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继伟:唐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在西域的博弈——从郭孝恪任安西都护期间来看

杨继伟:唐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在西域的博弈——从郭孝恪任安西都护期间来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17 更新时间:2024/2/3 0:36:19

有关唐朝和西突厥的关系,史学界已多有涉及,而前人的研究多是从唐中央政府和西突厥的关系方面入手展开论述,而以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为视角做相关研究则较少,就算有,也往往是泛泛而谈而不具体细致。因此,笔者选择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细细梳理一下其来龙去脉。而在郭孝恪任安西都护时期,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在西域开始产生激烈的冲突,因此,笔者选择郭孝恪任职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在相关领域开辟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唐朝与西突厥的矛盾和安西都护府的建立

西突厥本是突厥汗国的组成部分,552年突厥汗国建立后,以木杆可汗为首的突厥部分势力向西发展,控制了西域。583年突厥汗国分裂后,西突厥成为独立的汗国。而西突厥对西域诸国的压迫是很沉重的,因此西突厥与西域诸国矛盾重重。而唐朝在设安西都护府之前,与西突厥的关系已经很密切,成为册封西突厥可汗的宗主国,并通过扶植西突厥可汗间接统治西域。但西突厥内乱不断,始终存在对立的两派,咄陆可汗争强好战,和叶护可汗相互征战不止,并向东拓展,至638年,咄陆可汗率领的西突厥部已占据西域东部地区,接着进犯伊州,唆使高昌叛唐,遣处月、处密与高昌一起进犯焉耆五城。咄陆可汗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唐西部边疆的利益,彻底打破了唐扶植西突厥可汗,间接统治西域的计划,在这种形势下,唐朝决定进军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直接控制西域。639年12月,太宗遣交河行军总管侯君集等讨伐高昌。咄陆可汗派阿史那步真可汗驻浮图城,与高昌犄角抵御唐军。但唐军至,咄陆可汗逃跑,高昌王只能投降,阿史那步真也率部投降。640年8月,唐朝分别在高昌、浮图城置西州和庭州,后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安西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下辖伊、西、庭三州,牢牢控制西域东部,不仅遏制了乙毗咄陆的扩张势头,而且建立了唐朝进一步经营西域的稳定基地。

二 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直接对抗

安西都护府建立后,在642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和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之间发生了直接的较量,这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中均有记载。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实力强大,和沙钵罗叶护可汗有过几次交战,最终将其领地兼并,又打败了吐火罗,接着派兵进犯伊州,安西都户郭孝恪率领两千轻骑将其打败。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二部围攻天山,郭孝恪打败了它们并乘胜进占拔处月俟斤所居的城市,追击二部到遏索山,处密部众被迫归降。史料对于642年的战争记载颇多:其一,“咄陆可汗既并其国,弩失毕诸姓心不服咄陆,皆叛之。咄陆复率兵击吐火罗,破之。自恃其强,专擅西域。遣兵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咄陆又遣处月、处密等围天山县,郭孝恪又击走之。恪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遏索山,斩首千余级,降其处密之众而归。”[1]5185其二,“是时咄陆兵寖盛,与沙钵罗叶护数交战。会二可汗使者皆来,帝敕以敦睦,令各罢兵,咄陆不肯听,遣石国土屯攻叶护可汗,杀之,并其国。弩失毕不服,叛去。咄陆又击吐火罗,取之,乃入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以轻骑二千,自乌骨狙击,败之。咄陆以处月、处密兵围天删而不克,郭孝恪追北,拔处月俟斤之城,抵遏索山,斩千余级,降处密部而归。”[2]6059其三,“咄陆寇伊州,引二部兵围天山,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走之,拔处月俟斤之城。”[2]6153其四,“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庭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城,追奔至遏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3]6177其五,“十六年,咄陆既掳沙钵罗之众,自恃强盛,遣兵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击破之。”[4]2007这些史料对642年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的战争均有多多少少的涉及,最终是以安西都护府胜利而告终。

