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除了死,商鞅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除了死,商鞅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837 更新时间:2024/2/7 18:59:48

难道以商鞅的大才,却不能避免一死?

除了死,商鞅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

其实,至少有三条活路可供商鞅选择——

上策:学习公叔痤

公叔痤是商鞅的老上司、政治上的蒙老师,在魏国于魏武侯魏惠王两朝为相。

[var1]

若论功业,公叔痤不如商鞅;若论当官、与人主搞好关系、寿终正寝于相位,商鞅不如公叔痤。

有这么好的榜样,为什么不学习呢?

公叔痤深刻领悟到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才迎娶了魏国的公主。正是利用姻亲,公叔痤才跟魏武侯、魏惠王一下子拉近了关系。

公叔痤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上,做臣下的就应该全部行动围绕上而开展,为上着想,为上分忧,为上办事。

公叔痤能够在魏武侯驾崩之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站对队伍,选择了坚定地支持公子魏瑩,魏罃上位后即魏惠王,因感念公叔痤的鼎力相助,对他恩宠有加,继续任命他担任相国。

公叔痤知道名誉对一个人是何其重要,因此一定要维护好自己良好的名声。因此他在一次挂帅打仗胜利之后,不敢居功,全把功劳归结为主上的英明与部下的英勇善战。

商鞅如果能够继承公叔痤的衣钵,也不至于弄到身败名裂。他在秦国得到秦孝公全力支持主持变法如日中天之时,就应该想到后路,就应该经营自己的狡兔三窟。

他应该与秦宗室联姻;他应该在取得秦孝公信任的同时与储君也搞好关系;他应该在主持变法的时候树立君主的权威而不是自己的权威,应该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如果商鞅能做到以上三条,而不是“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一门心思只想着变法,那么秦孝公去世之后,继续辅佐继任为君的秦惠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策:效仿张孟谈

张孟谈是赵襄子的谋臣,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var1]

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智伯率领韩、魏二家包围赵襄子于晋阳,并决晋水灌晋阳城,大水离城头仅咫尺之遥,赵氏危在旦夕。

张孟谈受命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连夜潜出城,联络魏、韩二家,最终三家达成共识,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智伯,三分了晋地。

张孟谈对赵氏可以说有再造之功,但他功成不居,选择了急流勇退,坚决辞去高官厚禄,携家挈口,遁隐山林,躬耕田亩,最后得以善终。

商鞅在上任伊始,就应该想到此。秦贤人赵良就语重心长地劝过他,说你变法得罪了太多贵族和人民,像公子虔这样高贵的人都被割了鼻子、八年闭门不出;而你则以秦师自居,在家则南面称君,出门则大驾护送,以至于世人只知商君不知秦君。如此则可谓取死之道。你不如赶紧放弃地位、名誉、权利,告老还乡,种园浇地,或可保全性命。

但是商鞅不听。商鞅在一开始没有虑及此,成功之日,忘乎所以,而忽略了此。

下策:模仿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亲在自己的祖国楚国受到陷害,奸人不但要杀了他还要杀死他的儿子们;伍子胥选择了逃亡国外,最终借吴国的势力而杀回楚国,为父报仇。

[var1]

商鞅既然上策和中策都没法实行,不妨执行下策,逃到秦国的敌国,执敌国之政,与秦为仇。

当时实力强大敢与秦为敌的唯有楚国,商鞅的封地商淤又与楚国接界,逃亡到楚国是最佳选择。

以商鞅的才干,在楚国政坛立足应该不成问题,即使执掌大权也有可能。楚国难道不想变法图强吗?

可是商鞅却错误地跑到了魏国,虽然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魏国待过,可是公叔痤已死,谁还会照顾他呢,况且,商鞅一度使诈计俘虏了魏公子卬,击败了魏军,魏惠王正对他恨得牙痒痒呢。

更多文章

  • 春秋版乌克兰,楚打宋国,晋国:不准投降,我会救你,但鞭长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晋楚争霸[var1]晋楚争霸春秋战国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春秋是晋楚争霸,战国是五国联合起来阻止秦国统一,齐国辅佐秦国完成统一,简单又好记。实际上,整个春秋几百年,的确是上演着大国争霸,小国被吞并的故事,而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最精彩的就是晋楚争霸。齐国和秦国,由于一个在最东边,一个在最西边,

