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吴三桂非要血洗陕西蒲城县?是为了向满清表忠心还是泄私愤?

为何吴三桂非要血洗陕西蒲城县?是为了向满清表忠心还是泄私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774 更新时间:2024/1/16 1:21:19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前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在投降清朝后,率领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为清朝作战,这一年吴三桂在陕西围剿反清势力,他率军攻克了蒲城县,随后他下令将蒲城县全县军民全部杀光,于是吴三桂的所部军队就将蒲城县这座千年古城变成了人间炼狱,全县军民全部被杀光,古城的城墙也被毁,县内全部财物都被吴三桂所部军队洗劫一空,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就此成为废墟。

其实在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一中国的战斗中经常出现屠城事件,就像清朝的豫亲王多铎在平定江南时,就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屠城惨案,还有英亲王阿济格在攻克大同之后,大肆屠城,制造了大同之屠的屠城惨案。

但是清朝统一战争中下令屠城的人大多是像多铎和阿济格这样的满洲王公贵族,他们主要就是用暴力血腥的手段屠杀汉人来震慑其他的汉人,防止汉人继续反抗。

不过要知道吴三桂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他原来可是明朝的宁远总兵,他所部的军队也基本都是明朝的关宁铁骑,也都是汉人。在当时满汉矛盾很尖锐的情况下,吴三桂居然带着手下的汉军对汉人进行了屠城,这是让当时汉人最为痛恨的地方。

最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为何吴三桂作为一个汉人会带着手下的汉军在没有满洲贵族下令屠城的情况下,他居然会主动下令屠杀城内所有军民,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这场鲜为人知的屠城惨案。

吴三桂血洗蒲城的历史背景

其实吴三桂带兵攻打蒲城是有着大的历史环境和背景的,这个大环境就和当时的姜瓖大同反正有关系。

姜瓖本是明朝末年大同总兵,其家族在明朝为世袭的武官,在明朝覆灭之际,姜瓖被迫带领大同军民向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投降。在李自成的起义军被清军击溃后,姜瓖就又带领大同军民向清朝投降,成为清朝的大同总兵。

在投降清朝之后,姜瓖本以为能受到清朝的厚待,结果清朝对他极不信任,派遣了英亲王阿济格镇守大同,姜瓖虽然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上是被阿济格所监视。

阿济格在大同实行了非常残暴的统治,他不仅瞧不起姜瓖,经常折辱姜瓖,为人还极为好色,经常霸占民女,甚至连姜瓖的侄媳妇都不放过。

姜瓖的侄子娶妻,新娘子的花轿还没过门,在大街上就被阿济格看中,阿济格直接命人把新娘子抢走了,姜瓖去找阿济格要人,反而被阿济格暴揍一顿赶了出去。

不光阿济格折辱姜瓖,当时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也对姜瓖十分猜忌,经常训斥姜瓖,因此姜瓖决意反清。顺治六年(1649年),姜瓖率兵突袭阿济格的英亲王府,将英亲王府上下全部杀光,只有阿济格侥幸逃出大同,因此姜瓖就以大同为根据地,自称兴汉大将军,宣布归顺南明永历政权反清复明,这件事史称姜镶大同反正。

当时大同周围地区有很多前明投降清朝的将领像姜瓖一样受到清朝的猜忌或者满洲贵族的折辱,所以他们一看姜瓖反清,很快就都响应姜瓖反清,就这样大同周围的十一个州县都纷纷宣布反清复明。

前明延安总兵王永强就是如此,王永强宣布配合姜瓖反清,并联合李自成残部义军将领高有才一同反清,二人率军从延安南下到蒲城,准备据守蒲城抵御清军。

清朝这头也不太好过,当时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大功的豫亲王多铎病逝,摄政王多尔衮则因弟弟多铎病逝的打击感染重病,而满清的八旗主力部队则被南方的南明政权拖住了,在西北地区的八旗军主力还被阿济格带走去攻打山西大同的姜瓖及其响应者,当时多尔衮可以抽调的八旗军兵力十分有限,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只得把平定陕西地区反清势力的任务交给了投降清朝的吴三桂和他所部原明朝的关宁铁骑部队。

