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曾国藩身败名裂

晚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曾国藩身败名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363 更新时间:2024/1/22 12:26:04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跟着父亲学,直到20来岁才外出求学。22岁那年,也是道光时期,曾国藩考中秀才。一年后,曾国藩成了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学生。在岳麓书院,他的老师欧阳厚均,对他影响很深。也是在这里,曾国藩更为系统地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这一年,曾国藩参加了湖南乡试,成功拿下举人。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但考砸了。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好返回老家复读。之后,他再次去北京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

进入职场后,曾国藩遇到了他的贵人穆彰阿。因为穆彰阿,曾国藩从当上进士后的十年间,便从七品升到了二品。当然了,刚入职场的前七年,还是很熬人的。那时的他不过是翰林院的一个闲职人员,闲到上班正大光明地摸鱼。但曾国藩并没有上班瞎摸鱼。他为了往上爬,偷偷努力着,一方面饱览群书,尤其是历史书籍,研究历朝历代治理国家的方式。另一方面混圈子,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

一系列的努力,造就了他的实力,到头来赢得贵人赏识。原来运气真是实力的馈赠。实力越强的人,运气越好。那曾国藩的实力强到什么程度呢?

在清朝统治者眼中,他是个好臣子。当太平军搞事情时,曾国藩模仿明朝的戚继光,组建了湘军。就像戚家军属于戚继光一样,湘军也是曾国藩的私人军队。湘军中的将领一般是当地的乡绅或是读书人。乡绅指的是,当地地主或已经退休了的官员。湘军主要将领间的关系也很密切,不是老乡,就是同学,或是亲友,甚至是师生等关系。而士兵大多是农民。

就是这种乡情亲情同学情等亲密关系,将湘军中的每一个人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促使湘军成为一支战斗力十分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更成为太平军的克星。曾国藩打小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忠君的观念是刻在骨子里的。因而在他心中,不论何种缘由,站在统治者对立面的,都是错的,都是不应该存在的。更何况,他与朝廷还是利益共同体。所以他竭尽全力去搞垮太平天国。末了,湘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另外,曾国藩还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即便发现统治阶级的各种问题,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打补丁进行补救,而不是从根源上找问题,甚至推翻腐朽的统治。也就是说,在他的三观中,统治者即便有问题,帮统治者想办法纠正就行。他所受的教育不允许他有别的意识,也不可能有别的想法,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因而,曾国藩认为的自强补救措施,就是洋务运动。毕竟在他看来,利用洋人的力量对付太平天国,终究不能长久,得学洋人的技术,自己造舰船枪炮才行。他先设立了安庆军械所,后又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还创办了翻译机构和兵工学校等等。

对亲友学生而言,他是个好老师好兄长好儿子。《曾国藩家书》就是很好的佐证。这1500来封的书信,上到祖父母,中到兄弟姐妹,下到学生子女等,他都谆谆教诲。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很高,只不过时代不一样,现世人看来迂腐了些。但在当时,却是很正的三观。

但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没有瑕疵的人,到了晚年,却因为一件事情身败名裂。同治九年,天津发生了天津教案。天津的百姓和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冲突中,天津百姓干掉了20多个外国人。事发后,法英俄美普比西七国向清朝廷施压,他们还将军舰开到天津的大沽口进行威胁。

于是,朝廷派曾国藩去天津搞定这件事。曾国藩不敢得罪法国人,就向法国人妥协,而指责天津的百姓。他想以一命抵一命的方式,结束这件事。中途,因为两江总督被人干掉了,曾国藩补位两广总督。而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

虽然这个案子由李鸿章接手了,但李鸿章还是按曾国藩的办法来处理了这件事。具体来说就是,干掉了16人,缓刑4人,流放25个人,其中天津知府和知县都充军了,另外还赔各国49万两。除此之外,还派大臣专门跑去法国道歉。大臣在法国等了一年多,才见到法国总统。而人家法国总统却说,法国想要的并不是中国人的脑袋,而是维持秩序和信守条约。历史当下/文

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处理方式,惹恼了众人。他对外国势力妥协,而对百姓的反抗进行残酷镇压。一时间,舆论都骂曾国藩,骂他媚外残民。被世人捧在道德高位的人,到了晚年,却落得这么个骂名,这让曾国藩很是抑郁。两年后,在郁郁寡欢之中,他逝世了。你如何评价曾国藩这个人呢?欢迎评论区告诉我。我是历史当下,用大白话,讲有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喜欢历史就关注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国车夫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自己的黄包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黄包车起初在皇宫内使用,慈禧太后是乘坐黄包车第一人,经过多次试验才将黄包车引入民间。黄包车在当时属于新兴产业,许多普通家庭买不起车,黄包车在当时算是一种营生手段。社会底层的农民来到北京城为家里分担压力,通过人力拉车赚取生活费。黄包车初次出现在时间上,就被各商家所垄断,成立自己的黄包车行,一方面招聘车