三 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间接交锋

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还有间接的较量,如644年安西都护府和焉耆国的战争,表面上看似与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这是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各自为了加强对焉耆国的控制而间接进行的一次交锋,而且有的文献里面记载郭孝恪打败焉耆国后,为援助焉耆国,屈利啜引兵追击郭孝恪到银山下,最后郭孝恪反击打败屈利啜。焉耆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既是经由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要隘,又是从天山北部南下的门户,无论对唐朝还是对西突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高昌战役后不久,焉耆就在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胁迫下断绝了与唐朝的往来。“焉耆国。其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俗有鱼鳖之利。贞观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属。”[1]1648“初,王师之灭高昌也,制以高昌所虏焉耆生口七百尽还之。焉耆王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令孝恪伺其机便,因表请击之。以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伐焉耆。孝恪夜袭其城,虏其王龙突骑支。”[1]2774“其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相为唇齿,朝贡遂阙。安西都护郭孝恪请击之,太宗许焉。会焉耆王弟颉鼻叶护兄弟三人来至西州,孝恪选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颉鼻弟栗婆准为向导。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险固,不于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潜遣将士浮水而渡,至晓,一时攀堞,鼓角齐震,城中大扰。孝恪纵兵击之,虏其王龙突骑支,首虏千余级。以栗婆准导军有功,留摄国事而还。”[1]5302“西突厥臣屈利啜为弟娶突骑支女,遂相约为辅车势,不朝贡,安西都护郭孝恪请讨之。会王弟颉鼻、栗婆准、叶护等三人来降,帝即命孝恪为西州道总管,率兵出银山道,以栗婆准等为向导。初,焉耆所都周三十里,四面大山,海水缭其外,故恃不为虞。孝恪倍道绝水,夜傅堞,迟曙噪而登,鼓角轰哄,唐兵纵,国人扰败,斩千余级,执突骑支,更以栗婆准摄国事。始,帝语近臣曰:‘孝恪以八月十一日诣焉耆,阅二旬可至,当以二十二日破之,使者今至矣!’俄而遽人以捷布闻。”[2]6229“焉耆贰于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朝贡多阙;安西都护郭孝恪请讨之。诏以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击之。会焉耆王弟颉鼻兄弟三人至西州,孝恪以颉鼻弟栗婆准为向导。焉耆城四面皆水,恃险而不设备,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命将士浮水而渡,比晓,登城,执其王突骑支,获首虏七千级,留栗婆准摄国事而还。孝恪去三日,屈利啜引兵救焉耆,不及,执栗婆准,以劲骑五千,追孝恪至银山,孝恪还击,破之,追奔数十里。”[3]6211-6212“太宗贞观十八年,遣安西都户郭孝恪伐焉耆,虏其王突骑支。”[5]1644“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贞观十八年诏孝恪讨焉耆,乃选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焉耆王弟栗婆准为向道。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其甲,不虞于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潜遣将士浮水而渡,及明,一时攀堞,鼓角齐震,城中大扰。孝恪纵兵击之,虏其王突骑支,斩首虏七千级。以栗婆准为军导有功,留摄国事而还。时屈利啜将兵来援焉耆,以劲骑五千追孝恪至于银山之下,孝恪逆击破之,追奔数十里而还。”[5]4241“郭孝恪为安西都护,会焉耆王与西突厥通亲,相为唇齿,进贡稀至。孝恪表请击之,太宗许焉,以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虏其王突骑支而还。”[5]4568“十八年,虏焉耆王。”[5]11240“初,王师之灭高昌也,制以高昌所虏焉耆生口七百尽还之,焉耆王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令孝恪伺其机便,孝恪因表请击之。以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伐焉耆,孝恪夜袭其城,破之。”[5]11570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郭孝恪率奇兵偷袭焉耆成功,俘焉耆王龙突骑支,立栗婆准而返;乙毗咄陆可汗重臣屈利啜引兵追孝恪,反为所败。