吴三桂自从献出山海关投降清朝之后,他的处境也不是很好,他眼见着南方的南明政权崛起,他又一直与南明政权保持联系,清朝对他是十分不放心,虽然清朝给吴三桂封王封爵,还允许他继续统领旧部关宁铁骑。

但是清朝对吴三桂是极为防范,在政治上吴三桂没有任何话语权,军事上清朝也只是利用他去追歼李自成的起义军,可以说清朝一直对吴三桂保持着警惕和猜忌。

在李自成败亡之后,起义军主力基本被剿灭殆尽,清朝就立刻把吴三桂及其所部调往驻防锦州,眼看着清朝对自己不信任和猜忌,吴三桂也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也看到了清朝在南方对阵南明政权取得的战果,因此他明白必须立刻切断与南明的联系,果断向清朝表忠心才是生存之道,所以吴三桂就切断了与南明的联系,一再向清朝表忠心。

清朝对于吴三桂的思想转变还是比较认可,但是观其言还得看其行,所以当陕西和山西爆发大规模的反清浪潮之后,多尔衮就决定对吴三桂进行一次考察,那就是把驻防在锦州的吴三桂及其所部关宁铁骑调到陕西去平定反清势力。

当然,多尔衮当时也确实是无兵可用了,相比于其他前明投降过来的将领,吴三桂似乎还是更可信的。不过多尔衮对吴三桂也是极为防备,毕竟陕西的反清势力都是原来的前明将领,与吴三桂都是同事,万一吴三桂与他们合伙反清,那陕西局势就更加复杂了。

因此多尔衮特意派了汉将李国翰率领一部分八旗军去协助吴三桂,李国翰虽然是个汉人,但他却不是明朝投降过来的,他的家族世代居住于辽宁铁岭,属于关外的汉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李国翰就跟随老爹李继学投靠到了满洲八旗军中,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李国翰家族被编为汉军镶蓝旗,李国翰更是成为汉军镶蓝旗统领。

所以李国翰是清朝完全可以信任的汉将,他名义上是协助吴三桂,实际上就是被派去监视挟制吴三桂的人。这些就是吴三桂血洗蒲城的历史背景。

三大因素推动了吴三桂血洗蒲城

由于清朝在占据陕西和山西之后命阿济格总管两省,阿济格是一个极为残暴的人,他在这两个地区实行了残暴统治,因此蒲城县的百姓本身就不满于清朝的残暴统治,当王永强和高有才率领反清军队入驻蒲城县时,他们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而王永强为了进一步凝聚人心,他在蒲城县文庙内隆重的祭奠了自缢殉国的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这场祭奠活动更加凝聚了蒲城全县军民抗击清朝的决心,使得全城军民上下一心反清。

吴三桂率领部队抵达蒲城县时就遭到了王永强带领蒲城县军民的顽强抵抗,王永强是原明朝延安总兵,其所部军队也是明朝的主力边军三边劲旅,战斗力也非常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与三边劲旅交锋之后很快就战败了。

而吴三桂一看硬刚不过三边劲旅,于是就决定智取。第二天再战时,吴三桂故意命令部队假装战败丢盔弃甲的逃跑,王永强的部队一看吴三桂的部队丢下军需物资逃跑了,也不去追赶,都在原地争抢吴三桂的部队丢下的军需物资,这时候吴三桂命令主力部队突袭,杀了王永强的部队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王永强的三边劲旅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得溃不成军。

眼见形势不妙王永强只得下令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王永强死于乱军之中,王永强的三边劲旅一被吴三桂击溃,高有才的农民起义军就更不好使了,很快李国翰率领八旗精锐奇袭了高有才的大营,高有才当场被李国翰斩杀。

