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要分封六国,张良为何阻止?历史学家:张良有大智慧

刘邦要分封六国,张良为何阻止?历史学家:张良有大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22 更新时间:2024/1/25 8:56:43

张良画像

如果给中国最有名的谋士排个榜,张良不一定在榜首,但要给中国最成功的谋士排个榜,小编认为张良一定名列前茅。毕竟自周朝以来有切实记录的三千年,能功成名就的军师屈指可数,能在功成名就后获得善终的军师更是寥寥无几,你看诸葛亮和刘伯温在智力上也是和张良一样都非同寻凡,可惜命就没有他那么好了。

说起张良的智慧,很多人会想起鸿门宴上他帮助刘邦从项羽手上溜之大吉的机智策略,还有人可能会想起他明哲保身,让商山四皓帮助吕后以确保自己安全度过余生的深谋远虑。其实,张良的这些计谋,不能不说是机智,可是这些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具体事情的具体策略,是一种微观的方法,只能说明张良个是聪明人。

聪明人不一定是明白人,但是中国古代聪明者常有,而聪明又明白者不常有。比如说魏国的杨修,绝对是聪明人,把一盒酥说得透透彻彻,可是结局又如何呢?张良之所以是个大军师,一定不只是有着过人的计谋,而是有着更大的智慧。

[var1]

张良剧照

要探寻这种智慧,就必须先提到留侯张良的身世。《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家“

五世为韩相”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太史公还有一处细节描写,说张良博浪沙刺秦皇是想要“

为韩报仇

”。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张良最初反秦的动机,并不是要辅佐刘邦,而仅仅是“为韩报仇”。

说起来在秦末为某国报仇的现象并不罕见。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的,六国后人不甘心失败,但慑于秦始皇本人的威严,所以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一直苟且。到公元前210年,秦皇一死,陈胜一反,本就蠢蠢欲动的六国后人自然纷纷造反,直接除掉县官,宣布复国。

张良的青年时代,几乎就是为此而奔走。即使是在张良遇到刘邦之后,他一开始其实也并不想全心全意地辅佐他。相反,张良在见到当时盟主级别的项梁之后,要求的是恢复韩王成的王位。从该举动我们完全可以判定,张良早期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贯彻他“为韩报仇”的理想。

如果张良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去贯彻自己的理想,结局会如何?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项羽。我们看项羽的所作所为,会发现他对旧制度有着无限的眷恋。他的目标是复兴楚国,甚至是恢复原先周朝那种分封割据的社会制度。所以项羽在攻下咸阳之后,既没有当皇上,也没有当共主,而是一下子分封了十九个王!

项羽想的是:只要我把这些人封为王,大家回到原先的制度中自己过自己的生活,世界就太平了。可是各位,这有可能吗?如果这样还会有六国争霸吗?还会有亲王扫六合吗?明白人都知道接下来只能顺应局势继续发展郡县制。项羽封十九个王之后,果然天下大乱,他仗着自己是万人敌,东征西讨,结果就把一切给玩脱了。

[var1]

刘邦剧照

而小编说张良是明白人,原因就在这里了:在张良随刘邦征战的过程中,他明白了将天下恢复如六国这一理想的

荒谬性

,从那之后他便全心全意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延续秦制。标志性的事就是“

张良八难

”。当时,刘邦正在和项羽死磕,正愁计策,郦食其过来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大王,您把六国给恢复了吧,这样六国人合起来打项羽,这仗就一定能赢。刘邦表示同意,张良也得知此事,他拿着八根筷子,给刘邦有条有理地说明了八个原因:

“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大体意思就是:目前刘邦还没有实力消灭项羽 ,如果分封六国后裔为王,手下部将就会各归旧主造成人才流失,自身实力大减,能不能消灭项羽先不说,让六国臣服于自己都难办,一旦六国臣服于实力更强大的项羽,无异于给敌人递刀子。刘邦听完吓得把嘴中的食物都吐了出来,直接就骂街:“竖儒(

郦食其

),几败而公事”,急急忙忙销毁了准备授给六国后代的印信。

[var1]

项羽剧照

张良八难

”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代表着张良已经明白“为韩报仇”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恢复六国也完完全全是一场梦幻。著名历史学家杨树达说:

