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垠
见到李垠,是在北京的一栋老住宅楼里。她,已经96岁。
丈夫胡克。1951年,因解放战争留下的伤病复发,医治无效离世。李垠和丈夫在抗战年代相识,1939年结婚,曾生育3个孩子,因生活环境恶劣,先后夭折。丈夫去世那一年,她32岁。
[var1]
胡克
[var1]
李垠和胡克结为夫妇
李垠和胡克,同在新四军五师,胡克从事新闻宣传,李垠在李先念、陈少敏领导下做民运工作,为部队征粮、制作棉衣。中原突围,夫妇俩根据组织上提出分散行动的要求,转抵武汉,坐船南下脱险,后来回到冀中解放区。胡克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伤,新中国成立初期,伤病突然复发。李先念、陈少敏同志知道后,用自己的伙食费托人从香港买来了药,却无济于事。
[var1]
胡克战地日记
胡克去世后,给李垠留下一本战地日记,上面注明是送给妻子的。日记里,有行军的记录,有战斗的回忆,有对妻儿的牵挂,字字句句,情意浓浓,李垠一直放在床头柜里,时不时会拿出来翻一翻,看累了搁在枕头边,在情牵梦绕中睡着了。
[var1]
胡克战地日记
[var1]
李垠习惯把丈夫日记放在枕边睡觉
李垠,1919年2月生,湖北宜城县人。大革命时期,父亲因参加革命,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杀害。李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她是时任鄂豫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的部下,李垠和陈少敏亲似姐妹,感情深厚。
[var1]
李垠(右一)和陈少敏(右二)在一起
[var1]
陈少敏(左一)和李垠(右一)
全国解放后,丈夫任山西阳泉工人日报社社长。胡克离世后,李垠去了北京,分配在农业机械化学院工作。期间,曾被借调到武汉参加新四军第五师战史编辑工作。1965年,转至国务院工交政治部办公室,后调入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直到离休。
[var1]
李垠和丈夫、孩子在一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丈夫胡克去世的时候,李垠才三十岁出头。不少人劝她改嫁,李垠没有同意。她说,虽然他走了,可一直觉得好像还在身边。从结婚开始,在一起十多年,我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没有办法在心里面抹去。
李垠珍藏着胡克的战地日记,与丈夫的日记相伴,独守空房,直至生命画上句号。她把自己在战争年代保存的102件文史物品捐了出来。
[var1]
李垠捐献史料荣誉证书
[var1]
李垠的纪念章
晚年,李垠让远在湖北襄樊的堂侄女李秀玲来到北京,陪伴她生活。侄女说,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不过她对人不小气。受访完,李垠执意把我们留下来吃饭。
[var1]
李垠简朴的家
[var1]
李垠和堂侄女李秀玲
[var1]
推着李垠吃饭去
她坐在轮椅上,我们推着她来到老干部休养所的食堂。她拿了菜谱,点了宫保鸡丁、酸菜鱼、香菇油菜、西红柿炒鸡蛋、山药木耳、青椒土豆丝等一桌菜,又点了黄桥烧饼、葱油薄饼。李秀玲透露,老人常说,过日子不可大手大脚,待客不可不风光。她是勤俭持家,待客风光。这么一说,满桌人笑了。
餐桌上,李垠总说,点的菜太少了,你们没吃饱。用完餐,李垠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买单。
[var1]
李垠保留着大量老照片
[var1]
李垠手记
李垠,烈士女儿,烈士遗孀。革命人走进婚姻,组成了家庭,李垠对丈夫的真情,承诺曾经的海誓山盟,常人不解,她却一生不变。