王永强和高有才虽然被杀,但是二人的残部跑入蒲城县继续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就这样蒲城县军民在两个军事统帅都阵亡的情况下,依旧自发的奋勇抵抗吴三桂的军队。

翌日吴三桂亲自率军督战,对蒲城县发起总攻,当时蒲城县内有一门土炮,于是蒲城县军民就用土炮轰击吴三桂的攻城军队,蒲城县的土炮也很厉害,连亲自督战的吴三桂都被土炮击中,险些当场阵亡。

受伤之后的吴三桂恼羞成怒,命人火力全开务必不惜一切代价攻下蒲城县,于是不到三天蒲城县就被吴三桂的军队攻克了。在攻入蒲城县之后,吴三桂在没有请示任何清朝贵族的情况下,只告知了李国翰之后,就下达了屠城命令,吴三桂要求将蒲城县全体军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诛杀,并拆毁蒲城县的城墙,就这样当时已经历时两千多年的蒲城县古城被吴三桂摧毁,全县军民全部被杀无一幸免。

吴三桂下令血洗蒲城县不外乎有三点因素在推动,其一,蒲城县军民负隅顽抗,还险些用土炮将他轰死,所以他是恨透了蒲城县的军民;其二,吴三桂是想做给李国翰看,他需要向清朝表忠心,正好可以通过此事借着李国翰之口向清朝表忠心;其三,吴三桂是要负责平定整个陕西地区的反清势力,血洗蒲城县正好可以起到杀鸡儆猴,震慑其他反清势力的作用。

在康熙年间修订的《蒲城县志》中就记载了吴三桂血洗蒲城县的行为:(吴三桂)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

吴三桂血洗蒲城县果然给周边地区的反清势力造成了极大震慑,此后吴三桂和李国翰联军很快很顺利的就陆续平定了宜君、同官、宜川、安塞、清涧等县城。

为了向清朝表示忠诚,吴三桂不仅从蒲城县这里开始屠城,他还在陕西一带疯狂捕杀明朝皇室宗亲,当时陕西一带的明朝皇室宗亲几乎被吴三桂屠戮殆尽。

吴三桂如此表现也让清朝对他越来越放心和信任,平定西北之后,清朝又让吴三桂和李国翰联军剿灭张献忠起义军的余部,四川平定之后吴三桂有转战云南,在云南吴三桂击溃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政权,朱由榔被迫逃往缅甸,吴三桂又亲自率军追击入缅甸抓获了朱由榔,随即在云南昆明吴三桂命人将朱由榔勒死,至此吴三桂的一番表现终于获得了清朝的认可,因此吴三桂被清朝册封为平西王,是清初开国为数不多的异姓王之一。

写在最后

所以吴三桂血洗蒲城县主要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也捎带着发泄蒲城县军民险些用土炮轰死他的私愤,清朝初期,清军最善于就是用屠城的方式震慑和抑制反清势力,后来姜瓖在大同被阿济格打败之后,阿济格不仅杀光了姜瓖整个家族的人,也愤怒的血洗了大同城。

吴三桂屠戮蒲城县之后,又跟着清军屠戮了其他城市,这样一来吴三桂就表现出了坚决拥护清廷的决心,也使得清朝对他越发信任和倚重,可以说吴三桂是不惜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来换取清朝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清军屠城的现象一直到顺治亲政后才逐渐停止,被吴三桂杀光和摧毁的蒲城县一直到顺治亲政之后,顺治下令重修蒲城县城,并将周围村镇的居民迁到蒲城县内,这才使得蒲城县又有了人,后来一直到康熙中期蒲城县才逐渐恢复到了往日的繁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晚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曾国藩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跟着父亲学,直到20来岁才外出求学。22岁那年,也是道光时期,曾国藩考中秀才。一年后,曾国藩成了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学生。在岳麓书院,他的老师欧阳厚均,对他影响很深。也是在这里,曾国藩更为系统地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这一年,曾国藩参加了湖南乡试,成功

