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张廷玉举荐胤礽为“新太子”,原来竟也是一出双簧大戏

雍正王朝:张廷玉举荐胤礽为“新太子”,原来竟也是一出双簧大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08 更新时间:2024/3/10 10:15:22

这个时候上书房的三位阁臣,对于此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状态。

佟国维和马齐,这两位满洲官员,不仅坚定的选择支持八阿哥胤禩,并且在暗中进行积极的串联,到最后已经发展成为了毫不避讳的以上书房的名义,向康熙上奏保举胤禩的联名折子,给予了八阿哥胤禩以重要支持。

至于张廷玉,这个时候他非但没有像佟国维和马齐一般,在举荐新太子的问题上表现出异常的活跃和兴奋,甚至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上书房似乎只有他无心于此事,也只有他继续全身心的署理着朝局政务,完全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当佟国维与马齐要张廷玉在保举八阿哥胤禩的联名折子上署名的时候,他对此予以了拒绝,并表示要上一个密折。

而这份密折的内容便是,保举已经被康熙废黜了的胤礽,重新来做皇太子。

张廷玉如此做法可谓是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境地。

胤礽是被康熙废黜的,这样的做法必然会被人描绘成为是质疑康熙;在所有朝臣,特别是上书房的其他两位阁臣佟国维和马齐,均上疏保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时候,张廷玉保举却在保举已经被废黜的胤礽,也是将自己至于群臣的对立面,未来更将陷入不利的舆论环境之中。

然而,张廷玉却是顶住压力、坚持保举胤礽的想法,当然这其中除了张廷玉自己本身的考量外,还是在配合康熙下的一盘“大棋”。

烧掉肖国兴的证词,张廷玉已然得知了康熙对于胤礽的看法。

刑部发生了“以钱买命”的荒唐冤案,太子胤礽是难辞其咎,而康熙也用让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公共审理这次刑部冤案的方式,希望给胤礽提一个醒,并且以此作为反省。

然而,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胤禩借着这次机会,连夜诱审太子亲信肖国兴,并将太子胤礽此前的作所作为全部套了出来,形成了一份证词,又急忙送给了康熙。虽然康熙知道胤礽平时有着诸多违法乱纪的行为,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通过肖国兴的证词,让康熙看到了胤礽是如此的不堪,进而对其是大失所望。

于是康熙彻夜难眠,来到上书房,看到了在通宵达旦工作的张廷玉,并将肖国兴的证词给张廷玉看,然而,张廷玉竟当着康熙的面烧掉了这份证词。

张廷玉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保护自己的角度,他不希望将自己介于康熙与太子胤礽的矛盾之中,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作为一介阁臣,对康熙负责、对朝廷负责的表现,他也不希望因为胤礽被废而出现朝堂动荡的局面。

所以,张廷玉选择将太子胤礽的这份罪证销毁,同时这也相当于是在劝谏康熙,要从大局出发,再给胤礽一些时间和机会。

此时的康熙通过张廷玉的举动,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于是便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

“张廷玉,你的苦心朕知道了,你说你儿子的病很难好了,朕这个儿子的病只怕也是很难好了呀。我们各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吧。”

