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试图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八思巴文,为何遭遇失败?

元朝试图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八思巴文,为何遭遇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45 更新时间:2024/3/30 16:43:46

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及蒙古化扩张主义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命国师八思巴创制了蒙古新字并于至元六年(即公元 1269 年)推行,并下令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了教习蒙古新字的蒙古国子学及诸路蒙古字学。

一、元代蒙古字学文化价值

1、八思巴与蒙古新字的创制

元代作为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其疆域横跨亚欧大陆,在其广袤的帝国疆域里生活着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等众多族群,它们语言各异、信仰各异、生活习俗各异,这些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元代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而这种多元文化的并存的现象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则是多语状态的盛行。

忽必烈创制蒙古新字以前,元朝境内使用的文字包括蒙古畏兀字、汉字以及亦思替非文字等,这些文字的使用对于元代的政治统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与挑战,它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培养许多精通各国文字的译史,这样才能保证政令在广袤的帝国疆域里没有阻碍的传达。

忽必烈一统中原后,不论是出于保持民族自尊心理的需要,还是从已有文字的实用性考虑,汉字及畏兀儿蒙古字都只是暂时的借用文字,并没有纳入忽必烈全国性语言推广计划之中。

忽必烈希望创制一种为蒙古统治者服务的、能译写一切文字的新字,从而实现对多语言文字并存的帝国的有效统治,并提升蒙古民族的文化地位。

中统元年(公元 1260 年),国师八思巴奉命创制新字。八思巴经过八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在古藏文及印度梵文的基础上,结合蒙古语音的特点制成一种方形文字——八思巴蒙古新字,亦称“方体字”、“方块字”。

2、八思巴蒙古新字创制的目的

忽必烈即位后,虽然还有南宋尚未降服,但是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作为统治中国的最高力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依靠使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文字,那么在统治的威信方面必然要大打折扣。

因此,蒙古人需要有适当的文字来记录政府的国库、军事和福利事物,去传播统治者的统治意图。

此外,多语状态的弊端已日渐显现,这些问题都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思考扭转这一局面的具体举措。

希望八思巴创制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字,用以征服朝显示自己的崇高地位。

忽必烈将蒙古新字的创制当做弥补“一代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将其作为树立和维护蒙元帝国国威的重要一面。

元代社会中生存着汉族、畏兀儿族、蒙古族等诸多民族,其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出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图,统治者需要通过文字——这种文化、教育的载体,去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使蒙古人在汉族文化的包围中逐渐的趋于同化,而最终走向自我覆灭的深渊。

它还试图通过文化的扩张,使多元性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最终达到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

忽必烈在新字颁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下旨道:“今后不得将蒙古字道作新字。”这说明他对于这种新型文字所代表的特殊意义的重视,希望通过确立这种新型文字的“国字”地位,同时更是确立以“蒙古国字”为载体的蒙古文化的主体地位。

二、八思巴蒙古新字的推行

1、蒙古新字推行的速度缓慢

蒙古新字颁行后,元代统治者先后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了学习这种新字的学校,招收百官子弟和百姓中的优秀子弟入学学习,并且规定官方所使用的文书、玺印、虎符等必须使用新字,还通过颁布一系列的诏书,以提高蒙古新字在元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统治者深知,想要使这种新兴的文字得以流传下去,必须得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平常百姓的认可。

但是,作为官方所使用的文书、诏令,平常百姓是很难接触到的,那么,统治者推行蒙古新字的计划也会因为受众面太小而难以维继。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想方设法使普通百姓也有机会接触到这种新型文字,所以通过发行印有八思巴蒙古新字的钱、钞,使得新字随着钱、钞的流通进入平常百姓家,深入一般居民的生活,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然而,即便如此,蒙古新字推行的进程依然不是十分理想。新字在统治阶级内部推行不利。在元世祖忽必烈一朝,这种蒙古字还只是极少数上层人士能够掌握,一般官吏尚不能习用。

2、设置蒙古字学校

随着新字推行的进一步深入,至元十四年(公元 1277 年)元代统治者设置了蒙古国子监,从仅存的史料中看,蒙古国子学、国子监的发展还是得到了统治者足够的重视。

元代蒙古国字学和蒙古国子监是从随朝的百官中挑选优秀的子弟为教育对象,并将他们分为正式名额生、陪堂生以及伴读,生员数量未有定额。

由此,我们很容易知道,正式名额生大多是百官子弟,并且由官给廪膳,对于他们的入学名额有严格的限制,而陪堂生大多招收的是一般庶民子弟,而且学费自理。

由于中央蒙古字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当时的政府培养一大批懂得蒙汉双语的翻译人才,因此,围绕这一教育目的,元代统治者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与实践。

三、蒙古新字推行失败

1、元朝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

汉族有汉字,畏兀人有畏兀字,蒙古族拥有成吉思汗时期创制的畏兀儿蒙古字,这些文字已经拥有了相当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地位。

因此人们没有掌握这种新型文字的愿望,也就是说,是否学习这种新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会产生影响,人们丧失了学习这种新字的兴趣。

因此这种鲜为人知的文字是不会马上被多数人所接受的,不论其是一种多么精确或者多么有效的文字,都会遇到过分依恋传统文字的人群的坚决排斥。

对于语言文字的推行不能简单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施行,而应该遵循顺乎其法,合乎民意,逐步推行的原则。

不过蒙古新字是由官方设计的,并且统治者还借助政治上的力量自上而下强制推行,推行时间很短,学习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其用途局限于对于官方文书、诏令的翻译。

