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型男“首要”问题-幞头:初唐还得自己绑,晚唐干脆直接戴

唐代型男“首要”问题-幞头:初唐还得自己绑,晚唐干脆直接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39 更新时间:2024/1/4 15:12:58

在唐代时尚界,有一种单品,是属于唐代型男的。在唐代,如果一个男子出门没戴着它的话,那几乎就跟没穿衣服一样。这件单品就是幞头。幞头,其实可以理解成一种改良的头巾。正是因为幞头是男子头上的必备单品,所以幞头也成为了唐代型男的“首要”问题。

幞头,也叫“襆头”、“服头”等,最早是在东汉的幅巾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所以又被称作“折上巾”,《唐会要》中记载:“折上巾,军旅所服,即今幞头是也。”幞头其实本来就是用一块黑色的头巾把头发包住,保证干活时候不掉下来就行了。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将一块黑色头巾四边加上了四条布带,以便捆扎头发时能够更加结实。这四根布带就叫做幞头的“四脚”。《隋书》中记载:“

故事,用全幅皂而向后襆发,俗人谓之

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

关于幞头到底怎么佩戴,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很详细:“

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这个意思很明白了,黑布往头上一包,四个脚自然垂下,前面两个脚系在脑后,后面两个脚或者系在下巴下边,或者是反过来系在头顶上,大概就是这么个工序。

在整个唐代,幞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幞头的造型也几经丰富,材料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从初唐时期还需要自己来绑的头巾,到晚唐时期已经成了拿起来直接戴走的帽子,幞头经历了从“巾”到“帽”的发展变迁。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唐代幞头的历史变迁,看看幞头的发展在历史上都留下了那些痕迹。

1、造型上——一代更比一代高

在唐代,幞头的造型变化基本上主要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期间有过四次大的造型变化阶段。而真正决定幞头造型变化的,并不是幞头本身,而是另外一种垫在幞头里面的东西。这种“幞头伴侣”就叫做“巾子”,也有叫“山子”的。

大家知道,幞头最早就是头巾嘛,可是头发这个东西毕竟是软的,头巾包在上面也没有造型可言,都是软塌塌的,一不小心还容易掉下来。所以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有一位大臣就开始用桐木来制作一个垫在幞头里的东西,可以让幞头上面顶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巾子。唐朝人所著的《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隋大业十年(614年),礼官上疏裹头者,宜裹巾子。与桐木为之,内外皆漆,在外及庶人常服。

”就是这个小小的创意,开了后世几百年型男们的时尚之路。

唐朝初年,这种为幞头赋予了时尚生命力的巾子成为了型男们最流行的单品。而山子的不同造型也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变化。《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

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赐宰臣以下内样巾子。开元以来,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玄宗开元十九年十月,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迄今服之也。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幞头在唐代造型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唐初的“平头巾子”,武则天时期的“武家诸王样”,唐中宗时期的“内样巾子”以及唐玄宗时期的“官样巾子”。

如果给这四个阶段做一个简单概括的话那就是——一代更比一代高啊。

下面我们就挨个说说这四种造型。

平头巾子

,是唐初沿袭隋朝的样式,形制比较简单,顶部一般呈扁平的形状。比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无论是大臣还是唐太宗所戴的都是这种扁平的幞头。最初的巾子,也制作比较粗糙,往往只是用竹子编制的,高度也并不很高。

步辇图局部

“武家诸王样”巾子

,是武则天改制时期创制的样子,其最初有着鲜明的官方推动的色彩。这种巾子最初是武则天亲自赏赐给大臣的,因为首先在武氏诸王中流行,所以就称作“武家诸王样”。《唐会要》中记载:“

天授二年(691年),则天内宴,赐群臣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则天是在天授元年(690年)登基的。在皇帝的家宴上,由皇帝亲自发布新款时尚单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多了一些“改元更服”的政治意味。

那么,“武家诸王样”的幞头到底是什么样呢?