也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康熙将自己对于胤礽的态度已然表达了出来。

一来,康熙认为自己的儿子胤礽,与张廷玉的儿子一样,都是病了。只不过,张廷玉的儿子是身体上的疾病,而胤礽的病是在心里,是心中的疾病。

二来,尽管康熙对胤礽有着诸多的不满,但是他给胤礽的评价是“病”了,尽管“病”的很严重,但是还没有走到“死局”,只是此时的康熙对其是无比失望罢了。

三来,尽管胤礽的“病”是“很难治”,但是这个时候的康熙并没有放弃胤礽,仍旧是对胤礽抱有着希望,并且对于“医治”胤礽,有着自己的一份决心。

而在张廷玉烧掉肖国兴的证词,康熙并没有对其有所惩罚来看,说明张廷玉的行为得到了康熙的认可与赞同,换句话说,即便张廷玉不这么做,康熙也不会拿着这份证词来说事情。

只不过,张廷玉替康熙完成了他想要完成,却又有着诸多顾虑的事情,也算是帮了康熙一个大忙,而康熙对于张廷玉也有了更多的信赖与更高的评价。

热河“兵变”,张廷玉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得到了康熙的确认。

热河秋闱期间,事情的发展正朝着不利于太子胤礽的方向进行着。

先是康熙有意识的打压胤礽,抬举其他皇子,特别是八阿哥胤禩,颇受康熙重视,而这也引发了胤礽的担忧。随后胤礽与康熙妃子郑春华偷情被康熙抓个正着,无疑让胤礽陷入到了巨大的恐惧之中,只得在十三阿哥胤祥的陪伴下,暂且躲避了起来。而这时,太子亲信凌普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率兵包围了康熙在热河的行宫,在此敏感时刻,凌普的这一举动更加是让人浮想联翩,瞬间人们觉得这是其与太子胤礽密谋的“兵变”。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胤礽处在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以及非常不利的舆论环境之中,并且还将一份十足的紧张感带给了康熙。

于是,在这样的危局的时刻,康熙赶忙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希望尽快将事态平息,同时也就此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就此废黜。

然而此时,就当所有人为局势趋于稳定而放松下来的时候,只有张廷玉表现的是更加的焦虑与不安,他对康熙说:

“微臣此时担心的倒不是废黜太子,而是怕因此而引来夺嫡之争,萧墙之祸!”

随后张廷玉接着说:

“太子纵有千般不是,但是有一点,微臣是万难相信,那就是太子调兵之事。他有这个心机,可绝没这个胆量。皇上,微臣以为,那张调兵的手谕……”

张廷玉的这番话成功提醒了康熙,使得康熙也在审视当晚所发生的的一切的同时,也重新对胤礽有了审视,再加上康熙他“知子莫如父”,胤礽又是他从小培养长大的,稳定下情绪的康熙也就此确定,胤礽时遭到了构陷,而他绝没有带兵“叛乱”的事情。

可以说张廷玉用自己的冷静与严谨,不仅帮助胤礽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同时也是给康熙提供了一个莫大的台阶,让他能够为反悔之前废黜太子的决定,找到了合理的理由,至少在康熙的心里,这个结算是解开了一半。

康熙与张廷玉之间的“双簧”,从此时此刻,便正式上演了。

当察觉这份手谕有假的时候,康熙准备彻查,同样为张廷玉所阻拦,而康熙也瞬间明白,这个时候断不可彻查此事。一来,局势尚未稳定,如果不能及时的将事态平息,反而去节外生枝的话,局面很有可能会再度的一发不可收拾;二来,既然已经确定是假的,那么在没有查到主谋的情况下,凌普等人会背负巨大的压力,很有可能会从“假兵变”演化成真的兵变。

于是,康熙将手谕和兵变的事情放在一边,着手处理皇子们内部的矛盾,具体说来,就是要打击那些觊觎皇太子之位的皇子们。

康熙将目标放在了两个人的身上,一位就是想要杀掉胤礽,“除去庆父之忧”的大阿哥胤褆,另一位就是诱审肖国兴,被康熙得知后大骂“其心可诛”的八阿哥胤禩。胤褆,由于被三阿哥胤祉检举揭发用“魇镇”诅咒皇太子,进而为康熙下旨削宗夺爵、圈禁终身。而对于胤禩,康熙则想到了用“百官举荐新太子”的方式来对其以及其整个政治集团予以打击。

对此,回到北京后的康熙使出了一招连环计。

第一步,将假手谕一事彻底放下不查,并且除了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十三阿哥胤祥外,其余皇子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安然回到北京,进而营造一片相对祥和而又稳定的局面。

