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男女授受不亲”该如何理解?孟子:宝宝有点小委屈

“男女授受不亲”该如何理解?孟子:宝宝有点小委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36 更新时间:2024/3/3 20:09:55

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好“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就动不动扣上了封建社会、奴役女性,伦理道德的帽子。

这句话该如正确理解呢?

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曲礼”记载:

“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这段字的大意是,男女有别,不能有过于亲密的行为,这是很重要的礼仪。

北宋司马光在《涑水家仪》进一步规定:

“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宫,传致内外之物。”

[var1]

孟子是“男女授受不亲”观点的倡导者,但他主张情急之下应该有所变通。

《孟子》记载:“淳于髡[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以诡辩著称的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仪吗?孟子回答说是礼仪啊。

淳于髡反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嫂子掉到河里了,眼看着就要被淹死,小叔子不出手相救吗?

孟子的态度很坚决:“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嫂子落入水中,小叔子不出手相救,就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仪,而出手救助溺水的嫂子,这是一种变通的做法。

后世没有深刻理解孟子主张“礼仪在情急之下,需要权变”的重要论述,反而把“男女授受不亲”奉为至宝,甚至与礼仪的初衷背道而驰,越滑越远。

明朝时期,“男女授受不亲”被极端化,甚至有些变态。

《明史》“烈女传”记载: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一伙土匪袭扰山西夏县,孙贞和妻子柴氏跑到山中躲避起来。不幸的是,土匪搜山时将他们抓获。

[var1]

有个土匪发现柴氏年轻貌美,就起了歹意,上前捏了一把柴氏的手。柴氏向来刚烈,无法容忍陌生男子摸手,于是用牙齿将土匪摸过的地方咬掉一块肉,吐在地上。

那土匪又摸柴氏的胳膊,柴氏如法炮制,再次咬掉胳膊上的肉。

土匪“舍之去”,柴氏“骂不绝声”,土匪气急败坏,返回来将其砍杀。

明朝统治者对这种“刚烈”行为非但不去制止,反而大张旗鼓宣传倡导,并给烈女们树碑立传,进行褒扬,这实在五千年来,最悲哀的一个时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载 夏朝有一位养龙专家刘累养了两条龙 他养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累墓,夏朝养龙是真的吗,刘累养龙的真相

    自古以来,龙与凤就作为神兽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人们敬仰的神圣象征。关于龙凤的传说数不胜数,但没有人声称自己见过。龙、凤是人类想象中的生物。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但在古代,人们对龙和凤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在古代,封建王朝专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也认为自己才是真正

  • 【知我监利】史志篇之范蠡功成隐华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监利发布新设专栏 《知我监利》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北魏著名地理学者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郭仲产《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晋代华容即现在的监利,陶朱冢即范蠡墓。那么范蠡何许人也

  • 秦国崛起的4大功臣,没有他们,秦始皇不可能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带领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历史地位和秦始皇的贡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秦国铁骑

    [var1]第二个是范雎。这个长相丑陋、为人粗鄙的魏国人,在来到秦国后成为朝堂重臣。在秦昭襄王的支持下,范雎不断派使者买通六国官员,遇到不听话的直接派人刺杀。范雎主张和远处的齐国结交,对近处的韩魏进行持续打击,并且顺便欺负一下楚国和赵国,白起一战杀掉赵军45万,让秦国统一六国的势头越来越明显。[va

  • 孔子后代曾被灭族、篡位?第43代孙墓葬出土,真相反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 “孔末乱孔”据记载发生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南朝刘宋时期曾规定给曲阜孔家5个家族的人作为“洒扫户”,也就是专门打扫家里、维护陵墓的人,而奴仆跟着主人姓,因此这5户人也全都改为孔姓。 到了后梁,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奴仆中一名叫做孔末的人趁乱伙同一批暴徒,

  • 城楼上的两书童,才是空城计最大疑点?难怪司马懿看后会立马撤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吗,司马懿空城计阅读答案,司马懿看穿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

    说起三国,相信很多人对于里面的文臣武将都有所了解,尤其是诸葛亮。诸葛亮智计无双,是三国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空城计的故事中,竟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的将司马懿的数万大军吓退,这是障眼法,但是也是一场心理战。司马懿多疑,而诸葛亮就是利用了司马懿的这一点,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引起司马懿的怀疑,让他认定城中有伏兵的

  • 战国七雄中,赵国为什么最后一个称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国和七雄,战国赵国的女人漂亮,战国全面战争赵国攻略

    [var1]一首先,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就僭越称王了。楚武王三十七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楚武王闻讯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周成王提举我的先公,竟然只封给他子爵的土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于

  • 三国乱世里,五大文武双全的名将,第一有些出人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陆逊第五位:陆逊陆逊,东吴的大都督。要说周瑜是东吴的开创者之一,那么陆逊就是东吴的守护者。他一生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经历大小战役数百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每战他必亲临战场,充分的展现出了其名将的风采!邓艾第四位:邓艾邓艾,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一生主要致力于抗蜀事业上。前半生主要防

  • 三国乱世里,他被称三国第一谋士,曹操若重用三国或能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贾诩却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在历经三个朝代效忠多位帝王,他的地位崇高且不像司马懿那样被无限猜忌,这也是贾诩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原因之一!贾诩的“毒士”名头此名非虚,曾因他的毒计直接将大汉的江山彻底给葬送。在当时,吕布王允行刺董卓成功,大权再次回到汉帝手中,西凉旧部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汉王朝又不愿意接受

  • 从《韩非子》看皇帝的自我修养之运用权术巩固地位安国定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用说,搞“刑名之学和“法术之士””的谋臣是大臣们的死对头也是贵族们的死对头。韩非用吴起的话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翻译白话: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var1]为什么大臣的权势

  • 刘备袁绍大败后迅速生病去世,为何曹操大败却能精神抖擞活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同样都是输了一场仗,三人的结局差别为何这么大呢?第一,受损失的程度不同。官渡之战,袁绍的11万人马丧失殆尽,所占据的地盘也差不多都落入曹操的手里。而且袁绍看不见复苏的希望,他唯一的办法是退到少数民族乌桓所在的地方。但后来他儿子的实践证明,即便退守到乌桓,依然只有死路一条。夷陵之战,刘备的军队损失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