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汉之争:韩信不战而屈人之兵,燕国投降,北伐战果却被刘邦拿走

楚汉之争:韩信不战而屈人之兵,燕国投降,北伐战果却被刘邦拿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42 更新时间:2024/1/7 23:15:32

韩信在灭赵国时,下了一个军令:活捉李左车之人,赏千金。有钱好办事,千金赏金一下,很快活的李左车就被五花大绑地给韩信送来了。韩信一看立马赔上笑脸,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对部下大声斥责道:怎么能如此对待贵客。

[var1]

随后两人落座,韩信以待师长之礼虚心求教:我想乘胜追击灭掉燕国,先生睿智,你看该怎么做?

李左车一看韩信这个谦卑有礼态度,再一想自己败军之将身份,还是什么都没说。

但韩信并没有打算这么放过他,继续游说:昔年百里奚如此大才,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但他到了秦国后,秦国却得以称霸,可见不是百里奚愚蠢而是秦国贤明。这场战如果陈馀听了先生您的计策,现在阶下囚就是韩某了。

李左车听到韩信如此抬举自己,自己也不能太不识时务,于是先发明了一句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成语,都是在一句句的交谈中迸发出来的精华。

[var1]

李左车先放低了身段,以愚者自居,遂向韩信阐述了自己的灭燕之策:现在派兵攻打燕国是不明智的,将军连续作战久矣,此时率疲军去攻燕,如果久攻燕国城池不下,将军的弱点必然会暴露在燕军面前,燕国就更不可能投降了,所以现在将军应该犒赏三军,只要摆出要攻击齐国的假象就可以了,然后派使者去燕国招降,以将军的威名震慑燕国。

韩信一听有理,于是就在赵国地面上开起了party,并放出话,仗没打够,还得继续,下一个就是燕国,让燕国好自为之。在开了多天的party和舆论做足的时候,派使臣去燕国招降,果然燕国投降了。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建议,成功用嘴啃下了燕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自此北方大定。

再来看一下现在的局面,韩信前后一共用了5万人,先是平了魏国,后是灭了代、赵和燕国,前后就只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要知道商鞅变法后崛起的秦朝在兵力和战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打了上百年,韩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就快速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可见韩信战术之强。

韩信从后勤科长一步登天成为大将军,到平定北方仅仅一年的时间,可以说韩信出道即巅峰,天下无人可出其右。

韩信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是,可以做无米之炊!

刘邦只给韩信3万人让他去灭魏,这么大的活计就只给这么点人,刘邦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的,毕竟3万人在当时的荥阳一线几十万的大会战能起的作用杯水车薪,但韩信就用这三万人办到了,不仅如此韩信还给大本营输送回好几万的俘虏。

率军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些因素对韩信好像没有影响一般。

[var1]

先说天时。

韩信的北伐都属于侵略行为,而且韩信在三晋之地毫无人脉可言,但无论是魏豹还是赵歇都有着贵族的支持。韩信作为一个外人,得到的最好的待遇可能就是百姓两不相帮。

而且韩信这一路走来玩的都是闪电战。历史上所有的闪电战都会迅速让自己失去民心,因为闪电战的快速就注定会大范围地破坏掉原来的百姓的生活节奏,所以韩信攻占三晋之地毫无天时可用。

再说地利。

韩信这一路过来,面对的不是大水就是山岭。渡过黄河天险,穿过井陉道,韩信的种种神奇,确实称得上国士无双。

最后人和。

人和就更别提了,韩信手底下的兵都是不是自己训练的,是跟老大借的,至于兵员素质如何,估计他心里也没底!指挥这么一支陌生的部队,要别人一定挠头,但在韩信看来好像全然无所谓。

为什么要背水结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韩信心里也没底,这群人能不能顶住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害怕士兵们临阵脱逃,背水结阵,把他们往死路上逼,人只有面对死亡才能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韩信用了极少的代价,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情况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整个北方,就当韩信收拢降兵降将,准备东攻齐国的时候,大哥刘邦的求救信到了。

就在韩信在北方势如破竹的打地盘的时候,荥阳战场出现了变局。原本在南方骚扰楚军的英布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彻底击败了,龙且率大军回援荥阳前线。

[var1]

龙且大军的到来,让本来处于均势的楚汉双方天平立刻倾斜,刘邦开始越来越吃紧。刘邦下令韩信把灌婴的骑兵调回荥阳前线,同时将俘虏的赵国士卒打包迅速南下支援。

韩信此时就像分公司的经理一样,好不容易跑成几单大生意,钱刚到手,正计划扩大分公司呢!就被总公司一句“拿来吧你”把资金全拿走了。

更坏的消息是,楚国作为昔日大哥,看到北方的小弟们快给韩信灭干净了,就剩最后一个昔日里闹掰过的齐国了。项羽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弟,也为了保护自己后方的安全,对投降了汉军的赵国,开始了不断的骚扰。