第二步,抛出“百官举荐新太子”,让朝臣进行参与,打着“收集朝堂意见”的旗号,就此摸清八阿哥胤禩集团在朝中的影响力。

第三步,对于江湖术士张明德所说的“八大王”、“王上加白”等荒谬言论,不仅没有惩罚,反而用“民意”加以误导,继续让八爷党集团不断的“疯狂”起来。

第四步,放出十三阿哥胤祥,干扰局势,将一些“墙头草”和“骑墙派”区分出来。

第五步,宴请佟国维,用重用隆科多完成佟家权力内部交换的方式,争取佟国维对八阿哥胤禩进行“反水”,就此实现“反戈一击”。

第六步,张廷玉力挺自己复立胤礽的主张,并且借着张廷玉的“双簧”搭台,继续与佟国维唱完这出“苦肉计”演出,进而实现对于八阿哥胤禩本人以及整个八爷党集团的打击。

由此可见,张廷玉便是康熙整个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与执行者,并且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当朝堂上的众多朝臣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政治站队运动”中的时候,特别是就连佟国维和马齐也是深陷其中而再无心其他政事的时候,需要有张廷玉继续维持朝局事务,保证国家上下事务的有序进行。

其次,如果康熙想要复立胤礽,却得不到朝堂上的支持,必然局面会非常的尴尬,甚至即便他想要独断专行,也会面临着巨大的舆论阻力。但是,有张廷玉这样一位上书房的阁臣支持,局面则全然不同。

再次,张廷玉不仅是在力挺、支持康熙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张廷玉还可以抗下一份反对与骂声,进而将朝堂上的焦点转移,分担康熙身上的压力。所以佟国维在朝堂上可以大骂张廷玉予以发泄,但是同样的事情佟国维断不敢对康熙来做,而佟国维骂张廷玉骂的越凶,那么康熙则会批评胤禩批评的越狠,这反而是康熙想要看到的。

最后,尽管张廷玉的保举胤礽的举动与朝堂上大多数官员们的意见相左,然而这正恰恰迎合了康熙的内心所想,而这也使得此事之后,张廷玉不仅不会为朝臣所记恨,相反,将会有更多而朝臣会观察并且跟随张廷玉的想法去迎合康熙皇帝,而康熙则可以通过张廷玉来统一朝堂上的声音,也算是为此后的朝局稳定做着准备。

当然,积极配合康熙完成这次“双簧”,张廷玉同样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利益回报。

一方面,在佟国维致仕离朝、马齐被降级后,张廷玉成为了当之无愧坐上了上书房的头把交椅,成为了朝臣百官之首,权势与地位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他更加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与重用,更是被康熙时刻置于保护之下,使其安然度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而从张廷玉本身而言,他对于康熙有着绝对的忠诚,对于朝廷的大局有着非常情形而又宏观的认知,即便是从处于对康熙、对朝廷乃至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有利的角度来说,他也会积极支持配合康熙演好这场“双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结合其在雍正朝时期的表现,特别是其建议雍正杀掉年羹、以及在八爷党逼宫时据理力争等事件来看,如果不是得到了明确的指示或者有信心获得帝王的绝对支持,张廷玉也不会像这般如此公开而又坚定的与绝大多数朝臣唱着反调。

而这也更加说明了这是康熙与张廷玉的一场从一开始就已经策划好的“阴谋”所在。

最后也要特别说明一下,历史上的“九子夺嫡”期间,也有过一次“举荐新太子”的会议,目的也是为了给复立胤礽造势,只不过这次会议之中,佟国维、马齐、张廷玉都是不在其中的。

佟国维和马齐因为自始至终都极度厌恶胤礽,因而被康熙主动排除在了会议名单之外,至于张廷玉,这个时候他正在家中“披麻戴孝”,为自己的父母守孝,并不在北京,况且以他当时的官阶和地位,更是没有资格参加如此“高级别”的会议。

当然,会议的结果依然是康熙力排众议,决定复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只是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康熙,所有满汉大臣支持的都是八阿哥胤禩,令康熙是气愤不已。