因此只有少数身居上层的知识分子能够使用,普通官员尚不能习用,更谈不上深入一般百姓的生活,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交流所使用的必需品,以至于其对于普通民众也未能形成普遍而深入的影响。甚至在元朝灭亡后,这种文字也逐渐消失了。

2、蒙古字学对政府依赖性强

蒙古字学的经费开支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投资,教师也是由政府分派的,因此在元代晚期,由于战乱频繁,国家经济出现危机,对于学校投入也由此减少,加之教师及学生多应付差事,未能好生教习。

唇亡则齿寒,学校的衰微导致教授、传播新字的条件不复存在,因此蒙古新字的消失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

元代的中央和地方蒙古字学为政府培养了大批精通蒙汉双语的人才,保证了国家政令能快速而准确地在帝国的疆域里传达、执行,巩固了政府的统治。

其次,促进了蒙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多元一体化国家的进程。一方面在蒙古字学学习新字的不仅仅是蒙古族子弟,还包括汉人、南人及极少数的其它民族子弟。

在少数民族子弟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汉人也不断地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民族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元朝的蒙古新字虽然在统治者的极力推行下,有过短暂的发展高峰,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底蕴的缺乏加之其发展始终依靠的是对儒家文化经典的借鉴,其发展缺乏持续下去的动力源泉,因此,在与历经千年、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儒家文化的抗衡中,其失败的命运似乎是冥冥之

中早已注定的悲剧。

参考文献:《元史》《元典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二十万对六十万,朱元璋究竟是怎么赢的陈友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陈友谅出生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家中虽世代打渔为生,却也还算富裕,因此有读书的机会,略通文义。还曾担任过县中的小吏,也吃上了公家饭,但雄才大略的陈友谅目标不止于此。至正十五年(1355年)35岁的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后因战功升为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杀了前来

  • 唐朝有位妃子死后,尸身被盗墓贼所侮辱,后来妃子托梦给皇子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中,主人公刘华妃的墓也遭遇过他们的洗劫,而在盗墓过程中,这帮贼子不仅拿了金银财物还侮辱了刘华妃的尸身!岂料这位妃子不堪受辱竟托梦给儿子,让这伙盗墓贼得到了惩罚。此玄幻之事还被撰写于志怪小说《广异记》中,我们来瞧瞧,这“尸身托梦复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凄惨刘华妃托梦给儿子,细述自己遭辱一事或许人们

  •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 唐德宗继位后,马燧出镇晋阳,东征叛藩西伐叛将,开启一生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以后,晋阳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军事压力:一是活动于塞北地区的回纥。二是太行山以东跋扈一时的河北藩镇。就前者而言,晋阳处于守势;就后者而言,晋阳则处于攻势。总之,晋阳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唐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唐德宗即位,其即位伊始就加强晋阳的防备,以河阳镇遏使马燧为太原尹、北都

  • 杨玉环有一特殊癖好,旁人很嫌弃唐玄宗特别喜欢,说有助于睡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本身是他儿子的媳妇,可是自从见到她之后,玄宗就对其一见倾心,之后茶不思饭不想,为了得到杨玉环,李隆基横刀夺爱直接把他从儿子身边抢了过来,就召进后宫之中。我们常说唐朝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可是不要误会古人的眼光,可能古时候的审美和现在有点不同,可是大体上却是想通的,杨贵妃的确略微胖一点,可是

  • 推翻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处置十万蒙古女子的?真相出乎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怎么推翻元朝,朱元璋灭亡元朝,朱元璋是怎么把蒙古人消灭的

    说起白手起家,出身草莽的皇帝,那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是最典型的例子,要知道他当初只是贫困百姓出身,没钱没势的,甚至连解决自己温饱都是问题,可是谁能想到后来他成为起义军首领,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虽然说朱元璋的故事很励志,在位期间也是励精图治,但是他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杀伐果断,为了掌权还屠杀了不少的无辜之人

  • 李自成攻入皇城后,皇宫中的嫔妃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世界虽然政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可全世界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血与泪的教训。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战争的背后,不论是输的一方还是赢的一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破败不堪的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山河,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国历史上无

  • 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魏征却说:你功劳大,有资格,但就是不准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他开始让人修建一些宫殿和园林,甚至还想重建洛阳宫,这可是当年他下令拆掉的呀。好在朝中还有魏征、张玄素等人拦着、劝着,并十分不客气地拿着夏桀、商纣、杨广等著名暴君和他作比较,他才暂时放弃了这些念头。不过,有一个古往今来皇帝的终极梦想,他还是很想实现的。这个梦想据说从舜、禹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秦汉

  •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想杀猪吃猪肉怎么办?老朱的方法令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猪与朱同音,这样一来平时人们说起吃猪肉,杀猪之类的话,朱元璋不会感到不适吗?其实根据史料记载,答案显然是不会的。明朝对于皇帝姓名的避讳,主要是避讳名,而不避讳姓。比如曾经有个开元县,因为和朱元璋有一个字相同,于是就开成了开原县。而像猪和朱,却很少有人避讳,包括杀猪行业也是如此。同时在书中,也没有对猪

  • 宋朝步人甲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能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再者说,步人甲根本也算不得一个兵种,更为准确地来说,步人甲是一种着重防御的军械装备。而且,步人甲所出现的时期,是南宋时代。根本谈不到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充其量,也就是在延续南宋国祚上起了作用。一个王朝的存亡,与军械或许有关,但军械也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关系。宋朝国祚的延续靠的根本不是步人甲。它靠的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