“良之起本为韩报仇,故尝说项梁立韩城为韩王。而此时则力阻高祖立六国者,知六国已无可为也。此良之所以为智也”。

我们说张良是大智之人,其原因也在于此。所谓大智慧,不是随机应变,而是审时度势。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历史当中,但有的人,或者说绝大多数的人,仅仅只是在历史中随波逐流,这一部分群体构成了人类的主流。有的人身处历史当中,却完全想要逆流而行,但事实证明,像项羽、袁世凯这样开历史倒车的人最终都将遭遇失败。而实际上,只有那些认识到历史,并抓住历史,引领历史的时代弄潮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所以说,张良最大的智慧不是鸿门宴,也不是商山四皓,而是他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认知。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历史内容,您觉得小编的分析是否正确?欢迎来下方讨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广一生战功卓著,可为何到死都没有被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广的一生简介,时运不济李广封侯,李广封侯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西汉时期著名将领,人称“飞将军”。他出身将门,善骑射,天生是当兵的好材料,因为军功一路晋升,历任7个郡的太守,这样的官职并不是很低,但是可惜的是,李广一生都没有得到那个时代军人最高的荣誉,也就是封侯,与他同时期的将领基本上都因为军功封侯立名,只有他,一辈子最高职

  •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也有人落得惨淡的结局,甚至于惨死他国,那就是姜维,他被人背叛,在魏国惨死,那这背叛之人究竟是谁?[var1]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北伐。在之前蜀国虽然有五虎上将和诸葛亮这几位中流砥柱,不过刘备却从未一统三国,反而成为三国中国力愈来愈衰弱的国家。尤其是在诸葛亮病死之后,整个国家混

  • 杀死了胡亥之后,赵高有很大权利,却为何没有自己当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个时候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咸阳城,秦朝的这些官员们只能快速的脱硝,那么有人就要发出疑问了,为什么赵高却不愿意自己来当皇帝呢?在这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首先第一点原因就是他在当时是一个朝堂上的大臣,如果自己来当君主的话,那么就会给全天下的那些官员很大的借口,每个人都可以来攻打他,他就成为了受

  • 一场辛苦为谁忙,项羽征战一生,难道只为刘邦作嫁衣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有人说,刘邦是上天的“宠儿”,项羽是上苍的“弃子”;也有人说,项羽征战一生,只是个作嫁衣裳的可怜人;还有人说,项羽死的是那么的蹊跷,刘邦成功的又是那么的幸运。虽然,这样去想,有些唯心的意味,但纵观项羽和刘邦一生的生死大事,似乎有过太多巧合,以及让人困惑,又不得不让人多想。▲刘邦剧照项羽的成名之

  • 宋江的偶像是黄巢吗?答案是否定的,宋江的偶像其实是个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从上面分析很明显宋江根本就看不上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比宋三郎的诗句霸气多了的黄巢,而且从这种嘲笑中,宋江其实也隐含了自己对其拒绝招安做法的嘲笑,结合宋江后来努力寻求招安的做法和当年黄巢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宋江的偶像其实应该是黄巢手下的第一猛将,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大家经过对

  • 朱棣继位后,朱允炆结局成谜,朱标妻子和其他子女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建文元年,朱棣彻底翻脸,公然起兵造反,挥师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但是朱允炆在他的亲叔叔朱棣面前,或许还是太年轻了,缺乏经验和谋略,无论是老将耿炳文,还是“大明战神”李景隆,都没能阻止朱棣大军的南下步伐。这场自家人为争权夺位发生的“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最终以朱允炆失踪,朱棣继位而结束。成王败寇,即

  • 一朝天子一场杀伐,东吴政争之烈,远超现在的宫斗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吴招亲故事简介,东吴名将丁奉简介,东吴陆逊简介

    吴国立国51年,内部的流血政争,差不多就持续了48年。大帝孙权:开启东吴政争流血先河,并为东吴走向衰败埋下祸根229年,孙权称帝,仅仅过去2年多,因自己失察之过,便在第3年引发了震惊三国的“二宫之争”事件,又称“南鲁党争”,即:东吴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为争夺储君之位,而

  • 朱元璋明明有26个儿子,为什么选择朱允炆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明明儿子很多,恐怕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不缺儿子的皇帝了,但是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孙子继承皇位,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最早的时候,朱元璋是有太子的,就是自己的大儿子朱标,而朱标也是马皇后所生,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朱标命不太好,虽然政绩突出,深受朱元璋的喜欢,朱元璋称帝的当年就被立为太子,

  • 秦桧的曾孙秦钜,拉着两个儿子跳入烈火,以身许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桧曾孙秦钜,秦桧身边的两个侍女,秦桧的第29代孙子

    最近因为电影《满江红》,秦桧的恶名再次被人提及。杭州西湖的岳飞墓前,双手被绑、遭人唾说的秦桧夫妇像,更是有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来描述这一现象。因为电影,一些秦姓朋友感觉抬不起头来,因为“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其实大可不必,秦桧是秦桧,与姓不姓秦,甚至即便是他的子孙后代也

  •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为何大败而归?诸葛亮道破玄机:原是少了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为什么大军伐吴,刘备东征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谈伐吴原因

    《三国志》记载,刘备想要伐吴的时候,孙权曾遣使求和,却没有得到刘备的同意。这一场战场打响之后,吴军也一直处于下风。可是到了次年,情况则发生了扭转,“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xiāo)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意思是说,陆逊(陆逊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