基本上从前面记载中可以知道,一定是要比平头巾子要高一些的。我们可以从一些武则天时期墓葬的壁画中得以一窥究竟。在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有如下图的人物形象。

按照时间段来推断,这个应该就是“武家诸王样”的样式所属的年代。从这个形象上来看,首先“武家诸王样”的幞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幞头顶端分成了两瓣,中间呈凹陷状。同时,也确实要比平头巾子高出许多。

内样巾子

,最初是出现在皇宫大内,所以被称作“内样”。前面提到了,内样巾子是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也是在皇帝内宴时候,由皇帝亲自赐给王公大臣的。跟前面的“武家诸王样”发布会形式是一样的。内样巾子其实就是中宗自己原来还是英王的时候平时戴的巾子式样,主要特点就是巾子向前倾斜,就好像要倒下来一样。所以这种内样巾子也被称作“英王踣(bó)样”,这个“踣”意思就是前倾摔倒的意思。

内样巾子的样子,可以从出土文物中验证。唐节愍太子李重俊的墓中出土过一座三彩牵马俑,造型是这样的。从这个造型上来看,内样巾子比“武家诸王样”巾子的个头要更大了,分成的两瓣好像两个球那么大,同时,两个大球确实有明显的前倾趋势。

唐节愍太子墓出土的三彩牵马俑

内样巾子在中宗、睿宗和玄宗朝初期都比较流行,而到了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后,随着另一种“官样巾子”出现,内样巾子逐渐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官样巾子

,也叫作“圆头巾子”,这基本上就是盛唐以后比较固定的幞头样式了。这种幞头,比内样巾子要更加高,左右分瓣,依然是做成两球状。但是,官样巾子取消了内样巾子前倾的趋势,而是将巾子造型向上延伸,让巾子呈现一种上小下大的塔型,从视觉上,更加显得端庄和挺拔。《唐会要》中记载:“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月,赐供奉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圆头巾子。

官样巾子的造型,在唐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有展现。比如其中这位白衣戴幞头骑马的骑士,其所戴的就是官样巾子。

官样巾子的造型其实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还原的很好了。剧中的官员所戴的幞头,大多都是这种造型。比如说剧中有一位甘守成将军,他的幞头就是典型的官样巾子。

不过,根据另一些文献的记载,这种官样巾子的推出似乎还有一种君王猜忌的成分。根据唐人所著的《封氏闻见记》记载:“

开元中,燕公张说,当朝文伯,冠服以儒者自处。 玄宗嫌其异己,赐内样巾子,长脚

罗幞

头。 燕公服之入谢,玄宗大悦。因此令内外官僚百姓并依此服。自后巾子虽时高下,幞头罗有厚薄,大体不变焉。

”玄宗开元年间,燕国公张说是文臣的领袖。玄宗有点猜忌他,于是专门赐给他这种内样巾子,张说带着这种御赐幞头进宫谢恩,玄宗这才解了猜忌之心。于是这种巾子就推广到了全国各地,从此以后幞头基本上都是这种造型了。

从这个故事上看,玄宗赐给张说官样巾子,似乎还是有一些敲打张说的成分,而张说也很配合,就坡下驴表示了对玄宗的臣服。因为在古代,头上戴的东西是关乎人的尊严的,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人是不愿意随便更改自己的发型和首服的。张说对于玄宗所赐给的幞头欣然接受,也是与玄宗心照不宣的认可。

前面说的就是幞头的四种造型上的先后顺序,其实还是那句话,一代更比一代高,总体上看,幞头的造型是随着巾子的不断增高而变化的,最终在玄宗开元时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形式。

2、材料上——一代更比一代硬

前面我们说的主要是造型上的变迁,其实幞头的材料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巾子来说,最早是用桐木等木头做的,但是木头毕竟比较重,而且不太透气。后来逐渐就改成用竹篾、藤皮或者芒草之类的材料编制而成,然后外部涂上漆,使其坚固不易腐坏。1964年和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中分别出土了两件巾子的实物。这两件巾子都是由丝葛植物编制后再浸漆制成的。

