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给乾隆夹了一块肉,乾隆的做法,让雍正下决心立他为储

雍正给乾隆夹了一块肉,乾隆的做法,让雍正下决心立他为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51 更新时间:2024/1/23 20:37:20

在清朝,皇室子弟的争斗可谓是非常的激烈。

不管是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还是雍正年间前朝和后宫瓜葛着谋取皇位,大家都可以看出,想要坐稳皇帝的宝座,必定是难上加难。

而作为清朝最长寿的乾隆皇帝,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他的谈论可谓是从未停止过。

尤其是乾隆在弥留之际对身边的小太监吐露出了他继位的真相。

竟然是因为雍正给乾隆夹了一块肉,而乾隆的做法,让雍正下决心立他为储。

素来对政事严苛的雍正在选择自己继承人的时候竟然如此草率?

而乾隆又做了什么让雍正下定决心把储君之位放心给他呢?

(一)“最受康熙宠爱的皇孙”

事情还是得从康熙年间讲起。

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六岁扫除乱臣,得以亲政。

他中年时期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西北亲征葛尔丹,联络蒙古,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开创了“康乾盛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史书盛赞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在晚年的生活却十分孤苦。

康熙一共有14个儿子,在清王朝历代君主当中算得上是多的了。

但是他与皇子们的感情实在称不上有多好。

一方面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带领部下们南征北战,常年不在京都。

儿子们想见上父亲一面可谓是难上加难。自然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康熙中后期,皇子们对储君之位的争夺已初见端倪。

前有太子把持政事,后有八贤王操控朝局,然后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老四。

皇子们之间的阵营划分清晰明了、朝堂之上的党争激烈,使得康熙不得不对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儿子进行打压。

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太子会两废两立、八贤王因“毙鹰事件”远遁朝堂,老四也“一心”回归田园生活,不再过问政事的原因。

因为以上种种,康熙始终与他的儿子们隔着一堵墙,无法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

直到有一年春天,年仅十岁的乾隆入了康熙的眼,从此乾隆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时候正值清王朝的三月春猎,由皇帝带领宗室贵族们一起去周边附属的游牧民族地区打猎。

一方面是锻炼八旗子弟的弓马骑射能力,另一方面是展示八旗精兵的勇武,震慑周边的游牧民族。

当时弘历有幸被父王带去参加了这一场狩猎。

晌午的时候,康熙随侍的护卫猎得了几匹野狼,并将这几匹野狼锁在笼子里,呈上帐内。

这时候康熙正在和几个游牧民族的首领在帐内谈话,里面有不少宗亲和近臣.

而弘历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外围看着父王和众位叔伯你来我往,谈笑风生。

然而,异变突起,打破了这看似和谐的画面。

笼子里的几匹野狼突然变得狂躁不安,极力挣扎要冲出铁笼!

而随侍的侍卫没有反应过来竟然让这几匹野狼冲了出来。

其中有一匹野狼直愣愣地奔着弘历张开了血盆大口!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弘历没有丝毫慌乱,立即拿起手边滚烫的茶水往野狼脑袋上狠狠一砸!

野狼顷刻被烫得倒地哀嚎,弘历因此躲过一劫。

而这一幕正好被闻讯赶来的康熙看在眼里。

康熙觉得弘历虽然年龄尚小但在危险之际却不慌不乱、从容不迫,很有当年自己的风范。

从此,康熙便对弘历上了心,并因此重重奖赏了弘历和他的父王。

在之后的几天狩猎中,康熙单独召见了弘历一次。

康熙对他的儿子们都不怎么亲近,更别提孙辈们了。

一般人见到九五至尊肯定会吓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但是弘历却不卑不亢、从容有礼地和康熙交谈,就连康熙考核他的功课也是对答如流。

康熙被这个孙儿惊艳到了,儿子们都紧紧盯着他座下的龙椅,平日里和他说话都是掺杂着几分利益,而弘历却不会图谋他的皇位。

如果把弘历带在身边养着,没准还能体验到寻常百姓家的天伦之乐呢!

于是,康熙在回宫后就问了雍正弘历的生辰八字。

随后康熙就直接将弘历接到身边亲自教读书,甚至还会培养他学习骑射和射枪。

有时在处理政事时,也不会刻意回避弘历。

而弘历自己也非常争气,他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

因此,康熙非常疼爱弘历,甚至远远超过了他的儿子们。

(二)“雍正的继位其实是托了弘历的福”

众所周知,论朝堂上大臣的支持力度,雍正远远不及八阿哥,也没有“八贤王”的美誉;

论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雍正又远远不及太子,他的母亲也没有孝诚仁皇后出身高贵。

雍正不是康熙最优秀的儿子,那为什么这么皇位轮到他来做呢?