  • 民国车夫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自己的黄包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黄包车起初在皇宫内使用,慈禧太后是乘坐黄包车第一人,经过多次试验才将黄包车引入民间。黄包车在当时属于新兴产业,许多普通家庭买不起车,黄包车在当时算是一种营生手段。社会底层的农民来到北京城为家里分担压力,通过人力拉车赚取生活费。黄包车初次出现在时间上,就被各商家所垄断,成立自己的黄包车行,一方面招聘车

  •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2倍,已占半壁江山,最终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吴三桂和清军关系,吴三桂为什么败给清军

    在清军平定了李自成后,加快对各路人马的收买,吴三桂见天下大势已初定,就切底地倒入了清朝这边。他为表忠心,对西北各路抗清义军进行残酷的屠杀,对朱元璋后裔赶尽杀绝,对此清朝对他更加的看重。先后派他去平定了重庆、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到攻下云南后,在云南插下了根,以此为据点,再攻入缅甸、广西,为清朝打下

  • 民国往事:贵州军阀桐梓系之周西成陨落(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四战之地贵州建省前分别隶属四川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朱元璋吸取南宋灭亡的教训,大力建设、完善贵州境内驿道,避免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由川藏通道攻入云南,而后从西向东、由北向南两边同时夹击江南……题外话:抗日战争时,中国有识之士其实也担心日本人由山西进陕西,南下四川、贵州、广西,如果是这样,中国抗战形势

  • 身许佛门、一心向佛的清世祖顺治帝(三•清兵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到皇太极即位后,他们夺取中原的愿望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现实。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兵从喜峰口突破长城沿线,布取遵化并进而攻打北京。不久,他带兵向东进发,并一举攻取永平、滦州、迁安等地,派重兵把守。他本人于第二年二月领兵返回关外。撤退之时他曾经说过:“等我回去以后派军队夺取山海关,

  • 大清十二帝(三)――一生戏说乾隆皇帝(3)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在位曾经数次普免天下钱粮,让民众得以安享太平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一点不能否认。当然了,乾隆毕竟是为了自家统治集团利益服务的,天下安他的皇位才坐得稳嘛。乾隆的文治的另一方面是指文化文学文艺方面,他在国家盛世熏灼之时曾经派官员下到各地方征收集齐各种图书轴卷,按《经》《史》《子》《集》四种文体分门别类,

  • 1925年0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口述并亲笔签名了三封遗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孙中山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革命实践,思想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作为一个终生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家,孙中山在晚年革命处于徘徊时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热烈地欢迎苏联和中

  • 他是三朝元老,雍正临死嘱托乾隆照顾他,却被乾隆逼到抑郁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清朝的败家子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对于受康熙、雍正两人看重的老臣张廷玉更是百般厌烦,在自己刚继位之时,就无时无刻想让张廷玉卷铺盖走人。奈何乾隆的父亲雍正,在临死前特意嘱托过乾隆:“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将来着配享太庙。”在雍正的心中,张廷玉这个汉人,是绝对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因为当年雍

  • 周玉麟、陈立志、孔祥祯:民国时期的晋城“红色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晋城红色三杰1926年4月,晋城建立了中共支部,1927年成立了中共晋城地方执行委员会, 是山西当时仅有的5个地方执委之一。其中涌现出的最早的革命者有周玉麟、陈立志、孔祥祯,他们都是泽州巴公人,在地方党史上,人称晋城“红色三杰”。另外,长治第一个党支部创建者孙思孝也是巴公人。巴公堪称是晋城革命的“摇

  • 这个清朝王爷胆子不小,不仅身世复杂,还把墓修在了十三陵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依照这个情况,位于昌平仙人洞的兰旗王墓,事实上只是郑亲王家族一个旁支的家族墓。立祖的是奇通阿次子经讷亨,经讷亨葬入此地时的身份只是辅国公,但是其曾孙承志后来取代端华做了郑亲王,其祖父三代皆被追封为郑亲王。所以至此这处辅国公家族墓才被升为亲王家族墓,陵墓建筑规格自然也会有所升级。但是兰旗王名称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