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南明最后一位皇帝退到缅甸,结局如何?

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南明最后一位皇帝退到缅甸,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91 更新时间:2024/2/21 14:14:38

当时,清朝的皇帝是康熙,还只有9岁,朝政基本上由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作主。但无论是康熙还是孝庄,都没有明确下令要杀掉朱由榔

吴三桂左等右等,等不到消息,干脆直接带着手下,用绳子把朱由榔给勒死了。

因为这件事,南明遗民对吴三桂恨之入骨,毕竟,清朝皇室都没下令处决,他却着急动手,毁掉了南明唯一的希望。

但事实上是,从吴三桂投靠多尔衮,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开始,南明就没有了希望。

朱由榔,史称永历帝,他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最有希望反清复明的皇帝。

当时,吴三桂为多尔衮打开山海关大门,赶走了李自成,同样出逃的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便在南京另起炉灶,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南明”。

但很快,清军南下,南京沦陷,朱由崧成了阶下囚。

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众臣拥立为皇帝,打算抗清。但他也被抓住,最终绝食而亡。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为永历,也就是本文开头的皇帝。和前面两个皇帝相比,朱由榔做得好了太多。他联合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在东西两个方向一起夹击清军,局势一片大好。可就在这个时候,南明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三王内讧”。最终,朱由榔被逼到昆明,而清军还拥有了不少西南的军事情报。

此时的吴三桂,刚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被封“平西大将军”,目标直指昆明的永历政权。

此时的朱由榔,面对意气风发的吴三桂,已经没有了战斗之力,只能一退再退。

后来,他决定从昆明撤到永昌(云南保山县),再从腾冲县进入缅甸境内。

缅甸的国王莽达,非常热情地收留了朱由榔。

朱由榔以为自己还能东山再起,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从来不看恩情,只看利益权衡。南明打不过满清,而缅甸也不敢插手其中。吴三桂调转枪头直指缅甸时,莽达的弟弟莽白直接发动政变,杀兄夺位,最后把朱由榔五花大绑,送去了吴三桂的身边。

永历帝被抓后,吴三桂将他从缅甸押送到昆明,途径南城外玉带河畔,一只公鸡突然啼叫,紧接着公鸡打鸣、犬吠之声,不绝入耳。百姓们纷纷跑出来围观,发现被抓的居然是永历帝一群人,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后来,这座桥就被取名为“鸡鸣桥”。相传,当永历帝被押进清军的营帐时,几个清军看到他的面容,顿时惊为天人,连忙下跪,还争先恐后剪掉辫子,打算营救他。而这一切只因,永历帝长得实在是“太有帝王相”了。

(《南明史》: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但无论永历帝长得多有帝王相,南明的气数都尽了,因为吴三桂心狠手辣,还没等到清朝皇室的命令,就直接送他上了西天。为何吴三桂要动手?因为这件事对于他而言,一箭三雕。其一,杀掉永历皇帝,可以向清朝表忠心。吴三桂曾经是明朝的臣子,投靠多尔衮也是因为李自成欺负了他的妾室陈圆圆。此时,李自成已经被灭掉了,清政府自然会担心多尔衮的忠心。最关键的是,吴三桂一直有自己的军队,随时有变节的可能性。因此,清政府都不敢单独放任吴三桂带兵上前线。吴三桂自然知道清政府的猜忌,此时,皇室迟迟没有表态,就算想要留着永历帝,也只是要展现自己的宽宏大度,亦或者,就是试探吴三桂的忠心。此时,他手起刀落,完全可以向清朝表忠心。其二,杀掉永历皇帝,可以震慑云南不安分的人。吴三桂的野心很大,他确实没有那么忠诚于清政府,此时的他,最想要做的是,是云南的土皇帝。但昆明百姓显然更喜欢永历帝。最好的震慑手段,就是杀掉他们的信仰。其三,杀掉永历皇帝,可以解决安全隐患。南明遗民最恨的,可能不是清王朝,而是吴三桂。毕竟,吴三桂若是不打开山海关,清军也没办法入关。而留着永历帝,一旦他和其他反清复明的人联合起来,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吴三桂。所以,杀掉永历帝,对于吴三桂而言,也是在解决安全隐患。

以上,就是我认为吴三桂在没有收到清王朝命令的情况下,非要杀掉永历帝的原因。一箭三雕,这件事,吴三桂肯定会做。只不过,可能吴三桂自己都没想到,他自立为王,又自立为帝王,还跑去衡山举行郊天登极之礼,结果因为路上太热,得了“中风噎嗝”,没多久就去世了。满打满算,吴三桂当皇帝只当了5个月,全给别人做了嫁衣。你怎么看吴三桂这个人?欢迎留言。

