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是明朝“袁隆平”,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救活一亿人!

此人是明朝“袁隆平”,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救活一亿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34 更新时间:2024/1/4 12:07:25

弃儒经商,冒死引薯

龙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年少时大多数人一样,想考取功名,但却屡试不第,从此心灰意,出海经商。明朝万历年间出海经商还不像后来由于倭寇泛滥而被禁止,而是在郑和下西洋被带动下,逐渐兴旺了起来。

陈振龙加入经商队伍后,跟随商人到了吕(现菲律宾),经商本就是互通有无,敏锐的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吕松经商的同时,陈振龙发现吕宋种植有一种生存能力极强且产量很高的作物,这就是甘薯(又称红薯)。于是陈振龙就打起了甘薯的注意,并想到在家乡的时候,虽然生活得很太平,但还是有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天灾导致农作物歉收而吃不饱,最后被饿死的乡亲。如果能把这种作物带回去该多好呀!

陈振龙也不是一个拖拉的人,说做就做,开始多方面当地人学习甘薯的种植之法,并出资够买薯种。但头疼的是,当时的吕宋属西班牙管辖,西班牙对甘薯的管控很严,对前往中国的船只严格盘查,确保甘薯不流入中国。但还是陈振龙技高一筹,他将薯藤伪装成麻绳藏于船底,冒着被杀的危险终于将其带回了中国。

引薯逢时,救民无数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夏,福建遭遇大旱,五谷歉收,而陈振龙种植的甘薯却收获不菲。于是陈振龙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甘薯的好处,在金学曾的推广下,这种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的作物迅速传开种植,成功解决了当时福建人民的缺粮问题。

甘薯在福建成功种植并推广后,其名传遍全国,各地纷纷种植,却因不能长期存放且吃多烧心而没有在明朝时期大面积种植开来。但到清朝时,窖藏技术的发明,使甘薯得以很好地保存,并且甘薯耐寒耐旱,适合广域种植,于是甘薯被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救活了长江以北无数人,甚至使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三亿!

甘薯建功,世人感德在那个每天吃饱肚子可能都是奢望的时代,麦难种,粟产量少,甘薯这种好种产量又高的作物简直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极品作物!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足以见陈建龙之功德。

陈建龙引进甘薯后,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而且救活了无数人。人们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为金薯,又因其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且还在福州、福清等地建造了报功祠,专门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陈建龙虽然只是引进甘薯,这与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性质不同,但他救民无数的结果是无可非议的,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了一层保障,他值得我们敬重称赞,“甘薯之父”的称号其当之无愧!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戛然而逝,却达到了父亲和祖父都达不到的高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高炽在位多少年,朱高炽为什么在位时间短,朱高炽电视剧完整版

    朱元璋和朱棣达到了什么高度?朱高炽的父亲和爷爷功绩突出。爷爷朱元璋自不必说,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放牛娃一路走来,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历史中最传奇的几个皇帝之一。他做人做事的高度自然是许多人都达不到的,开创大明王朝后朱元璋让百姓休养生息,并通过几次北伐彻底平定天下。对久被暴元压迫、备受乱军

  • 关宁锦防线能抵挡后金,为何不能抵挡清军,反而成为明朝的负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关宁防线,明朝和后金,宁锦之战后金军死了多少人

    “汉则孔明,唐则裴度。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上边这句话是崇祯皇帝对孙承宗的评价,大明王朝的崛起必然有其历史原因,但大明走向灭亡,除去自身内部矛盾重重之外,更多的还是后金的崛起,如果单从战役而言,莎尔浒一战可称为大明王朝的分水岭。因为这一次大明的战败,“关宁锦防线”由此应运而生,战役的失利造

  • 马皇后:只有我才能治得了朱重八,是什么使马皇后成为明朝第一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马皇后死后再无朱重八,朱重八的皇后是谁,朱重八与马姑娘

