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十万对六十万,朱元璋究竟是怎么赢的陈友谅?

二十万对六十万,朱元璋究竟是怎么赢的陈友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900 更新时间:2024/2/12 0:36:51

陈友谅出生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家中虽世代打渔为生,却也还算富裕,因此有读书的机会,略通文义。还曾担任过县中的小吏,也吃上了公家饭,但雄才大略的陈友谅目标不止于此。至正十五年(1355年)35岁的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后因战功升为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杀了前来投奔他的倪文俊并吞并了其军队。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攻陷安庆、龙兴路、瑞州、邵武、吉安路、抚州、建昌路、赣州、汀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攻陷衢州、襄阳路、信州。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害天完皇帝徐寿辉,后于采石矶的五通庙即皇帝位,建国“汉”,改元大义,史称“陈汉政权”。

朱元璋出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年),家中世代务农,十分贫穷,只读了几个月的私塾便辍学给地主放牛,以贴补家用。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家中只剩下自己和二哥朱重六。为了活命,朱元璋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入伍后因作战勇敢且机智灵活,便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征战四方。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攻占了应天,才使得他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了元末枭雄之一,和周围割据政权的矛盾也加剧。而朱元璋当时最大的威胁就是南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张士诚过于优柔寡断并且野心不足,不足为虑,只有陈友谅才是朱元璋最强劲的对手。可鄱阳湖大战中拥兵六十万的陈友谅却败给了只有二十万兵力的朱元璋,兵少势弱的朱元璋究竟是怎么赢的呢?

双方势力战前对比

陈友谅坐拥湖广鱼米之乡,版图最盛时包括了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及安徽南部,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战前兵精粮足,号称拥兵百万。出身渔家子的陈友谅十分重视水军作战,他的战舰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可容纳三千人,小一点的战舰也可容纳一千余人。反观朱元璋,所部总共二十余万人,辖地不过安徽和河南。而且朱元璋的士兵不善水战,所谓战船也不过都是些小船,面对陈友谅的楼船无疑是蚂蚁啃大象。那么为何陈友谅在兵力、战力“优势在我”的情况下变成了“又是宰我”呢?

陈友谅的执着

陈友谅发兵攻打朱元璋的第一战就是攻下洪都。洪都城是朱元璋的门户,万不可丢,朱元璋便派亲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按理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攻打一个仅有两万人驻守的城池,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可双方围绕洪都城展开了两个多月的攻夺,陈友谅始终无法破城,在朱元璋大军来援的情况下不得已撤围,这场战争也成为明军史上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陈友谅的战略意图应该迅速攻下洪都,为征伐朱元璋讨个头彩,也能动摇朱元璋一方的士气。可数十天都啃不下洪都这个硬骨头时,陈友谅就该灵活地调整战略。况且当时朱元璋正率军救援小明王,应天空虚,若陈友谅能够对洪都围而不打,再率领有生力量去断掉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那元末局势恐怕又不一样了。可惜陈友谅的执着让他错失了战机。

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撤围洪都后便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元璋。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日,两军在湖面遭遇,陈友谅的汉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见陈友谅如此排兵布阵,不禁大喜。虽然将战舰首尾连接有利于统一指挥,能够让战舰整齐划一的发起进攻,也能方便后船军队增援前船,但却丧失了机动性。朱元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大喜过望,他的小船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于是他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七月二十一日,双方再次展开激战,朱元璋的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了汉军前锋,还缴获了一艘巨舰。朱元璋阵营将领俞通海又乘风发炮,焚毁汉军20余艘舰船,汉军被杀和淹死者众多。但汉军作战也十分勇猛,甚至包围了朱元璋的座舰,老朱差点遭遇不测。这一天的战斗仍然十分胶着,双方分不出胜负。

七月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无奈舰小不能仰攻汉军巨舰,导致接连受挫。此时部将郭兴建议朱元璋用火攻的办法对付汉军,恰巧湖面上吹起了东北风,利于朱元璋。傍晚时分朱元璋选出了一支敢死队,驾驶7艘载满火药柴薪的渔船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火势迅速蔓延,汉军战舰很快就烈焰飞腾,陈友谅部瞬间死伤过半。朱元璋乘胜追击,又毙敌2000余人,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朱元璋倾斜了。

七月二十三日,陈友谅准备鱼死网破,率领战舰向朱元璋的旗舰展开猛攻,好在老朱移往了他舰,而旗舰已经被汉军击碎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天命所在,化险为夷。

七月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朱元璋随即下令军队发起攻击,击退了汉军。此战过后陈友谅再没有勇气和兵力主动对朱元璋发起进攻了,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驻左蠡,控制了江水上游,陈友谅则退保诸矶。

之后两军对峙了三天,汉军屡战屡败,前途迷茫。陈友谅手下的两名大将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朱元璋,致使汉军内部军心动摇,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陈友谅下令将所有俘虏杀掉,此举可谓是犯了兵家之大忌。朱元璋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将汉军俘虏尽数放回,还悼死医伤,这些被俘士兵回到汉军阵营后无疑是为朱元璋的仁慈做广告,彻底瓦解了汉军士气。

