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征税,从哪来的军饷?靠啥与清朝对抗14年?

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征税,从哪来的军饷?靠啥与清朝对抗14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524 更新时间:2024/2/3 14:01:42

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了,虽然《天朝田亩制度》最后并未得以实现,但是这次起义的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有传言说,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却压根不担心军费,那么靠什么对抗满清政权14年的时间呢?

落第秀才要造反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太平天国在十多年的发展与战争过程中是分不同阶段的,开始的时候不纳粮,在政权稳定之后还是有税收,也就是纳粮的。

19世纪四十年代,一个身高将近一米八的,身材虚胖的汉子站在朝廷的榜前面默默无语,又是没有中秀才。自己一连考了四次,次次落地,怎么我连个秀才都考不中。这个在榜文前站着的人就是洪秀全,一个考了好几次童子试还是不过的读书人。

说起来,他和日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还真有些像,都是身材高大(特别是相对当时的两广人),然后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不过区别是他还有一份在乡村私塾教书的工作,总不至于饿肚子。但是第四次失败之后,他没有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样,立志考到老。

他干脆就不考了,而是暗暗发誓,再也不考清朝试,日后老子要自己开科取士。这句誓言要是让那些同窗知道就算不告他大逆不道试图谋反,总要嘲笑他大言不惭。自己开科取士,你以为你是谁?可是命运就是这么难以捉摸,谁能想到这个岭南胖子一举成谶,日后真做到了。

洪秀全自那之后发了一次高烧,梦中见到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加上他辗转从一位葡萄牙人处得来的,在当时可以算是非法出版物《圣经》,在书中得知一些关于基督教的识。在几次胡言乱语之后,他居然创立了一个教派——拜上帝会。

洪秀全对圣经可谓是重新创造,他提出上帝不止耶稣一个儿子,还有个次子就是自己,于是他自封教主开始了传教。

洪秀全在这方面颇有天赋,他看准了满清鸦片战争之后在广西统治薄弱,当地客家人和土著的矛盾尖锐。拜上帝会提出的“天下一家,同享太平”大有市场,赢得了当地客家人的拥护,入教的人越来越多。终于,到了1851年初,打着“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太平天国筹集资金的办法

当时的太平军是男女老幼全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初的开支就是入教的会众带来的财产,大家的钱大家花。太平军金田起义之后,一路北打破清军封锁,其中有胜仗,也有败仗。

但总的来说,胜得多,败得少,太平军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人,到后来的一百多万人。这么多人的兵力,全靠教徒加入时候缴纳的财产肯定不够。因为这些人不仅要吃喝拉撒睡,还要行军打仗,不仅要用到刀枪剑戟,还要用到火绳枪、抬枪、火炮、炸药。怎么办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缴获。战争中只要打败了清军和地主武装,就可以合理地收缴他们的武器、粮秣,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是如此,顺理成章。

第二个办法就是让地主老财捐资助饷。当时的中国是农耕社会,农村的富户就是地主,城里的富户除了乡下的大地主,就是做买卖的大财主。让他们捐资助饷就是让他们拿出钱来,因为战争中兵荒马乱,为了更多人获得平等,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

必然要让他们拿出钱来,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钱并不是自己赚来的,而是通过压迫穷苦人而获得的。让他们拿出钱来确保他们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很有人道主义精神了。

第三个办法就是没收满清官僚的财产。满清驻扎在各地的官僚大多数都选择顽抗到底,而那些在野也就是退休的官僚也大多选择组织团练武装对抗太平军。对于这些人的财产,太平军当然会选择没收。

敌人都已经真刀真枪地和你打了,你保护他们的财产不等于是无视自己士兵的生命吗?太平军当然不会这么做。有人说这是勒索?真是笑话。满清强行设卡收取厘金是不是勒索?还是收取保护费?不过是名目不同。

太平军不仅是用宗教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还是带有鲜明的民族革命色彩,所以日后的孙中山先生才自称“洪秀全第二”。在占领南京,并改名天京,在这里定都之后,太平天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有了土地的行政管辖权,之前筹款的方式自然就发生变化了。太平军集中财物的圣库制度虽然依然延续,但是已经逐渐失去了作用。太平天国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税收系统,从民间收取财物以支持对抗满清的战争。

太平天国对推翻满清功不可没

太平天国政权有其落后的一面,有对民众思想控制的一面,也有高层奢靡享乐,荒淫挥霍的一面。但是,这些弊端满清政权不仅也有,而且更严重。有人说天平天国的平等是空想,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平等才是主流,喜欢做奴才的只会是少数人的个性。

