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两宋有19位皇帝,唯一不被正史承认的皇帝是谁?为何会这样?

南北两宋有19位皇帝,唯一不被正史承认的皇帝是谁?为何会这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87 更新时间:2024/2/18 21:52:05

赵旉出生时,赵构刚刚登基为帝,对赵构来说那是双喜临门,事业、家庭双双得意,给了面对金兵进攻惶惶不可终日的赵构一丝慰藉。

作为宋高宗赵构的独子,赵旉一出生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未满月,就被拜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未满月的国公,我想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然而,赵旉出生的时机却是不对。虽说生在皇家,荣华富贵是不缺的,但是若是生在乱世的皇家,那可就不一定,别说荣华富贵,可能连性命都不保,毕竟乱世之下,最危险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皇家,随时都有可能被权臣利用,身死道消,甚至是被灭满门。

赵旉就是生在南北两宋交替的那段乱世,金国灭北宋,赵构立南宋,而后赵构为躲避金兵的追击,从北方逃到南方,从南京逃到扬州,从扬州逃到镇州,又从镇州逃到杭州……

父亲都在逃,做儿子的自然也只能跟着逃,就这样赵旉还未好好看看这一世界,便只能跟着自己的父亲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还不够,走路都不太稳的赵旉还被“乱臣贼子”利用,作为与自己的父亲赵构作对的筹码,最后被活生生吓死。

1129年,赵构为躲避金兵追击,再次开逃亡之路,从镇州逃往杭州。

也就是在杭州,发生了两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廷政变之一,即“苗刘兵变”。这次兵变对宋朝,乃至中国后世影响尤为重大,不但造就宋朝历史上唯一不被正史承认的第11位皇帝宋简宗,让赵旉早夭,更是让赵构绝嗣,从而宋朝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头上。

“苗刘兵变”的主导者就是殿前都指挥使苗傅和御营右军副都统制刘正彦。他们因不满王渊这等奸臣非但没有被惩治,反而扶摇直上,官越做越大,而自己战功卓越,为南宋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官职却没有得到任何提升,只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金银财宝。

两相比较,苗刘二人决定造反,推翻宋高宗,立赵旉为新君,从而以功臣的身份,获得无上之权势,成为权倾朝野之臣。

而因赵构逃跑得太快,且多数手握重兵的将领都在各处要地镇守,抵御金兵的入侵,所以此时护卫杭州的只有苗傅统率的军队,这也就给了苗傅兵变的机会。于是,苗傅便决定联合刘正彦起兵造反,逼宋高宗赵构退位。

3月26日,苗刘两人先是杀了王渊,而后在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的帮助下,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率兵入杭州城。

因为杭州城有战斗力的军队都在苗傅的手上,赵构手上根本就没有可用之兵,所以赵构只能与苗刘二人谈判,希望他们满足之后能退兵。

可是让赵构没有想到的是,苗刘二人的最终目的是让他退位,然后立自己的独子赵旉为帝。

纵使赵构万般不情愿,可在这般局势面前,赵构也没有任何办法,不答应可能会被乱兵杀死,答应还能有一个体面的身份,毕竟皇帝还是赵家人,立的皇帝也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两害相较取其轻,赵构也只能答应退位。

当然,答应退位前,赵构也提出了几个要求:一退位后自己的一切用度不能有任何短缺,需充足供应;二军政大事需交由太后决定,苗傅、刘正彦等人不得插手;三退位后,苗傅军队须退出城内,回到营地。

赵构能够答应退位,苗刘二人自然高兴,什么条件他们都无所谓,先答应下来再说,之后新君即位,他们自然有办法插手朝政。

就这样,2岁的赵旉被苗刘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成了宋朝第11位皇帝。

然而,赵旉的皇帝身份,其他在外手握重兵的将领都不承认。想来也是,赵构待他们不薄,而赵旉是被苗刘二人给推上去的,就算封赏也轮不到他们,可是现在他们要是平定叛乱,再次拥立赵构复位,那待遇可就不一样了,有着拥立之功的他们,赵构肯定不会亏待他们。

如此,赵旉登基仅仅26天,苗刘兵变就被随后从各地赶来的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人平定。随后,苗刘二人被杀,赵构复位。

赵旉退位后,因为此前在苗刘兵变中受到惊吓,生了大病。之后,因为宫人不小心踢到金炉发出声响,赵旉受到惊吓,病情加重而早夭,年仅三岁,可以说是活生生被吓死的。

赵旉死后,赵构并没有承认他的皇帝身份,毕竟他的登基是一场兵变造就的,而不是赵构主动退位禅让给他的。赵构自然不会承认。赵构不承认,就代表整个南宋史不承认,毕竟连开国皇帝都不承认,他们这些后辈子孙又怎敢认。

之后,因为宋史不承认,加之赵旉在位时间又短,且得位不正,是兵变推上去的,所以历代王朝在编修宋书的时候,也不承认这个皇帝。

如此,基于以上原因,也就导致赵旉这位曾经的皇帝不被史学界所认可。

至于“宋简宗”这个庙号,是元末韩宋政权建立者韩林儿追谥的。原本如果韩林儿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或许赵旉的皇帝身份会被认可,可是韩林儿没有,连他的皇帝身份都没有被多数人认可,他追谥的赵旉又怎会被人认可呢!