巾子如此,其实幞头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在唐代发展中也得到了很大演变,那就是脚。幞头的脚我们前面说过,就是幞头的四根带子,其中两根绑在脑后,两根反上去绑在头顶。我们这里说的脚,指的就是脑后面的两根。脚不就是两根布带嘛,这还能有什么变化?在唐代,幞头的脚也经历了从短到长,从软到硬的变化。

幞头脚的长短,大概是身份尊贵者脚更长些,普通老百姓脚就短。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普通老百姓得干活,幞头脚太长了比较耽误事,王公贵族则无此麻烦,所以可以想多长就多长。《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至尊、皇太子、诸王及仗内供奉以罗为之,其脚稍长。士庶多以絁缦而脚稍短。

”说的就是这意思。

到了玄宗开元时期,幞头的脚长到了过肩的程度,这种幞头就被称为长脚罗幞头,就是前面说的赐给张说的那个。不过这种越来越长的形制最终在硬脚幞头出现以后逐渐停止。

幞头脚最初就是个布条,肯定是“软脚”,比如唐人就有“

幞头脚赤如风吹直竖

”之语,风一吹都直竖起来了,肯定是软的了。随着幞头的发展,逐渐有人在幞头脚中加入铁丝、铜丝或者竹丝等等物体,用布蒙起来,使得幞头脚摆脱了自然下垂迎风吹立的状态,而可以实现平伸和上翘的形态。 这种脚与其说是脚,不如说是翅更为确切。

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这么个事,说唐代名臣刘晏当吏部尚书的时候,裹头非常的慢,每次裹头的时候,后面这两个翅就弄不太好。旁边人跟他说:“

尚书何不抽两翅?

”你直接把两个翅抽掉不就完了嘛。刘晏一脸懵那啥的说:“啊?那两个翅还能拿掉?两边是通的?”刘晏当吏部尚书是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这会已经是中唐时期了。也就是说硬脚幞头应该是在中唐时就已经有了,只是当时还未普及开来,否则刘晏也不会问出这么呆萌的问题了。

其实,硬脚幞头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美观,倒不如说是为了方便的需要。前面说了,幞头本质上是一种头巾,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是要有一个裹头的过程的,穿戴起来比较麻烦。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战乱频发,官员百姓往往没有那个闲工夫费劲吧啦的裹头。所以,如果能够直接把头巾覆盖在巾子之上固定住,形成一种类似帽子一样的形状,用的时候拿起来戴上就走,这样无疑是实用性更高了。

在宋朝人著的《云麓漫钞》中有这样的记载:“

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

”这里的“乾符”是唐僖宗的年号(874年-879年),这已经到晚唐了。宫女宦官为了战乱时候逃跑方便,直接用布围在铜丝铁丝上面做成一个帽子,用的时候直接戴走,就不用对着镜子裹头了。

这种硬脚幞头,因为脚可以平伸或者翘起,也被称作“翘脚幞头”。比如敦煌莫高窟很多的供养人画像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幞头脚到晚唐时期变硬的趋势。比如下面的144窟供养人画像,所戴的幞头,就是典型的翘脚幞头。

这个看起来好像就眼熟多了,好像唐以后很多官员的乌纱帽就是这个样子。对,在唐以后,五代至宋以后,人们逐渐把幞头的硬脚慢慢做成了一种类似于冠的帽子。而硬的脚可以弯曲伸直朝天做出很多特殊的造型。到了宋代,人们通过对幞头外面蒙的乌纱进行涂漆定型,不依靠巾子也可以制作出较为硬质的造型,从而摆脱了唐代幞头对于内衬巾子的需求。使得宋代幞头形式更加多样,重量更轻,佩戴更为方便。同时,宋代幞头的脚也在平伸的基础上加长,形成了宋代独特的展脚幞头。宋代幞头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官员的乌纱帽。