太平天国革命因为其思想局限性,也因为进入到热兵器时代之后的新形势,导致太平军面临多种势力的联合镇压。其高层不仅互相残杀,而且缺乏全局性的眼光,属于新时代的纲领《资政新篇》也难以得到实施。

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依然让满清的统治根基瓦解,也为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打下了基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呢?朱元璋:不是我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有多英雄人物?他看不出来朱棣有才能。他为什么不立即立朱棣?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过世。这时,朱棣的确是皇子中的老四 。朱彪一死,朱元璋迅速就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彻底忽略了楚王朱贤、金王朱贤和燕王朱棣。说到底,这也是朱元璋的客观意向和“大儿子承继制”没有任何关系。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新朋友

  • 清朝最后一位国舅爷,活到2007年,晚年表示:姐姐婉容死的太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皇后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妻子——婉容,她的弟弟则是清朝最后的国舅爷——郭布罗·润麒。润麒生于1912年7月8日,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从小就在清宫廷出入。1933年,润麒和妻子一同去日本求学,在1938年回国。1945年日本 投降之前 ,润麒在溥仪的要求下,一起去了大栗子沟安身,但是,大栗

  • “闯王”李自成被杀后,一直坚定追随他的高皇后去了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假若自己的男人获得了成功,那么女人就很有可能会因夫而得富贵、享荣华;假若男人最终一败涂地,那么他的女人很可能会如草芥一般遭人轻贱。因此说来,古代很多愿意紧紧跟随在乱世英雄身边的女人大体上都是果敢坚定、独具个性的。一如项羽身旁的虞姬、吕布挚爱的貂蝉……她们不以成败来权衡丈夫和爱情,惟愿一心追随在爱人左

  • 清朝为何一直忙着平定西北叛乱?明朝的西北似乎安定许多,这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矛盾。清朝在东北时期,就打败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地区,这让其他蒙古臣服于清朝。当时的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都已经臣服。但这种臣服并没有牢固,随时都会反叛。到1688年,清准战争打响,噶尔丹凭着强大的实力,不断东征,把漠北蒙古各部打得节节败退。漠北蒙古各部不断退到漠南蒙

  • 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时剩的数额大得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众所周知,衡量盛世与否的一大指标是国库的多少。据《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数据,康熙去世时,整个国家库存银两还剩2716万(并非之前谣传的800万两),雍正死后剩3453万,不过乾隆去世时候剩下银两的数量却令人大吃一惊。(一)跳水式财政下滑:从8000万两暴跌到2000万两清朝最强盛的时期被公

  • 宋朝党争失败可以全身而退,明朝党争失败却被赶尽杀绝,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明朝的党争,确实比宋朝的党争更激烈。而且,虽然打着道德的旗帜,但道德水准却要多低有多低。而表现在手段上,也是要多无耻有多无耻。宋朝党争,前期虽然激烈但非常规矩。党争的两股势力,一个是王安石的改革派新党;一个是司马光的守旧派旧党。斗争的目的也很清晰,就是要不要改革。王安石一派要改革,司马光一派也

  • 清朝乾隆年间大诗人,黄景仁十首诗,伤感情绪浓烈,诗风豪旷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年间,诗坛以黄景仁的名气为大,但他拥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个性,不会交际,与众人都合不来,对权贵也是冷眼相看。他的性情又放荡不羁,宁愿与戏子要饭,也不向权贵低头。黄景仁还是一位帅哥,在常人中间,鹤立鸡群,很多人想与其交往,但他却不理会,放在当下社会,黄景仁给人一种“不识抬举”的感觉。据说,黄景仁四岁的

  • 慈禧宣布立载括为“新皇帝”,为何他的亲生父亲却吓得磕头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同治皇帝真正死亡原因清朝倒数第三位皇帝同治的历史存在感相当之低,不是看过清朝历史的人甚至是不知道有这个皇帝的,很多人的印象估计都是咸丰皇帝死后直接就是光绪皇帝的,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慈禧亲儿子同治夹杂在中间的。同治皇帝仅仅19岁就去世了,如此短的寿命难免不会让人去多想,民间故事传说之中说同治皇帝是死于

  •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历史给出真相,朱元璋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后来果然被越王勾践逼得自杀,未能平安终老。这样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多疑的君王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频频猜忌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轻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彼此留有些许体面。心狠手黑的皇帝则会像勾践一样痛下

  • 康熙,果真称得上“千古一帝”?意大利有本书,揭露他荒唐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当年,有一位叫马国贤的意大利传教士,他作为“内廷供奉”在康熙身边待了十几年,回国后他写了一本名为《清廷十三年》的书,他所展现的康熙形象,可能要颠覆各位的认知咯!超长执政,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在了解康熙不为人知的一面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为何他会是很多人心中的“千古一帝”。首先就是在位时间,这足以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