而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礽在被复立为皇太子后,其荒诞不羁的表现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是愈演愈烈,最终康熙决定将其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从此胤礽离开了政治舞台,而他也彻底辜负了康熙的一番苦心,康熙为了培养胤礽而耗费的半生心血也就此付之东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为啥不喜长子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背后藏着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也是中国历代王朝中一个比较大的朝代了,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带领之下,明朝迎来了它的开立和它的辉煌时期,紧接着在朱棣等皇帝的统治下又继续了明朝的辉煌。虽然明朝在后来还是走向了衰败和灭亡,但是它依旧跨越了历史上很长的一个时间阶段,尤其是朱棣到朱瞻基的统治时期,大明王朝在这个期间也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

  • 宋朝对外战争胜率明明超过七成,但为何都认为宋军太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中央集权的王朝,但是并不能算作实际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原因就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宋朝本身带有国力弱的因素。这一部分因素不一定体现在宋朝的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其实大部分体现的领域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从综合力量上来看,宋军的战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胜率也是比较高的。但是为什么后来的很多

  • 雍正陵寝开挖的时候,专家看了就让迅速撤,并且还用水泥封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即,而他们的故事也往往都是人们好奇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皇室的秘闻。清朝的雍正皇帝,也算是一位明君了,一生勤勤恳恳,大清的康乾盛世,他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也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大清的盛世繁荣。而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位皇帝,也从他的古墓中进行探索。但是专家在开

  • 宋徽宗被俘虏九年,生下14个孩子,为了苟活,他做了什么不耻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宋徽宗,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他创造出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却不失其肉,字体风姿绰约。由此可见宋徽宗的文采能力是不差的,但作为皇帝,单单仅凭文采是不够的,他却始终不思进取,只想醉心诗书,最终也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宋徽宗名赵佶,早在他尚未出生的时候,就被人所关注着,原因是他的母亲还在怀孕的时

  •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准?死后在墓中放了本书,吓得朱元璋重新厚葬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准呢?他竟然连自己死后被开棺的事都能算出来。刘伯温逝世后,他在自己的棺中放了一本书,当他被开棺后,朱元璋竟然因为这本书吓得重新厚葬他。一生戎马的朱元璋究竟看到了什么吓成这样呢?难道刘伯温真的预言到了自己会被开棺吗?刘伯温在民间以神机妙算出名,在朱元璋四处征天下的时间里,刘伯温一直辅佐

  • 太平天国疆域有多大?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不到清朝2%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太平天国的疆域只有清朝的1-2%,你信吗?一、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腐朽的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雪上加霜的是,这段时间,自然灾害频繁。1846年至1

  • 乾隆办的千叟宴,为何后来成了“夺命宴”,老人:看看我们吃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千叟宴,是清朝皇帝为了在天下臣民面前显示自己与民同乐,同时也是向天下臣民宣示王朝的强盛。古代封建王朝有记载的大规模,也就办了四次千叟宴,还都赶上了清代,还是祖孙两人,即康熙和乾隆,每人各两个,还真是公平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认为 :自秦汉以来,皇帝在位的时

  • 朱棣谋反成功后,意外发现一道圣旨,放声大哭:父亲你害得我好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这段历史,其实最辉煌的阶段是朱棣创造的,朱棣这个皇帝什么都好,但是不管有多少功劳,也不能抹去他得位不正的事实,为了这个,朱棣可谓是用尽心机,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其实他永远都在面对一个不存在的敌人,他的侄儿,朱允炆,好像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把这个叔叔当敌人。朱棣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他攻陷南京,造反成

  • 太平天国最终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非杨秀清的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死被历史学家定义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他就是东王杨秀清,一个天生极具军事才华的优秀人物。杨秀清,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杨秀清属于家庭移民,杨秀清成年后,由于没有田地耕种,他只能以种山烧炭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

  • 咸丰的三个嗜好让他身体严重透支,31岁驾崩,慈禧要背锅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人们都感慨,国家要灭亡了,皇帝的寿命都短了很多,清朝康熙之后的各个皇帝寿命都不短,可是到了咸丰这一代,却如同坏了风气。咸丰帝菜31岁就驾崩了,之后的同治帝和光绪帝都很年轻就去世了,正好慈禧都是在场的。慈禧要背锅吗?同治和光绪短命或许与慈禧有关,毕竟当时的慈禧权利很大,可是咸丰短命慈禧还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