宋代展脚幞头

幞头作为唐代官员百姓的“首要”问题,其发展从初唐到晚唐的时间段,经历了造型上由低矮平头到圆顶高头,材料上从软质到硬质,使用上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幞头作为唐代型男“首要”时尚单品,上承自东汉以来的幅巾,下启五代至宋明的乌纱帽,其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大众消费品的时代风貌,在唐代的时尚界,成为当之无愧的“全民爆款”。

其实从幞头的造型变迁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几乎每次造型变化都是代表着一个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武则天发布“武家诸王样”,正是武则天代唐自立的时期;中宗发布“内样巾子”,也是在李唐复立的时刻;而玄宗发布“官样巾子”时,正是玄宗一扫武氏和韦氏女主阴霾,奠定开元盛世的时期。那么,为什么在时代转变的时间段,皇帝要在幞头样式上做文章呢?

首先,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就有重视头饰的传统

。对于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来说,头上所戴的头饰,冠冕,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尊严。孔子的弟子子路在与敌人战斗时,死前都要念叨着“

君子死,冠不免

”,正好自己的冠才从容赴死。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说:“

在身之物,莫大于冠。

”所以在时代政治风向发生重大变化之时,通过对士大夫最为重视的冠冕进行形制的改动,可以更为明确的传达皇帝改元更服的信号。

其次,正如前面所说,头饰对于士大夫最为重要。所以皇帝也可以通过改动头饰的形制,来对士大夫群体的忠诚进行试探

。在幞头形制发生改变的初唐到盛唐时期,门阀氏族手中依然掌握着较大规模的政治资源,所以即使是皇帝想要发布新的国策,也必须要获得门阀氏族的支持。很多时候,当时代变迁的时候,刚刚上位的新皇帝对于门阀氏族是否真正支持自己,忠于自己往往是抱有很多疑问的。但是皇帝有不能挨个去问他们的意见,所以皇帝往往选择在自己的家宴上,一个较为轻松的场合,以一种不太正式的方式,比如发布一种新的幞头样式,来对门阀氏族大臣的态度进行试探。如果大臣选择接受新幞头样式,就像前面说的玄宗朝的张说,皇帝赐给自己新的幞头,自己马上就戴好去找皇帝谢恩,这个意思受到赏赐的大臣自然懂,皇帝也会懂,而观望的其他大臣也会秒懂。就这样你懂我懂大家懂,新的皇帝也就安稳的坐下去了。

参考文献

1、《以敦煌壁画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饰史研究》 曹喆 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贾玺增 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西安地区唐墓壁画所见男性服饰研究——以幞头及袍服为中心》 杨宏军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唐代幞头形制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李冬蕾 梁惠娥 服装学报 2009年10月

5、《汉唐时期男子幞头形制变迁的文化审视》 李怡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9月

6、《敦煌供养人幞头的形制变化》 徐会贞 卢秀文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10月

7、《头饰背后的政治史:从 “武家诸王样”到 “山子军容头”》 吕博 历史研究 2016年第4期

8、《唐代文官常服幞头形制变迁的文化审视》 李怡 林泰然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013年第1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更多文章

  • 诸葛亮麾下的主簿,因为得罪姜维,最终被罢免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作为益州本地人士,杨戏年少时与巴西人程祁、巴郡人杨汰、蜀郡人张表一同知名于世。杨戏常常举荐程祁,并称程祁的才能为众人第一,因此杨戏得到了丞相诸葛亮赏识。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杨戏当时二十多岁,从州书佐升任为督军从事,负责管理刑罚,执法

  • 吐蕃王活捉一名唐朝大将,准备杀死他时多看了一眼,突然伏地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王活捉一名唐朝大将,准备杀死他时多看了一眼,突然伏地大哭,其原因在于这名唐朝大将长得跟吐蕃王的父亲非常相像,所以下不去手,反而奉为贵宾,好吃好喝好招待。大义凛然的王孝杰,既没有归顺也没有丧命,回到自己的阵营中也没有被排斥,反而被委以重任。王孝杰王孝杰说到王孝杰,在影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没有作为

