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48 更新时间:2024/2/25 13:23:56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们评优劣,刘伯温看到后脸色巨变,称有人要死了。

成为皇帝

朱元璋年幼时期,家境贫困,为了吃饱饭,甚至还做过和尚当过乞丐,直到25岁的时候才加入起义队伍,做了个普通的小兵,在战场上他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

公元1361年他被封为吴国公,那时全国各地有很多的起义队伍,他们割据一方,彼此征战不断,这时刘伯温也来到了他的身边,成为了头号军师。刘伯温此人非常有能力,除了读书科举之外,他对于天地理知识也非常了解。

他认为朱元璋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给他分析了天下大势,确定了发展的方。在他的建议之下,朱元璋另立山头开始招贤纳士,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最后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之后对于跟随自己的官员也进行了封赏,刘伯温也得到了很多的赏赐。

科举

公元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此时天下平定,各地百废待兴,朱元璋也需要大量的文臣来辅佐他治理天下,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就开始新修官学、举办科举考试。当时的第一场科举是由皇帝亲自督办的。

全国各地一共有80位考生,经过层层选拔来到了皇帝的面前,他们这些人非常的有能力,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来到皇帝面前,这些考生也非常的自信,都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看重,在朝中施展抱负,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皇帝出的考题竟然如此另类。

朱元璋派人搬来了三筐稻谷,放在了考生的面前,让这些考生说出这几筐稻谷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考生平日里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读书习字方面,对于耕种之事没有任何的了解。

原以为最后考试还是以考卷试题为主,没想到却要看稻谷,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只能硬着头皮来到三筐稻谷面前,看过之后,照实说出了他们的优劣。

脸色巨变

当时刘伯温也在朝堂之上,看到皇帝派人端出了这三筐稻谷,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皇帝在问过80名考生之后,又问刘伯温对这三筐稻谷有什么看法,刘伯温却表示自己愚钝,实在是看不出来。

后来他身边的学生询问这三筐稻谷差距如此明显,为什么你不说呢?刘伯温却表示朝中要死人了,即使看出来也不敢乱说。接下来朱元璋就下了一道命令,他称这三筐稻谷出自三个不同的地区。

第一筐稻谷饱满干燥,来自扬州地区,扬州今年农业丰收,这是当地官员的功劳;第二筐出自太仓地区,这一筐稻谷颗粒不够饱满,晾晒不够干燥,是当地太守渎职才导致的情况,这种官员是庸臣。

最后一筐稻谷产自地方军仓,不仅缺斤短两而且框里稻谷数量很少,加入了大量的稻草和谷壳,甚至还有一些发霉变质的稻谷,能够交上这种粮食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奸臣。

紧跟着就下命令,将交上第三筐稻谷的司库斩首示众。然后告诫在场的80位考生提醒他们,无论将来在朝中担任何种官职,千万不要忘记如今我说的这番话。刘伯温跟随皇帝多年,在看到这三筐稻谷之后就明白了。

皇帝是希望利用稻谷之事,敲打朝中官员,以此立威,必然也要有官员承担罪责,失去性命,所以也在朝堂上,才不敢多说话。而来此的80位考生他们的表现也不够抢眼,让皇帝非常的失望。

后来朱元璋经过查询,发现这80位考官大多都出自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北方学子,这和之前的天下大乱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再加上如今朝堂中,南方官员的数量已经极多了。

如果任用的新人依然是南方学子,对于北方的压制会越来越大,这样的科举也并不公平,后来和刘伯温商议停止举办科举,希望给北方学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壮大,直到洪武30年科举才再次开

结语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他在位时期对于官员要求非常的严苛,但是也让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抬出三筐稻谷来检验考生,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位皇帝。

需要的也是能干实事的官员,刘伯温看到三筐稻谷就脸色大变,知道有人要死了,也显示了他对于皇帝的了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是明朝“袁隆平”,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救活一亿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弃儒经商,冒死引薯陈振龙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年少时和大多数人一样,想考取功名,但却屡试不第,从此心灰意冷,出海经商。明朝万历年间出海经商还不像后来由于倭寇泛滥而被禁止,而是在郑和下西洋被带动下,逐渐兴旺了起来。陈振龙加入经商队伍后,跟随商人到了吕宋(现菲律宾),经商本就是互通有无,敏锐的观察力是必不可

  •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戛然而逝,却达到了父亲和祖父都达不到的高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高炽在位多少年,朱高炽为什么在位时间短,朱高炽电视剧完整版