韩信此时手里的“钱”被大哥无条件拿走了,同时还得防御来自楚军的骚扰,没有办法东攻齐国的计划暂缓执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周初期周王的眼中钉——东夷霸主:徐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字数 1823——阅读约4分钟周朝初年,三监之乱爆发,周公与召公领兵东征,除了歼灭宗亲叛乱,一方面还要征服东夷。在众多的东夷诸国中,徐国,是最为强盛的一支。对周天子来说,他就是位于王朝东面的隐患。《元和郡县志》:“徐城县……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周穆王闻

  • 武王伐纣,姜子牙任命的四大先行官为何感觉远不如三位督粮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姜子牙点兵伐纣,纣王和姜子牙的关系,姜子牙伐纣灭商的简介

    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由于文学作品中描写是有侧重点的,所以先行官看起来要比督粮官高大上,因为每每出彩儿的戏份基本都在先锋和主将身上。比如隋唐里刘武周兴兵犯唐,以宋金刚为元帅,尉迟恭为先锋,结果尉迟恭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打得李建成溃不成军,而在这一战中,压根没有人知道负责运送粮草的是谁。但实际

  • 姜维是魏国的将士,被迫投降到了蜀汉,为什么最后誓死效忠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虽然说在北伐这个事情上姜维有着穷兵黩武的嫌疑,可是身在蜀汉的那种形式里面,如果 不是一直保持对外作战,不让所有的士兵一直保持着斗志。那么整个国家的堕落速度将会 是很快的,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只要是那些割据蜀地的势力,又有几个能够有好结果的。 实际上就是因为川蜀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养人了,人们拥

  • 玛雅文明,并不是外星文明的杰作,或是3000年前殷商文化的传承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19世纪之前,人们对于中美洲的古代历史一直非常陌生。尽管有无数的欧洲殖民者来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开辟出新的文明,而他们所认识的上著历史,依旧是几乎一片空自。与此同时,在当地一些地方,广泛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英俊的王子得知密林处有一个神秘的城堡,城堡里的人全部遭到了魔鬼的诅咒,而一直沉睡下

  • 史记揭秘|汉武帝他姥姥,女版“吕不韦”,跌宕起伏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就像吕不韦“奇货可居”秦质子子楚,从而意外地成就了秦始皇一样,汉武帝的成功也得益于一个人的经营。这个人便是汉武帝的姥姥,汉景帝的丈母娘,汉景帝之后的母亲臧儿。吕不韦大胆的政治投资,凭借的是经商眼光,判断子楚虽是秦国在赵国的质子,却大有潜力。而臧儿女士仅仅凭借卜筮了一卦,就敢于将女儿作为政治投资去冒险

  • 中国改名最失败的10个城市:赵云的故乡、纣王的都城皆在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上下五千年,可谓非常地璀璨夺目。大秦的咸阳,西汉、隋唐的长安,东汉、隋唐的风起洛阳,元明清的北京都是繁华一时的大都城。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很多古城都衰落了,不仅地位一落千丈,连城市名字都变得非常委屈。不信,我们就看看这些悲催的古城,这名字确实太委屈。01.改名失败第10名:合肥合肥这名字看起来

  • 你以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吗?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帝独尊儒术有什么好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家思想

    [var1]汉武帝时期,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以恢复,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库充盈,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粮仓储存的粮食吃不完,都发霉了。但另一方面,地方势力坐大,与朝廷分庭抗礼,汉武之前就发生了“七王之乱”,加之匈奴步步紧逼,这些问题成为汉武帝最为头痛的问题。他想找一个办法,把分散到地

  • 东晋十六国:前赵,一个自称汉后裔的匈奴人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匈奴相当于现在哪个省,赵信为什么投降匈奴,匈奴暴君桑儿

    刘渊,一个自称汉后裔的匈奴人,建汉赵政权刘渊何许人也?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忻州)匈奴人,西汉时期冒顿(mò dú)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 ,于夫罗(南匈奴单于)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氏。[v

  • 周武王宣布的纣王四大罪是否有道理?甲骨文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泰誓》的记载表明,纣王的罪行很多。“焚忠良,择孕妇。朝廷之腿,割智者之心”等。还有“违反五个常任理事国”。但“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典型的儒家伦理。汉代董仲舒好不容易提出来,武周王怎么能说出“五常”呢?因此,《泰誓》章纣王的罪行无疑是不真实的。相比之下,《牧誓》就真实多了。书中记载,武王在

  • 战国四大名将,个个是百年一遇的将才,最终却仅有一人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四大名将出自两国战国时代的“战”,其主流可以说是其他六国和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的交锋。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国家和秦国的交锋,除了偶尔的灵光一现,大多数时间是被按在地上摩擦,只有赵国还能勉力抵抗,偶尔还能小胜。战国时代的四大名将,其实只是分属秦、赵两个国家。为何会如此呢?先看一下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