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回想此事,后悔得顿足捶胸。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太子朱标,也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可以说,如果朱标活着,朱棣别说谋反了,连小心思都不敢起一点。只可惜,天不随人愿,朱标早早去世,朱元璋不得不杀尽满朝文武给孙儿铺路,却忘记了给孙儿留下带兵打仗的将领。
1398年6月,朱元璋驾崩,年仅21岁的朱允炆登基称帝。他刚坐上皇位,就发现了爷爷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大难题——藩王实力太强,皇权不稳。朱允炆确实是个聪明人,藩王问题一直困扰了大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他虽然看清了问题,却没有找到很好的处理办法。登基称帝后不久,朱允炆就开始着手削藩。
兵部尚书齐泰建议,削藩从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始下手,但黄子澄却认为,柿子应该挑软的捏。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很快,实力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代王等,都被废为庶人,有的被流放,有的含恨自尽。朱棣心知肚明,建文帝迟早要对自己下手。摆在他面前的,只有2条路,要么装疯卖傻等着有一天被干掉,要么起兵造反,博一线生机。
朱棣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当然选择后者。
只是,造反需要准备时间,可父亲的一周年忌日即将到来。按照规矩,朱棣应当亲自前往南京祭拜,可他担心皇帝对自己下手,只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前往南京。此时,兵部尚书齐泰再次站出来,力劝朱允炆要把朱高炽兄弟三人留在南京为质,以防朱棣起兵造反。魏国公徐辉祖也站出来,力劝朱允炆扣留三人。此时,翰林学士黄子澄又站了出来,表示应该把朱高炽等人给放回去,麻痹朱棣。
建文帝思来想去,觉得朱高炽等人和自己到底是堂兄弟,最终还是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把这三人给放了回去。
本来,朱棣还没有下定决心造反,但他看着三个儿子都平安归来,也没什么后顾之忧,当即决定造反了。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这场“靖难之役”,足足打了3年,期间,朱高炽兄弟三人在战役中大放光彩,打了不少胜仗。每每想起当年放走他们三个,朱允炆就后悔得顿足捶胸。只可惜,机会稍纵即逝。
其实,朱允炆也有赢的可能性。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数次身陷险境,但每一次,朱允炆都要下一些奇怪的命令,干扰将士们的决策。比如,大将出征前,朱允炆给将军们训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可千万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你看看,打仗又不是儿戏,朱允炆也不是什么碾压式优势,却不让将士们伤害对方主帅,这不是搞笑嘛?因为这些命令,“靖难之役”里出现了不少滑稽的画面:
藳城之战,燕军死伤殆尽,坚守在前线的朱棣,却毫发无伤;东昌之战,朱棣身为主帅,居然敢单骑殿后,而且无人敢杀他!
真的是朱棣勇猛无双吗?
其实不是。
主要是他的免死金牌,是朱允炆亲口给的。
另外,朱允炆的失败,还在于用人不当。
你看,他重用的黄子澄,出的都是馊主意:
削藩时,他建议从弱到强,给了朱棣充足的准备时间;他建议放走朱高炽等人,免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朱棣兵临南京城,他建议划江而治,结果导致南京城不战而降……
也不知道朱允炆到底为什么这么信任他。
最要命的,是黄子澄推荐的三军统帅李景隆,也基本没干什么正事: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被朱棣10000多人打得狼狈不堪;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结果把大半军队和补给都“送给”了朱棣;济南保卫战,李景隆率领十几万军队,结果孤身一人逃回了南京……
这样的人,朱允炆不早点砍了他了事,居然还安排他去守卫金川门。
结果朱棣一到南京,李景隆就开门迎降了。
说真的,读这段历史,我都觉得这两个人是不是朱棣安排的内应啊,这样的人在,就算给朱允炆再多的能将良臣,也坐不稳皇位啊。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允炆实在不是当皇帝的料,反而朱棣开疆扩土、《永乐大典》、出使西洋、弘扬国威、留下天子守国门的遗训,是真正有帝王之才的人。
如果当年,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说不定朱允炆还能当个富贵王爷,也不至于下落不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