更多文章

  • 雍正给乾隆夹了一块肉,乾隆的做法,让雍正下决心立他为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王朝,皇室子弟的争斗可谓是非常的激烈。不管是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还是雍正年间前朝和后宫瓜葛着谋取皇位,大家都可以看出,想要坐稳皇帝的宝座,必定是难上加难。而作为清朝最长寿的乾隆皇帝,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他的谈论可谓是从未停止过。尤其是乾隆在弥留之际对身边的小太监吐露出了他继位的真相。竟然是因为雍正

  • 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照和明武宗朱厚熜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嘉靖是明朝第11位皇帝,正德是明朝第10位皇帝,那么按理说嘉靖能够继承正德的地位,他们应该也是父子关系,但是实则不然。嘉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佑樘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而明武宗朱厚照出生

  • 吴三桂死后,陈圆圆的结局,知道的人为何这么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向来被世人所抨击,软弱和腐败就是它身上的标签,那个朝代也是中国最悲惨的时代,后来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的发生,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就是吴三桂。14岁的时候,陈圆圆的义父和义母在战乱当中身亡,后来没有任何依靠的陈圆圆沦为了红尘中有名的妓女。陈圆圆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很多文人雅士都前来捧场,当然也让官场上

  • 宋仁宗痛哭,亲自开棺验尸:“我不是个好皇帝,也不是个好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有好名声的皇帝不是太多,仁宗恰恰是那么一个,他是宋朝的第四任大当家,干的有声有色。但是长期以来,令人们对宋仁宗倍感兴趣的,不是在他的治下宋朝达到了盛世的顶峰,而是一桩出名的历史故事——“狸猫换太子”。宋真宗时期,后宫有两位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此时真宗无子,于是谁先生出来儿子,那个孩子就是未来

  • 民国时就有电了,为什么后来还点了40年煤油灯?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电,也没有电灯可以用来照明。虽然有蜡烛和油灯这种照明方式,但对于古人的一般家庭来说,这些东西也是额外的负担,能节省一点是一点。所以古人的作息方式几乎跟随太阳,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方法,一到太阳落山,八九点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卧床休息了。而在电灯发明后,给人类的黑夜带来了光明

  • 朱元璋建立明朝,晚年太子去世,68岁得女,驾崩前却不许儿子进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蜡像晚年的朱元璋依旧多情,年近70岁的时候还宠幸了一个宫女张氏,神奇的是居然还有了一个女儿宝庆公主,她是朱元璋众多子女中最小的一个。朱元璋老来得女,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三个儿子接连去世对朱元璋打击很大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秋天病倒的。一开始,他病得并不严重,虽躺在床上

  • 北宋“睡仙”一觉可睡100余天,从赵匡胤手中赢走华山,享年118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北宋年间就有这么一个人称“睡仙”的神人——陈抟,他拥有一睡就能睡上一百多天的本领,而且他曾从宋太祖赵匡胤手中赢走华山,并悠然自得地成了一名隐士。生而不能言陈抟出生于一个贫民之家,常年会闹灾荒,父母就以打鱼为生。对于生活一直拮据的家庭来说,孩子的发育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先解决温饱问题才是第一,所

  • 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征税,从哪来的军饷?靠啥与清朝对抗14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了,虽然《天朝田亩制度》最后并未得以实现,但是这次起义的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有传言说,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却压根不担心军费,那么靠什么对抗满清政权14年的时间呢?落第秀才要造反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太平天国在十多年的发展与战争过程中是分不同阶段的,开始的时候不纳粮,在政权稳定之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呢?朱元璋:不是我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有多英雄人物?他看不出来朱棣有才能。他为什么不立即立朱棣?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过世。这时,朱棣的确是皇子中的老四 。朱彪一死,朱元璋迅速就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彻底忽略了楚王朱贤、金王朱贤和燕王朱棣。说到底,这也是朱元璋的客观意向和“大儿子承继制”没有任何关系。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新朋友

  • 清朝最后一位国舅爷,活到2007年,晚年表示:姐姐婉容死的太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皇后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妻子——婉容,她的弟弟则是清朝最后的国舅爷——郭布罗·润麒。润麒生于1912年7月8日,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从小就在清宫廷出入。1933年,润麒和妻子一同去日本求学,在1938年回国。1945年日本 投降之前 ,润麒在溥仪的要求下,一起去了大栗子沟安身,但是,大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