  •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2倍,已占半壁江山,最终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吴三桂和清军关系,吴三桂为什么败给清军

    在清军平定了李自成后,加快对各路人马的收买,吴三桂见天下大势已初定,就切底地倒入了清朝这边。他为表忠心,对西北各路抗清义军进行残酷的屠杀,对朱元璋后裔赶尽杀绝,对此清朝对他更加的看重。先后派他去平定了重庆、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到攻下云南后,在云南插下了根,以此为据点,再攻入缅甸、广西,为清朝打下

  • 民国往事:贵州军阀桐梓系之周西成陨落(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四战之地贵州建省前分别隶属四川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朱元璋吸取南宋灭亡的教训,大力建设、完善贵州境内驿道,避免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由川藏通道攻入云南,而后从西向东、由北向南两边同时夹击江南……题外话:抗日战争时,中国有识之士其实也担心日本人由山西进陕西,南下四川、贵州、广西,如果是这样,中国抗战形势

  • 身许佛门、一心向佛的清世祖顺治帝(三•清兵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到皇太极即位后,他们夺取中原的愿望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现实。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兵从喜峰口突破长城沿线,布取遵化并进而攻打北京。不久,他带兵向东进发,并一举攻取永平、滦州、迁安等地,派重兵把守。他本人于第二年二月领兵返回关外。撤退之时他曾经说过:“等我回去以后派军队夺取山海关,

  • 大清十二帝(三)――一生戏说乾隆皇帝(3)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在位曾经数次普免天下钱粮,让民众得以安享太平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一点不能否认。当然了,乾隆毕竟是为了自家统治集团利益服务的,天下安他的皇位才坐得稳嘛。乾隆的文治的另一方面是指文化文学文艺方面,他在国家盛世熏灼之时曾经派官员下到各地方征收集齐各种图书轴卷,按《经》《史》《子》《集》四种文体分门别类,

  • 1925年0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口述并亲笔签名了三封遗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孙中山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革命实践,思想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作为一个终生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家,孙中山在晚年革命处于徘徊时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热烈地欢迎苏联和中

  • 他是三朝元老,雍正临死嘱托乾隆照顾他,却被乾隆逼到抑郁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清朝的败家子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对于受康熙、雍正两人看重的老臣张廷玉更是百般厌烦,在自己刚继位之时,就无时无刻想让张廷玉卷铺盖走人。奈何乾隆的父亲雍正,在临死前特意嘱托过乾隆:“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将来着配享太庙。”在雍正的心中,张廷玉这个汉人,是绝对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因为当年雍

  • 周玉麟、陈立志、孔祥祯:民国时期的晋城“红色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晋城红色三杰1926年4月,晋城建立了中共支部,1927年成立了中共晋城地方执行委员会, 是山西当时仅有的5个地方执委之一。其中涌现出的最早的革命者有周玉麟、陈立志、孔祥祯,他们都是泽州巴公人,在地方党史上,人称晋城“红色三杰”。另外,长治第一个党支部创建者孙思孝也是巴公人。巴公堪称是晋城革命的“摇

  • 这个清朝王爷胆子不小,不仅身世复杂,还把墓修在了十三陵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依照这个情况,位于昌平仙人洞的兰旗王墓,事实上只是郑亲王家族一个旁支的家族墓。立祖的是奇通阿次子经讷亨,经讷亨葬入此地时的身份只是辅国公,但是其曾孙承志后来取代端华做了郑亲王,其祖父三代皆被追封为郑亲王。所以至此这处辅国公家族墓才被升为亲王家族墓,陵墓建筑规格自然也会有所升级。但是兰旗王名称的由

  • 老照片:1910年,大清三品京堂候补,梁鼎芬的一张老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这张是三个衣不蔽体的妇女。晚清时期,政治腐败,列强入侵,民不聊生。贫穷人家没有衣服穿,食不果腹,衣不敝体是常事。晚清时期达官贵人则过着优越的生活,阶层反差极大,贫富差异明显。晚清时期,这一名官员身份不详,却派头十足,一边抽着大烟,下属还在旁边小心伺候着。清朝的官员大都自命不凡,所以在百姓面前从来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