史书上记载,雍正皇位得以顺利继承确实与弘历有很大关系。

前面我们讲到过了,弘历是康熙最疼爱的一个孙儿,康熙难免不会因为弘历而对雍正加以关照。

弘历自己也明白,且不论康熙的宠爱本就让自己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何况,自己的父亲与叔叔伯伯们内斗非常严重,如果不是他的父亲坐上皇位,自己一定会被牵连,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所以,于情于理弘历的心也是偏向雍正的。

而在康熙晚年,皇子们的夺嫡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朝政每天都被搅弄得混乱不堪,这让康熙十分疲惫。

而弘历却是被康熙长年养在身边的,对于康熙的心思,弘历怎么会看不出来。

更何况,在康熙手把手的教导之下,弘历对政治的敏感性可是很高的。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深陷党争泥沼的皇子们有时候的政治觉悟甚至还不如一个孩子高。

在一个中秋家宴上,弘历让随侍的小太监将自己秘密写下的一封书信交给了他的父亲。

弘历写出了他对于现如今朝廷局势的分析,并向雍正说明,比起太子和八贤王,雍正现在并不占优势。

而且康熙现在对党争一事非常的痛恨,如果情势再紧张一些,康熙很有可能会直接出手干预。

所以不如换条路走,正是因为不占优势所以可以明面上退出夺嫡的阵营。

不如把目标转为赢得康熙的圣心。

宴会结束后,雍正仔细思考了弘历的这番话,发现这是一个可行之路。

所以史书上记载的雍正后期开始研究农事,喜欢在自己王府里种花种草,多半是弘历一番话的发。

雍正的做法,也确实得到了康熙的喜欢。

而太子、八贤王在康熙晚年相继得到清算后,彻底与皇位无缘。

随着雍正越来越营造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康熙也越来越爱重这个儿子。

在康熙临终之际,雍正服侍在侧,宣读了即位诏书,从而正式成为清王朝的下一位天子。

(三)“雍正的打算”

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争夺,有争夺就会血流成河。

对于皇位,康熙年间弘历尚可以置身事外,但是雍正即位后,他就已经深陷党争的漩涡之中了。

雍正对于这个儿子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雍正一方面忌惮弘历自小养在康熙身边,心机太过深沉。

弘历既懂得帝王心术,又懂得制衡之道,雍正怕自己遭到算计。

另一方面,弘历确实在一众皇子中聪颖出众,在朝中也得到不少大臣的拥戴,是大清朝储君的不二人选。

但是身为帝王,雍正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子比自己优秀的。

所以,在他继位后,一开始,雍正没对曾经帮助过自己夺得皇位的弘历另眼相看,反而致力于打压弘历的气焰,扶持自己的长子弘时。

弘时为人虽然老实本分,但是也有点小聪明,又有自己皇阿玛的支持,所以在雍正年间,弘时的名气很快盖过了弘历。

弘历当然看出来雍正是什么意思,他仔细合计了一番,发现和雍正硬碰无疑就是在自寻死路。

今时不同往日,从前弘历是康熙最疼爱的孙子,但是康熙已经崩逝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想成为储君,就必须得隐忍。

索性,弘历就收敛了自己的锋芒,伪装起自己来。

(四)“乾隆继位真相”

随着时间流逝,弘时与弘历两位皇子的皇位争夺结果也即将见分晓了。

一开始,雍正确实更喜欢长子弘时,但是弘时显然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

早年的时候,雍正考核弘时的功课,发现弘时的眼界太狭隘,对于政事上也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后来,雍正派给弘时处理的朝政大多数情况下都没令雍正满意,一些还甚至漏洞百出。

反观弘历,他提出的政见都让人眼前一亮,有许多甚至被雍正采纳。

并且弘历表面上是非常尊敬雍正的,并没有因为康熙的缘故就沾沾自喜,藐视君上。

所以后来,雍正渐渐妥协了,心里也确实更偏向这个曾经让他忌惮不已的儿子。

但是让弘历成为储君还需要一个契机。

眼下即将要开始的祭祀大典就是一场契机。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祭祀就是中国封建王朝一种庄严而盛大的活动。

天坛祭祀不仅要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最重要的是要乞求上天,保佑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重要的活动,所用的器物必须都是精美贵重的。

但是偏偏就有这么一种食物,虽然显得与祭祀大典格格不入,但又是必须要有的。

这种食物叫做“胙肉”。

在古代,“胙肉”用的肉一般是猪肉,羊肉,鹿肉等,用白水煮过,并未煮透,是半生不熟状态。

这种肉祭祀后不能浪费,而是要分给亲近的人,意思为“散福”。

而皇帝登位又被称为“践阼”,所以这种胙肉虽然难以下咽,但是却有着极为隐晦的意思。

雍正在祭祀结束后就拿着这种胙肉回了皇宫。

在接下来的午饭后,雍正就将弘历单独召来了养心殿用餐。

正在父子俩兴致正浓,相谈甚欢的时刻,雍正给老太监使了一个眼色。

老太监会意,就将“胙肉”端上了饭桌。

然后雍正立刻就将一块胙肉夹给了弘历。

这是也雍正对弘历的最后一次考验。

但凡弘历露出任何一点难为情,食不下咽的神色,雍正都会重新考虑继位人选。

所以,在弘历吃胙肉的时候,雍正都在偷偷观察弘历的神色。

所幸弘历并没有令他失望,弘历毫不皱眉,像平时用餐一样,不紧不慢地吃掉了。然后礼貌地拜谢洪恩,神色一如寻常。

雍正这才放下心来。

果不其然,没过几个月,雍正就开始秘密立储了,将弘历的名字藏在了大殿“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当康熙忌辰时,又单独让弘历代替自己去祭拜。

