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儒经商,冒死引薯
陈振龙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年少时和大多数人一样,想考取功名,但却屡试不第,从此心灰意冷,出海经商。明朝万历年间出海经商还不像后来由于倭寇泛滥而被禁止,而是在郑和下西洋被带动下,逐渐兴旺了起来。
陈振龙加入经商队伍后,跟随商人到了吕宋(现菲律宾),经商本就是互通有无,敏锐的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吕松经商的同时,陈振龙发现吕宋种植有一种生存能力极强且产量很高的作物,这就是甘薯(又称红薯)。于是陈振龙就打起了甘薯的注意,并想到在家乡的时候,虽然生活得很太平,但还是有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天灾导致农作物歉收而吃不饱,最后被饿死的乡亲。如果能把这种作物带回去该多好呀!
陈振龙也不是一个拖拉的人,说做就做,开始多方面向当地人学习甘薯的种植之法,并出资够买薯种。但头疼的是,当时的吕宋属西班牙管辖,西班牙对甘薯的管控很严,对前往中国的船只严格盘查,确保甘薯不流入中国。但还是陈振龙技高一筹,他将薯藤伪装成麻绳藏于船底,冒着被杀的危险终于将其带回了中国。
引薯逢时,救民无数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夏,福建遭遇大旱,五谷歉收,而陈振龙种植的甘薯却收获不菲。于是陈振龙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甘薯的好处,在金学曾的推广下,这种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的作物迅速传开种植,成功解决了当时福建人民的缺粮问题。
甘薯在福建成功种植并推广后,其名传遍全国,各地纷纷种植,却因不能长期存放且吃多烧心而没有在明朝时期大面积种植开来。但到清朝时,窖藏技术的发明,使甘薯得以很好地保存,并且甘薯耐寒耐旱,适合广域种植,于是甘薯被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救活了长江以北无数人,甚至使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三亿!
甘薯建功,世人感德在那个每天吃饱肚子可能都是奢望的时代,麦难种,粟产量少,甘薯这种好种产量又高的作物简直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极品作物!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足以见陈建龙之功德。
陈建龙引进甘薯后,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而且救活了无数人。人们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为金薯,又因其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且还在福州、福清等地建造了报功祠,专门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陈建龙虽然只是引进甘薯,这与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性质不同,但他救民无数的结果是无可非议的,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了一层保障,他值得我们敬重称赞,“甘薯之父”的称号其当之无愧!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