而在龟兹战役中,安西都护郭孝恪因为轻敌而被那利引西突厥兵杀死,后西突厥兵被唐军击溃。龟兹国人活捉那利,献与唐军。“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孝恪自留守之,余军分道别进,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外,有龟兹人来请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益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1]2774-2775“其相那利仅以身免,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杀之,官军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起与曹继叔、韩威等击之,那利败走。寻为龟兹人所执以诣军。”[1]5304“俄拜(郭孝恪)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破其国城,乃自留守,遣余军分道进。龟兹国相那利遁去。孝恪以余部未平,出营于外。国人有谓孝恪曰:‘那利素得士心,今亡在外,势必为变,城中颇有异志,愿公备之。’孝恪忽其言,不设备。那利果率众阴与城内胡为应,薄城鼓噪,始觉之,乃率千余人合战,城中举应那利,孝恪殊死斗,中流矢卒,子待诏亦殁。将军曹继叔进兵,复拔其城。”[2]4132“其相那利夜逸,以西突厥并国人万余来战,孝恪及子死之。王师扰,仓部郎中崔义超募兵战城中,继叔、威助击之,斩首三千级。那利败,裒亡散复振,还袭王师,继叔乘之,斩八千级。那利走,或执以诣军。”[2]6231“那利脱身走,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袭击孝恪。孝恪营于城外,龟兹人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奄至,孝恪帅所部千余人将入城,那利之众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之相应,共击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敌,将复出,死于西门。城中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招募得二百人,卫军资财务,与龟兹战于城中,曹继叔、韩威亦营于城外,自城西北隅击之。那利经宿乃退,斩首三千余级,城中始定。后旬余日,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取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斩首八千级。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3]6264“郭孝恪,太宗贞观末为安西都护,时阿史那社尔既擒龟兹王,令孝恪守之。其相那利仅以身免,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时孝恪营于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我国相,人心速归。今亡在野,必思为虞;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其备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率兵奄至,孝恪始觉,乃领部下千余人将入城,而那利之徒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那利表里以击,孝恪自为前锋,力战而入。既失部分,为胡贼之所蹂躏,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5]5280“郭孝恪为安西都护。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阿史那社尔既擒龟兹王,孝恪守之。龟兹相那利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时孝恪营于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我之国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其备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率兵奄至,孝恪始觉,乃领部下千余人将入城,而那利之徒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那利表里以击,孝恪自为前锋,力战而入。既失部分,为胡贼之所蹂躏,流矢及钺斧乱下。孝恪旋顾所部,犹有数十人随之,孝恪复将出城,至西门,为胡寇所杀,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中。”[5]5309“其相那利仅以身免,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人来袭。孝恪与子待诏同死于阵,官军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与曹继叔、韩威等击之,那利匹马而遁,寻为龟兹人所执,以诣军。”[5]11573

纵观郭孝恪任职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在西域主要是以战争为主,包括直接的战争和争夺附属国控制权的间接冲突,战争结局多以安西都护府的胜利而结束。总的来说,在郭孝恪任职期间安西都护府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突厥的进攻和侵略,加强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为维护边境安全和保障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陇西陇右,西夏和宁夏,甘肃宁夏,陇山很重要,江淮为何多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看地图,往往是坐北朝南,陇右就在陇山的右边,叫陇右也实至名归。这其实是河西走廊和关中之间的区域,往东到达陇山,往西到达兰州,也即是现在的甘肃东部和宁夏。这里群山起伏,是黄土高原的延伸,历史上很多游牧民族以此为根据地,比如西戎,羌族和建立后凉政权的氐族,大秦帝国也以此为重要根基。攻守兼资,这里也是

  • 自私的宰相、昏聩的皇帝,如何为唐朝的安史之乱埋下祸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安禄山画像一、谋求私利的宰相安禄山原本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之所以能有起兵叛乱的底气和实力那绝对离不了贵人的帮助。而这其中,有一个人物很关键,那便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作为“口蜜腹剑”的典型代表,李林甫嘴上说得好听,背地里阴险毒辣。他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却精通音律,并且很会搞关系,与皇宫里面的宦官、

