝谏,能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不管从哪方面看,他都是一位有德之君。连孔子都夸赞:“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var1]

因为楚庄王父亲楚穆王的突然离世,楚庄王登基的时候才十几岁,根基不够深厚,楚国国内的形势一下子变得诡谲起来。

当时楚国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两方面:国内,若敖氏把持朝政,跟晋国的公卿类似,一度有架空君王的趋势;国外,迅猛扩张造成的后果是,很多新归附的小国内心不服,一有机会就要叛变。

其实早在楚穆王当政的末期,这两个问题就已经爆发过了。

楚国内忧

公元前六一七年,若敖氏的斗宜申(子西)和仲归策划谋杀楚穆王,但计划泄漏,穆王及时剿除了他们。

这时看起来楚国已经渡过难关了,但穆王突然离世,让形势变得复杂起来。

那是公元前六一三年,公子燮和斗克被安排防卫郢都,这两人都是楚庄王的老师,看起来是绝对忠诚的。

不料这两人都心怀鬼胎:公子燮之前跟成嘉争夺令尹的职位失败,一直怀恨在心;斗克前几年在鄀之战之中被秦国俘虏,后来秦国为了拉拢楚国才把他放回来,但回来以后他一直坐冷板凳,所以也心怀不满。

两人趁楚军的主力外出的时机发动叛乱,他们一面加筑郢都的城墙,一面派人去暗杀成嘉。但暗杀没有成功,成嘉和潘崇立即回师杀向郢都。两人索性劫持了楚庄王,裹挟着庄王逃往商密。

幸亏在经过庐地的时候,庐地的大夫戢(jí)黎和叔麇设计诱杀了两个反贼,救下楚庄王。这样庄王才平安返回郢都。

但这次动乱着实把庄王吓出一身冷汗,给这位刚刚登基的年轻君王上了深刻的一课。

这以后,成嘉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成为楚国无可争议的掌权者。当然,若敖氏也变得更加强大。

成嘉和斗克都是若敖氏的人,背后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可以说,楚国朝堂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背后都有若敖氏的影子。

另外,若敖氏跟朝廷里的蔿氏也斗得火热。

[var1]

楚国外患

楚国国内的局面如此复杂,他们的敌人晋国当然不会放过机会。

公子燮之乱的那一年,郑、卫重新倒向晋国。赵盾随后召集七国诸侯在新城会盟,中原诸侯们都表示服从晋国的领导,晋国的霸业再次复兴。楚国的小弟只剩下了一个蔡国。

第二年,晋国发起突袭,派郤缺直接杀奔蔡国。蔡国紧挨着楚国,晋国攻打蔡国相当于把战火烧到楚国家门口了。作为最早臣服于楚国的中原国家,蔡国一直对楚国保持忠诚。所以蔡国被晋国进攻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就向楚国求救。

但楚国对蔡国的求救竟然置若罔闻——这是最近几十年从来没有过的情况。

蔡国人叫天天不应,他们的首都很快被攻陷,蔡国人只好投降,跟晋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都到这时候了,楚国仍然没有反应。蔡庄侯忧愤成疾,第二年就病死了。

不过两年时间,楚国丢失了中原地区所有的盟友。

几十年来一直咄咄逼人的楚国,好像一下就丧失了锋芒。晋国独霸天下的时代似乎又要回来了。

[var1]

庄王罢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楚庄王正在“罢工”,楚国政府已经完全停摆了。楚国人不是不想救蔡国,而是他们确实什么也做不了。

自从登基以后,楚庄王就天天窝在宫里,沉迷在歌舞声色之中,对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甩手不管,也不听任何劝告,甚至明确发布告示:“有敢谏者死无赦!”因此没人敢向他汇报国家的情况。

大臣们全都干着急,但都没办法。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年。这三年里,楚国的内政外交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到最后,各种问题一起爆发,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首先是饥荒席卷全国,民众纷纷逃亡,经济濒临崩溃。

接着西南边的山戎趁机作乱,攻打楚国城邑,一直打到楚国内地的阜山。

庸国和麇国也背叛楚国,带领当地蛮族发动叛乱,直接威胁郢都。

一时间,楚国各地战火纷飞,看起来像要被蛮夷联合剿灭了。

而晋国为首的中原各国也密切关注着楚国的情况,一旦楚国支撑不住,立马就要来趁火打劫。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大臣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进宫劝谏楚庄王。

[var1]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大夫伍举进宫面见庄王,只见宫内鼓乐齐鸣,庄王正左拥右抱地搂着许多美女饮酒。伍举不紧不慢地对庄王说:“微臣听说一个谜语,猜不透,还请大王指教——南方的阜山上停着一只鸟,三年不展翅,三年不鸣叫,请问这是什么鸟?”