    朱元璋和朱棣达到了什么高度?朱高炽的父亲和爷爷功绩突出。爷爷朱元璋自不必说,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放牛娃一路走来,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历史中最传奇的几个皇帝之一。他做人做事的高度自然是许多人都达不到的,开创大明王朝后朱元璋让百姓休养生息,并通过几次北伐彻底平定天下。对久被暴元压迫、备受乱军

  • 关宁锦防线能抵挡后金,为何不能抵挡清军,反而成为明朝的负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关宁防线,明朝和后金,宁锦之战后金军死了多少人

    “汉则孔明,唐则裴度。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上边这句话是崇祯皇帝对孙承宗的评价,大明王朝的崛起必然有其历史原因,但大明走向灭亡,除去自身内部矛盾重重之外,更多的还是后金的崛起,如果单从战役而言,莎尔浒一战可称为大明王朝的分水岭。因为这一次大明的战败,“关宁锦防线”由此应运而生,战役的失利造

  • 马皇后:只有我才能治得了朱重八,是什么使马皇后成为明朝第一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马皇后死后再无朱重八,朱重八的皇后是谁,朱重八与马姑娘

    只有马皇后才能叫朱重八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国之君,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挫折与磨难。由于朱元璋的贫苦出生,朱元璋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朱重八。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在郭子兴为他取名朱元璋之时,朱重八或许就已经死了。在郭子兴为朱元璋取名之前,马秀英与朱重八已经结婚,朱重八改名之后,称朱

  • 包拯唯一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去世了,为何后代却人丁兴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包拯出世第一部,三黑包拯,包拯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包拯虽然是大好人,但是却一直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李氏,但是李氏却红颜薄命,早早就去世了所以也没来得及帮包家生下子嗣。于是保证为了延续香火也就又娶了董氏,她为包拯生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这让包拯极为欣喜,儿子也非常健康长大,并且娶了妻子,崔氏。然而或许是福薄,包

  • 为什么明朝总挨蒙古和女真打?还不是自己将基层让给了乡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一直打蒙古,明朝和蒙古的战争,明朝俘获蒙古女人咋处理

    历代朝廷为了能够巩固中央皇权,都会想办法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但是地方士族作为地方与中央的纽带,所以士族门阀势力的削弱会连带着减弱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明朝实行的正是“不扰民”的政治制度,再加上疆域的扩大,朝廷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力并不是很强。虽然朝廷能够通过乡绅来管理地方事务,但是他们并不会向朝廷如实反映民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寥寥八个字,救下全寺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时,连那些远离朝堂的百姓在闻听皇帝之名时都会尊敬万分,所以也就个更别提那些终日陪伴在皇帝身侧,为其分忧国事的卿臣们了。有些事,自认为时处理妥当,但却并没有参悟皇帝的某句话外之音,没有探明皇帝的真实心意,不知不觉间就丢了官职,甚至是掉了脑袋。所以与皇帝的相处中,这些身边人往往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 苏轼晚年被召回,却在大殿痛哭不已,到底所为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苏轼最好五首诗,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苏轼的父亲和弟弟

    时间回到1085年,宋神宗驾崩,小皇帝宋哲宗继位,其祖母宣仁太后主持朝政。太后反对新党变法,召回了司马光,任命为宰相。从此旧党翻身,不久后,苏轼的仕途也有了转机,被召回朝。此时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对仕途心灰意冷,正准备在常州安享晚年。接到诏书,又不能抗旨,只好收拾一下回京就任去了。回京之后,苏轼算是

  • 明朝这一皇后忠厚善良却被废除,最后出家做了道姑,天下人都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第一个废后当了道姑,明朝最悲惨的皇后,明朝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

    可万事都有例外,皇后立而后废是在历史上也不少见,但那些人要么是自己作死,要么是被他人诬陷,有一定的理由。而明朝的这位皇后,既无过也无错,却被废了皇后之位,成为了一个极为罕见的无过被废的皇后。这个皇后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胡善祥。胡善祥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素来以贤闻名,最后被选为了皇太子妃,

  • 崇祯着急忙慌的搞垮魏忠贤,只因魏忠贤抢了皇帝的风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是如何除掉魏忠贤,崇祯皇帝怎么搞掉魏忠贤,崇祯厚葬魏忠贤真相

    本来他不必承担这么大的历史重任,可谁成想天启皇帝年纪轻轻便一命呜呼,没留下个一儿半女,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年仅16岁的朱由检继承了皇位。崇祯可不像他哥哥那样,他可是立志要扭转明朝的局势,所以他并没有听天启的话,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那么崇祯为什么这么着急要杀魏忠贤,只因魏忠贤抢了皇帝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