弘历成为乾隆皇帝就此尘埃落定。

不得不说,乾隆从少年时期就得到了康熙的喜爱,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而二十二岁又登基称帝,远不像雍正那样经历了九子夺嫡,一生坎坷,实在是一位幸运的皇帝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照和明武宗朱厚熜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嘉靖是明朝第11位皇帝,正德是明朝第10位皇帝,那么按理说嘉靖能够继承正德的地位,他们应该也是父子关系,但是实则不然。嘉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佑樘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而明武宗朱厚照出生

  • 吴三桂死后,陈圆圆的结局,知道的人为何这么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向来被世人所抨击,软弱和腐败就是它身上的标签,那个朝代也是中国最悲惨的时代,后来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的发生,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就是吴三桂。14岁的时候,陈圆圆的义父和义母在战乱当中身亡,后来没有任何依靠的陈圆圆沦为了红尘中有名的妓女。陈圆圆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很多文人雅士都前来捧场,当然也让官场上

  • 宋仁宗痛哭,亲自开棺验尸:“我不是个好皇帝,也不是个好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有好名声的皇帝不是太多,仁宗恰恰是那么一个,他是宋朝的第四任大当家,干的有声有色。但是长期以来,令人们对宋仁宗倍感兴趣的,不是在他的治下宋朝达到了盛世的顶峰,而是一桩出名的历史故事——“狸猫换太子”。宋真宗时期,后宫有两位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此时真宗无子,于是谁先生出来儿子,那个孩子就是未来

  • 民国时就有电了,为什么后来还点了40年煤油灯?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电,也没有电灯可以用来照明。虽然有蜡烛和油灯这种照明方式,但对于古人的一般家庭来说,这些东西也是额外的负担,能节省一点是一点。所以古人的作息方式几乎跟随太阳,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方法,一到太阳落山,八九点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卧床休息了。而在电灯发明后,给人类的黑夜带来了光明

  • 朱元璋建立明朝,晚年太子去世,68岁得女,驾崩前却不许儿子进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蜡像晚年的朱元璋依旧多情,年近70岁的时候还宠幸了一个宫女张氏,神奇的是居然还有了一个女儿宝庆公主,她是朱元璋众多子女中最小的一个。朱元璋老来得女,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三个儿子接连去世对朱元璋打击很大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秋天病倒的。一开始,他病得并不严重,虽躺在床上

  • 北宋“睡仙”一觉可睡100余天,从赵匡胤手中赢走华山,享年118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北宋年间就有这么一个人称“睡仙”的神人——陈抟,他拥有一睡就能睡上一百多天的本领,而且他曾从宋太祖赵匡胤手中赢走华山,并悠然自得地成了一名隐士。生而不能言陈抟出生于一个贫民之家,常年会闹灾荒,父母就以打鱼为生。对于生活一直拮据的家庭来说,孩子的发育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先解决温饱问题才是第一,所

  • 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征税,从哪来的军饷?靠啥与清朝对抗14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了,虽然《天朝田亩制度》最后并未得以实现,但是这次起义的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有传言说,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却压根不担心军费,那么靠什么对抗满清政权14年的时间呢?落第秀才要造反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太平天国在十多年的发展与战争过程中是分不同阶段的,开始的时候不纳粮,在政权稳定之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呢?朱元璋:不是我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有多英雄人物?他看不出来朱棣有才能。他为什么不立即立朱棣?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过世。这时,朱棣的确是皇子中的老四 。朱彪一死,朱元璋迅速就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彻底忽略了楚王朱贤、金王朱贤和燕王朱棣。说到底,这也是朱元璋的客观意向和“大儿子承继制”没有任何关系。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新朋友

  • 清朝最后一位国舅爷,活到2007年,晚年表示:姐姐婉容死的太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皇后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妻子——婉容,她的弟弟则是清朝最后的国舅爷——郭布罗·润麒。润麒生于1912年7月8日,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从小就在清宫廷出入。1933年,润麒和妻子一同去日本求学,在1938年回国。1945年日本 投降之前 ,润麒在溥仪的要求下,一起去了大栗子沟安身,但是,大栗

  • “闯王”李自成被杀后,一直坚定追随他的高皇后去了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假若自己的男人获得了成功,那么女人就很有可能会因夫而得富贵、享荣华;假若男人最终一败涂地,那么他的女人很可能会如草芥一般遭人轻贱。因此说来,古代很多愿意紧紧跟随在乱世英雄身边的女人大体上都是果敢坚定、独具个性的。一如项羽身旁的虞姬、吕布挚爱的貂蝉……她们不以成败来权衡丈夫和爱情,惟愿一心追随在爱人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