汉军内部已经分崩离析,毫无士气可言,朱元璋只需要堵住出口,围困汉军便可不战而胜。随后朱元璋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陈友谅被困湖中一个多月,军粮殆尽,只有突围和等死两条路了。八月二十六日,汉军孤注一掷,由南湖嘴突围,奈何朱元璋早就在途中设下埋伏,汉军又复走泾江,又遭遇朱元璋部将傅友德的阻击。汉军左冲右突都打不开生路,陈友谅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而亡,五万汉军投降。

从鄱阳湖决战中至少能看出陈友谅的两个失误,一是以铁索将战舰首尾相连,丧失了战舰机动性,给了朱元璋火攻的机会;二是杀降,不仅败坏了自己的仁德,还断了敌军的后路,使得朱元璋部对汉军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只有拼死作战。

说到底陈友谅败给朱元璋还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陈友谅从起兵到称帝打的都是顺风仗,作战对手都比较弱,军事能力得不到好的锻炼。而朱元璋则是一直屈居人下,依靠打硬仗恶仗获得战功一步步向上爬,军事能力十分突出。毛主席曾评价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可见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有多么强悍。

但不可否认的是陈友谅仍然拥有难以比拟的人格魅力,若不是遇到了开挂的老朱,陈友谅的帝王之路还会长些,不过以他嫉贤妒能、盲目自大、贪图享乐性格来看,恐怕也不会一统天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有位妃子死后,尸身被盗墓贼所侮辱,后来妃子托梦给皇子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中,主人公刘华妃的墓也遭遇过他们的洗劫,而在盗墓过程中,这帮贼子不仅拿了金银财物还侮辱了刘华妃的尸身!岂料这位妃子不堪受辱竟托梦给儿子,让这伙盗墓贼得到了惩罚。此玄幻之事还被撰写于志怪小说《广异记》中,我们来瞧瞧,这“尸身托梦复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凄惨刘华妃托梦给儿子,细述自己遭辱一事或许人们

  •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 唐德宗继位后,马燧出镇晋阳,东征叛藩西伐叛将,开启一生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以后,晋阳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军事压力:一是活动于塞北地区的回纥。二是太行山以东跋扈一时的河北藩镇。就前者而言,晋阳处于守势;就后者而言,晋阳则处于攻势。总之,晋阳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唐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唐德宗即位,其即位伊始就加强晋阳的防备,以河阳镇遏使马燧为太原尹、北都

  • 杨玉环有一特殊癖好,旁人很嫌弃唐玄宗特别喜欢,说有助于睡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本身是他儿子的媳妇,可是自从见到她之后,玄宗就对其一见倾心,之后茶不思饭不想,为了得到杨玉环,李隆基横刀夺爱直接把他从儿子身边抢了过来,就召进后宫之中。我们常说唐朝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可是不要误会古人的眼光,可能古时候的审美和现在有点不同,可是大体上却是想通的,杨贵妃的确略微胖一点,可是

  • 推翻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处置十万蒙古女子的?真相出乎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怎么推翻元朝,朱元璋灭亡元朝,朱元璋是怎么把蒙古人消灭的

    说起白手起家,出身草莽的皇帝,那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是最典型的例子,要知道他当初只是贫困百姓出身,没钱没势的,甚至连解决自己温饱都是问题,可是谁能想到后来他成为起义军首领,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虽然说朱元璋的故事很励志,在位期间也是励精图治,但是他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杀伐果断,为了掌权还屠杀了不少的无辜之人

  • 李自成攻入皇城后,皇宫中的嫔妃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世界虽然政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可全世界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血与泪的教训。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战争的背后,不论是输的一方还是赢的一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破败不堪的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山河,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国历史上无

  • 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魏征却说:你功劳大,有资格,但就是不准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他开始让人修建一些宫殿和园林,甚至还想重建洛阳宫,这可是当年他下令拆掉的呀。好在朝中还有魏征、张玄素等人拦着、劝着,并十分不客气地拿着夏桀、商纣、杨广等著名暴君和他作比较,他才暂时放弃了这些念头。不过,有一个古往今来皇帝的终极梦想,他还是很想实现的。这个梦想据说从舜、禹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秦汉

  •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想杀猪吃猪肉怎么办?老朱的方法令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猪与朱同音,这样一来平时人们说起吃猪肉,杀猪之类的话,朱元璋不会感到不适吗?其实根据史料记载,答案显然是不会的。明朝对于皇帝姓名的避讳,主要是避讳名,而不避讳姓。比如曾经有个开元县,因为和朱元璋有一个字相同,于是就开成了开原县。而像猪和朱,却很少有人避讳,包括杀猪行业也是如此。同时在书中,也没有对猪

  • 宋朝步人甲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能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再者说,步人甲根本也算不得一个兵种,更为准确地来说,步人甲是一种着重防御的军械装备。而且,步人甲所出现的时期,是南宋时代。根本谈不到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充其量,也就是在延续南宋国祚上起了作用。一个王朝的存亡,与军械或许有关,但军械也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关系。宋朝国祚的延续靠的根本不是步人甲。它靠的是“先

  • 康熙驾崩之后,十四阿哥仗着什么敢大闹灵宫,毫不收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驾崩后,远在西北担任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来到康熙的灵柩前,十四阿哥便大哭大闹,雍正到了仍然不知收敛。十四阿哥仗着什么敢大闹灵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仗着他和雍正是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这个胆量。雍正在继位之前,在兄弟们和大臣中的口碑并不是很好,兄弟中只有老十三、老十七和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