庄王哈哈一笑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这以后庄王不仅没有悔改,反而更加沉湎于酒色。不久以后,另一个大臣苏从又去进谏,甚至以死相逼,庄王这才听了他的劝谏,下令停止宴乐,开始处理国政。

从此以后,庄王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抛弃了酒色,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政治才能。他大力任用伍举和苏从等贤臣,虚心纳谏,唯才是举。

朝廷上下齐心协力,勤勤恳恳地处理国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所有积压的政务一扫而光,每一件事都办得分毫不差。楚国也因此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过来,走向了强盛。

[var1]

不过这个故事只能当寓言来看,不能当真实的历史,因为其中漏洞很多。

抛开史书上夸张的部分,这个寓言故事背后隐含了这样一件事实:楚庄王在登基以后很长时间内有意回避国事,一直到大臣们反复请求以后才开始理政。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一种最可能的解释是:他在向若敖氏为首的群臣施压。

庄王继位的时候,若敖氏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楚国也出现了跟晋国类似的,权臣掌握朝政的局面。

而庄王的根基十分不牢靠,无法跟他们正面对决,所以他索性甩手不干,用消极怠工甚至积极制造障碍的方式,把担子全部甩给朝臣们。

朝臣们离开了君王的支持,忽然发现一切都玩不转了,国政混乱到无以复加。他们承受着国内外极大的压力,最后只好回来求庄王。

这本质上是君权跟相权的争斗。

庄王代表的君权一度被相权压制,只好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逼他们退步。

就好比两拨人拔河,一方咄咄逼人,另一方索性不玩了,丢开手:“你们自己玩吧。”这边轰隆一声坐到地上,然后发现局面完全失控了,只好再把对方找回来:“我们还是好好合作吧。”

所以最后双方妥协,又回到了君权跟相权平分天下的老路上来。

[var1]

反观晋国那边,则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的例子。晋灵公可能也曾经试图收回权力,但踩爆了地雷,导致了鱼死网破的惨烈结局。

从此以后,楚国跟晋国就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楚国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由国君掌握大权;晋国不仅没能收回君权,反而进一步滑向了公卿执政的深渊。

之所以会有这样相反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楚国没有出现赵盾那种刀枪不入的老油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楚庄王本身杰出的政治才能。

可以说,他一个人改变了楚国的命运。

楚庄王真的是是扮猪吃老虎的典范了,装成一副昏庸无能耽于美色享乐的样子,实际上他是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和若敖氏展开一个博弈,因为他刚登基手里没有实权,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方式和其对抗。

这次博弈考验的是双方的心理素质,看谁先忍不住,所以在国家快要崩溃灭亡之际,若敖氏率先低了头,而楚庄王获得了权力。

他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利用外患解决内忧,获得了实权,迫使全国团结一致对抗外患,实在是有魄力。在国家濒临灭绝之际他力挽狂澜,不得不说大写的牛x。

当然这才是的传奇霸业的开始,还有更多关于他的精彩事迹,下一篇继续讲关于楚庄王的故事。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什么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有什么危害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闭关锁国的利与弊,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和海禁的区别

    其实你会发现,现在有些人的思想还真不如晚清人开化,满嘴妖言惑众,黑白颠倒。比如有文章把清朝闭关锁国美化成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首先说维护国家主权这就存在巨大漏洞,作为前现代社会的清朝其实没有所谓国家主权,只有“王朝主权”。现代社会主权国家是主权在民,国家主权的最终受益人应该是广大人民,而清