  • 周瑜英年早逝,貌美小乔后来是跟谁过?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小乔在周瑜死后,郁郁寡欢,终生未嫁,为周瑜守墓十四年后归去,终年四十七岁,死后葬于周郎墓附近。 有诗曾描述周瑜死后小乔生活:“香冷金貌,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三国志》中对小乔用了个“纳”字,可以猜测小乔大概是周瑜的妾,或许因为是妾不用忙

  • 吐蕃和唐朝大战200年,为何不打更弱更富的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吐蕃从松赞干布当家后,就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兴盛时期。简单来说,吐蕃存在于618年到842年,于唐朝同一年出生,与却比唐朝早死了61年。这样长寿且强大的王朝,在青藏高原历史上,是绝无竟有的。以至于如今的西藏,英文就是从“吐蕃”而来。吐蕃强盛时期,基本上获得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土地,同

  • 周瑜英年早逝,貌美小乔后来是跟谁过?答案万万没想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老三国周瑜养伤对话小乔完整版,小乔周瑜赤壁吻戏视频,周瑜死后小乔改嫁谁了

    细读三国就会发现,但凡英雄配佳人,往往随着英雄的落寞佳人的下落也会变得无人问津。就比如说吕布和貂蝉,貂蝉算是倾国倾城了吧,可是在吕布死后却再也没有她的消息,或者说她本就不是貂蝉,又何谈出现或是消失?再比如说诸葛亮和黄月英,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黄月英又去了哪?所以说三国终究是一个女人附庸着男人的时代。

  • 面对巨额贿赂,七品县令却不为所动执意杀人,陈子昂究竟得罪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武人出身,半路进士陈子昂出身并不显贵,但是却家境殷实,是一位有名的阔少爷。正所谓“穷读书,富习武”,陈子昂正如所言,少年时不喜读书,崇尚练武,年少力强,血气方刚的十六七岁,陈子昂闯下了祸事,在与人比武之时,不慎以剑伤人,尽管最终用

  • 周瑜英年早逝后,貌美如花的妻子小乔,和谁度过后半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跟随孙策一同攻取庐江的皖城,破城 之后二人分别娶了桥公的两个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则娶了小乔。孙策是破虏将军孙坚的长子,同时也是孙权的长兄,他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世人称他为“小霸王”。在丹徒狩猎时,孙策遭刺客袭击后身亡,年仅26岁,不久后其弟孙权接管孙策的势力。

  • 河南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容量惊人,粮食保存千年还能发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河南洛阳发现天下粮仓,隋唐历史简介,河南洪水发现隋唐粮仓

    自古以来,粮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品,基本上人类七天不吃饭就会被饿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有很多人都死于饥荒,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曾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袁隆平教授古代判断一个朝代是否繁荣昌盛,与其粮食产量有直观联系,即使

  • 周瑜的后代,却拥有关羽一样的武力,这位五代名将不同凡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三国帅哥名将周瑜的N代后人,却家道中落,凭武勇奋起于江淮,效命于杨吴。他每战必前,身被数创,自火炙之,颜色不变,俨然关圣再世。他的风雅远逊乃祖,智略却不亚周郎,象牙潭半渡破敌,信州城谈笑退兵,无不显示出大智大勇。李昪代杨,老迈年高、满身伤痛的他心念故主,却无力回天,郁郁而终。他就是杨吴大将西平王

  • 听闻冬天里的一条蛇救了李世民,李渊感叹道:兄弟相杀不可避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我们都知道,蛇在冬天是需要冬眠的。蛇类一般在15℃时便基本不进食,逐渐迁移到越冬场所附近活动。当外界温度下降到8~6℃时,蛇就停止活动;气温降至3~2℃时,蛇就陷入麻痹僵硬状态;如果蛇的体温下降到零下2℃以下或外界气温下降到零下5℃以下时,便会冻死。可是,在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就发生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