  • 从武观之乱到后羿代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羿浞代夏意思,夏代后羿的传说,商汤代夏全集免费阅读

    武观之乱晚年更是骄奢淫逸,生活腐化严重,殊不知王朝内部出现了重要的危机,启对于夏的权力得到分散据《山海经》记载,夏启的儿子有五位,分别是: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观。第五子武观相貌及其俊美,从小就聪明伶俐,智勇双全,所以显得格外骄傲和自负,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会不甘过普通王子的生活,武观想要废

  • 楚顷襄王再度合纵抗秦,却因此三年丢失郢都,是他信错了詹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二十一年前,楚顷襄王还在齐国当人质,父亲楚怀王又被秦人强行扣押。在空前的危机面前,楚顷襄王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回到楚国,登上了王位。万幸的是,在慎到鼎力协助下,初登王位的楚顷襄王摆脱了齐人的敲诈勒索;但随即他又经历了父亲客死他乡之痛,还被迫忍辱负重与秦联姻,这才把楚国从危机中勉强带了出来。[var1]过

  • 楚国八百年江山亡于秦,不是楚王无能,而是屈景昭三族树大根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展开了一场关乎楚国生存还是毁灭的决战。相持许久的楚军因战线过长,补给匮乏,率先松动,秦国大将王翦命令鼓足战斗意志的秦军,即刻出击,楚国大将项燕阵亡。一年后,整个楚国都进入了秦国的囊中,秦国在横扫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var1]从战国末期的势力地图上看,楚国幅员辽阔,占据了几乎整个南方,而且

  • 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国将士40万,为何不一举攻破赵国首都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各国的反应,白起坑杀赵国的原因,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不灭赵国

    由于后期赵武灵王昏庸,两个儿子之间为了王位,打的是不可开交,赵武灵王自己也病死沙丘,从此赵国开始往下坡路走了。而反观秦国这边,经过商鞅一系列变法改革,国力大增,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上升。就在此刻,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马,打的赵国一蹶不振,国力大衰。

  • 春秋时期时局那么混乱,为何孔子还敢到处讲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能安然无恙周游列国并不是巧合,只是我们对孔子不够了解,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语文课本上,其实孔子的形象,颠覆我们的想象。首先,孔子并不是身材矮小的、看上去和蔼和亲的、成天把“之乎者也”挂在嘴上的文弱书生,他身高九尺三寸,按现代的度量标准有一米九以上,放到现在都算是很高的了,况且当时百姓

  • 淮水之战: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一战,韩信再现龙王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信淮水之战,韩信当龙王,淮水的典故

    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var1]龙且剧照韩信袭齐,让项羽感到非常忧惧,因为如果失掉齐国这个东北方的屏障,自己就会更加被动。项羽当然知道齐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但他为什么没有自己亲自带兵去齐国征讨韩信呢?是他看不上韩信吗?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走不开。成皋

  • 爱上太子妃,春秋这些国君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多发生老子强娶儿媳的不光彩事件,像鲁国的惠公,本是为儿子息娶了宋女,惠公看到宋女漂亮就夺过来做了自己的妻子并封为正妻,生下儿子允立为太子。惠公算是幸运的,儿子息忠厚老实,没有因此而怨恨父亲,反而在父亲去世后太子允年幼时替太子做了十年代理国君,是为鲁隐公。可下面三个国家就没那么幸运了:[va

  • 周公旦因辅佐年幼成王受谤,却制定出一套制度,使周朝延续8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于周公旦的典故,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周公旦分封的诸侯

    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公旦代年幼成王摄行国政,引起自家兄弟心存篡位的猜疑,因此发生了反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当即举兵征讨平叛。后来周公旦总结反思历史实践,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保证了周王朝800年的统治。一、代替周成王掌政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就是现在的岐山县,当地不但有周公庙,还有凤雏遗址以及凤

  • 晋国乱中发展,最后成了春秋二霸,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的始祖是周成王幼弟虞,成王灭了唐国(今山西太原), 封其在此,所以称“唐叔虞”。唐叔之子晋侯變父迁居晋水旁, 因此改国号为晋。晋侯经武侯到成侯都迁居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又传厉侯、靖侯、釐(mi)侯、献侯至穆侯费王复都绛即翼(今山西翼城东南)。穆侯生两子,长子仇,次子成师。公元前784年, 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