    只有马皇后才能叫朱重八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国之君,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挫折与磨难。由于朱元璋的贫苦出生,朱元璋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朱重八。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在郭子兴为他取名朱元璋之时,朱重八或许就已经死了。在郭子兴为朱元璋取名之前,马秀英与朱重八已经结婚,朱重八改名之后,称朱

  • 包拯唯一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去世了,为何后代却人丁兴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包拯出世第一部,三黑包拯,包拯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包拯虽然是大好人,但是却一直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李氏,但是李氏却红颜薄命,早早就去世了所以也没来得及帮包家生下子嗣。于是保证为了延续香火也就又娶了董氏,她为包拯生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这让包拯极为欣喜,儿子也非常健康长大,并且娶了妻子,崔氏。然而或许是福薄,包

  • 为什么明朝总挨蒙古和女真打?还不是自己将基层让给了乡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一直打蒙古,明朝和蒙古的战争,明朝俘获蒙古女人咋处理

    历代朝廷为了能够巩固中央皇权,都会想办法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但是地方士族作为地方与中央的纽带,所以士族门阀势力的削弱会连带着减弱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明朝实行的正是“不扰民”的政治制度,再加上疆域的扩大,朝廷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力并不是很强。虽然朝廷能够通过乡绅来管理地方事务,但是他们并不会向朝廷如实反映民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寥寥八个字,救下全寺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时,连那些远离朝堂的百姓在闻听皇帝之名时都会尊敬万分,所以也就个更别提那些终日陪伴在皇帝身侧,为其分忧国事的卿臣们了。有些事,自认为时处理妥当,但却并没有参悟皇帝的某句话外之音,没有探明皇帝的真实心意,不知不觉间就丢了官职,甚至是掉了脑袋。所以与皇帝的相处中,这些身边人往往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 苏轼晚年被召回,却在大殿痛哭不已,到底所为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苏轼最好五首诗,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苏轼的父亲和弟弟

    时间回到1085年,宋神宗驾崩,小皇帝宋哲宗继位,其祖母宣仁太后主持朝政。太后反对新党变法,召回了司马光,任命为宰相。从此旧党翻身,不久后,苏轼的仕途也有了转机,被召回朝。此时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对仕途心灰意冷,正准备在常州安享晚年。接到诏书,又不能抗旨,只好收拾一下回京就任去了。回京之后,苏轼算是

  • 明朝这一皇后忠厚善良却被废除,最后出家做了道姑,天下人都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第一个废后当了道姑,明朝最悲惨的皇后,明朝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

    可万事都有例外,皇后立而后废是在历史上也不少见,但那些人要么是自己作死,要么是被他人诬陷,有一定的理由。而明朝的这位皇后,既无过也无错,却被废了皇后之位,成为了一个极为罕见的无过被废的皇后。这个皇后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胡善祥。胡善祥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素来以贤闻名,最后被选为了皇太子妃,

  • 崇祯着急忙慌的搞垮魏忠贤,只因魏忠贤抢了皇帝的风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是如何除掉魏忠贤,崇祯皇帝怎么搞掉魏忠贤,崇祯厚葬魏忠贤真相

    本来他不必承担这么大的历史重任,可谁成想天启皇帝年纪轻轻便一命呜呼,没留下个一儿半女,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年仅16岁的朱由检继承了皇位。崇祯可不像他哥哥那样,他可是立志要扭转明朝的局势,所以他并没有听天启的话,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那么崇祯为什么这么着急要杀魏忠贤,只因魏忠贤抢了皇帝的风头?

  • 孟子缘何得罪了朱元璋,差点被赶出了孔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孟子何时再次被请入孔庙,朱元璋为什么排斥孟子,孟子为什么撤出孔庙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洪武年间还发生过一起大案,此案在诛杀人数上虽然远远不及四大案,但是论起影响力,却一点不比四大案逊色。元朝末年,朱元璋跟随红巾军起义,经过数载的南征北战,东征西讨,1368年朱元璋正式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军队攻克北京,元朝勋贵北逃蒙古,不久朱元璋将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