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灭赵国时,下了一个军令:活捉李左车之人,赏千金。有钱好办事,千金赏金一下,很快活的李左车就被五花大绑地给韩信送来了。韩信一看立马赔上笑脸,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对部下大声斥责道:怎么能如此对待贵客。
[var1]
随后两人落座,韩信以待师长之礼虚心求教:我想乘胜追击灭掉燕国,先生睿智,你看该怎么做?
李左车一看韩信这个谦卑有礼态度,再一想自己败军之将身份,还是什么都没说。
但韩信并没有打算这么放过他,继续游说:昔年百里奚如此大才,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但他到了秦国后,秦国却得以称霸,可见不是百里奚愚蠢而是秦国贤明。这场战如果陈馀听了先生您的计策,现在阶下囚就是韩某了。
李左车听到韩信如此抬举自己,自己也不能太不识时务,于是先发明了一句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成语,都是在一句句的交谈中迸发出来的精华。
[var1]
李左车先放低了身段,以愚者自居,遂向韩信阐述了自己的灭燕之策:现在派兵攻打燕国是不明智的,将军连续作战久矣,此时率疲军去攻燕,如果久攻燕国城池不下,将军的弱点必然会暴露在燕军面前,燕国就更不可能投降了,所以现在将军应该犒赏三军,只要摆出要攻击齐国的假象就可以了,然后派使者去燕国招降,以将军的威名震慑燕国。
韩信一听有理,于是就在赵国地面上开起了party,并放出话,仗没打够,还得继续,下一个就是燕国,让燕国好自为之。在开了多天的party和舆论做足的时候,派使臣去燕国招降,果然燕国投降了。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建议,成功用嘴啃下了燕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自此北方大定。
再来看一下现在的局面,韩信前后一共用了5万人,先是平了魏国,后是灭了代、赵和燕国,前后就只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要知道商鞅变法后崛起的秦朝在兵力和战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打了上百年,韩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就快速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可见韩信战术之强。
韩信从后勤科长一步登天成为大将军,到平定北方仅仅一年的时间,可以说韩信出道即巅峰,天下无人可出其右。
韩信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是,可以做无米之炊!
刘邦只给韩信3万人让他去灭魏,这么大的活计就只给这么点人,刘邦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的,毕竟3万人在当时的荥阳一线几十万的大会战能起的作用杯水车薪,但韩信就用这三万人办到了,不仅如此韩信还给大本营输送回好几万的俘虏。
率军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些因素对韩信好像没有影响一般。
[var1]
先说天时。
韩信的北伐都属于侵略行为,而且韩信在三晋之地毫无人脉可言,但无论是魏豹还是赵歇都有着贵族的支持。韩信作为一个外人,得到的最好的待遇可能就是百姓两不相帮。
而且韩信这一路走来玩的都是闪电战。历史上所有的闪电战都会迅速让自己失去民心,因为闪电战的快速就注定会大范围地破坏掉原来的百姓的生活节奏,所以韩信攻占三晋之地毫无天时可用。
再说地利。
韩信这一路过来,面对的不是大水就是山岭。渡过黄河天险,穿过井陉道,韩信的种种神奇,确实称得上国士无双。
最后人和。
人和就更别提了,韩信手底下的兵都是不是自己训练的,是跟老大借的,至于兵员素质如何,估计他心里也没底!指挥这么一支陌生的部队,要别人一定挠头,但在韩信看来好像全然无所谓。
为什么要背水结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韩信心里也没底,这群人能不能顶住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害怕士兵们临阵脱逃,背水结阵,把他们往死路上逼,人只有面对死亡才能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韩信用了极少的代价,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情况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整个北方,就当韩信收拢降兵降将,准备东攻齐国的时候,大哥刘邦的求救信到了。
就在韩信在北方势如破竹的打地盘的时候,荥阳战场出现了变局。原本在南方骚扰楚军的英布被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彻底击败了,龙且率大军回援荥阳前线。
[var1]
龙且大军的到来,让本来处于均势的楚汉双方天平立刻倾斜,刘邦开始越来越吃紧。刘邦下令韩信把灌婴的骑兵调回荥阳前线,同时将俘虏的赵国士卒打包迅速南下支援。
韩信此时就像分公司的经理一样,好不容易跑成几单大生意,钱刚到手,正计划扩大分公司呢!就被总公司一句“拿来吧你”把资金全拿走了。
更坏的消息是,楚国作为昔日大哥,看到北方的小弟们快给韩信灭干净了,就剩最后一个昔日里闹掰过的齐国了。项羽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弟,也为了保护自己后方的安全,对投降了汉军的赵国,开始了不断的骚扰。
韩信此时手里的“钱”被大哥无条件拿走了,同时还得防御来自楚军的骚扰,没有办法东攻齐国的计划暂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