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为统一文字做了什么?强硬命令,不如小吏实际行动的效果好

秦始皇为统一文字做了什么?强硬命令,不如小吏实际行动的效果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082 更新时间:2023/12/12 7:19:09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但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大变局。

即,所谓的“周秦之变”。

秦朝的建立是秦代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历代秦王焚膏继晷的结果。

这是时代大势的必然。

毕竟,秦代统治者平均素质最高,关中地理位置最优。

因此,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秦始皇无可争议地笑到了最后。

但若是秦朝无法处理统一后的融合问题。

那么秦王朝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暂时的赢家,历史的输家。

而汉字政策,就是秦始皇的重点关注领域。

其产生的影响,绝不止历史上轻描淡写的一句“书同文”那么无足轻重。

百花齐放却又混乱不堪的先秦文字

要理解秦始皇的汉字政策,就不能不把视线先从秦代拉回到先秦时期,考察商周时期的古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就是象形、自由。

这种文字创建伊始,就有极度的象形倾向。

如果所代表的东西特别复杂,那么甲骨文也会相应地变得复杂。

哪怕一个复杂的甲骨文能占到四五个普通甲骨文字的大小,商朝人也在所不惜。

而这种“固执”的做法,让甲骨文变得非常难以理解。

同时,自由度高的特点更是让甲骨文的规范化变得机会渺茫。

商朝人不像现代人一样经过严格的写字训练,对字的偏旁和写法不甚在意。

一个字往往有几种,十几种写法。

这对文字的普及和传播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所幸商朝统治区域较小,文字也主要用于祭祀、占卜。

这种混乱尚不至于造成太大问题。

但到了周代,情况就不太一样。

周代,是中华文明的快速扩张期。

周边被统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少数民族都被快速纳入到中华文明中。

不仅如此,周代施行分封制。

各个诸侯国本就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力。

在扩张的过程中,其又受到地方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

因此,各个诸侯国的文字逐渐呈现出分道扬镳的特点。

尤其是平王东迁后的东周时期。

周王室权威不再,诸侯们逐渐掌握了文化主动权。

古文字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因此战国时期,同一文字在各国的不同写法。

最为极端的例子无疑就是百寿图。

百寿图中寿字的大部分写法,都出自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文字的混乱可见一斑。

虽然文字的丰富并不是坏事,但过则为灾。

商业需要统一的货币,但也需要统一的文字。

不然就将消耗极大的沟通成本。

各国文人间的交流也有赖便于辨认的文字。

战国时期的谋士、文人周游、游说,不掌握多国文字,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在某种意义上,文字的混乱也是先秦时期诸侯林立在一种文化上的反映。

国家的分裂刺激了文字的分化。

而文字的分化本身又促进了地方主义的发展。

这种互相刺激,成为战国时期的恶性循环、重归统一的最大障碍。

秦始皇的铁腕政策,最终将在无心插柳中终结这所有的混乱。

推广小篆:失败的努力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秦始皇幼年生活在赵都邯郸,长大后才跟随父亲回到秦国。

他对秦赵两地的文字差异有相当深的体会。

因此刚即位皇帝不久,他就命令李斯、赵高整理先秦文字,结合大篆、齐鲁“蝌蚪体”。

最后发明出一套名为“小篆”的文字体系。

小篆非常美观,有明确的书写规范,圆润内敛。

但它其实更像是整理先秦文字的集大成之作;

而不是开创崭新时代的标新立异之作。

拟物的风格依然存在,书写的线条也依然圆润。

显然,这种文字的强制推广效果,并不如想象中有效。

汉代的许慎就曾经总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也就是说,虽然秦始皇费尽心思想要统一文字。

但其实小篆在民间的应用程度远没有达到统一文字的地步。

古文字依然被广泛使用。

只不过,后人没必要否认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努力。

毕竟小篆的推广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大事件。

它对中国文字的进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若要说到对秦朝文字统一最为有效的政策,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

甚至秦始皇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在后世完成了文字的统一。

残暴的统治:意想不到的影响

将秦始皇简单的归于明君或者昏君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他个性之复杂,影响之深远,目光之长远,也许更应该用“雄主”来形容。

而秦始皇的残暴在两个方面对文字的统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个是争议极大的“焚书坑儒”。

抛开秦始皇坑杀的是方士还是儒生这一点,也不否认焚书坑儒对三代以来中国繁荣文化的严重打击。

我们把目光放在焚书本身。

其目的是为了愚化人民、打击反对势力。

但是秦朝强力的国家机器,使焚书的打击范围极大、涉及社会面极广。

可以说,整个社会的书籍都被毁坏一空。

多数书籍都只剩咸阳存有的孤本。

在这个过程中,古文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古文字本就是传承性的文字。

古人学字,大多是通过吟诵书籍来认字。

所看的书籍种类直接决定他们认字的多少和所认的字体。

而秦始皇的焚书政策与项羽攻入咸阳的一把大火,直接让整整一代人被迫与古文字断绝了关系。

对于依靠代际传承的古文字来说,这无异于被宣判死刑。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汉朝建立后,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古籍通过私藏、背诵记忆躲过灾祸,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但古文字却早已失去主流的地位。