  • 诗歌版中国历史—(两晋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两晋十六国开国武帝命归天,白痴儿子竟接班。皇后贾氏坏朝纲,八个王爷齐作乱。兄弟阋墙招外侮,内迁胡人皆反叛。匈奴刘渊建前赵,擒杀二帝占中原。衣冠南渡求偏安,司马王家共掌权。琅琊王称晋元帝,史称东晋帝祚延。羯族石勒建后赵,专和前赵对着干。石虎领兵灭前赵,篡位杀子性凶残。汉人流离遭涂炭,猛人冉闵心不甘。建

  • 辛亥革命后,张勋跟他的“辫子军”都被收编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勋图个人简介,张勋庄园,张勋复辟辫子军图片

    毅军最早由宋庆在1861年建立,是由河南协饷的勇营,甲午战争后改编为武卫左军,属当时国内的“劲旅”之一。姜桂题原为宋庆部将,甲午战争因战败被免职,由袁世凯延请入新建陆军,任统带、翼长,与袁世凯的关系,半是助手,半是师友,因此在北洋集团内资历最深。后来姜接手了老部队武卫左军,并在民国成立后重新改回毅军

  • 周朝为中华文明奠定礼乐基础和精神面貌,礼崩乐坏后孔子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考察周朝的礼乐,周朝礼乐音乐,周朝礼乐中的月指什么

    提到乱世,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硝烟四起,战火弥漫,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这种乱象持续的时间足足有300多年,也就在这个乱世之中,有很多的学说和流派,陆陆续续诞生。与此同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在不断的激化着,因为社会矛盾特别的尖锐,所以战火和硝烟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这是意味着一系

  • 经过激烈的分家过程,晋国三兄弟,为何只有赵国和韩国关系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国被灭后人去了哪里,晋国公,晋国大夫郇跞

    虽然韩赵魏三国是三家分晋而来,说到底最早是一国的兄弟,后来从晋国分家,兄弟之间关系好也是自然。可是魏国与赵国、韩国之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么看来,兄弟并不是一定和睦。那么,为什么唯独韩国和赵国就关系好呢,我们一起来扒一扒韩赵这两兄弟的“亲密”原因。[var1]赵武灵王兄弟关系最早的开始:赵氏孤儿公元

  • 四大名将三人不能善终,为何唯独王翦历经秦国四王仍能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翦简介简历,王翦剿灭嫪毐叛乱视频,王翦读音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每个国家都想从激烈的竞争中率先脱颖而出,吞并其它六国,建立不世之功。为了达到此目的,各国纷纷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使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商鞅、张仪、苏秦等人。而在军事上,更是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其中白起、王翦、廉颇及李牧四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因为战功显赫,并在

  • 晋文公和楚成王的双雄会(三):城濮之战的兵者诡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然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遭遇战,而是双方两年全方位角逐的终结点,陈旧的战场规则被初次打破,而晋军收获的也不是仅仅一场险胜。晋、秦、齐联军对阵楚军以及郑、蔡、许、陈四国的仆从军,可谓势均力敌,而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些变化。逐渐坚定的晋文公晋文公迷茫来自一个噩梦:

  • 一语成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背后秦国灭亡的本质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户秦,楚虽三户是什么意思,秦国灭楚之战简介

    [var1]没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的大秦帝国。秦国在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发展,后来又经过几位秦国明君的治理,最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那么耗费数百年时间,几代人心血的一统,为何只存在了十几年便消失了? 为何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不适应局势的

  • 李斯精明一世,从楚国小吏做到秦朝丞相,为何最后会被夷灭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李斯在20多岁时离开故乡前往楚国兰陵县,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公元前247年,三十多岁的李斯来到秦国,请求拜在吕不韦门下,做一名门客。吕不韦给李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嬴政身边做侍从。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屡出奇计,获得了始皇帝赏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论功行赏,李斯被封为秦朝丞相。观其履历,李斯精明一

  • 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窦建德个人简介,宋正本窦建德,窦建德被杀种下了唐朝矛盾的隐患

    [var1]隋末局势图虎牢关之战前的局势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隋末以来,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号称是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是经过反复的交战与争锋,到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发起前,北方大地的局势日渐明朗:李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建立,以河东与关中为基本盘,向外大肆扩张。武德元年,攻破西秦薛举、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