更多文章

  • 宫斗赢家慈禧才是时尚鼻祖?爱法式、爱cos,还是伪素颜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慈禧太后,大家估计第一反应都是“宫斗”吧?作为一个宫斗的大赢家,相信没人比她“名气”更大了!什么《甄嬛传》里嚣张跋扈的华妃啊,还有《延禧攻略》里一路走爽文女主路线的魏璎珞啊,在慈禧太后的手里,估计分分钟就捏成碎渣儿了~但今天我们不聊慈禧的宫斗历史,那些百度都能告诉你,今天我们聊一聊慈禧的美容美发

  • 88岁乾隆非要纳2名15岁堂侄孙女为贵人,嘉庆愁坏了,却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晚年对嘉庆的评价,乾隆非要纳15岁堂侄孙女,嘉庆乾隆相处原因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89岁驾崩,在位60年,主动当了太上皇,但却抱着权力不肯撒手。可怜的嘉庆,熬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当上皇帝,还要被迫居住在太子宫。乾隆是风流帝王,一生爱好美人,爱好写诗,可惜,他写了3万多首诗,却没几首经典传世之作。而他的后宫,但有品级的后妃就足足43人,去世时,还

  • 顺治皇帝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有考古证据,大概率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顺治真的当和尚了吗,顺治皇帝和尚照片,历史上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

    世人都说,顺治皇帝爱董鄂妃入骨,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董鄂氏是顺治的专宠。她进宫一个月就晋封为皇贵妃,行册封礼时,还有满清最高礼节“大赦天下”相随。1657年,她生下四阿哥,顺治高兴得就要立他为太子。但没到100天,四阿哥就夭折了,顺治非常伤心,将四阿哥的葬礼大办特办。这下,就苦了刚经历丧子之痛的

  • 曾国藩:这3件事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格局和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曾国藩看人的三大境界,曾国藩的做人方法和态度,曾国藩人生三种态度

    曾文正,不光在军事上有建树,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另外,他著述的《曾国藩家书》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今天,小编就曾文正的观点总结了决定人和人之间格局和差距的3件事。1、

  • 曾国藩:聚拢人心,桃李满天下,学会成就你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曾国藩个人资料,曾国藩的实际成就,曾国藩24条处世之道

    从性格方面来说,左宗棠自幼有天才之名,自负傲气,盛气凌人,看不起人,自然也不肯给下属出头的机会,当然也不一定是不肯,碰上这样牛气哄哄还有一定能力的自负型领导,下属能出头的机会也不多;曾国藩呢?为人大度宽容,求贤若渴,礼遇众人,所以身边聚拢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愿意跟着他走。在人才管理方面,曾国藩一贯遵循

  • 父母双亡?四国语言?为官清廉?相貌俊美?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珅的个人资料,和珅带纪晓岚去青楼学习说话,档案和珅纪实完整版

    但是你知道吗?在电视剧中所塑造的和珅,是已经在他成为皇帝心腹红人,职业生涯最兴盛的时候了。真实历史上的他其实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惨过往。钮祜禄·和珅出生于公元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的时候的福建。他的父亲是当时福建省的副都统,所以他算是武将之后。好景不长,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因为难产去世了,

  • 清朝皇家的家训是什么,溥仪睡懒觉的时候,就让太监在床前诵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宫女太监对溥仪做了什么,溥仪遣散太监,溥仪贴身太监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一事无成,所以,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就是规矩。国家有国家的规矩,家族有家族的规矩,每个家都有规矩。感觉中国一直生活在规矩中,正是因为这些规矩,才让中国传承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如今虽然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但中国的传统没有丢。虽说旧中国的灭亡是晚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但旧社会的灭亡是一

  • 清朝的鲁沙尔镇,贸易特点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和日本的贸易,清朝农业贸易,鲁沙尔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传佛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宗教组织和制度,在寺院的财产方面,藏传佛教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来管理。 寺院得以长期的发展则有赖于寺院经济的巩固。塔尔寺之所以能在鲁沙尔镇立足得益于其寺院收入来源的稳定。塔尔寺寺院经济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地的收租、放贷、房租、出外化布施以及外地信徒送来布施等。 但

  • 清朝慈禧太后如果不掌权,光绪皇帝能够带领清朝走向富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光绪怎么不干掉慈禧,慈禧毒杀了光绪,慈禧跟光绪什么关系

    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慈禧太后在诏书中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把自己的“奴才嘴脸”暴露的淋漓尽致,遭到无数人的反感和憎恨。 戊戌变法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更是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清政府失去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戊戌变法,也为后人所惋惜。 那么,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掌权干预,

  • 清朝唯一被迁葬三次的皇后是谁?专宠13年,皇帝没得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若是皇后早逝,皇上仍然在世,那么百年之后皇后是要与皇帝合葬的,可若是反过来,那么皇后就无法与丈夫合葬,这样她就不需要日后再受不安生的情况了,不会被人迁陵的。这样来说皇后只会下葬一次,另一种情况就是两次了。毕竟古人还是很敬重死者的,如不是特殊情况,万万是不会打扰死者的,但清朝有这么一位皇后,孝穆成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