此后几千年,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方向而勉强存活。

与此同时,篆书则因为相当数量的古文字古籍需要重新用篆书整理,由朝廷发布官方版本。

从而真正在社会层面上完成了推广。

此前,字体写法不统一、异形字多的现象也因为秦始皇焚书引发的一系列重修、重写而最终得以消除。

虽然汉初篆书仍是官方文字,但篆书已是落日余晖。

秦始皇的压迫,让另一种真正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字体得以问世。

它就是隶书。

此后,隶书成为汉朝官方、民间共同承认的统一字体,完成小篆未能完成的任务。

命苦的“打工人”:隶书的出现

秦始皇对待百姓严苛,对待官员也一样。

位卑势弱的刀笔小吏,处境则更加困窘。

秦朝初年,天下刚刚统一,需要完成的政事相当之多,少不了要发布各类命令、统计各种数据、修撰各种典籍。

再加上频繁征发的徭役、日益拥挤的监狱。

秦朝小吏的文书工作愈发艰难。

可众所周知,小篆的书写非常复杂。

圆润的字体很难速写,平均每个字的书写时间很长。

因此在工作压力下,隶书问世。

说文解字中描述“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

隶书被称作不是象形字的象形字。

它保留了象形字的优势外,极大简化了文字的书写。

更重要的是,隶书相对刚硬的线条非常便于速写和速记。

这是一种适合“打工人”的文字。

而且隶书本身非常美观。

各方面都如此优秀的字体,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想必秦始皇也没有想到,自己苦心推广的小篆没能在历史的长河下长久存活;

反而是被自己压榨小吏的工作书写体,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左传》故事:晋国内乱,曲沃代翼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古代战争晋穆侯去世以后,弟弟势力很大,篡夺了太子仇的位置,自立为君。太子出奔,然后卧薪尝胆,发展势力,终于在四年以后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国君的位置,是为晋文侯。晋文侯去世以后,儿子晋昭侯继位。这时候成师的势力很大,原因估计有几个,一是父亲喜欢成师,有意扶持,二是晋文侯夺位需要势力,于是联

  •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9字回答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而提及谦让之德,大多数人必然会想到“孔融让梨”这个典故。经过千百年生生不息的传承,孔融的名字似乎已经成了“礼让”的同义词。但奇怪的是,我们沉浸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中,却始终没有关注这位少年的成年之路。孔融身负大才,名列建安七子之一,但却生在了乱世之中。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有过荣耀也有过低谷。公元208

  • 轴心时代有多牛?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同时在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灵魂三问,老子时代出的4个圣人

    [var1] 轴心时代书籍 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此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成为了摆设,诸王成为了真正的统治者,同一时期,古希腊,古印度等国家也处于列国纷争的时期。东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学者,他们的出现,推动着社会逐渐从文化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其中以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

  • 霍去病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司马迁不愿肯定他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对司马迁的个人评价,司马迁妻子,司马迁宫刑是什么刑罚

    .那么大家都知道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所以当时的汉武帝也因为他的存在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好吧,除了他自己的作品,他不认可他的攻击。.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表示自己的功劳,而是借着皇帝的诏书,从侧面写了出来。嗯,其实这样的写法也能说明当时汉武帝对霍去病很重要,也就是很看重他。甚至根本没

  • 超长待机王,也是历史书上最坏的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嬴稷从19岁登基到75岁去世,在他执政的56年中,楚 赵 韩 魏更是换了三代君王,齐国更是换了四代(要是其他君王都能像你一样活得久,何愁不能一统呀)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83年)赵国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被昭襄王知道了,就开始想办法对付赵国了。他先给赵惠文王送信,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

  • 刘邦接手百废待兴的王朝,却“躺平”治国?浅析黄老思想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汉朝初期的文化版图中,儒家思想并非是一家独大的地位。与之截然不同的“黄老思想”反倒占据上风,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思潮。但事实上,这并非是统治者的任意选择,而是迫于政治局势不得不做出的决定。毕竟短短数十年,叱咤风云的秦帝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崩离析。作为后起之秀的刘邦,在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不

  • 五年不出门、凡事先请示,为自保,张良值得吗?六字概括最为恰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谋士张良经典语录,张良个人简历,张良赎妻

    这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大一统政权。而在这王权霸业成就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其他人的鼎力相助。张良、韩信和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功高盖主,必然会引发君主猜忌和怀疑。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三人也迎来了不尽相同的人生命运和结局。韩信被灭族,萧何积劳成疾、病逝而终。只有

  • 赵括背骂名并不委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括是背锅的,赵括儿子赵盘,雅夫人是赵括的老婆么

    有人说赵括所生活的战国时期还没有纸,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是不对的。单从纸的发明时间来看,确实不能说赵括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应该从成语的精神实质上来看这个问题,而不是纠结于那个时候用的是纸还是竹简或布帛。[var1]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实质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赵括是不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汉朝只是徒有虚名?学者:甚至更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有言:“丞者,承也。相,助也。”丞相的本职即为上承王命,助理万机。秦朝建立后,丞相统领百官的权力更是被制度化。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正因此,丞相在一定时期内的权力、名称及等级变化,都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内王朝政治生态的发展情况。如在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的丞相就发生了从权同中央到徒有虚名的转变

  • 吕布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表面上都是逃走,其中暗藏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破吕布》中,吕布曾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虽然表面上都是逃走,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暗藏什么玄机?吕布第一次和曹营六将对阵曹操带领大军从徐州战场返回,经过艰苦作战,杀死吕布手下大将薛兰、李封,收复兖州,于是进军濮阳。在濮阳城外,曹操和吕布两军对战,曹操便先后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