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们评优劣,刘伯温看到后脸色巨变,称有人要死了。
成为皇帝
朱元璋年幼时期,家境贫困,为了吃饱饭,甚至还做过和尚当过乞丐,直到25岁的时候才加入起义队伍,做了个普通的小兵,在战场上他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
公元1361年他被封为吴国公,那时全国各地有很多的起义队伍,他们割据一方,彼此征战不断,这时刘伯温也来到了他的身边,成为了头号军师。刘伯温此人非常有能力,除了读书科举之外,他对于天文地理知识也非常了解。
他认为朱元璋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给他分析了天下大势,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在他的建议之下,朱元璋另立山头开始招贤纳士,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最后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之后对于跟随自己的官员也进行了封赏,刘伯温也得到了很多的赏赐。
科举
公元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此时天下平定,各地百废待兴,朱元璋也需要大量的文臣来辅佐他治理天下,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就开始新修官学、举办科举考试。当时的第一场科举是由皇帝亲自督办的。
全国各地一共有80位考生,经过层层选拔来到了皇帝的面前,他们这些人非常的有能力,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来到皇帝面前,这些考生也非常的自信,都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看重,在朝中施展抱负,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皇帝出的考题竟然如此另类。
朱元璋派人搬来了三筐稻谷,放在了考生的面前,让这些考生说出这几筐稻谷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考生平日里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读书习字方面,对于耕种之事没有任何的了解。
原以为最后考试还是以考卷试题为主,没想到却要看稻谷,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只能硬着头皮来到三筐稻谷面前,看过之后,照实说出了他们的优劣。
脸色巨变
当时刘伯温也在朝堂之上,看到皇帝派人端出了这三筐稻谷,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皇帝在问过80名考生之后,又问刘伯温对这三筐稻谷有什么看法,刘伯温却表示自己愚钝,实在是看不出来。
后来他身边的学生询问这三筐稻谷差距如此明显,为什么你不说呢?刘伯温却表示朝中要死人了,即使看出来也不敢乱说。接下来朱元璋就下了一道命令,他称这三筐稻谷出自三个不同的地区。
第一筐稻谷饱满干燥,来自扬州地区,扬州今年农业丰收,这是当地官员的功劳;第二筐出自太仓地区,这一筐稻谷颗粒不够饱满,晾晒不够干燥,是当地太守渎职才导致的情况,这种官员是庸臣。
最后一筐稻谷产自地方军仓,不仅缺斤短两而且框里稻谷数量很少,加入了大量的稻草和谷壳,甚至还有一些发霉变质的稻谷,能够交上这种粮食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奸臣。
紧跟着就下命令,将交上第三筐稻谷的司库斩首示众。然后告诫在场的80位考生提醒他们,无论将来在朝中担任何种官职,千万不要忘记如今我说的这番话。刘伯温跟随皇帝多年,在看到这三筐稻谷之后就明白了。
皇帝是希望利用稻谷之事,敲打朝中官员,以此立威,必然也要有官员承担罪责,失去性命,所以也在朝堂上,才不敢多说话。而来此的80位考生他们的表现也不够抢眼,让皇帝非常的失望。
后来朱元璋经过查询,发现这80位考官大多都出自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北方学子,这和之前的天下大乱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再加上如今朝堂中,南方官员的数量已经极多了。
如果任用的新人依然是南方学子,对于北方的压制会越来越大,这样的科举也并不公平,后来和刘伯温商议停止举办科举,希望给北方学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壮大,直到洪武30年科举才再次开启。
结语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他在位时期对于官员要求非常的严苛,但是也让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抬出三筐稻谷来检验考生,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位皇帝。
需要的也是能干实事的官员,刘伯温看到三筐稻谷就脸色大变,知道有人要死了,也显示了他对于皇帝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