  • 明朝时期中国与暹罗双方友好交往的特征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和暹罗打过战争吗,暹罗是什么意思,暹罗历史

    明朝与暹罗的友好交往是沿袭了明以前的中泰关系,从汉代开始一直进行交往,虽然明以前的暹罗还没有统一国家,只是位于暹罗土地的小国家而已,不过笔者认为那些国家就是暹罗国的祖先国家,所以中国与泰国之间友好关系从汉代已经开创了,到了明朝还是仍然存在。交往的悠久继承汉代中泰之间关系属于经济贸易关系,到了魏晋南北

  • 给侍制:独特的唐朝家庭养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古时中国“以孝治天下”,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老有所养”的儒家尊老敬老思想。《礼记·曲礼上》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60岁以上即为老人。? 周朝时,老人的标准提前至50岁,并实行 “家庭养老” 模式。为了让儿孙更好地赡养老人,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

  • 兰州市博物馆的西夏青铜僧帽壶! 比最早的元代僧帽壶还早三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比最早的元代僧帽壶还早三十年看到这把壶的第一眼,我就想起了唐僧。无他,壶口部分的造型,和《西游记》中唐僧头上戴的帽子——五佛冠,非常类似。壶口周围,一圈凸起的,几片状如玉圭形的薄片围拢。因其,类似僧帽五佛冠,故名为僧帽壶。这把壶为兰州市博物馆所藏,网上也有它的照片和资料。我感兴趣的是,这把壶的年代。

  • 民间故事:唐朝才子求妻,偶遇阴吏,欲改姻缘反而弄巧成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次游学的路上,路过山西。天色渐晚,便在城南一家客栈住宿。老板见他书生打扮,便求张固给他客栈写个店名,张固见老板实诚,便为客栈写了个店名。张固写完后,有个客人见他才学出众便要替他做媒,说想把前任临河县县令的女儿许配给他,约好第二天早晨在客店西面的金龙寺门口会面。张固求婚心切,一宿辗转无眠,第二天,天

  • 同样是篡位的皇帝,为何李世民和朱棣的历史评价差别如此之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李世民,很多人想到的应该都是“贞观之治”“大唐盛世”之类的溢美之词吧?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唐朝的的国力也被他发展的极其强盛。但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李世民的皇帝之位并不是正经继承来的,而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篡位得来的。同样是篡位的皇帝,朱棣跟李世民的评价却是差别很大,明朝的皇帝

  • 羸弱的宋帝国:大宋三百年国阼背后,是以妥协和耻辱作为代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赵光义,宋帝国的第二代君主,按道理哥哥赵匡胤去世后,这个皇帝的应该由赵匡胤的儿子来做,可最后上位的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这背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烛影斧声”的故事。首先,赵匡胤的死很突然,他自己估计也没预料到,毕竟他的身体是很好的,作为马上皇帝才五十岁就会暴毙,他想不到,同样当年的秦始皇嬴政也想不到

  • 昭义军节度使丁会:跟随朱温三十年的老将,为何背叛朱温而投靠李克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天祐三年(90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攻打潞州,昭义军节度使丁会开城投降。丁会跟随朱温近三十年,是宣武军老将,为何会轻易背叛朱温而向老对手李克用献城投降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追随朱温丁会出身平民,因为父亲疏于管教,因此少时行为放荡,不肯学习手艺与种地。后来丁会觉得葬礼上乐手吹得歌曲十分好听,便拜

  • 唐朝的赈灾措施: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古代政府如何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无力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些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性极强,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更是影响到统治者的赋税等等。这些表面上的问题还不是最重要的,最糟糕的是,农民在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流离失所,容易引起民变。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赈灾事宜。唐朝作为古代封建社会中最为昌盛的朝代之一,经济十分发达,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